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蓮院門跡
走出平安宮我們順著神跡大道,來到一個非常幽靜的地方,這裏是皇家寺院青蓮院門跡。所謂門跡,就是由皇室宗親主持的寺院的稱呼。相傳青蓮院是平安時 期從比睿山移築而來,曆代主持都是由出家的皇室親王所擔任,光格天皇在皇居失火後也曾在此暫住。因此青蓮院又被稱作“粟田禦所”,其建築如宸殿、小禦所、 華頂殿等都有著貴族高雅氣質。青蓮院平時免費參觀,但賞楓觀花季節,夜間收費開放。以300盞LED燈構成的光之庭院,給人以視覺衝擊。青色的燈光不斷變 化,象征熾盛光如來佛的化身、不動明王所背負的“炎の光” 。滿樹的櫻花或楓葉在燈光的照映下更顯得嬌豔,吸引大量的遊人。
青蓮院內花草幽香、古樹參天,是一個特別幽靜的地方
知恩院
繼續向前我們來到知恩院。知恩院是淨土宗七大本山之一,本尊阿彌陀如來佛,相傳最初為日本的入唐僧人所建。後來源智為淨土開山宗祖法然建立影堂,號 知恩寺。公元1331年京都疫病橫行,智恩寺第八代主持念佛百萬遍,連續七日,疫病不再流行。因此智恩寺獲賜號“百萬遍”,民眾又稱其為百萬遍寺,以致附 近地名也被叫做百萬遍。知恩院自成立時起就與其他寺院不斷發生淨土宗總本山之爭,1575年天皇下旨,確定知恩寺為淨土宗總本山地位,紛爭方告平息。明治 維新後寺運衰微,戰後才逐漸複興。寺院的三門是日本寺院最大的門樓,高達24米,院內還有日本最大的巨鍾,重達74噸,需17個僧人才能敲響它。另外寺中 還分布忘傘、飛雀、瓜生石等七景觀。如今的知恩寺除了是佛教名刹,還有另外一點吸引人們前往:每到月中15號,這裏有手工作業市場,稱作百萬遍市場。裏麵 滿滿都是手工商品攤位,樸實的小件、別出心裁的創意,令人愛不釋手,恨不得將其全都帶回家。
知恩院三門是日本寺院最大的門樓
知恩院是法然上人開創的淨土宗的本山寺院
正門大氣,北門幽靜
知恩院旁是圓山公園,穿過公園可到達八阪神社。我們從知恩院出來正好遇到一個旅行團前往同樣的目的地,為了防止走錯路,我們跟著他們走了一小段。圓 山公園是春天觀賞櫻花的好地方,導遊指著這棵樹說,它是櫻花之王已經存活了幾百年,幾次雷劈都頑強地活下來,每年春季開花,重瓣櫻花特別美麗。我們也隻能 想象一下它滿樹粉色花朵、隨風撒下一片櫻雪的樣子。
八阪神社
在日本神話中地位最高的是天照大神,而八阪神社祭奉的是天照大神的弟弟素盞明尊。如果說天照大神代表“天神”,那麽素盞明尊就代表“地祇”,這也是 八阪神社所在的祇園地區的名稱來源。八阪神社起源於公元656年,日本從奈良遷都至京都後,八阪神社的影響大為發展,如今有3000多分社,而這裏是它們 的總本社。八阪神社的建築極有特點,其神殿和拜殿雖為兩座建築,卻同在一個屋簷下,這一特色被稱為袛園造。八阪神社每年7月舉行盛大祭祀活動,稱為“袛園 祭”。相傳早年日本傳染病流行,民眾紛紛前往八阪神社祈求平安。神社舉行了一係列祭祀活動,祭祀活動從此流傳下來,成為今天的袛園祭。袛園祭不僅位於京都 三大祭之首,也是全日本三大祭祀活動之一。袛園祭每年7月1號開始,為期一個月,7月14-17號是祭祀高潮,京都市區內舉行稱為“山鉾巡行”的花車、神 車大遊行,吸引數十萬至百萬人前來觀看。我們不巧六月底來到京都,七月一號剛好離開,著名的邸園祭看不到了,但強烈的氣氛已經感受到了,邸園祭的廣告隨處 可見,節日的氣氛充斥京都城。
