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呢,歐洲在20世紀的戰爭很多,而且是總體戰,但是文物幸存並不是個案

人類在20世紀打的仗最多,最大,總體戰,戰略轟炸,這些概念都是歐洲國家提出來的。但是文物的損害,除了跟戰爭的規模有關,還跟文明的程度,人們對過去曆史的尊重和保護的觀念密切相關。即便在20世紀歐洲這樣的戰爭背景下,交戰各國還是盡量去尊重人類共同的文明遺跡的。例如,盟國從來不轟炸海德堡,納粹也不轟炸牛津和劍橋,這是雙方一個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在大英保存的文物,基本上完好無損,即便是巴黎和羅馬,都經曆了戰亂,法國和意大利投降的時候,各自宣布本國首都為不設防城市。即便在德國,曆史文物,繪畫,保存下來的也是大多數,大家都看過布萊德·彼特的電影《盟軍奪寶隊》吧?納粹掠奪文物,拿破侖掠奪文物,但是他們不毀壞文物。

這是人的意識的問題,是文明程度的問題。

當然,也可以舉出歐洲文物在戰爭中損毀的很多例子。德國和俄國的曆史文物,在雙方的占領過程中遭到破壞,但是大多數都是被對方搶走了,不是一把火燒了的。著名的例子:德國挖出來的邁錫尼金麵具,特洛伊黃金寶藏,現在都還在博物館裏,隻不過一個在希臘,一個在莫斯科,我都見過。

當然也有著名的完全損毀的例子,我也能舉出不少,比如盟軍徹底炸毀了卡西諾山頂的多明我修道院,琥珀房間的消失,我自己的文章裏都寫過的。但是如果把這些和更多今天經過全麵戰爭而保存下來的人類文明遺跡相比,還是極少數。

因此,“留在德國的得以在二戰盟軍的狂轟濫炸下生存下來”,恐怕絕不僅僅是“運氣而已”吧?

我覺得,這裏的必然性,在於人的意識的問題,是文明程度的問題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