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美國和伊朗之間沒有直航,我們乘坐的土耳其航空公司的班機,需在伊斯坦布爾中轉。不知是什麽原因,土航從伊斯坦布爾到德黑蘭的航班,都是安排在深夜或者淩晨。土航從美國到伊斯坦布爾的班機,下午五點就到了,如果有七、八點鍾的航班,午夜前就能到德黑蘭,至少可以睡個安穩覺了。而我們的航班,要到午夜才出發,整整七個小時在機場等候,好在可以使用土航的休息室,否則會很難熬。土航在伊斯坦布爾阿塔吐克機場的休息室規模巨大,占了上下兩層樓,裏麵的服務設施非常齊全,比美國任何一家航空公司的休息室,都好過幾個檔次。不但有淋浴,還有單間可以睡三個小時。除了豐盛的沙拉吧,還有多種熱菜,都是廚師現做的。吃點東西,上上網,洗個澡,時間倒也打發的很快。
1. 伊斯坦布爾機場土航休息室。
2. 土航休息室。
3. 現做的土耳其Pizza(Pide)。
4. 起司餡的小餛飩。
德黑蘭和伊斯坦布爾有半個小時的時差,我們的班機到達德黑蘭是清晨4點,本以為機場會空空蕩蕩,沒想到阿亞圖拉·霍梅尼國際機場竟是熙熙攘攘,滿是旅客和接機的人。入關沒有遇到任何麻煩,順利地拿到行李,來到外麵的大廳,我們的導遊Ali已經在外麵等候多時了。Ali是通過PTA旅行社安排的,但是他並不是PTA的員工,而是外包的個體戶。Ali是設拉子人,是德黑蘭旅遊學院科班出身,從事導遊業至少有十五年了,導遊業務和英語都十分出色,而且非常耐心細致,體貼周到,是我們遇到過的最出色的導遊。
5. 導遊Ali。
6. 在機場二樓有一個兌換處,以官價兌換,當時的比價一美元合34500伊朗裏亞爾,五百美元換了一千七百多萬裏亞爾,瞬間成了“千萬富翁”。
7. 常用的是這四種麵值:五萬,十萬,五十萬和一百萬。
我們伊朗之行的第一站哈馬丹(Hamedan),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公元前八世紀,哈馬丹曾是米底王國的首都,後為波斯帝國的夏都,現在是哈馬丹省首府,人口五十幾萬。哈馬丹在德黑蘭以西,從德黑蘭機場開過去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城市坐落在紮格羅斯山脈的雪峰腳下,海拔1800米,夏季涼爽,冬季為滑雪聖地。
8. 從德黑蘭到哈馬丹,一路上路況很好,沒什麽過往車輛。
9. 路上的加油站。伊朗的汽油每加侖好像是一個多美元。
10. 雪山腳下的哈馬丹。
哈馬丹,古稱埃克巴坦那(Ecbatana),曾是米底王國的首都。按照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載,當初最早在伊朗西北高原定居的是米底人(Medes)。他們可能是來自北方的部落,語言屬於某種原始印歐語,和伊朗南部的波斯人在人種語言上可能比較接近。最初米底人臣服於亞述帝國的統治,到公元前700年左右,首領迪奧塞斯(Deioces)被推舉為國王,建立了米底王國(Median Dynasty),定都埃克巴坦那。之後,米底國力日強,到了迪奧塞斯的孫子基亞克薩雷斯(Cyaxares)繼位,整軍經武,聯合周圍的鄰國,於公元前612年攻陷亞述都城尼尼微(Nineveh),滅掉了強大的新亞述帝國,使小國米底一躍為當時中東的強國之一。
基亞克薩雷斯的兒子阿斯提阿格斯(Astyages)是米底王國末代君主,在位6年。公元前550年,一向從屬於米底的波斯人,在居魯士的率領下,起兵反叛,居魯士打敗了自己的外公阿斯提阿格斯,征服米底王國,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即波斯第一帝國。關於阿斯提阿格斯和居魯士的傳說,希羅多德是這麽記錄的:有一天阿斯提阿格斯做了個夢,夢見自己的女兒撒了一泡尿,居然把他的家給淹了。醒來之後,阿斯提阿格斯找他的祭司解夢,祭司的說法是,將來他的外孫會威脅到他的統治。阿斯提阿格斯擔心這個預言會實現,於是把他的女兒遠嫁南部一個附庸的小國波斯的岡比西斯一世。當時的波斯還十分弱小,岡比西斯一世也屬於安分守己,阿斯提阿格斯覺得他對自己不構成什麽威脅。