維也納!上吃的,上吃的:-)

來源: 顧劍 2020-08-23 07:02:1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3999 bytes)
回答: 與友同行:維也納淡然2020-08-22 19:31:30

維也納是我在全世界最喜歡的城市,老城範圍以內我太熟悉了,你大多數街上的隨拍照片,我甚至能認出拍的是哪一個地方,從什麽角度。我的書稿裏多瑙河全流域總共才6章,維也納單獨占了一章,光純文字稿寫了7萬字。我摘錄一點有關吃的片段吧。

*****

第4節 漫步維也納,邊走邊吃

 

    前麵3節介紹了很多維也納的王宮、博物館、建築等等,可一座活生生的城市不是由一個個景點構成的,想要欣賞這座城市,最好的辦法是住下來,用雙腳丈量它的街道,邊走邊吃,欣賞美食,感受它的文化氛圍。

 

1. 環城一周

 

    維也納的舊城是一個半圓形,東北邊多瑙河呈一條線,是半圓形的那條弦。半圓形的圓周就是維也納舊城的環城大道。那就讓我們從弦的終點,也就是半圓形的圓心位置開始吧。這裏叫做瑞典廣場,是舊城北端,我最喜歡的三家維也納冰激淩店之一就在這裏。德語把冰激淩店叫“冰沙龍”(Eissalon),不但可以買冰激淩,更重要的是要有店堂和室外露天座位,坐下來邊吃邊聊才有意思。瑞典廣場的冰激淩店最好的一點就是室外空間夠廣,綠樹成蔭,即使沒有座位也可以坐在旁邊的花壇邊上,隻要不是冬天,筆者每次坐一號線地鐵路過這個地方的時候,總會下地鐵,跑上地麵吃一份冰激淩再走。

    說起維也納中心城區的冰激淩店,在舊城裏逛的時候,口味最好的冰激淩大概是紮諾尼家的了,原文叫做Zanoni and Zanoni,店主是從意大利北部加爾達湖畔移民來維也納的,從1971年開店,名氣和規模越做越大,是很正宗的意大利軟冰激淩,口味濃鬱,有很多不同的口味,也有蛋糕、甜點、咖啡和一些簡餐。我記得他家至少有兩處分店,一處在城西環城大道上,好像離開維也納大學和市政廳不遠,還有一處是最初的店麵,就在從瑞典廣場走向中心點聖斯蒂芬教堂的那條路“紅塔街”(Rotenturmstrasser)上,我如果在舊城裏逛街,路過那裏會去買一份3個球的紙杯,邊走邊吃。

    但筆者私下以為,維也納全城最好吃的冰激淩在Tichy冰激淩店。坐紅線1號地鐵向南一直到終點站羅伊曼廣場(Reumannplatz),一出站,隔著一個小街心花園,就看見馬路對麵的公寓樓上特大的Tichy店名招牌。這裏店堂很寬敞,冰點的種類也很多,但我向來必點的隻有一樣:Eisknoedel。在奧地利和捷克,Knoedel是一種用土豆粉做的麵食,和我們的元宵差不多,形狀類似,就是個頭比元宵大一些,如果吃鹹的,裏麵可以有肉餡,如果吃甜食,裏麵裹的是杏子醬,煮熟以後可以冰鎮,吃的時候外麵灑一層粉糖。但是Tichy的冰激淩Knoedel不同,主料是用冰激淩代替了土豆粉做“元宵”的皮子,裏麵裹的可以是杏子或者覆盤子醬,外麵不撒糖霜,而是裹上一層碎果仁代替,換句話說,是冰激淩版的費雷羅巧克力!一份三個,個頭很大,一般人大概兩三個朋友一起點一份,再來點飲料就好了。我對於甜食和冰激淩這麽癡迷,當然從不願意與人分享,每次我都是自己一個人吃完一份三個球,外加一杯冰咖啡。

