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她們永遠是上海的女兒(圖文紀實)

來源: 海因切 2016-07-25 04:03:3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3645 bytes)

永遠是上海的女兒:七十年來家國,八千裏路雲月

原文作者:她

作者手記:這是我2015年9月生平第一次主持新聞專題工作的一篇報告通稿。工作地點還是我的故鄉---上海。非常遺憾的是此前,我自科技界轉入新聞工作的領路人,著名的新聞人以及傳奇的旅德企業家陳茫先生,就在其集團與海南航空公司聯合上市成功後的三天,因為積勞成疾,不幸於九月初德國時間午間突然去世,年方54歲。我深感陳師還有許多未曾講述的故事。

 

無論怎樣,這篇通稿就算我告慰老師在天之靈的力作吧。


 

而且,非常難能可貴的是陳師與另外一位恩師i教授也是密友。回來後我曾經跟篤愛蘇俄文化的i教授為著斯大林時代的蘇軍暴行及古拉格等爭得麵紅耳赤幾乎翻臉,遂及時換了一個話題,討論假如要寫一部中國式樣的“戰爭與和平”,女主人公一定應該是一位上海女性,他隻消看我展示給他的宋慶齡從上海到香港再到重慶的艱苦迂回,更不用說身為第一夫人的宋美齡所扛起的責任了;除了宋家三姐妹,還有著名的新聞記者浦家三姐妹----彭德懷夫人浦安修、羅隆基夫人浦熙修和杜宴春夫人浦潔修,還有最美麗最著名的敵工人員謝和賡夫人王瑩、唐生明夫人徐來、中日混血女烈士鄭蘋如等,大公報記者楊剛以及毛澤東夫人藍蘋(江青)等,不用一一枚舉了。


 

他笑說,我老了,一葉知秋,就怕遇見一個如盛夏正午太陽般強勢灼人的上海女郎。


 

我說,那也沒辦法,上海開埠以來第一代滬上女性的代表就有灼熱的湖南血統----曾國藩的女兒、外交家曾紀澤之妹、上海道台聶緝椝夫人曾紀芬,另外一位繼任的上海道台邵友廉卻養育了一名身為新時代新聞人標杆的孫子---邵洵美。說不定這灼熱的陽光恰好可以讓您的生命之火再度燒旺,何況老師的名諱恰恰就意喻就是十個太陽也能馴服啊。

 

我說,那也沒辦法,上海開埠以來第一代滬上女性的代表就有灼熱的湖南血統----曾國藩的女兒、外交家曾紀澤之妹、上海道台聶緝椝夫人曾紀芬,另外一位繼任的上海道台邵友廉卻養育了一名身為新時代新聞人標杆的孫子---邵洵美。說不定這灼熱的陽光恰好可以讓您的生命之火再度燒旺,何況老師的名諱恰恰就意喻就是十個太陽也能馴服啊。


姚依林晚年與自己的堂妹兼知音姚錦女士談話多時,口述自己回憶錄,名字就叫“姚依林百夕談”,您怎麽知道未來的傳記不由我來執筆呢?

他啞然失笑。

在我的豆蔻年華,大家庭裏經曆過抗戰時期從上海到湖南再到貴州、昆明、重慶等大西南輾轉生涯的長輩們認為徐訏教授所著的上海“孤島時期”諜戰小說《風蕭蕭》是最具備時代特點和1930-1940年代上海孤島文藝特征、風采絕不輸給描繪南北戰爭的美國名著《飄》的名篇。當年它在重慶大後方一經發表便洛陽紙貴,因此推薦給我閱讀。