他的女兒和岡比西斯一世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居魯士二世(Cyrus)。之後,阿斯提阿格斯又夢到自己的女兒兩腿之間長出青藤,越長越長,最後把他的院子全部蓋住。祭司的解釋是,將來你的外孫會取而代之。這次阿斯提阿格斯真的害怕了,命令他的部將哈爾帕格(Harpagus)去殺死小居魯士。但是哈爾帕格不忍心這樣做,他把小居魯士交給一個牧羊人收養,對阿斯提阿格斯則謊稱居魯士已經死了。後來,阿斯提阿格斯得知居魯士沒有死,對於哈爾帕格的抗命,阿斯提阿格斯對他的懲罰是,殺了他唯一的兒子並烹為肉醬,強迫哈爾帕格吃下去。(米底版的趙氏孤兒)。等到居魯士成年之後,起兵征討米底,和深藏殺子之仇忍辱負重的哈爾帕格裏應外合,在帕薩爾加德之戰擊敗了外公阿斯提阿格斯,進而滅了米底,建立起阿契美尼德王國。
11. 埃克巴坦那遺址
12. 考古學家在這裏發掘出米底時期的宮殿、城牆和民居。
13. 遺址內的博物館裏展出的青銅器。
14. 哈馬丹市內的阿維森納紀念碑。
初中的曆史課本裏學過阿維森納,印象中相當於中國的華佗扁鵲李時珍。阿維森納(Avicenna),中世紀波斯著名的哲學家、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和文學家,原名伊本·西那(Ibn-Sīnā),阿維森納是歐洲人對他的尊稱。公元980年,阿維森納生於中亞的布哈拉附近,是塔吉克人,青年時代曾任薩曼王朝的宮廷禦醫。二十歲時,薩曼王朝滅亡,移居呼羅珊,之後輾轉遷居伊朗,死後葬在哈馬丹。阿維森納是中世紀最著名的醫學家之一,其名著《醫典》在中亞,中東和歐洲廣為流傳,是十七世紀以前最權威的醫學著作。
1952年,巴列維政府在哈馬丹修建了阿維森納陵(Avicenna Mausoleum),這是上個世紀中期伊朗政府為了弘揚民族傳統曆史文化而興建的一批標誌性建築之一。建築主體是一座十二根柱子(象征十二伊瑪目)圍成的尖塔,外形仿照伊朗的著名古跡貢巴德·卡武斯高塔(Gonbad-e Qabus Tower),由伊朗建築師Hooshang Seyhoun設計。
15. 阿維森納陵。
16. 阿維森納的墓碑。
17. 陵墓旁邊附設的博物館。
18. 阿維森納的《醫典》。
19. Baba Taher墓(Babataher Tomb)。Baba Taher是十一世紀波斯詩人,以哈馬丹方言寫作。
20. Baba Taher墓:塔頂的裝飾。
21. 赫菲斯提翁石獅(Sang-e Shir):這座石獅子雕像據說為亞曆山大紀念他的部將,戀人赫菲斯提翁而建。公元前324年,亞曆山大的遠征軍回師,駐紮在哈馬丹。這期間,赫菲斯提翁染病不愈,死在哈馬丹。
22. 哈馬丹聚禮清真寺(Hamedan Jameh Mosque)。
23. 大流士薛西斯石刻(Ganjnameh):在哈馬丹郊外一個滑雪場附近。兩塊銘文,分別為大流士一世與薛西斯一世所刻。後人看不懂古代楔形文字,誤以為是指示藏寶的文字,所以稱之為Ganjnameh,意思是“寶藏文書”。
24. 銘文用古波斯,新巴比倫和新埃蘭三種象形文字鐫刻。
25. Alavid Dome是一座建於十二世紀塞爾柱時期的古清真寺,之後被當時伊朗西北部塞爾柱統治者Alavid改為家族陵寢。
26. 建築上保存有塞爾柱時期繁複石膏花紋的裝飾。
27. 以斯帖和末底改陵墓(Tomb of Esther and Mordechai)。據聖經《以斯帖記》,以斯帖是居住在蘇薩的一位猶太女子,末底改是將以斯帖撫養成人的叔叔。一個偶然的機會,以斯帖被選入宮,憑借善良美貌機智和才華,被薛西斯一世選中,冊立為王後。之後多次設法躲過奸佞的陷害,獲得國王的信任,末底改也得到重用,兩人合力幫助流落在異邦的猶太人獲得解放。相傳兩人死後葬在哈馬丹。現存的陵墓為蒙古伊爾汗國時期的建築。
28. 以斯帖和末底改陵墓。我們第一天到哈馬丹,因為是猶太人的逾越節,陵墓不開,改成第二天一早再來。
29. 以斯帖和末底改陵墓,是猶太人來伊朗朝聖的聖地之一。來之前完全沒有想到,在現在的伊朗,竟然還有保存完好的猶太教聖地。
30. 以斯帖和末底改陵墓。守陵人家族世代相傳,如今是一位老者。這裏不收門票,但是要給香火錢。