    在德國和奧地利,以及捷克、匈牙利這些受德意誌文化影響很深的地方,點“冰咖啡”也有講究。在美國、日本,所謂冰咖啡,就是普通的咖啡加以冰鎮。如果在美國,有的店裏還更簡單粗暴,你點冰咖啡,他會往熱咖啡裏使勁加冰塊,先強行把它變冷,然後再變冰鎮。我有朋友從奧地利來美國,在附近的Donkin Donuts連鎖店點過一杯冰咖啡,看著店員用冰塊把熱咖啡強行變成“冰咖啡”大吃一驚:這簡直是典型的美國式野蠻行徑!在德語世界,“冰咖啡”是一種特定的冷飲,你在任何一家咖啡館點Eiskaffee,應該是一個長形的高腳杯,冰咖啡裏漂浮著香草冰激淩,頂上一片巧克力脆餅幹插在一球發泡奶油上,有些發泡奶油上麵還會灑巧克力粉,有些沒有。因為高腳杯很長,還會給你一把長柄銀勺來舀冰激淩和發泡奶油。

 

************

2. 內城漫步

 

    沿環城大道繞城一周,現在讓我們走進維也納老城,仔細探訪這座聯合國世界遺產古城的內核。首先我們可以退回城南的國家歌劇院。歌劇院正立麵對著環城大道,在它背後隔街相對的是薩赫飯店(Sacher Hotel)。地點特別顯眼:你看大街上哪裏有一大堆人在門口排隊等位子的,就是附屬於飯店一樓的薩赫咖啡館了。人們排隊是為了薩赫飯店一款特別的巧克力蛋糕,叫做Sacher torte。如果你不想排長隊,最好在網上事先訂位。但就算要等上兩個小時,我覺得也值,因為薩赫蛋糕是當年茜茜公主和皇帝鍾愛的甜點。它是巧克力海綿蛋糕,雙層之間夾一層薄薄的杏子醬。蛋糕外麵裹上一層巧克力殼,每一塊蛋糕上還有一塊圓形的巧克力徽章,在盛蛋糕的小磁碟上還有一朵發泡奶油,和銀勺跟一杯水一起端上來。這裏的就餐環境也非常優雅,保持著19世紀末貴族沙龍的典型裝修,紅絲絨麵的椅子和靠牆沙發,水晶枝形吊燈,紅色綢緞作為護牆鑲板,牆上張掛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和伊麗莎白皇後的畫像。薩赫飯店最初在1876年開張時候的老板,是給皇室做甜品供應商的,他的父親就是糕點師,曾做過首相梅特涅親王的助理廚師,據傳說,當年梅特涅親王命令他發明一樣美味的蛋糕,於是就有了薩赫蛋糕的製作方法。這位創始人本身在開辦前幾年,曾在城裏更加老牌的甜品店德瑪爾(Demal)實習。60年以後薩赫家族破產,把經營權出讓,所以今天的薩赫飯店並不是由創始家族在經營。破產之後,創始人的兒子又在德瑪爾甜品店當上了廚師,於是把薩赫蛋糕的製作方法帶到德瑪爾。20世紀中期,薩赫飯店的所有者和德瑪爾甜品店雙方打起了官司,爭奪“正宗薩赫蛋糕”的冠名權,從二次大戰之前一直打到戰後,最後在60年代達成和解:薩赫飯店的蛋糕獨家保有“正宗”的冠名權,德瑪爾的蛋糕可以冠名為“愛德華·薩赫蛋糕”——愛德華是蛋糕和飯店的創始人的名字。

    順便說德瑪爾Demal糕點店,也是市中心曆史最悠久的甜品店,就在霍夫堡皇宮正門正對麵的那條大街Kohlmakt街7號,離開皇宮大門隻有40米遠,1786年就開張了,比薩赫飯店的曆史還早一百年,那時候瑪麗亞-泰蕾莎女皇剛死不久,莫紮特還活著!19世紀德瑪爾甜品店是弗蘭茨-約瑟夫夫婦的皇家甜品供應商。