果不其然,我先是從祖父母工作的大學圖書館借閱,沉浸其中後,甚至自己存錢購入了一本。




無奈,礙於政治立場與身份,徐訏與同時代成名的張愛玲一樣,在中國大陸,他的名字沉寂了幾十年。我記得,一直到1990年代,滬上著名油畫家、導演、已故的陳逸飛先生才以他的中篇《鬼戀》為藍本,拍攝了一部唯美考究、極具昔日海上風情的懸疑片《人約黃昏》。
無奈,礙於政治立場與身份,徐訏與同時代成名的張愛玲一樣,在中國大陸,他的名字沉寂了幾十年。我記得,一直到1990年代,滬上著名油畫家、導演、已故的陳逸飛先生才以他的中篇《鬼戀》為藍本,拍攝了一部唯美考究、極具昔日海上風情的懸疑片《人約黃昏》。
作者徐訏教授當時本身就是打入汪偽上流社會文化圈的特工。他與我們新報藝術收藏論壇的著名網友、我的忘年交大朋友ishka教授頗有相似點。徐訏本身是法國文學與比較文學專家,戰後長期在香港做教授。他是i教授的前輩學長,兩人都是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的高材生,又都精通法語,與法國文藝均有深厚淵源。







時至今日,國共雙邊的抗戰老兵都已經被列入“九三”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的閱兵方陣,這是國家的一大進步與幸事,一條深深的民族傷痕正在彌合。

另一個陣營裏的徐訏、以及美麗的鄭蘋如等這樣同為抵禦外侮、民族解放承擔著風險與犧牲的英烈先賢們與中共的地下尖兵們一樣可以受到全民公開的尊崇,視之為國家英雄。







我在這個勝利70周年紀念的九月,自歐洲閃回故鄉上海七十幾個小時的公務就是為了作兩個曆史文化調研:第一,故國母孫夫人宋慶齡在“一二八”與“八一三”兩次淞滬抗戰中的活動;第二,上海當年的抗戰文藝。

因此這次密集行程的路線限定在“外灘-淮海中路”一帶,其中包含了拜謁國母故居、在上海圖書館等處收集資料與訪談等日程。下榻在由原來的上海總會(即上海馬會)曆史建築為核心建立的外灘Waldorf Astoria。華爾道夫,這是我心儀很久的酒店,十月份習主席與彭麗媛伉儷參加聯大在紐約下榻的也是同名酒店。如果不是集團黑色信用卡的魔力,萬萬訂不到如此理想的房間與樓層。怪不得“XX國際頻道”歐洲部的負責人、本身是旅法成功企業家也是北京電影學院校友的老C不無豔羨地說“琰琰啊,真是護花虧得有心人啊;如果你跟我做題目,那隻能麻煩你住江蘇台的定點酒店甚至招待所了,除非我老C自家出血了。”我跟C總說,我自家的感覺就當是僥幸在博物館過了幾個晚上一般。

因為能夠直接看見外灘街景與黃浦江江景,尤其華燈璀璨中的夜色。這間酒店分為新樓和老樓。老樓才是原來馬會大理石老房子。這次十分幸運地訂到了老樓的客房。

風塵仆仆,剛剛抵達故鄉這大理石宮殿的歐洲農村新聞人,就是瓷實,飛行了十幾個小時,還很精神。
老樓的大堂裏還保留著1930年代的古董電梯。童心大發的我專門請了領班來開動,體驗咂摸當年中西合璧的民國大飯店氛圍以及前人造物的堅牢,再反思今年中國多起電梯吃人事件,真想問問當今相關之人,你們不汗顏嗎?


花團錦簇的全大理石砌成的大堂與古色古香的水晶枝葉形吊燈



客房包括衣帽間、配有小巧中國風紅木家具的客廳、臥室,以及巨大的帶有盆浴和淋浴的浴室,從浴缸到妝台全是大理石的,配有意大利原產的精油護理產品。洗手間另外單開,非常貼心的具有多種洗護功能的美標潔具,為了照顧老弱客人,以防意外,洗手間牆上也設有呼叫電話。

我愛這純中國的螺鈿白孔雀紅木屏風



這麽雪白的繡花床罩,我都不忍心如在家時候一樣穿著鞋子就上去雀躍著,“鄉下人進城了?”

