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東曆史文化宗教遊7 – 梵蒂岡

來源: 銀劍 2014-03-14 03:37:5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532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銀劍 ] 在 2014-03-15 10:13:0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梵蒂岡(Vatican意為先知之地全稱是梵蒂岡城市國家(Vatican City State)為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Holy See的所在地,也是教宗駐地。作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它領導著10億多天主教信徒(其中神修人員160萬)。梵蒂岡前身為教皇國,自1929年起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製。梵蒂岡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等領域擁有著世界性的影響力。


公元1世紀30年代,當耶穌在羅馬帝國遙遠的邊陲領地巴勒斯坦被釘死在十字架以後不久,基督教就開始在羅馬流傳;盡管羅馬帝國多次血腥鎮壓,但基督徒越來越多;當使徒彼得公元42年到達羅馬傳教時,當地已有基督教社團。公元313年,君士坦丁(Constantinec.274-337)皇帝頒布了基督教合法化的《米蘭賜令》不久,聖彼得的墓龕在羅馬建立;公元380年,西奧多斯(Theodosius)皇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從此確立了羅馬在基督教的中心地位。

然而在公元2世紀時,主教 (bishop)和教皇(Pope)還是可以互換的同義詞,隻是因為羅馬主教駐在帝國首都,政治經濟勢力比外地主教可能略大一些而已。從5世紀開始,由於英諾森一世(Innocent I, 401-417)以後曆任羅馬主教的努力,極力宣傳聖彼得優越論,他們的權勢逐漸淩駕於外地主教之上,使教皇變成高於外地主教獨一無二的神聖頭銜。

由於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的影響,基督教世界在公元5世紀逐漸形成兩大教區,即以羅馬為中心的拉丁語西部教區,和以君士坦丁堡、亞曆山大裏亞、安提阿、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希臘語東部教區。兩區存在許多矛盾和分歧,常常各行其是;公元445年,當教皇利奧一世(Leo I, 440-461)強調羅馬的唯一最高領導權之時,東部教區451年召開查爾西頓大公會議,聲稱君士坦丁堡大教長與羅馬同享最高教權,公開分庭抗禮。1054年,教皇利奧九世(Leo IX, 1049-54)派樞機主教洪貝爾到君士坦丁堡談判,聲稱君士坦丁堡大教長色路拉裏烏如再分庭抗禮,就把他開除教籍;大教長色路拉裏烏立即下令開除了羅馬教皇的教籍。它標誌著東西方教會徹底分裂,從此以後,西部自稱公教/天主教Catholic),東部則自稱正教/東正教Orthodox)。

5世紀末,羅馬教皇宣布教會權利獨立於、甚至高於帝王權力;751年,法蘭克墨洛溫(Mérovée)王朝的宮相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 714-768)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篡位,建立了後來稱之為加洛林(也譯查理)王朝;756年,法蘭克國王矮子丕平為了感謝教皇,將奪自拜占廷的意大利中部4萬多平方千米的領土獻給教皇,這就是教皇國(Papal State)的開始。799年聖誕夜,法蘭克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在聖彼得大教堂加冕,基督教在歐洲的聲威為此大振

10-11世紀教皇權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1059年的拉特蘭大公會議宣布,世俗領主不得幹預教皇選舉。教皇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 1198-1216)在位時,羅馬教廷勢力鼎盛,成為歐洲中西部地區所有教俗事務的最高裁判機構。

1303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 1294-1303)在於法國國王的權力鬥爭中失敗,屈辱而死;1309-1377年教廷被迫遷移至法國邊境的阿維尼翁(Avignon),受製於法王。1378-1417年教會大分裂40年,法國、意大利各選教皇互相輕蔑。151710月開始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使教皇地位進一步消弱。8-19世紀期間雖然教皇國隻是意大利境內許多諸侯國之一,領土時有伸縮,但教廷始終對整個歐洲保持不同程度的宗教領導權。直到1870年意大利王國軍隊占領羅馬,教皇成了梵蒂岡囚虜,教皇國才滅亡;但意大利政府並沒有觸動梵蒂岡及其教產,教廷與意大利政府在羅馬對峙59年。

1929211日,墨索裏尼(Benito Mussolini, 1883-1945)執政的意大利政府與教皇比奧十一世(Pius XI, 1922-1939)簽訂了《拉特蘭公約》27條。教廷承認了意大利政府;意大利政府承認了梵蒂岡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承認教廷對羅馬市內的拉特蘭宮等13座建築和郊外的Castel Gandolfo教皇別墅及其附屬人員享有治外法權和免稅權;意大利為1870年占領原教皇國領土給教廷一筆賠償金。

 


