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雲南民族村民俗掠影(下)

來源: 樺丞 2010-06-01 09:06:1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143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樺丞 ] 在 2010-06-02 21:19:4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29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不斷加深,獨龍人利用獨龍江河穀山高箐深、樹木竹林繁茂的自然條件,修建起遮風避雨的木壘房和竹篾房。這是獨龍族竹篾房。
DSC06987



普米族寨。普米族自稱“培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蘭坪、寧蒗、麗江及維西、永勝等縣,人口3.3萬。
30 普米族民居。
DSC06989

31 普米族民居。
DSC06990



傈僳族寨。傈僳族現有人口有57.48萬人,其中將近一半的人聚居在雲南西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32 “刀杆節”廣場。“刀杆節”是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體育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相傳,明代外族入侵雲南邊疆,朝廷派出兵部尚書王驥帶兵前往禦敵。王驥依靠當地傈僳人民團結戰鬥,很快地驅逐了入侵者。二月初八,王驥奉旨回京,不幸在途中被奸臣害死。為了紀念這位反抗外族入侵的英雄及在戰鬥中犧牲的人,傈僳族人民決定將這一天作為“刀杆節”,由此沿襲,逐漸形成一種傳統的體育活動。
DSC06994

33 “刀杆”細部。上“刀山”的不是傈僳族小夥子,而是傈僳族姑娘。姑娘們的表演極為精彩,刀杆高18米,42把鋒利無比的鋼刀捆在上麵,刃口向上。祭師繞著刀杆周圍一邊念咒語,一邊跳祭祀舞。傈僳族姑娘赤腳踩在鋼刀上翻越18米高的刀杆,下來後手腳絲毫無損,實在令人驚訝。
DSC06997

34 傈僳族民居。
DSC06995

35 傈僳族民居。
DSC07007



傣族寨。傣族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人口l06萬(1995年)。傣族寨是進入民族村的第一個村寨(我們的遊覽行程從歌舞廳開始,所以不是第一個參觀傣族村),占地麵積27畝,三麵環水。寨內綠樹、鮮花掩映著一幢幢“幹欄式”傣客竹樓,交錯蜿延的紅砂石小徑通向莊嚴肅穆的緬寺,巍峨壯觀的白塔,精巧玲瓏的風雨橋、風雨亭、水井、鍾亭等建築充滿著傣鄉的濃鬱風情。
36 傣族寨中的白塔是仿德宏州盈江縣的允燕塔,按1:0.9的比例建造的,中間的主塔高23.6米,周圍有40座小塔簇擁。塔刹上懸掛365個風鈴,不時發出悅耳的叮當聲。聲響告訴人們風力的大小,傣家人認為這是來自天上的梵音,會給人帶來吉祥。
DSC07002

37 途徑傣族寨進口小徑的小橋,獨特的傣式風格建築。
DSC06999

38 傣式廟宇。
DSC07000

39 傣式民居。傣家竹樓(現多為木樓)。
DSC07004

40 傣族宗教信仰。樹上掛的是吉祥物。
DSC07005

41 偶遇一位可愛的傣族小姑娘(工作人員)。
DSC07006



哈尼族寨。哈尼族主要居住在滇南地區,人口129萬(1995年)。哈尼族在境外的泰、老、緬也有分布,稱呼為“阿卡”、 “高族”等。據考證,哈尼族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茶葉的民族。在今天,哈尼族仍以蔚為壯觀的高山梯田和數量眾多的精品名茶著稱於世。哈尼族曾自稱“和尼”, “和”在哈尼族語中是“半山”的意思,“尼”是“人”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居住於半山的人,這說明哈尼族是一個居住於半山區的民族。
42 形式簡潔而有特色的哈尼族寨門。哈尼族寨門叫“龍巴門”(也稱為羅扛),分為正門和左右側門。寨門上掛有木刀和驅邪逐鬼的器物,哈尼人認為有這個寨門,村子裏才能受到神的保佑。寨門一年一換,舊門不拆,又加新門,這樣就形成寨門的長廊。
DSC07008

43 站在寨門左右兩個側門前的是一對裸體男女木雕,它是生殖神,保佑村寨人丁興旺,這是古代祖先崇拜的遺跡。這位是女生殖神。
DSC07009

44 哈尼族寨日月廣場。廣場正麵是白色的半圓形巨型浮雕牆,兩旁四棵白色的圖騰柱。浮雕牆的圖案描述了哈尼族魚生萬物的人類起源傳說。日月廣場中的四棵圖騰柱則代表了哈尼族的起源、發展、高峰、南拓四個曆史發展時期。
DSC07008



德昂族寨。德昂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漢晉時期就有文獻記載。德昂族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人口僅有1.65萬(1995年),在雲南5000人以上的特有民族中排在倒數第二位,僅多於獨龍族。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5 德昂族寨門。
DSC07012

46 德昂寨小乘佛教的佛寺。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絕大多數德昂族村寨都有佛寺和和尚。按德昂人的習俗,陌生人進入德昂村寨,應先拜佛。
DSC07014