也許受到老建築保護的限製,這客房的燈具並不如其他的四星和五星級大飯店那樣可以一個開關全開全滅,都必須自己一個個來控製。可是現代科技的力量還是體現在這美侖美奐的浴室鏡子上---它還是一個超薄的液晶電視屏幕,你看正在播放酒店介紹短片和幻燈。



因為無法抽時間回家見同城而居的父母親人,預計隻有請他們來外灘晚餐、聊天,所以在歐洲家中預先準備了大方的晚裝頭飾----帶小麵紗的紅玫瑰,購自巴黎。這種時候熟女的具有懷舊氣息的麵紗飾物我已經入手好幾樣了。

預訂包下外灘十八號的法國餐廳Mr&Mrs.Bund幾個小時。旁邊曾經一度興盛的、薄熙來與令計劃組織山西富商與貪官汙吏勾結的“西山會”在上海活動的頂級場所---十九世紀滬上晉商會館“晉中會館”門可羅雀。



這幅照片是我母親拍的。六樓是用餐區和酒吧,七樓是他們聞名遐邇的、以演奏拉丁與法國風情音樂著稱的樂隊及舞池。




我外公外婆子女眾多。我母親的妹妹裏,就有兩位居然都曾經是學舞蹈的專業演員。一位是領國務院津貼的國家一級編導,敦煌舞專家,“早已經名滿天下的學者型藝術家;小的就是這位,學習民族舞與古典舞出身,真正紅旗下的蛋,插隊修過地球,參過軍,自學修完了法律本科,又考上碩士且是改革開放恢複律師製度後第一代律師,如今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事務所,小有名氣。(後注:敦煌舞門派大概是最出學者型藝術家或者藝術家型學者的舞蹈流派了-----當代著名的明史專家、廈門大學博士導師傅小凡先生就是本門大師兄了。)

她可是如假包換的61歲---大明星林青霞的同年人;這是我們的晚宴上她的留影。高挑的小姨幾乎不施底妝,惟以Glamourous Aura(氣場)取勝。我覺得,她不是那種脂粉氣的年青,而是“革命人永遠是年青”。

生命貴在折騰,這是那一代上海女性的精神!我都不好意思跟她比了-----相形見絀!



久違了的上海金秋藍天白雲。久違了,外灘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






無論如何,這次疲累的旅行裏還是有許多驚喜足以維持我的熱忱的。比如:當年中央軍的精銳之師裏有不少兩廣或客家子弟。音樂造詣深厚、本自為客家人的宋慶齡就為他們的戰地醫院贈送百代公司灌製的廣東音樂如《小桃紅》等黑膠唱片與留聲機,以撫慰傷兵;





習近平總書記任職上海市委書記不算長,但是在任期間卻狠狠地給上海市委宣傳部以及文廣集團等來了一次改革。最著名的就是創辦了足以與當時周永康等把持的CCTV和新華社等傳統喉舌以及受到薄熙來、令計劃等收買的英文媒體“紐約時報”等抗衡的澎湃社。

可以說,如今的上海市委宣傳部已經具備了極其廣闊的國內外視角與包容度。

再比如,滬上當前藉由紀念抗戰,正在興起“複興上海老歌”風潮,就受到市委大力支持。領軍人物一是上海輕音樂團的羅雨先生,二居然是在我往日記憶裏以“高原嗓音”著稱的、雲南出生的滬上著名民族美聲女高音歌唱家楊學進教授,與她合作的是和平飯店裏清一色“老克拉”組成的爵士樂隊。

