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衛 天津味

來源: 中國旅遊報 2005-12-23 11:03:2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331 bytes)
天津衛 天津味


  毫無疑問,每個城市,特別是那些曆史悠久的城市,都有著它獨特的味道。因為工作與家庭都和天津有著不解的緣分,天津是我經常光顧的城市。去的次數多了,難免有時會在心理揣摩,什麽是天津的城市味道?

  天津人習慣於把天津稱為“天津衛”,從這種習慣性的稱謂中,不難品味出天津人對過去的深沉眷戀。近年來有些到過天津的外地人,總覺得天津作為一個中央直轄市,開放程度不夠高,缺乏時尚感,天津人對這種說法並不完全認可。天津的一位學者認為,這個城市的時尚是從來就有的,天津的時尚生活在近代是非常前沿的。曹禺的《雷雨》和《日出》講述的是哪個城市的故事?很多人會回答是“上海”,其實曹禺寫的是那個時代的天津衛。天津衛在那個時候是很開放、很時尚的,那時候的北京與天津相比,可是土氣多了。天津的街道上已經開始使用電燈了,北京還在用燈籠照明。北京城裏的車還在土路上跑的時候,天津衛已經用上柏油路了。

  1860年前後,天津被辟為商埠,各國列強逐一進入天津。《辛醜條約》簽訂之後,英、美、法、德、意、日、俄、奧、比九國在這裏分別劃地為界,天津形成了世界罕有的九國租界。各國在各自的租界地上紛紛蓋起小洋樓,除了意大利租界是嚴謹的意國風格外,其餘各國租界都呈現出不同的紛繁蕪雜的建築風格。五大道地區原是天津城南的坑窪塘澱,從1919年至1926年的七年間,英租界工部局利用疏浚海河的淤泥在這裏填窪修路,逐步形成了五大道的交通脈絡。英國先農公司、比利時儀品公司、外國教會及部分中資公司來此承建房屋。大量風情各異的歐陸小洋樓相繼建成,使這裏形成了獨特的景觀。這裏成了“國中之國”。

  五大道以外,天津各區都能看到不同風貌的大、小洋樓。其中又以解放北路的“小華爾街”

  最為著名。那裏集結了九國的銀行、洋行,成為外國人的高級辦公區。漫步解放路,大街兩旁一幢幢造型獨特的西洋建築,給人帶來濃鬱的異國風采 ———羅馬式、希臘式、哥特式、浪漫主義、折中主義等歐陸風格建築,五彩繽紛,使人目不暇接,形成一組宏大的建築群,被稱之為“萬國建築博覽會”。這種豪華凝重的歐陸風情,恰與海河的婉約形成明顯的對比。這兩排建築絲毫不遜於上海的外灘,隻是沒有直接麵臨海河,這也彰顯出天津這個城市的低調性格。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由於時勢變化,天津在中國的位置變得極為特殊與重要。一方麵社會與朝政更迭變幻,租界成了下野政客的避風港;另一方麵天津的地理、交通與海關之利,充滿了商機。各種要人及富人紛紛湧入津門。五大道地處英租界的黃金地段,達官貴人在這裏爭相置地建房,毗鄰而居,於是,這一帶就成了天津名副其實的富人區。若論中國近代各個城市富人區的規模,天津當仁不讓地應該排在第一位。北洋政府曆屆內閣閣員,都有下野後住進天津五大道的,其中有總統、總理、各部總長、督軍、省長、市長等。寓居的各界人物,竟有上百人之多。據統計,這裏共有風貌建築和名人住所300多處,其中居住過的中外名人就有100多位。有人說過近代中國要看天津,天津要看名人故居,此話頗有一番道理,因為建築是凝固的曆史。

  隨著濱海新區被確定為國家級開發區以及在環渤海經濟圈的定位,天津衛又麵臨著新的曆史機遇,“天津再造”成為天津人時下最熱門的話題。據說天津已經有了新的堪稱宏偉的發展規劃,“一根金扁擔挑兩端”,天津人愛這樣形容自己的城市。這條金扁擔就是天津的母親河———海河,它是穿起市區和濱海新區的紐帶,一頭挑著文化,一頭挑著經濟。近年來作為天津靈魂的海河,正經曆著巨大的改造工程,市區工業中心、經濟重心東移至濱海新區,“隻有東移才談得上對老城文化的保護”,一位天津作家如是說。“舊”與“新”在延續中的交替,“洋”與“俗”在碰撞中的融匯,或許這可以算作是天津的城市味道吧。(張鳳喜)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