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圖上看,你可以把地中海想像成一頭奔跑的野獸,東麵是頭,西麵是腿,具體像什麽動物倒也說不清楚。地中海的海岸線極不規則,形成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半島,作為“臀部”的西海岸是伊比利亞半島,而“頭部”的東海岸,大致就是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
傳說人類是從東非走出來的,文明是順著尼羅河流入地中海的。人從樹上下來以後,就分成了兩撥,一撥人以遊獵為生,先打比自己小的動物,最後圍獵獅虎大象。另一撥人繼續采集植物,後來他們沿著東非大裂穀中的一股水流,下到了埃及的尼羅河平原。人類最早的農業文明大概就是在這裏起源的,因為采集者發現了植物生長的秘密!
尼羅河巨大的水量,和沉積物形成的肥沃土壤,使人們種出來的糧食吃不完,人口也不斷增加,原始的文明狀態,從定居點擴大到建造城市、神廟和金字塔。於是一部分尼羅河東岸的人,便向更低的平原走去,他們沿著紅海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地峽(今天挖通蘇伊士運河的地方),到達了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平行相交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這些埃及人在這裏精耕細作,除了種五穀,也種雜糧和可食用的根莖植物,還栽種果樹和香料植物,農耕文化在這裏變得更為精致,這就是後人稱道的兩河文明。同時農業民族也在這裏遭遇了久違的另一撥人類,這些人也已經發展成了遊牧民族。遊牧民族是人類文明的另一個重要起源:因為狩獵者發現了馴化別的物種的秘密!
地中海(middle sea)的太陽是從中東(middle east)升起的,我們的旅行是從阿拉伯半島開始的。
(1)夢幻清真寺,長袍遮不住你的芳顏、你的奢侈與華麗
6月初的一個清晨,我們乘坐的阿提哈特航空班機,降落在阿聯酋首都阿布紮比。早上5點,地麵的溫度已經是30℃了,而且預計白天會超過40℃。
在機場等大巴的時候,我們發現這裏的公交站都設有帶空調的候車亭,就趕緊躲進去涼快一下,順便合個影。在阿拉伯半島,你要學會快速地穿行於建築物之間,因為室內都有空調,否則你就會成為太陽砧板上的烤肉。
旅行時去參觀清真寺,對女性有“嚴密”著裝的要求。夏天熱,阿拉伯沙漠的夏天更熱,即使不願意,你也得把自己裹得跟個粽子!許多女子用圍巾遮住了頭發和脖子,但因為仍然露出了手腕而被告知不行,最終被套上一件從頭到腳的阿拉伯長袍。
原來,阿拉伯長袍是“醬紫”的,伊斯蘭清真寺是乳白的。
女人進清真寺最關鍵是別讓人看見頭發和脖子,因為“頭發不衛生,脖子太誘惑”,但我還是看到許多女子悄悄的鬆開了衣領子。
阿布紮比大清真寺是簇新的,2007年才建成。真名叫謝赫紮伊德清真寺,是用由七個酋長國選出的第一任總統名字命名的。雖然它來不及在世界清真寺的前十中爭名次,但卻是世界公認最夢幻、最奢華的清真寺。
首先是宏大的乳白色外觀,讓著名的印度泰姬陵“舉世有雙”。它使用的高材質白色大理石來自世界各地,有馬其頓的斯拉夫白大理石,中國的漢白玉,和意大利的拉薩白石等。
其次是白泡泡似的大小圓頂(穹頂),一共有82個,仿佛是一群披著白袍的長老款款而行。這裏的穹頂設計,是一種超古典的美學,從古羅馬時代開始,穹頂一直是近似的半球體,而這裏的穹頂幾乎達到了3/4的球體。它還讓人想起油畫之父提香,為奧斯曼皇帝畫像中那頂帽子的造型,十分驚豔。而且,在同一建築中的穹頂數量,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從建築風格和平麵布局來看,是受到了印度莫臥爾伊斯蘭建築格局的啟發,特別是巴基斯坦拉合爾的巴達沙清真寺的直接影響。
清真寺可以同時讓4萬人聚禮,其中的主殿可容納7000人。建築物的四個角上各有一根高107米的宣禮塔,塔身的古典式的設計十分華麗。
這是來自德國慕尼黑的七盞水晶吊燈中最大的一盞,用數百萬顆施華洛世奇水晶鑲嵌而成。它也是全世界第三大吊燈,直徑10米,高15米,價值上百萬美元。
清真寺內外鑲嵌了無數的珍珠、瑪瑙、天青石和紫水晶,主殿的96根立柱是用珠母貝鑲嵌的大理石,一種罕見的裝飾工藝。
主殿的整張地毯麵積5627平方米,是世界第一大無接縫手工地毯,重35噸,用來自伊朗和新西蘭的頂級羊絨手工編織而成。
