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土耳其(一)

來源: 梁徐 2019-01-30 01:17:0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95600 bytes)

雪泥鴻爪土耳其(一)

伊斯坦布爾(Istanbul)

我在2014年8-9月間周遊了土耳其。

從悉尼飛往伊斯坦布爾,我是在阿聯酋首都阿布紮比(Abu Dhabi)中轉的。那是我初次路經阿布紮比。阿布紮比機場的風格跟迪拜機場很不相同,那裏少有阿拉伯色彩如祈禱室、裹著白袍躺在地上的旅人等,機場的廣播多用英語而極少用阿拉伯語。不過衛生間裏絕大多數也是蹲坑。

在伊斯坦布爾,我先後三次共住了六夜五晝。除了行程安排的緣故,待那麽久還因為伊斯坦布爾是從公元330年起到1923年整整十六個世紀裏三大帝國(羅馬、拜占庭和奧托曼)的京都,其間雖然風風雨雨,特別是十字軍的破壞和瘟疫的肆虐,都曾經大傷城市的元氣,古人留下的值得一看的陳跡還是太多。

不過這個城市在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後經曆了兩大巨變:首先,它的首都地位被安卡拉(Ankara)取代了;其次,它從十足的羅馬名稱“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大帝)城)變成了伊斯蘭化的“伊斯坦布爾”(意為“伊斯蘭城”)。

伊斯坦布爾數一數二的景點自然非索菲亞清真寺(Hagia Sophia)和藍清真寺(Blue Mosque)莫屬。

索菲亞清真寺。

索菲亞清真寺建成於537年,本是奉獻給智慧之神(“索菲亞”乃希臘詞“智慧”的拉丁語發音)的希臘東正教大教堂。直到1520年西班牙塞爾維亞大教堂落成,它在近一千年裏是世界上最宏大的建築。其規模、尤其是其直徑超過三十一米的圓拱頂,代表了拜占庭建築藝術的巔峰。

奧托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以後,鵲巢鳩占,把這座教堂改成了清真寺。

1935年,土耳其共和國之父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urk)又把清真寺變成了博物館,他禁止在館內舉行祈禱之類的一切宗教活動。

博物館免費,不過館裏很多地方維修的腳手架高聳,很煞風景。

      那些在藝術品修複專家的手下逐漸顯露真相的表現基督教聖賢的馬賽克壁畫對我的吸引力不大。我對那個前麵人頭簇擁、據說觸碰了就能百病俱消的所謂的“哭泣柱”(Weeping Column)更沒有興趣。

最近幾年裏,不斷倒行逆施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多次鼓吹要把索菲亞恢複成清真寺。

藍清真寺。

建於1616年的藍清真寺跟索菲亞清真寺相鄰,據說它是“古典時代”的最後一座偉大的清真寺。

無論是整體規模,還是圓拱頂的尺寸,藍清真寺都比索菲亞小了一輪。

它的內牆上的貼瓷和馬賽克的藍色圖案,確實賦予大廳一種藍瑩瑩的基調,不過我大概不會就此把它稱作“藍清真寺”,那好像有點名不副實。

參觀藍清真寺也不必付費。不過穿短褲者進入需要借圍裙遮住雙腿,而女人則需要披上頭巾。我注意到寺裏隻有寥寥數人在磕頭。

伊斯坦布爾還有幾座大清真寺。我參觀了其中的新清真寺(New Mosque)和蘇萊曼(Suleymaniye)清真寺。

典型的哥特式天主教堂通過尖塔把人們的視線導向無窮的蒼穹,以虛無縹緲的仙境作誘惑,而伊斯蘭清真寺的大小圓拱則如金鑄之鍾覆蓋信眾,或許可比作少林武功的“金剛罩”,能提供不受外力作祟傷害的安全感。