    回到薩赫飯店:從國家歌劇院到薩赫飯店,接著走向舊城中心點的聖斯蒂芬大教堂,這條步行街叫做卡特納街,…………

    前文一路談吃,總是聊的維也納的甜點,的確維也納人出了名的喜愛咖啡和蛋糕,也精於製作甜點。但是主菜如何呢?很多人都聽說過“維也納炸豬排”,這是維也納的一道名菜,城裏每家餐館都會供應,其中不乏百年老店。我個人的選擇,是莫紮特故居博物館附近,同在聖斯蒂芬教堂背後的菲格穆勒(Figlmuller),在這裏的小巷有兩家店,從1905年開張到現在,菲格穆勒家族已經經營到第四代了。其實正宗最原始的維也納Schnitzel這種食品,應該是用小牛肉,牛身上接近後臀尖的特定部位的肉,用錘子捶鬆以後再裹上麵包糠油炸。這樣做出來的肉排肉質鬆軟。用豬肉做也可以,但是算簡版。所以,維也納Schnitzel這種食品,應該譯成炸肉排,牛肉豬肉都可以,而不是豬排。

     上海人對這道菜想必不陌生,上海傳統的改良西餐裏,炸豬排蘸辣醬油也是一道名菜。要論起淵源,的確是這裏的Schnitzel。19世紀末上海開埠,各國的餐飲紛紛進駐,1890年蘇州河以北的虹口區有德裔商人開了一家“德大西菜社”,德大的名字,是“德國大菜”的意思。這家西餐館的曆史比淮海路上的紅房子資格還老。紅房子是1935年開張的,做法餐。德大最初不在上海市中心這裏,1918年德國在一次大戰中戰敗以後轉賣給中國人經營,民國期間搬到南京路。德大既然是做德國菜係,把維也納肉排介紹到中國也就不奇怪了,他們用的是豬排,取名“德大豬排”,在上海灘做成了著名品牌。當然,無論是任何西菜,在中國一定都經過了口味調整,所謂“海派西餐”自成一家,和原創國的口味早已不同,就像是在美國的大多數中餐館,在國人眼裏做出來的菜根本不能稱為中餐一樣。上海的炸豬排都加辣醬油,而且最正宗是泰康黃牌,這也是上海的老牌子。其實辣醬油是英國的東西,經過上海人改良,原型是英國“沃斯特郡醬汁”(Worcestershire sauce)。不言而喻,在維也納吃的正宗炸肉排Schnitzel,是不會搭配辣醬油的!既然正宗的“維也納炸肉排”應該是小牛肉,菲格穆勒這裏用的也是豬排,所以他們的菜單上並不聲稱自己做的是維也納肉排,而是“菲格穆勒schnitzel”。

    除了維也納炸肉排,維也納另一樣著名的大菜是Tafelspitz,中文簡單翻譯成清燉牛肉,千萬不要把它和四川名菜水煮牛肉搞混,維也納人煮牛肉不用郫縣豆瓣爆炒,他們更多的功夫花在選材上麵。維也納城最好也最老牌的清燉牛肉餐館是普拉胡塔(Plachutta),在老城和城郊有好幾家分店,最方便的一家可以從莫紮特故居向東走,快到環城路東段。你翻閱他們的菜單可以發現,奧地利人把牛身上各個部位細分成20種名目,隻有靠近後臀尖的那一塊才能叫做Tafelspitz,用來做正宗的清燉牛肉。其實這還是簡版的畫法,為了食客看清楚,沒敢分得太細。筆者看到有一份資料上說,奧地利人幾乎把一頭牛身上每一塊肌肉都單獨起了名字,光是一條後腿,奧地利屠夫可以說出16個不同部分的不同名字,而且知道每一個部分怎麽做最好!幸虧在普拉胡塔餐館,你不需要學習一條後腿的16個德文單詞,簡單地點Tafelspitz套餐就好了。你將會得到一鍋已經燉煮了3個小時以上的牛肉和清湯,連著小銅鍋一起端上桌。--沒錯,“連鍋端”,這就是當年弗蘭茨-約瑟夫皇帝的吃法:先喝一盅從鍋裏盛出的清湯,然後撈出大塊燉煮得恰到好處的牛肉,放在盤子上,配菜的標準配置有蘋果醬、辣根醬、灑上青蔥末的酸奶油、切碎的烤土豆。根據套餐不同,還會有大骨棒,可以吸食骨髓。

