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提起“天津衛”的吃和玩,那可就來了話題。天津當地流傳很廣的一句話說道:“京油子,衛嘴子,XX府的狗腿子”,由此可見天津人的愛吃、會吃程度非同一般,更甭提過年的時候了。今年過年特地回天津再次體驗了一回津味的美食,過了一個津味十足的年。
就讓我看圖說話,看看咱天津衛的吃喝玩樂吧!希望大家用(rong)天津話讀出圖說的文字還能增加圖文的樂趣。
“吹糖人”,那可是咱天津的傳統手藝絕活,一般人玩不了。介玩意兒不僅可以吃,還可以舉在手裏玩。我小時候有了它那可叫做一個愛不釋手的連吃帶玩。
“畫糖畫”也是傳統的一門手藝,要趁糖稀沒涼的短時間內,畫出各種造型實屬不易。
有人叫這東西“糖葫蘆”,可咱們天津人管這(jie)個叫“糖堆兒”,“糖堆兒”,知道嗎?冬天裏用紅果裹上厚厚的一層糖衣,就好像拿糖堆起來的,又甜又酸可好吃了。
“棉花糖”,是小孩子們過年時必備的東西,尤其是小姑娘最喜歡。吃的你滿臉滿嘴都是甜甜的“棉花絨絨”。
您看看這“格格”吃得樣子多可愛,一邊吃一邊“唆嘞”(天津話,的意思)手指頭,看到我拍照,不好意思,慌忙用棉花糖遮住臉。
“大梨糕”,也是天津的特產,有點像糖瓜兒,但是咱天津的“大梨糕”不粘牙,又香又脆又甜。 不比“費列羅”、“大白兔”一類糖果差哪去····
介個不用介紹了,回民的“茶湯”。不僅那碩大的銅茶壺能吞雲吐霧,您再看看那龍鼻子上還插著兩個紅繡球,多哏(gen)兒呀。在冰天雪地的北方,來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茶湯,暖暖身子甭提多開心了。
“年糕”,“打年糕”在我的印象裏好似是南方的吃法。北方的年糕是黃顏色的,因為北方沒有這白白的糯米麵,所以過去北方吃的年糕過去是用黃黃的黍米麵做成,再放進大鍋裏蒸熟的,上麵還要擺放一些紅棗。還可以切成一片片煎著吃。
“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崩豆張”·····都是天津家喻戶曉的傳統小吃,就不用多說了。
土洋結合的廣告讓人感覺到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也讓人擔心傳統的東西是不是會變得淺淺地模糊。
吃完了,可不要亂扔,您看看這好好的花壇成了什麽?烏煙瘴氣,再加上滿地汙穢,實在有點那個了····過年啦,咱們大夥兒可要講點文明,別給咱天津人抹黑哦。這是在鼓樓廟會上的情景。
光說吃不行,怎(neng)麽著也得(dei)來點有文化的呀。
咱天津人過年可少不了一種特別的玩意兒,那就是“掉錢兒”。那可是北京沒有,中國也不多見的。紅彤彤的剪紙圖案掛在門窗外,隨風飄蕩好不喜慶吉祥!
“翁葫蘆”,這(jie)玩意兒在天津人口中形象的叫法。男女老少都會擺弄幾下,可帶勁啦。
生硬的秸稈皮,在老藝人靈巧的手裏編出蝴蝶、大蝦、蟈蟈等各種動物。
傳統的風車不僅很漂亮,而且已經變得很現代了。
葫蘆文化
彩繪葫蘆
天津的鼓樓—“安西”、“鎮東”、“定南”、“拱北”
楊柳青的年畫是中國三大年畫之一。
小試身手還中了一部“悍馬”,可惜不過堅固,否則我就捐了去奪回釣魚島。
這是古時候有錢人的“車位”,您信嗎?是滴,它是大門口拴馬石,也就是今天的車位的概念了。
看看天津人的祈福無處不在,連車輪上都要貼上倒“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