聖彼得大教堂(St.Peter’s Basilica坐落在羅馬梵蒂岡城內,是歐洲文藝複興晚期和巴洛克藝術時代傑出的建築代表作。




聖彼得大教堂建築總麵積49737平方米;大堂主體高45.5米,中央大圓頂內高123.4米,連頂外十字架高達132.5米;全堂可容納6萬人,其中主堂可容納2萬5千人;廣場340×240米,可容納50萬人;大堂主體1506-1614年完工;廣場1656-67年完工,經曆161年。

廣場的中心聳立著一個高大的埃及方尖碑,碑高25.5米(加上柱礎和碑上的十字架,共計高度41米),重327噸。這塊方尖碑本來是公元前一世紀埃及人在赫裏奧城(Eliopoli)豎立的,因為羅馬人自古景仰古埃及的文化藝術,公元37年,羅馬皇帝加利古拉(Caius Caligula, 37-41 AD)下令搬遷到羅馬,裝飾他皇宮旁的廣場,這廣場就是日後尼祿皇帝 (Nero, 54-68 AD)的賽馬場(Circus Maximus))。據說,公元64年首任主教聖彼得就是在這個賽馬場上殉道的。這就是為什麽天主教會的大堂要蓋在這裏的原因。公元1586年方尖碑從賽馬場舊址遷移到了廣場中央。羅馬原有許多方尖碑,碑上大都有圖案或文字,而聖彼得廣場的是唯一的無字碑。




噴泉和中央石盤
中央方尖碑與廣場兩邊的回廊之間,各有一個銀花飛淺的美麗噴泉。泉合高14米,十多隻水柱同時噴湧,銀光四射,十分壯觀。狀如母乳的噴泉台盤,象征著教會猶如慈母,生命之泉滋養萬民。




聖座宮廷(Apostolic Palace) 在右邊回廊的後麵。從基督教在羅馬取得合法地位的公元4世紀到14世紀教皇被迫遷居法國阿維尼翁(Avignonese period,1309–77),曆任教皇都住在羅馬拉特蘭“主教”教堂
(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 。現在的教皇宮是16世紀西斯托五世修建的,所以也叫西斯托五世教皇宮 (Palazzo di Sisto V)。

從廣場看是一座三層樓房,其中上麵兩層屬於教皇居住和辦公用房,每層樓有十個窗戶。麵向教皇宮從右往左數,最上層第一、二個窗戶是教皇辦公室;然後依次是教皇的寢室、私人圖書館、餐廳和小經堂等。每逢星期日或宗教大節日,中午12時整,教皇必然出現在最上層的辦公室(從右數第二個)窗口,祝福廣場上前來朝聖的信徒和普通觀光群眾。

聖座宮廷後麵是西斯廷小教堂(Sistine Chapel)選舉教皇和教廷的某些特別重要會議在這裏舉行。該小堂有一扁方形煙囪,是選舉教皇的過程中每天向外界傳遞選舉消息的唯一工具:煙囪冒黑煙表示當天的選舉尚無結果,冒白煙表示大選最終告成。




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台階前麵,左麵有聖彼得(
Saint Peter,?-c.67 AD)宗徒的雕像




右麵有聖保羅(
Saint Paul,?-c.68 AD)宗徒的雕像




大堂正麵的廊簷上立有
13座雕像,像高5.5米。中間持有十字架者是耶穌,另外12座是聖洗者約翰和耶穌的11個門徒(彼得除外)。正麵兩末端上方各有一大銅壁鍾,左麵的是羅馬時間,右麵的是格林尼治標準時間。從左到右分別是: 1.洗者約翰(John the Baptist), 2. 安德烈(Andrew), 3. 雅各(James


 

4. 西庇太的兒子約翰(John, son of Zebedee,福音作者若望) ,5.腓力(Philip),6. 多馬(Thomas),7. 巴多羅買(Bartholomew), 8.馬太(Matthew),9.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James, son of Alphaeus  




10.西門(Simon the Cananaean),11. 達太(Thaddaeus), 12.馬提亞(Matthias,他取代背叛耶穌的猶大)。

耶穌親自選擇任命的門徒共14位,門徒之首西門-彼得(Simon Peter)與保羅(Paul)兩位門徒都不在聖彼得大教堂上麵,他們的雕像在大教堂正前方。聖彼得、雅各和使徒約翰組成了最初的教會領導核心,隻有他們才能見證耶穌的變容和在Gethsemane的受難情景;在原來的12門徒之一叛徒猶大 (Judas) 死後,又增選馬提亞為第13位門徒;後來,耶穌在保羅(Paul)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顯靈,勸化了保羅以後,又委任保羅為門徒,是第14位。