    吃飽喝足以後,回到聖斯蒂芬教堂門前,向西走是步行街格拉本(Graben)大道。冬天聖誕新年前後,格拉本大道上掛著巨大的宮燈,燈火通明絢麗極了。維也納舊城隨處可見巴羅克風格的建築和雕塑,直到今天仍然讓人感到帝國的華麗風格和濃鬱的文化氣息。遊客絕不會錯過格拉本街正中間豎立的一處紀念碑雕塑,黑死病紀念柱。在利奧波德一世皇帝時期,1679年維也納發生了一場大瘟疫,後來的曆史證明,那是維也納曆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瘟疫爆發。當時是1683年土耳其大軍圍城之前四年。瘟疫結束以後,皇帝決定在格拉本街上建造一座感恩紀念碑。後來幾易其稿,建造過程拖了幾年,就到了維也納圍城戰,工程暫停,等造好的時候已經是1694年了,前後用了15年,相當於康熙年間,在法國則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於是這座記功碑不僅紀念維也納城戰勝瘟疫,也紀念在圍城戰中擊潰土耳其大軍的戰功。

    仔細觀察這座紀念柱可能會引發人的密集恐懼症。這座紀念柱大致呈金字塔狀,由許多的雲朵和小天使構成碑身。在碑身靠近中間的地方,手中托舉金色皇冠的人像就是利奧波德皇帝。紀念碑頂上用鍍金裝飾,象太陽一樣發射出萬道金光的是聖靈,因此柱頂上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造型。有的資料上說這是巴羅克風格,但巴羅克風格講究對稱,這座黑死病紀念柱線條如此繁複,不講究對稱,應該是晚期巴羅克的變體,洛可可風格才對。當然,我知道藝術史的書上都說歐洲洛可可風格是1730年代才從法國開始的,這座黑死病紀念柱早了起碼30年。但是如此屈曲複雜的不對稱造型實在不像巴羅克風格。聯想起1730年代建造的卡爾教堂那古希臘神廟式的正門,同樣比新古典的開始年代提早了20年,我寧願把它們看作超前於時代的對新藝術風格的探索。

    維也納以咖啡館著稱,在格拉本大道南側,稍稍走進Dorotheer Gasse小街的街口,就能看見哈維爾卡(Hawelka)咖啡館。這是家真正的維也納傳統咖啡館,它和後麵我要介紹的Julius Meinl和中央咖啡館不一樣,沒有堂皇的裝修,幽幽暗暗的,但是讓人感覺舒適而隨意。真正傳統的維也納小咖啡館就應該是這樣的。晚上燈光昏黃,室內色調沉諳,椅子是硬木的,並不舒適,牆紙已經被香煙熏得發黃。這種古舊和隨意,是維也納傳統而不媚俗遊客的一麵。如果想要體驗真正的維也納咖啡館文化,我倒是更願意推薦這一家。哈維爾卡老先生和太太1939年開了這家咖啡館,戰後滿目瘡痍的維也納城裏,這也是最早恢複營業的咖啡館之一,今天仍然由他們的子孫經營著。在戰後的5、60年代,這裏的文化氛圍吸引了當時維也納很多精英作家和藝術家、音樂家,百水先生就是這裏的常客。這裏給我的印象,就像19世紀巴黎的花神咖啡館一樣。我在第一次來維也納之前四年,就在美國旅遊頻道薩曼莎·布朗的Passport to Europe係列裏看過介紹這裏的專題,製作節目的2004年,90多歲高齡的哈維爾卡老太太還健在,會時常親自來店裏看看,和客人打招呼。最搞笑的一點是,老太太喜歡“拉郎配”,看見店裏獨自坐著的男女,就和他們聊天,把他們和店裏其他獨坐的客人招呼到一起。她為咖啡館平添了好多親切的人情味。2008年筆者第一次來維也納,去哈維爾卡喝咖啡的時候,和當地人聊天,得知老太太已經於2005年去世了。老板哈維爾卡老先生仍然健在,有時候還會坐在店門口歡迎客人。後來到2011年老先生也已仙去,享年101歲。今天這家咖啡館還由他們的兒子在經營,店裏的招牌甜點Buchtein是一種源自他們家鄉波西米亞的果醬夾心甜麵包,是哈維爾卡老太太的獨家秘方改良過的,仍然由他們的子女繼承下來。