我非常佩服楊老師的自我突破與進取精神。
我非常佩服楊老師的自我突破與進取精神。


其實,我去的、比鄰和平飯店的Mr&Mrs Bund也是有很好的樂隊與舞池的,他們如今不僅演奏素來擅長的法國與拉丁風情樂曲,也演奏滬上老歌。

我個人認為,那些在大時代的鐵流裏顛沛流離、頗具家國情懷的兒女英雄們,在他們於風蕭蕭中壯士去國、奔赴各自戰線的前夕,既有聽著例如《義勇軍進行曲》這樣號角般音樂召喚的,也有聽著那些旋律柔美旖旎的香頌或民謠等上海老歌的----無情未必真豪傑。正是這些歌喚起他們對於青春、生命、親情、愛情、友情等的珍惜與熱愛,喚起了他們的英勇與膽識,這就好比我們中國人獨有的老莊哲學裏對於水的理解,水,她最柔軟,她也最具備力量,移山倒海、水滴石穿、無堅不摧。
我個人認為,那些在大時代的鐵流裏顛沛流離、頗具家國情懷的兒女英雄們,在他們於風蕭蕭中壯士去國、奔赴各自戰線的前夕,既有聽著例如《義勇軍進行曲》這樣號角般音樂召喚的,也有聽著那些旋律柔美旖旎的香頌或民謠等上海老歌的----無情未必真豪傑。正是這些歌喚起他們對於青春、生命、親情、愛情、友情等的珍惜與熱愛,喚起了他們的英勇與膽識,這就好比我們中國人獨有的老莊哲學裏對於水的理解,水,她最柔軟,她也最具備力量,移山倒海、水滴石穿、無堅不摧。

在這些吟哦生離死別的滬上老歌裏,我個人最推崇四首:第一,白光原唱的《魂縈舊夢》;第二,周璿原唱的《永遠的微笑》;第三,周璿原唱、陳蝶衣作詞的《訴衷情》;第四,聶耳作曲、梁蘋原唱的《梅娘曲》。

驀然回首,知音無處不在。
驀然回首,知音無處不在。




徐訏本名徐傳琮,字伯訏,1908年生於浙江省慈溪。193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獲學士學位。後轉至北京大學心理學係攻讀碩士。北京大學學生時期發表有《煙圈》(短篇小說)。1934年,於上海擔任《人間世》(月刊)編輯。1936年,發表有《郭慶記》(短篇小說)。1936年,遠赴法國留學,一年後回國,居於上海。

抗日戰爭爆發後,未競所學,回到中國,居於上海。

1937年,以《鬼戀》(中篇小說)一舉成名。“孤島時期”在上海辦報刊和創作,其間著有《吉布賽的誘惑》、《荒謬的英法海峽》、《精神病患者的悲歌》和《一家》四部長篇小說,風靡一時,是當時滬上最多產的作家,風頭比張愛玲更健。1942年,赴大後方重慶,執教中央大學。1943年,其作品《風蕭蕭》登大後方暢銷書榜首,1943年也被出版界譽為“徐訏年”。1950年,赴香港定居,20世紀60年代先後在新加坡、香港多所大學任教,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香港浸會學院文學院院長兼中文係主任等職。其間創作了《彼岸》、《江湖行》、《時與光》、《悲慘的世紀》等長篇小說。其文藝理論論著公認為海外自由主義文藝理論的重要著作。 徐訏在香港與學者曹聚仁等創辦創墾出版社,曾合辦《熱風》(半月刊)。1966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香港浸會學院文學院院長兼中文係主任等職。一九八○年在香港去世。
1937年,以《鬼戀》(中篇小說)一舉成名。“孤島時期”在上海辦報刊和創作,其間著有《吉布賽的誘惑》、《荒謬的英法海峽》、《精神病患者的悲歌》和《一家》四部長篇小說,風靡一時,是當時滬上最多產的作家,風頭比張愛玲更健。1942年,赴大後方重慶,執教中央大學。1943年,其作品《風蕭蕭》登大後方暢銷書榜首,1943年也被出版界譽為“徐訏年”。1950年,赴香港定居,20世紀60年代先後在新加坡、香港多所大學任教,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香港浸會學院文學院院長兼中文係主任等職。其間創作了《彼岸》、《江湖行》、《時與光》、《悲慘的世紀》等長篇小說。其文藝理論論著公認為海外自由主義文藝理論的重要著作。 徐訏在香港與學者曹聚仁等創辦創墾出版社,曾合辦《熱風》(半月刊)。1966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香港浸會學院文學院院長兼中文係主任等職。一九八○年在香港去世。

