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散漫遊(七)劍橋:脫盡塵埃,清澈秀逸

牛津和劍橋,是英倫遊的熱門目的地。遊客不僅喜歡去,還喜歡比較“牛、橋”,哪個更美?

 

這次英倫遊時間較寬裕,又有住牛津二十多年的農場老友小雲及其先生提供的方便和陪伴,讓我們能從容遊覽這兩座舉世聞名的大學城。所以,也來“軋鬧猛”,參加“比較”。其實,結論不重要,隻是借這話題,各表其美。先寫劍橋。

 

劍橋是英格蘭東部劍河(River Cam,中文也稱康河)上的一座古老小鎮。著名的劍橋大學,於1209年在這裏創建。據說,最早是一批牛津大學的師生,紛紛離開牛津來到這裏辦學。起因是一學生誤殺市民,逃逸,引起騷亂。當時的英國國王約翰王正在與羅馬教皇較勁,借機報複教會,下令殺了肇事者的三位無辜室友。此舉激怒校方,師生移居,以示抗議。* 劍橋大學現有31個學院,散落在劍橋城區。

 

從倫敦去劍橋,開車向北,略微偏東,約一小時四十分鍾。那天,正在倫敦兒子家的小雲,讓先生開車,夫婦倆陪我們一起去。五十多年前,在崇明島上,做夢也夢不到,老知青會有這樣的退休活動。人生很奇妙。

 

車隻能停在劍橋城邊,然後乘巴士進城。

 

 

下車就被這裏的建築和街道迷住。上圖是一家新開的餐廳,門麵既新又老。

 

 

跟著小雲的先生老董走,他以前來過。最先看到的是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進化論鼻祖查爾斯·達爾文,史詩《失樂園》、《論出版自由》的作者約翰·彌爾頓是其校友。

 

 

 

悉尼街的拐彎處,兩邊建築高矮分明。勞埃德(Lloyds)銀行的雅各布風格(Jacobean style)大樓很漂亮,可惜隻拍到很小的側麵。

 

 

市中心的商業街上,世界名牌店的招牌排列整齊。

 

 

我們來到國王大道(King's parade)。大道一邊是大聖瑪麗教堂,建成於十六世紀初。

 

 

 

對麵是國王學院。它由國王亨利六世於1441年創立。

 

 

國王學院的哥特式的大門,是劍橋大學的標誌性建築。

 

 

 

老知青們在國王學院前的大草坪上留個影。

 

 

國王學院哥特式教堂的一側。

 

 

再朝前走,就見科珀斯•克裏斯蒂學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 ),建於1352年。

 

 

 

在科珀斯•克裏斯蒂學院泰勒圖書館外牆,麵向國王大道處,有一隻鍍金的大鍾,人們稱之為蚱蜢鍾(Grasshopper Clock)。此鍾建於2008年,曾被《時代周刊》列為當年最佳發明之一。《時間簡史》的作者,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為之剪彩。

 

鍾的頂部有一個巨大的張牙舞爪的螞蚱,沿著鍾外圍的60齒格不停爬行,鍾錘每擺動一下就吞下一秒。像是在提醒人們:你失去的每一秒鍾,都是追不回來的。也令人想起魯迅名言:浪費別人時間,等於謀財害命。

 

 

繼續走,在Trumpington 街上看見彼得書院(Peterhouse),它是劍橋大學最老的學院,創建於1284年。

 

 

與Trumpington 街交叉的Pembroke街上, 維多利亞式的紅磚房,煙囪特別高。

 

 

街上的老房子頗有深沉氣質。

 

 

再朝前走,便是有名的菲茨威廉博物館(The Fitzwilliam Museum)。它是西歐最好的藝術和文物博物館之一。收藏包括莫奈、畢加索、魯本斯、文森特·梵高、倫勃朗、塞尚、範戴克和卡納萊托作品。且對公眾免費開放!這裏的人太有福氣了,可以免費享受最高檔的文化氛圍。現在展出的是現代藝術”霍克尼的視野:藝術和技術的描繪”。我們因時間有限,隻在外麵欣賞一下古希臘風格的建築。

 

 

在菲茨威廉博物館對街,有一家劍河出版社的書店和藝術中心。

 

 