大教堂有五個門,第三門是中門,它原是舊彼得教堂的大門,由費拉來特(Antonio Averulino Filarete, 1400-1465),在1433年所鑄,因此也叫費拉來特 (Filarete) 門,是本堂最古老的門。中門共有6幅畫像,由左而右,自上而下,依次為:(1)正襟危坐的基督,(2)雙手胸前的聖母,(3)執劍肅立的保羅,(4)聖彼得給籌劃鑄造這扇銅門的教皇歐傑尼四世(Eugene / Eugenio IV, 1431-1447)交付鑰匙,(5)視斬如歸的聖保羅在等待判決。(6)聖彼得要求倒立釘十寧架而死,以免和耶穌的殉道方式雷同。以上(5)(6)兩幅畫麵上都有尼祿皇帝在刑場監視。




第5幅畫像:視斬如歸的聖保羅在等待判決




第6幅畫像: 聖彼得要求倒立釘十寧架而死,以免和耶穌的殉道方式雷同




聖彼得大教堂前廊的兩端,屹立著一對高大的騎馬石像。右麵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c.274-337)騎馬石像。左麵的查理大帝(Charlemagne, 742-814)騎馬石像。兩位皇帝在教會早期發展過程中,都曾起過極其重要的支持。

大教堂前廊.




聖母憐子像是一尊純白大理石像,高2.15米,底座寬1.68米,重3050公斤。米開朗琪羅雕刻與磨光此像花了兩年時間,1498年塑成於羅馬。



從聖彼得大教堂前門入口放眼展望主堂(Nave),長187米,寬58米;主堂內可容納25000人(全堂可容納60000人)。主堂兩側各有6根石柱,將主堂分為三條通道。中間一條最寬25米。金碧輝煌的堂頂,都是由金黃耀眼的瑪賽克鑲嵌而成。在東西方向每兩根巨柱之間,有穹窿相連,它也是走向兩旁的過道;過道通向靠牆的小經堂;巨柱的外部和相鄰的兩個小經堂交結的牆垣之間,又形成一個小穹窿。由此大堂和兩側的小堂之間,巨柱的前後左右,有十幾個穹窿。大堂內共有11個小堂,50個祭台,約450尊雕像,500根石柱。




巨柱向內的一麵,上下各有一龕,裏麵陳列的是曆代修會會祖的石像。













聖座中的聖彼得古銅像,正襟危坐的聖彼得高舉右手,表示祝福,左手握著兩把象征神權的鑰匙。每年629聖彼得紀念日時,銅象要穿上華麗的祭服,再罩上精致的華蓋;華蓋頂上是教皇比奧九世的肖像,因為他在位時間最長(31年多)。





由米開朗琪羅設計
大圓頂和來自天堂的光線,大圓頂直徑42.34米。




漆黑的亭台式華蓋下,便是教皇大祭台(Papal Altar)及其華蓋(Canopy)。因為聖彼得的墓穴是大堂的中心,教皇大祭台就蓋在聖彼得墓穴的的正上方。教皇大祭台及其華蓋是1624-33年間由天才貝爾尼尼設計建造的。它是大堂內陳設中最重要的部分。祭台高29米,由四根20米高的異常華麗的螺旋絞鏈形銅柱圍攏。  




右麵大壁龕裏的雕像是聖海倫娜
。她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1639年為鮑爾濟(A. Bolgi)所雕。石像反映的是海倫皇後對天主教的貢獻。左麵是聖女維洛尼卡(S. Veronica),1646年為莫奇(Francesco Mocchi, 1580-1654)所雕。相傳耶穌背十字架登赴加爾瓦略山時,途中(苦路第6站)曾有維洛尼卡用麵紗為耶穌擦拭血汗交加的麵容,;相傳那聖容就永遠印在她的麵紗上。




聖座的光輝雕塑的上方中間是一塊彩色玻璃,玻璃上麵鑲著一隻象征聖神的白鴿(La Colomba Pentecostale),經過西麵陽光的透射,那栩栩如生展翅飛翔的白鴿就好像正在朝你飛來。