    在格拉本街上,走過中間的黑死病紀念柱,快到盡頭Kohlmarkt橫街之前向右手看,有一座教堂比沿街的樓房都要更退後一些,因為沿街的空間寸土寸金,所以它的門臉兒很窄,隻能看到白色的正門和兩側鍾樓局促地擠在一起,頭上頂著一個巨大的綠色大穹頂,就像一個大頭小身子的人,兩條手臂被夾在狹窄的胡同裏,進退不由的情形。雖然聽起來真的有點滑稽,等你進去看看,會忍不住Wow的一聲,發出驚歎。這就是維也納的聖彼得教堂,由跟埃拉赫齊名的巴羅克時代建築大師希爾德布蘭特設計,他也是美景宮的建築師。聖彼得教堂內部是巴羅克式豪華裝飾的傑作,在有限的空間裏把教堂內部做成橢圓形,挑高空間,立柱基本全都做成了壁柱,側邊的小禮拜堂進深做得很淺,這樣把大廳空間最大化而且視線完全無遮攔,壁柱頂端的柯林斯式柱頭和牆壁高處的飾帶用了很多鍍金裝飾,把視線向上引導,大穹頂上有複雜的天頂畫,而且天頂分幾層逐級向上收縮,結果參觀者完全不會感到空間的局促,反而會被高大的空間和豪華的裝飾所震撼。筆者當初正是在這座教堂裏第一次體會到,從整體來說,奧地利境內巴羅克式建築的水平比德國南部要高。

    走到格拉本大街西邊的盡頭Kohlmarkt街口,這是維也納最著名的咖啡公司之一,Julius Meinl的門店。這家公司建立於1862年,在進入21世紀前創始人家族轉手出讓給了另外的東主,所以現在並不是最早的創始人後代在經營。他們主業是批發銷售高檔成品咖啡,在維也納各大超市和食品店都可以見到Julius Meinl的咖啡出售,有點象星巴克在舒爾茨轉向經營咖啡連鎖店之前的經營模式,這裏的咖啡店是他們少數的門店之一,可以坐下來喝一杯他們家自己品牌的咖啡。維也納的咖啡文化,在全世界隻有巴黎可以相提並論。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講維也納人喝咖啡的習慣,就來自於1683年的圍城戰。在此之前,歐洲並不流行咖啡,那是土耳其人喜歡的飲品。圍城戰期間,奧斯曼土耳其大軍隨營帶來了大批咖啡,被擊潰以後,維也納人用這些繳獲的咖啡開了第一家咖啡館,從此以後咖啡才在維也納和整個歐洲盛行起來。

          實際上這個傳說是編出來的。筆者三年前翻譯過一部描寫1683年維也納圍城戰的專著,叫做《雙頭鷹與新月》,裏麵正巧專門考證過這個傳說:不錯,土耳其是比歐洲人更早流行喝咖啡,直到今天土耳其咖啡和咖啡占卜也是世界咖啡文化裏的一大流派。但要說到維也納圍城戰和維也納人喝咖啡的習慣,那就不對了。在圍城期間,奧軍有一批信使,或者叫偵察兵,冒險偷越土軍大營,為城內的奧地利守軍和外圍援軍傳遞消息,其中有一個信使名叫格奧爾基·科爾契茨基,確切國籍不見諸於史料,猜測應該是波蘭人或者塞爾維亞人,有一個在維也納廣泛流傳的故事,說此人在圍城戰之後把喝咖啡的傳統介紹到了奧地利,開了維也納第一家咖啡館。實際上咖啡這種來自近東的飲料早在1663年就有記載在維也納出現了,科爾契茨基作為信使是很勇敢,但是喜歡自吹自擂,跟咖啡傳到維也納沒有任何關係,他也不是維也納第一家咖啡館的主人,維也納第一家咖啡館在圍城戰結束之後很久才出現。隻是作為對他英勇服役的獎賞,當局授予他在街上煮咖啡賣給路人的權利而已,所以他是個當街賣咖啡的小販。