當時沒開門。櫥窗裏那大開本的傳記刊物《徐誌摩在劍橋蛻變》和封麵上帥氣的詩人的頭像,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這位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年輕人在劍橋大學的經曆,折射出劍橋的魅力。除了《再別康橋》,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也非常深情細膩,寫出他輾轉迂回,終於“發見”康橋,找到精神皈依的緣分。劍橋的人文和自然之美打開他的眼界,潛化他的詩人氣質,釋放他的浪漫情懷,使他棄政從文,一心追求愛、自由和美。

 

而劍橋,由於徐誌摩的詩和散文,成就了靈性和詩意。從此走入中國現代文學,走進中國人的視野。

 

 

現在,知道劍橋大學的這位校友的,不隻是中國人和撐篙的導遊。在國王學院後麵的劍河邊,有一塊大理石做的徐誌摩紀念石,上麵刻著《再別康橋》的開頭二行和最後兩行:“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見上圖。照片來自網絡)。

 

 

劍河是一條環城河流,用徐誌摩的話,是“劍橋的靈性所在”。秀麗輕泛的流水,曲折蜿蜒,兩岸綠蔭萋萋、野花爛漫;河上的橋一座接著一座,各具特色,連串起兩岸蜚聲於世的學院的莊嚴建築,孕育一代又一代的精英和文化。恰如詩人在散文中描述的:"...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鍾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

 

 

 

銀街橋(Silver Street Bridge)是劍河的第六部橋。

 

 

名氣很響的數學橋(Mathematical Bridge),把王後學院在康河兩岸的校園連接起來。撐蒿的導遊常常賦予這些橋以噱頭故事,讓遊客在劍河撐蒿的旅程更加精彩。

 

 

 

我們坐在劍橋休閑公園的劍河邊,一邊欣賞河景,看人撐篙劃船,一邊吃午餐。那是小雲事先做好的菜肉包子,放在保暖包裏,讓先生背著。包子暖呼呼的,讓吃了好幾天快餐的人,有了回家的感覺。

 

 

 

 

這是徐誌摩在散文中多次寫到的克萊爾橋(Clare Bridge),一座有護欄的三孔石橋,位於克萊爾學院後部,造型優美,是劍河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橋。

 

 

美女撐篙,十分引人注目。

 

 

Nevile's Court,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一個研究生公寓。

 

 

很喜歡三一學院巷(Trinity Lane),有一種高深莫測的意味。

 

 

玫瑰月牙街(Rose Crescent)有更多人間煙火氣。

 

前麵就是聖約翰學院。

 

 

 

聖約翰學院大門有點花哨,建於1516年,透出文藝複興的風格。

 

老董帶我們最後找到了那棵牛頓蘋果樹,在三一學院內庭草坪的草坪上。牛頓是三一學院的校友,所以這棵蘋果樹成了劍橋校園裏最為著名的打卡景點之一。其實,這棵蘋果樹,是那棵啟發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蘋果樹的“親戚”。

 

根據英國傳記作家斯蒂克利,啟發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那棵蘋果樹,是在他家鄉的伍爾索普莊園裏。為了紀念牛頓,同時也為了避免那棵老樹毀於風暴,人們將那棵蘋果樹的枝條嫁接到了劍橋校園裏的幾棵蘋果樹上,因此才有了三一學院的著名的牛頓蘋果樹。

 

 

很喜歡這個景。古老典雅的建築的一角,一棵有故事的蘋果樹,亭亭玉立。

 

 

彼得伯勒大教堂的後部,與騎車美女同框,很美。

 

 

聖墓教堂,通常被稱為圓形教堂,是劍橋市的一座聖公會教堂。它是英格蘭仍在使用的四座中世紀圓形教堂之一。

 

 

草地邊那哥特式建築,是國王學院教堂。遠遠看見幾頭牛在這個中世紀大學城的公園和哥特式塔樓下漫步。據說,這裏的居民常常踩到牛糞,卻對牛鄰居表示難以置信的自豪。

 

 

 

牛津和劍橋都有一條河。但劍河,似乎是劍橋美的靈魂,它使這座城市、這所大學,完美地融入自然,超凡脫俗。在這一點上,劍橋比牛津更勝一籌。在我看來,關於劍橋的人文和自然之美,再沒有比徐誌摩的描寫更好的了:“…脫盡塵埃氣的一種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說是超出了畫圖而化生了音樂的神味。再沒有比這一群建築更調諧更勻稱的了!”

 

* 見知乎《高等教育一千年》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