大堂和兩側的小堂之間,巨柱的前後左右,十幾個穹窿。







正趕上教友彌撒



這是位於第五門入口處附近的瑪利亞·索比埃斯基(Maria Sobieski)紀念龕,建造於18世紀。她是英國國王James Stuart的妻子。




教皇名錄









教皇比奧七世(Pius VII,1800 -1823)紀念龕







現在聖彼得大教堂的位置,公元1世紀時是羅馬皇帝卡裏古拉的賽馬場(circus)。後繼的皇帝尼祿特別喜歡這個賽馬場,公元64年他縱火迫害大批基督徒的時候,就把賽馬場作為刑場 (Cf.Cornelius Tacitus, 55-120 A.D.)。相傳公元64-67年的某一天,首任羅馬主教聖彼得就在尼祿賽馬場上殉道。當時有一條科妮莉婭大道(Via Cornelia)穿過賽馬場的邊緣,大道邊立有許多普通羅馬人的墓碑,相傳聖彼得和其他殉道基督徒的遺骸就葬在此賽馬場附近的大道北端。公元166-170年,教友們在聖彼得的墓穴遺址建立了三個壁龕,以後香火不斷;現在的梵蒂岡當時是羅馬的郊外,一個小小的教會城(city of churches)或叫做宗徒之長聖堂( hospices or sanctuary of the Prince of the Apostles)就在聖彼得墓穴的附近逐漸形成。公元312年的一天,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c.274-337)偶得異象,他在天空中看見一個十字架符號,上麵用希借文寫著:“以此為記,你可獲勝。”君士坦丁當時雖未受洗入教,隻是一位同情教會的慕道友,但他還是相信了這次異象,立刻在軍旗、軍服上加了十字聖號。他在313年的密爾微橋上(Milvian Bridge)大勝了馬生奇(Maxentius)的軍隊。戰後他即發布米蘭敕令,給基督教會以充分自由。公元323年,他為宗徒之長聖彼得重振墓穴,把遺骸安放在壁龕內,在墓上開始建立一座壯麗的教堂,至公元329年主體竣工。




聖彼得廣場是聖彼得大教堂的延伸建築,是全世界最雄偉壯闊的廣場之一。它由意大利著名建築師、雕塑家貝爾尼尼(Bernini1598- 1860)設計建造,1656-67年完成。橢圓形廣場縱軸長340米,寬240米,可容納50萬人。




兩邊共有高18米、的多利亞式(Doric style)圓柱248根,排成四行,形成三條走廊,走廊之間還有88根粗大的方石柱。廊頂上有陽台,朝廣場的那一麵有欄杆,欄杆上還有140尊高3.2米的大理石雕像,都是天主教會冊封的聖男聖女。




瑞士近衛隊人數約為110人,負責保護教宗、顯要人物及所有屬於教宗的建築。152756日,在羅馬之劫中,瑞士近衛隊為履行職責掩護教皇撤離而進行了慘烈的戰鬥,189名士兵中有147人陣亡。瑞士近衛隊同時也得到了絕對忠誠的評價,後再次重建,直到今天都是梵蒂岡的保護力量以及儀式象征。




瑞士近衛隊製服充滿文藝複興時期風格,由當年的瑞士近衛隊隊長Jules Repond1914年設計。



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距聖彼得大教堂1000米遠。聖天使堡得名於城堡頂上的雕塑“天使之長邁克爾”(Archangel Michael);公元139年初建時,它是羅馬皇帝哈德良家族的陵墓(Mausoleum of Hadrian),後經多次改造,中世紀改變為保衛梵蒂岡城區的兵營、監獄和教皇緊急避難的城堡;1277年修成的暗道(Vatican Corridor)與梵蒂岡的教皇宮相連,1494年和1527年有兩位教皇在此躲避兵亂。現在的聖天使堡是意大利國家博物館。




聖天使堡頂上的雕塑、淩空欲飛的“天使之長邁克爾”,是18世紀比利時雕塑家Pieter Verschaffelt的傑作。公元590年,相傳“天使之長邁克爾”曾降臨到哈德良陵墓的頂上,把處於嚴重瘟疫之中的羅馬人拯救出來。因此,當時的教皇哥裏高利決定在這裏為她立一個塑像,以誌感恩紀念。







 
 
注:一些文字摘自米晨峰教授羅馬天主教教程。特此感謝!
 

 

所有跟帖: 

非常下工夫的遊記,謝謝分享。 -小黑貓- 給 小黑貓 發送悄悄話 小黑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4/2014 postreply 12:54:58

又是一篇好帖, 基督教曆史一條線說得清清楚楚 -NHHiker- 給 NHHiker 發送悄悄話 NHHike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4/2014 postreply 17:56:56

這一篇可謂介紹梵蒂岡的百科全書:) -aranjuez- 給 aranjuez 發送悄悄話 aranjuez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4/2014 postreply 18:28:06

謝貓班,NHHiker! aranjuez 帖子個個精彩。 -銀劍- 給 銀劍 發送悄悄話 銀劍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4/2014 postreply 22:03:30

喜歡羅馬!謝謝分享! -翛然- 給 翛然 發送悄悄話 翛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6/2014 postreply 13:10:10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