    從Julius Meinl咖啡門店向左轉走上Kohlmarkt街,右手會路過前麵提到過的德瑪爾甜品店,這條街是維也納的奢侈品牌購物街,古馳、路易威登、蒂凡尼等大牌的專賣店集中在這條街上,繼續向前走40米就到霍夫堡皇宮大門口。從宮門口向右手轉彎上Herren街。這條街因為就在皇宮門口,曆史上集中了很多宮廷重要貴族的豪宅,比較著名的象哈拉赫家族,金斯基家族、匈牙利的巴提亞尼家族,宮殿都在這條街上。沿Herren街步行100米左右,在兩條路線的分岔口中間那座大廈,就是維也納最大的咖啡館中央咖啡館,也是百年老店,始建於1860 年,至今超過160年曆史。從19世紀後期開始,這裏是維也納知識分子的聚會場所,其中有作家、藝術家,也有流亡的外國政客、革命分子。據說列寧和托洛茨基流亡維也納的時候,都是這裏的常客。尤其是托洛茨基,1907年到1914年一直住在維也納,泡在中央咖啡館裏讀書編輯報紙已經出了名,當時一位奧地利的政治家諷刺革命不可能發生的時候說:“誰會去發動革命呢?難道是中央咖啡館裏的托洛茨基先生?”幾年以後,十月革命爆發,托洛茨基不但是革命的發動者,而且是蘇聯紅軍的最高指揮官!希特勒在維也納謀生的時間是1907-1913年,和托洛茨基幾乎同時,筆者查不到確切資料,希特勒是不是也喜歡來中央咖啡館,更不知道希特勒有沒有在中央咖啡館見過成天泡在這裏的托洛茨基,兩人有沒有點頭之交?當時希特勒窮困潦倒,連吃飯都有困難,按說不可能有閑暇泡咖啡館,但是也難說,傳統的維也納咖啡館並不是高消費場所,即使付不起房租的人,也可以在這點杯咖啡消磨一整天。

    今天維也納中央咖啡館看上去一點也不平民化,高大的店堂空間,天花板上的肋拱圖案和立柱相連,裝飾得很漂亮,細小的古典裝飾元素,展現出典雅的風格。中央擺放四麵玻璃櫃,展示新鮮的甜點。正對著大門的兩尊立像,是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和伊麗莎白皇後。不過,任何一個遊客都肯定會被靠近門口的一位禿頭老先生的塑像吸引,他身穿黑色禮服打著領結,坐在椅子上微微側身,似乎正要和哪個熟人打招呼。這是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的維也納作家阿爾滕貝格,跟列寧、托洛茨基是同時代人,他的作品我沒有讀過,但是聽說過此人的一句名言:“如果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怪不得他的塑像會永遠坐在中央咖啡館裏呢!

維也納人喜歡喝咖啡,也精於製作甜點。有些歐洲傳統甜點你根本想不到居然原產地是在這裏。比如我們在寫多瑙河發源地,德國黑森林地區的時候,介紹過黑森林蛋糕,其實是維也納人發明的,因為頂上那一圈紅色櫻桃象黑森林傳統民族服裝的女帽裝飾,所以才起名黑森林蛋糕,今天很多人都以為是黑森林地區的原產。同樣的誤解還有蘋果餡餅(Strudel),在北美有很多人以為蘋果餡餅是德國人的發明,其實是奧地利人發明的,維也納做得最正宗。

 

所有跟帖: 

阿拉又來軋鬧猛,加張維也納得黑死病紀念柱。 -chufang- 給 chufang 發送悄悄話 chufang 的博客首頁 (87 bytes) () 08/23/2020 postreply 11:05:09

擦肩而過^_^ -似曾相識- 給 似曾相識 發送悄悄話 似曾相識 的博客首頁 (88 bytes) () 08/24/2020 postreply 06:48:24

那時走過這個紀念碑,隻覺得是擦肩而過的地標,誰能想到我們今年也生活在了未來人的曆史中!因為天氣,我拍的照片比你倆的更悲劇感,想了 -淡然- 給 淡然 發送悄悄話 淡然 的博客首頁 (88 bytes) () 08/24/2020 postreply 11:52:04

介紹的這麽仔細,旅遊達人 -一步一景- 給 一步一景 發送悄悄話 一步一景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3/2020 postreply 13:10:56

顧大俠近來頻頻光顧我的小文並留言,讓我受寵若驚了!這麽仔細的介紹,難怪能出書呢!下次去維也納又有目標了,謝分享! -淡然- 給 淡然 發送悄悄話 淡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4/2020 postreply 11:39:2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