31. 以斯帖和末底改陵墓。老人收下我們的布施,通過Ali像我們提了個小小的要求。原來他的愛好是收集各種圓珠筆,我們把身上帶的筆都掏出來,可惜都不是什麽高級貴重之物,老人挑選了兩支,雖然言語不通,看得出來他很滿意。
32. 離開哈馬丹,前往下一站,3小時車程的克爾曼沙阿,中途在一個叫Kangavar的地方停一下,參觀水神廟遺址(Kangavar Anahita Temple)。
33. Anahita是古代印歐人的水神,司生育和智慧,相當於希臘神話裏的阿弗洛狄忒和雅典娜。這是希臘化的Anahita雕像。
34. 這個水神廟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兩個世紀至公元後兩個世紀的幾百年間,相當於安息王朝時期和薩珊王朝早期。現在僅存留了幾根殘破的石柱,沒什麽值得參觀的。
35. 伊朗的大餅。
36. 貝希斯敦(Behistun),古波斯語裏意為“神的居所”Place of God,距離克爾曼沙阿城北約半小時車程的一處山崗。
37. 那裏有一座薩珊宮殿遺址,一座絲路客棧,以及阿契美尼德,塞琉古,安息和薩珊時期的石刻,其中以大流士石刻銘文最為著名,已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
38. 刻在懸崖上的大流士浮雕石刻和用古波斯、埃蘭和巴比倫三種文字鐫刻的銘文,記錄了大流士鎮壓高莫達叛亂獲得王位的過程。
當年居魯士大帝建立阿契美尼德帝國,南征北討,最後在與中亞遊牧部族馬薩革泰人作戰中陣亡,由其子岡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即位。岡比西斯為人殘暴,即位之後,殺死自己的親生兄弟巴爾迪亞(Bardiya),以防與他爭位。在岡比西斯二世率軍征服埃及北非的時候,國內發生動亂,祭司高墨達(Gaumāta)偽稱死去的巴爾迪亞,謀反篡位,在哈馬丹自立為王。岡比西斯二世聞訊匆忙撤兵,但在返國途中神秘死亡。岡比西斯手下的七位大將合謀討逆,在推舉主帥的過程中約定,誰的戰馬在天明時先嘶鳴,其餘六位便奉他號令(波斯版的“先入關中者為王”)。七位大將中有個叫大流士的青年,是王室宗親,鬼點子特多。大流士的馬夫Oebares是個雞鳴狗盜之徒,深通馬經。他偷偷地把母馬的體液塗在手上,天明時分,七位將軍各自上馬,這時Oebares悄悄把手伸到大流士戰馬的鼻孔邊,公馬聞到異性的氣味,興奮地大叫,於是大流士成了史上首位使用興奮劑奪標的選手。就這樣,大流士在其他六位大將的支持下,回師平叛,在公元前521年殺死假巴爾迪亞——高墨達,宣布自己為阿契美尼德王室合法繼承人,繼位為大流士一世(Darius I)。之後的兩年中,大流士先後平定了十八次叛亂,終於將各地反叛逐一剿滅,從巴比倫班師哈馬丹的途中,在貝希斯敦小鎮外的懸崖峭壁上,下令工匠用古波斯、埃蘭和巴比倫三種文字及浮雕,將平叛的經過昭告天下,以警世人。
39. 浮雕上,大流士左手持弓,右手指向上方代表主神阿胡拉·馬自達的法拉瓦哈標誌,身後是支持他平叛的兩位功臣。叛亂的頭子高墨達被大流士踩在腳下,其他九位叛亂首領(分別來自埃蘭、巴比倫、米底、薩迦爾提亞、馬爾吉安波斯、亞美尼亞和薩卡等地,可見叛亂規模之大,範圍之廣),被五花大綁,帶到跟前。
銘文上的三種楔形文字,是早已失傳的“死”文字,後人不能解讀。早在十八世紀,德國學者Georg Friedrich Grotefend就嚐試破譯,在古波斯文方麵,取得了一些進展,識別出37個符號中的10個。他還發現,古波斯文與其他象形文字不同,是一種字母文字,字與字之間以斜杠分開。183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軍隊的一名軍官,饒林森少校(Henry Rawlinson),被派到波斯出任庫爾德斯坦總督的軍事顧問,幫助卡紮爾王朝訓練軍隊。饒林森是位考古愛好者,而且通曉波斯語和其他古典語言。他聽說附近有石刻,便跑去一看究竟,當時就被深深地迷住了。根據Grotefend的研究結果,饒林森認定由古波斯文入手,因為古波斯文是相對比較簡單的拚音文字。從1835年到1847年,饒林森花了十二年時間,冒著生命危險,摹寫下了全部414行古波斯文的銘文,通過與古典文獻中的人名地名對照,成功地解讀了古波斯文楔形文字的全部字母符號,發現這是大流士記錄平叛和登基的銘文,開篇無非是大流士自賣自誇,我,大流士。XXX之子,萬王之王,。。。堯舜禹湯,blah blah blah。。。。之後詳述平叛之過程。