47 龍陽塔。德昂族有“太陽爸爸和青龍媽媽”的民間傳說,傳說德昂族人是太陽“斯母達瓦啥那”和龍女“青龍”在岩洞中生活繁衍的後代,因此把太陽及青龍作為本民族的標誌。相傳,古時候一位青年法師居住在原始森林中,一天法師在追鹿途中聽到美妙動聽的歌聲,順著歌聲發現一個湖中有七個姑娘在洗澡。青年法師情不自禁地與一位姑娘寒喧起來。夜幕降臨了,兩人依依不舍,就在湖對麵的一個岩洞中住下。數月後,龍姑娘有了身孕。有一天,法師外出去找食物,回來時發現床上躺著一條龍,法師立刻暈了過去。醒來後法師感到恐怖,便對龍姑娘說:“我們不能在一起生活了。”隨後,就向空中的太陽飛去。幾個月後,龍姑娘生了三男三女,精心哺育了十六年,龍姑娘就讓他們成婚,大的娶大的,小的娶小的,並將自己的身世告訴了六個孩子,要他們記住,他們的父親是太陽,母親是青龍。說完就消失在湖中。這六個孩子就是德昂族人的祖先。
DSC07013



阿昌族寨。阿昌族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和梁河縣,人口2.7萬人。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
48 阿昌族寨口。
DSC07016

49 阿昌族民居。
DSC07017



景頗寨。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人口12萬人。景頗族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拚音文字—景頗語文,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
50 景頗寨門。寨門兩側種的是景頗聚居區常見的熱帶植物散尾葵。
DSC07018

51 景頗族的“目腦示棟”,又叫“目腦柱”。進了寨門迎麵是一個大型廣場,廣場中心是景頗人的太陽神歌舞祭典壇“目腦示棟”,中間的兩根為陽柱,上繪有太陽的圖案;旁邊的兩根為陰柱,上有月亮的圖案;日月圖案反映了對太陽的崇拜。中間兩把交叉的長刀象征景頗人民的勤勞、勇敢、善戰,和征服自然的精神。四根柱子代表了幸福、豐收、勝利。
DSC07019

52 景頗族民居和在廣場旁邊穿著民族服裝、正在排練歌舞的景頗族姑娘。
DSC07021



藏族村。雲南的藏族主要聚居於迪慶藏族自治州,人口有11.6萬(1995年)。迪慶州的藏族不僅完全保留了西藏藏族的傳統習俗和宗教文化,而且還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民俗風情,以香格裏拉美名享譽世界。
53 藏族村入口。
DSC07011

54 白色的迎賓塔。這是按照藏傳佛教儀規修建的覆缽式菩提塔,塔窗內供一尊四臂觀音菩薩,以示永遠護渡眾生。
DSC06861

55 藏傳佛寺。寺院整體建築為二門走廊式寺院,是藏區寺院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模式。
DSC07034

56 藏傳佛寺旁邊的藏族峽穀民居,也稱平頂民居。這是一種是碉樓式建築,房屋依山而建,有二層、三層、四層。房子底層用以關牲畜,二層以上住人。牆體用土夯築而成,很堅固;屋頂是泥土建成的平頂,不蓋瓦和房板,屋頂還可作打場,曬糧食。峽穀民居天井較小,圍牆不高,僅留一道大門,關閉了大門,仿佛關閉了整個城堡。這是由於藏民族人口稀少,單村獨戶者為防匪盜而形成的建築模式。
DSC07024

57 藏傳佛寺門前廣場的民族歌舞表演。
DSC07029

58 轉經輪。轉經輪諸位都知道,不介紹了。唯一想說的是,電瓶車司機說,經輪轉動方向是有講究的,雲南藏族轉動經輪的方向與西藏藏族是相反的。萬一哪位突然遊興大發想去轉動經輪,千萬注意。
DSC07032

59 這是一個特地修造的、有特別之處的佛教寺廟。它是有講究的,忘了是什麽講究;那天我們不能進,記得還有個講究,電瓶車司機告訴我們了,也忘了。忘了忘了,時間太久了。哪位知道請指教。
DSC07033

60 犛牛群雕。犛牛是藏區是常見的家畜,不僅為藏民提供主要的食品——牛奶,而且還是藏區的主要交通工具。犛牛象征吉祥和睦。 
DSC07035



61 我們到民族村是中午,又等著在歌舞廳看了民族歌舞,原以為可以遊覽到天黑,誰知電瓶車司機到下午五點就催著下班了,所以沒有足夠時間遊覽了。快走慢走,才參觀了兩個來小時,未曾盡興。看來到處走到,哪怕走馬觀花,沒有一整天時間也是不行的,隻好待下次了。這是遠處拍攝的著名的“大理三塔”的微縮景觀。它與真塔的比例為1:4。三塔中的主塔叫千尋塔。一千多年來,三塔經受住了多次強烈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在洱海之濱,成為千餘年前雲南與中原文化相連的最著名的曆史見證。  
DSC06946

62 這是歸程路過時拍攝的彝族寨門。
DSC06945

63 歸程途中,突然發現有人在空中飛來飛去,仔細看非人的打扮,估計是在試驗雲南少數民族的懸索橋。這位飛人飛得相當瀟灑。
DSC07036



64 民族村風光。
DSC07023

65 民族村風光。
DSC06862

66 民族村風光。
DSC06943

所有跟帖: 

好看 ---1234567-- 給 --1234567- 發送悄悄話 --1234567-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1/2010 postreply 18:00:2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