八阪神社的門樓正對著邸園的大街,節日前的神社一片歡樂氣氛,還有兩三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邸園祭了,可惜那時我們已經離開看不到了
神社內擠滿了遊人,比起我前麵去的幾個神社,這裏熱鬧極了。
舞殿,祭神儀式的地方
神殿與拜殿共在同一屋簷下,這種結構稱為“邸園造”
八阪神社內還有許多小型神社,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求拜。比如這個是求姻緣的神社
消災去病的神社
居然還有一座求美容的神社,據說喝了這裏的泉水,人會變得美麗漂亮
袛園
作為八阪神社的門前町發展起來的袛園曾是日本規格最高的繁華街道,如今依然保持著古香古色的模樣。四周有許多茶屋、料亭、酒吧,以及歌舞伎劇場,是 遊人雲集的地方。傳統的小屋掩映著格子窗和婀娜的舞姿,袛園的花街也經常可見藝妓的出沒。街上排列著銷售發髻、香料、和服飾品是京都特有的商店,近年來還 開發了和服出租的業務,許多外國人,特別是中國人喜歡租一套和服,閑逛在袛園。這一帶被京都市政府指定為國之重要傳統建築物群保護地區、以及曆史景觀保全 修景地區。與袛園隔鴨川相望的是河原町,京都市最大的商業區。從傳統老鋪到時髦新店,應有盡有、豐富多彩;百貨樓、電影院、時裝店、圖書室鱗次櫛比、熱鬧 非凡。整個地區充滿活力,體現出既繼承傳統,又不斷追求新事物的和諧。從八阪神社出來,我們漫步在袛園,四周充滿和諧舒適氣氛。閑逛一陣,不由有些累有些 渴。來到一家茶屋坐下,點一杯冰咖啡,吃一份抹茶冰淇淋,渾身的熱度頓時降下來,心裏滿滿都是幸福感。吃罷冷飲,我們來到歌舞伎劇場的南座,看一場歌舞伎 表演,欣賞和了解日本的傳統藝術文化。
邸園的街道上坐落著各種各樣的商店,很有特色
這裏是傳統街道建築群保護區域,路兩旁全是日本傳統民居建築
街上到處可以看到身穿和服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是遊人,特別是中國遊人。租一身衣服、逛一天街,也是他們的一種出國體驗。然而究竟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明眼人一眼就能分辨出來
這一位才是真正的穿和服的日本人,一副安靜的樣子
邸園的花街也是藝妓出沒的地方
街上各式商店、餐館鱗次櫛比,遊人接踵比肩
許多門前裝飾十分有趣
也有較大的建築
黃昏的鴨川一片安詳
京都歌舞劇場
進入歌舞場,找了個靠前的座位坐下,來到邸園怎能不欣賞日本傳統文化藝術的演出。首先展現的是茶道,兩位觀眾自願充當品茶的客人。舞台旁邊的一扇小 門徐徐打開,走出一位年輕女子,她手持淨水為客人清口。一切準備就緒後,茶師傅輕輕地走了出來。茶師傅的年齡已經不輕,但她舉手抬足間優雅的氣質征服了觀 眾。日本的品茶傳統起源於中國,平安代末期(十二世紀)由從中國學習歸來的禪宗和尚將它帶到日本。當時隻是在禪宗寺廟和貴族社會飲用,直到十四世紀開始普 及。以後禪宗和尚千利休將其發展並完成以“和敬靜寂遊”為理想的茶道方式,奠定了現今茶道的基礎。到了十八世紀江戶年代茶道逐漸形成了許多流派,每個流派 雖具體操作有所不同,但都保留並遵守千利休創建的基本規律。茶師傅在有條不紊地準備著香茶,舞台上的帷幕漸漸打開,台上坐著四名女子,兩個彈奏古箏,另外 兩個開始插花。日本的插花是從佛教的供花開始,到了桃山時代(十六世紀)隨著茶道的普及,插花作為茶室的裝飾方式得以發展,產生了許多流派。後來插花技術 進一步發展並形成各種形式,再加進宗教與精神世界的色彩,使得插花具有神聖感。