清真寺的建築中有一千根這樣的廊柱,柱頭都用黃金包裹,加上塔尖上也使用的,幾乎用去了成噸的黃金。
最後要介紹的是,大清真寺獨具一格的摩爾式拱門。伊斯蘭建築一直延續著古羅馬式拱門的刻板設計,唯獨摩爾人在統治西班牙的800年中,創造了這種具有優美弧線的摩爾式拱門,運用在他們西班牙格林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裏。阿布紮比大清真寺的超半球穹頂,與圓弧拱門的相得益彰,是整座清真寺建築藝術得以美輪美奐的關鍵所在。
(2)阿拉伯的盧浮宮
(這張全景圖是從網絡下載的)
古代阿拉伯人一直被定義為遊牧民族,但他們除了阿拉伯沙漠,從未遷徙到別處去過,根據阿拉伯半島上的史前岩壁畫,我們可以推測,這裏的沙漠也曾經是一片豐腴的草場。我們不確定阿拉伯人是否馴化過牛馬羊,但他們肯定馴化了駱駝,駱駝不是作為肉食來畜牧的,而是用作交通工具。駱駝使阿拉伯人比腓尼基人、希臘人更容易做買賣,長途販運更便利。貿易是文明的第三種力量,地中海文明的形成,靠的就是貿易。
就在大清真寺落成的這一年,另一個建造阿拉伯盧浮宮的計劃正式簽約。協議包括:支付5.25億美元給法國,獲得盧浮宮的冠名權;支付7.47億美元,向巴黎盧浮宮、奧塞美術館、凡爾賽宮等十幾個藝術博物館,租賃一批世界名畫,租期三十年。當年這筆錢算是一個天價數字,可今天看來這樁買賣不算貴!當然這些錢還不包括,藝術宮的建造費用,和另外購買一批珍貴藝術品的錢。阿聯酋還專門請了法國一位得過普力茲克獎的著名設計師來建造,本來計劃2013年完工,但直到2017年11月才正式對外開放。這座阿拉伯藝術宮沒有巍峨高聳的外觀,卻像一隻匍匐的“平頭哥”,讓人有點失望!
據說網格狀的屋頂象征數碼時代,整個圓碟形屋頂的直徑有180米,交錯縱橫的鋼條搭成近8000個網格,產生了獨特的漏光效果。
穹頂漏光的靈感來自奧斯曼帝國的許蕾姆蘇丹浴室,當陽光透過穹頂,像滿天繁星;無數投射下來的光束,又仿佛動感的光雨,如婆娑起舞的棕櫚樹。
阿拉伯盧浮宮的展廳分十二個主題,這是初始文明與母性的主題。
這是第二個主題,原始權威。上圖依次為:古波斯的弓箭手,蘇美爾的拉加什王子,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這些都是極具代表性和非常珍貴的曆史文物!
古希臘羅馬時代和基督教早期文化的雕塑
這些油畫是這裏最昂貴的展品,它們來自巴黎盧浮宮,奧賽美術館,和凡爾賽宮。文藝複興威尼斯畫派,油畫之父提香的《女人與鏡子》,馬其頓亞曆山大大帝的雕像,美國的《喬治.華盛頓》,達芬奇的《費隆妮葉夫人肖像》。
凡爾賽宮藏品《拿破侖穿越阿爾卑斯山》,這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名畫之一。在最近的三十年裏,你隻能到阿拉伯半島來欣賞它。
從大概公元600之後,阿拉伯藝術家就遠離人像繪畫,連飛禽走獸也不可以畫。其實《可蘭經》中,並沒有明文規定,隻是在《聖訓》中,有關於這方麵的懲戒說:你畫有生命的,就必須注入生命,你不是造物者,豈可能創造生命!
曆史讓阿拉伯藝術家負重前行了1600年,他們隻能用植物的線條,來隱喻人體的美妙,用斑斕的色彩,來排解肉體受到的誘惑。除了圖案裝飾與建築藝術,他們還把作畫的才能,傾注在了美化文字的書寫上,這和中國的書法藝術有異曲同工之處。不過中國書法的“狂草”更注重文字的繪畫表現,而阿拉伯草書好像更追求行文的抄寫速度。就像現代打字機的發明,和電腦文字輸入法的創新一樣,當時阿拉伯文的書寫速度,無形中幫助了伊斯蘭文化的傳播,和阿拉伯帝國的壯大。
公元800年左右,阿拉伯帝國全盛時期的阿拔斯王朝,在首都巴格達建立了“智慧館”,還下設翻譯局,它用與翻譯文稿同等重量的黃金作為稿酬,鼓勵學者們翻譯其他語種,包括古希臘羅馬,波斯和印度語言的古典文獻。其中一個搞笑的內幕是,阿拉伯人剛剛從一名中國戰俘那裏窺探到了造紙術的秘密,正是因為有了又輕又薄的中國紙,才可能采用這種“與黃金等重”的獎勵辦法,造就了人類文化史上的這一段佳話。埃及人發明了紙草,希臘人發明了羊皮紙,而阿拉伯人則利用了中國紙,加上阿拉伯文的書寫便捷,對地中海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因此,一座阿拉伯的盧浮宮,能使藝術的千年製約如釋重負,這些美元也是值了。
圖文原創,未完待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