徐訏想象力豐富,善於將人生與生命探索設計為故事,小說作品以愛情題材為主,實則包羅宇宙萬象,注重心理分析,並富於哲理,直抵宗教信仰,惟有用文化研究、人生哲學、生命哲學去觀照才可知其味。除小說外,在雜文、散文、戲劇、詩歌、文學理論等領域都有上佳表現。其作品曾經在海外產生了重要而廣泛的影響,將五四新文化精神在海外續延並發揚光大。

《風蕭蕭》,徐訏所著的小說。抗戰末期(1943年)在重慶《掃蕩報》發表,之後出版單行本。雖是通俗的諜報愛情故事,但卻因作者的手法不俗,學界評價甚佳。《風蕭蕭》在台灣由正中書局印行。
《風蕭蕭》,徐訏所著的小說。抗戰末期(1943年)在重慶《掃蕩報》發表,之後出版單行本。雖是通俗的諜報愛情故事,但卻因作者的手法不俗,學界評價甚佳。《風蕭蕭》在台灣由正中書局印行。

我們滬上著名的本地女作家---陳丹燕女士曾經寫了一本人物傳記《上海的金枝玉葉》來說明什麽是真正的上海女性精神。傳主是著名的永安百貨集團的四小姐Daisy即郭婉瑩老師,無論是穿著優雅旗袍、身為女繼承人、燕京大學心理學係畢業生、麻省理工高材生太太的她還是被勒令改造,失去丈夫與親人,身穿毛服裝的她都不曾失去人的良心與尊嚴。她死後,遺體捐贈給了當時還叫上海醫科大學的今複旦大學醫學院解剖教研室。記得書中有個情節,是說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教年青的Daisy等用尋常人家的煤球爐子烤製Scone蛋糕,並且說利用艱苦條件製作西點的手藝總有一天她們用得著,人生總要麵對逆境與順境,難得一顆平常心。



離開繁花似錦的故鄉回到旅居的歐洲,在恩師與人生知己、數理邏輯學家與藝術史家i教授的視野裏,即使一襲布衣,卻一步步邁向哲學意義上的自由王國,也拜這位“華人的維特根斯坦”春風化雨的教誨。





後記:2016年,滬上的朋友告知整個一年他們都會舉辦宋氏家族的回顧展,會展出許多從未麵世的史料、文物甚至孤品。
 

想聽宋慶齡與宋美齡真實的聲音嗎?她們說的可是浦東滬語味道濃鬱的老上海官話。

 


 

 

 

 

 
 
想聽宋慶齡與宋美齡真實的聲音嗎?她們說的可是浦東滬語味道濃鬱的老上海官話。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很好奇:孫中山和宋慶齡在家說什麼話?上海官話 或 廣府官話? -reader- 給 reader 發送悄悄話 reade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5/2016 postreply 10:24:44

主要是廣府官話,據說宋家姐弟的廣府話是父親宋查理牧師親自教導的,還有西關口音。國母的國語沒有 -海因切- 給 海因切 發送悄悄話 海因切 的博客首頁 (485 bytes) () 07/25/2016 postreply 11:13:33

這水平請不要寫東西發表了 -Educator- 給 Educator 發送悄悄話 (50 bytes) () 07/25/2016 postreply 12:00:26

上海人看了蠻親切的。 -zharry- 給 zharr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5/2016 postreply 15:07:10

哎,姐姐文筆好的不得了,可頭飾服裝實在是接受不了,這絕不是老上海懷舊風。冒犯了:( -ilovefriday- 給 ilovefrida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5/2016 postreply 15:29:09

整篇文章東一鎯頭,西一棒子亂得很好。 -岸邊瞭望- 給 岸邊瞭望 發送悄悄話 (35 bytes) () 07/26/2016 postreply 06:43:13

兩張照片都是休閑裝+淑女頭飾,完全不搭呀,也冒犯了。 -jones999- 給 jones999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00:17:2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