古箏是一千三百年前從中國傳過來的,起初供皇室宮廷的雅樂演奏,後來經發展 用途逐漸擴大,跟其他樂器也經常合奏。箏樂給人帶來高雅莊重的氣氛, 在現代與西洋樂器合奏中依然保持著古香古色、高雅莊重的傳統,頗受歡迎。隨著樂曲的彈撥,茶師傅分別準備好兩碗香茗, 由茶侍女一一送到客人手中。隻見客人一飲而盡,真可謂牛飲,可惜了茶師傅的一片心意,我心中暗暗腹議。一曲彈罷,茶師傅優雅地起身行禮,轉身進入小門,插 花女也已將一束美麗的鮮花擺弄好,帷幕漸漸拉上。
邸園歌舞場,在這裏我們觀看了一場日本傳統文化藝術的表演
人們靜靜等待表演開始
首先表演的是茶道,茶侍女手持淨水給客人淨口
一切準備就緒,茶主人從門內出來,盡管已經不年輕,但她優雅的身姿吸引了在座每一位
茶主人微微一笑,對客人點頭示意。這是茶道表演中她唯一一次臉露笑容、目光與客人交流。
整個過程她都是全神貫注在茶道的操作上。
第一杯茶沏好了,茶侍女將它小心地拿給客人
請慢用
茶道同時,舞台上兩個女子彈奏古箏,兩個女子開始插花
為第二位客人的茶也沏好了,茶師傅向觀眾行禮,然後翩翩離去
雅樂:下一個節目是雅樂,一個身著祭服臉帶麵具的人在台上又舞又跳,旁邊是幾個奏樂之人吹吹打打,奏樂人的服裝 與中國的漢服不無二樣。公元八世紀,亞洲各地的樂曲傳到日本,包括中國的唐樂、渤海樂,朝鮮的新羅樂、高麗樂,印度的林邑樂等等,其中許多樂曲在當地已經 絕跡,卻在日本得到了發展。平安時代又加進了日本獨特的創造,形成了日本的雅樂,多在宮廷宴會或寺廟的宗教儀式時演奏。雅樂有樂曲演奏和帶有舞蹈的舞樂的 兩種形式,此處演出的是舞樂。
狂言:狂言是日本的一種傳統喜劇形式,起源於十五世紀,以曲藝、短劇、和原始舞蹈組成。一般用於廟會活動中祈願 耕耘順利、五穀豐登的表演形式。十六世紀後狂言在幕府的保護下得以發展,特別是在武士時期,它被看成一種涵養。此處演出的是一個叫做“束縛”的故事:這家 的兩個仆人總是在主人出門時偷酒喝。這天主人又要出門但又不放心家裏的酒,於是想了個辦法,先讓會棍術的仆人舞棍,舞棍同時將其雙手捆在木棍上。另一仆人 見此狀幸災樂禍、哈哈大笑,卻不料主人又出其不意將他的雙手也向後縛住。主人放心出門了,但是仆人們不甘心,想盡辦法,終於克服了束縛拿到了酒,兩人高高 興興開懷痛飲。表演者惟妙惟肖的演出令觀眾捧腹大笑。。。
京舞:日本的傳統舞蹈可分為舞和蹈。蹈起源於江戶時期,是歌舞伎的一部分。其特點是用肢體動作來強有力表現各種 感情。舞起源於以京都為中心的關西地區,一般都在房間裏表演。其中京舞源於江戶時代,它繼承了高雅的宮廷風格,後來發展成為京都的代表性藝術。舞台上兩個 身穿色彩鮮豔的妙齡女子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十分賞心悅目。
文樂:文樂是日本的木偶戲已經有一千兩百年的曆史。文樂的真正發展是從十六世紀開始,當時的曲藝師通過木偶戲以 通俗的方法表現人間的喜怒哀樂,深得一般民眾的喜愛。不像中國的木偶劇牽線的人躲在幕後,這裏的木偶體積大,牽線人穿著黑衣站在舞台上,一個木偶竟然需要 三人操作。舞台上正在表演的傳統木偶劇以真實事件改編,於1773年在大阪首次演出。劇中表現了一個年輕女子阿七,為了愛情,為了解救家人勇攀城門,敲響 銅鍾的故事。演出在掌聲中落下帷幕,我們的京都之行也將落下帷幕。
阿七在奮力攀登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