新清真寺。

蘇萊曼清真寺。

伊斯坦布爾的景點中讓我震撼是“教堂”地下儲水庫(Basilica Cistern,原址曾是個教堂),那是拜占庭帝國諸帝中文治武功顯赫的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483-565)留下的至今仍在發揮功能的基礎設施之一,其長一百三十八米,寬六十五米,由三百三十六根大理石圓柱支撐,能儲水近八萬立方米。儲水庫的水源來自城北十九公裏以外的森林溪流,瓦林斯渡槽(Valens Aqueduct)是溪水流經城區的兩個渡槽之一。

即使換作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樣的工程也可算得高大上。

地下儲水庫。

瓦林斯渡槽。

伊斯坦布爾的重要古跡還有慶祝羅馬帝國擊敗入侵的日耳曼哥特人的哥特立柱(Column of the Goths)、狄奧多西方尖碑(Theodosius Obelisk。公元前十五世紀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Tutmoses III)豎於盧克索(Luxor)的卡納克(Karnak)神廟,羅馬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二世(Constantius II)改信基督教以後取締邪教,關閉卡納克,將此碑運到亞曆山大(Alexandria),他的後任狄奧多西又在公元390年將碑運到了君士坦丁堡)、來自希臘德爾菲(Delphi)的蛇柱(Serpent Column)和糙石方尖碑(Rough Stone Obelisk)等等。後者是石頭砌成的,不是那種用整塊花崗岩鑿成的埃及方尖碑。它外麵原來包裹著的鍍金銅片在1204年被蹂躪全城的十字軍誤以為是金片而剝光了。

狄奧多西方尖碑、蛇柱和糙石方尖碑都聳立於君士坦丁堡時代的賽馬場(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今天的蘇丹阿赫邁特(Sultan Ahmet)廣場。

哥特立柱。伊斯坦布爾現存最古老的羅馬時代的紀念柱。

狄奧多西方尖碑。

蛇柱。其頂原有三個蛇頭。

糙石方尖碑。

免費參觀的蘇丹皇宮托普卡帕(Topkapi)宮裏有眾多分散的頗有特色的建築和精心整飭的庭院,值得一遊。

考古博物館則有點令人失望。考慮到土耳其有那麽多的古跡遺址,館裏的收藏卻顯得寒酸。我猜想大概是因為國家博物館對各地的博物館沒有予取予求的特權。

考古博物館。

建於1348年、約六十七米高的加拉達(Galata)塔是金角(Golden Horn)灣北岸的一號地標。從塔頂俯瞰遠眺,雖然不能說美不勝收,但也不虛一行。

據說有人在1630-32年間曾憑藉人造翼從塔上躍下,滑翔六公裏,到達了亞洲一端的安納托利亞(Anatolia),完成了人類的首次洲際飛行。

加拉達塔

從加拉達塔頂俯瞰伊斯坦布爾。

小時候學世界地理時就知道了分割歐亞大陸、連接黑海和馬爾馬拉(Marmara)海的博斯普魯士(Bosphorus)海峽。那三十一公裏是世界上最狹窄的國際航運水道,其最窄處隻有七百米。

坐在觀光船上欣賞兩岸風光的同時,我在想,要不是有國際公約管製著利益相關的各國,而大家又都遵守規則,不尋釁鬧事,這樣重要的經濟和軍事命脈,還不成了隨時可能爆炸的炸藥桶?

博斯普魯士海峽一。

博斯普魯士海峽二。

博斯普魯士海峽三。

在伊斯坦布爾,我無意中碰上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反政府示威集會,可惜弄不清他們的具體訴求。

抗議遊行的民眾與嚴陣以待的警察。

參加抗議集會的姑娘們。

報道抗議集會的記者。

      在著名的獨立大道(Independence Ave)上,我看到了土耳其共產黨的總部,參觀了 “顧盼的眼睛”藝術展(The Roving Eye Exhibition)。

土耳其共產黨總部。人家是錘子加齒輪,純粹的工人階級的組織。

“顧盼的眼睛”藝術展。沒想到在伊斯蘭國家也能展示大串的“陰莖”。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照片很美,勾起了一段在土國的記憶! -海飄漫遊- 給 海飄漫遊 發送悄悄話 海飄漫遊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30/2019 postreply 02:14:2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