破解了古波斯文後,饒林森又先後摹寫了古埃蘭文和新巴比倫文,通過和古波斯文對比,最終破解了這兩種失傳了古代楔形文字。大流士銘文在破譯這些楔形文字的過程當中的作用,不亞於古埃及的羅塞塔石碑。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行前做功課時對大流士銘文向往已久,可是到了現場才發現,周圍被維修的腳手架圍住,唯一通上去的石階也被鐵絲網攔上,遊人根本無法攀登接近,隻能站在山腳下遠遠地觀望。銘文和地麵至少有幾百米的距離,不借助望遠鏡或長焦頭,跟本看不清。跑這麽大老遠的路,也隻能在下麵仰望,讓人多少有些掃興。
40. 在大流士銘文的山崖腳下是一組安息王朝時期的石刻:左側為安息皇帝Mithridates II(公元前121-91年在位)石刻,可惜在薩法維王朝時期被克爾曼沙阿總督Sheikh Ali Khan Zangeneh所毀壞,在浮雕上開鑿了一個窗形凹龕並刻了銘文;右側浮雕為安息皇帝Gotarzes II(公元40-51年在位)。
41. Balash Stone:安息時期的浮雕,為安息朝六位叫Balash(Vologases)皇帝中的一位。
42. 希臘大力神赫拉克利特的雕像。公元前139年塞琉古國王Demetrius II Nicator時修建。
43. 附近的另一處山崖腳下有一條人工開鑿出的長條形石壁,被稱為法爾哈德峭壁(Farhad Tarash),寬約150米,高約5米。
法爾哈德峭壁的傳說出自十世紀波斯詩人費爾多西(Ferdowsi)的史詩《列王記》(Shahnameh)和後來十二世紀阿塞拜疆詩人尼紮米(Nizami Ganjavi)的長篇敘事詩《霍斯魯和席琳》(Khosrow and Shirin)。故事的主幹描述的是薩珊王子霍斯魯(Khosrow)和阿拉米公主席琳(Shirin)曲折多磨的愛情,兩個人英雄配美女,天作之合。法爾哈德(Farhad)是個石匠,他也愛上了席琳,想來個第三者。霍斯魯為了打發他的情敵,命令法爾哈德到貝希斯敦的山崖下鑿壁找水,如果成功了,就把美女讓給他。法爾哈德真就傻傻的去了,每天挖山不止(伊朗版愚公?),還在山崖的石壁上刻了席琳的頭像,這樣每天望著心上人,就幹勁倍增。最後終於挖出了水,但是霍斯魯派人假傳席琳的死訊,信以為真的法爾哈德傷心過度,一命嗚呼。
44. 山崖上席琳的頭像。
45. Tagh-e Bostan (Old Arch,老拱),在克爾曼沙阿郊外,是伊朗現存保護最好的薩珊石刻,距今已有1700 年曆史。
46. 主要的石刻是這兩個在山岩中開鑿出的帶拱頂的石洞。左邊較大的石洞為霍斯魯二世所建,右邊小的是沙普爾二世和沙普爾三世石洞。
47. 霍斯魯二世石洞外壁的浮雕:左右各有一個帶翼的女神(天使),一手持杯,一手持冠。
48. 生命之樹浮雕。
49. 霍斯魯二世石洞內的浮雕,上半部為薩珊皇帝霍斯魯二世(Khosrow II,公元590-628年在位,《霍斯魯和席琳》主人公的原型)接受大神阿胡拉·馬自達(右)和水神Anahita(左)的祝福。
50. 下半部分浮雕為挺槍躍馬的霍斯魯。按照尼紮米在長詩《霍斯魯和席琳》裏描述,霍斯魯的座騎是一匹黑色的駿馬,名叫Shabdiz(子夜)。
51. 石洞的側壁上的彩色浮雕是卡紮爾皇帝Fath Ali Shah在十九世紀初添上的。
52. 小石洞裏浮雕為沙普爾二世(Shapur II,右邊)和他的兒子沙普爾三世(Shapur III,左邊)。沙普爾二世,公元309-379年在位,是薩珊王朝在位年代最久的統治者。沙普爾二世在任內致力於對外擴張,曾多次擊敗羅馬帝國,將薩珊的國力推至頂峰。浮雕兩側是用薩珊文字鐫刻的銘文。
53. Tagh-e Bostan的另一座石雕為阿爾達希爾二世加冕圖。右邊站立的是薩珊皇帝阿爾達希爾二世(Ardashir II,沙普爾二世的繼任者,公元379-383年在位),他正從中間站立者手中接過象征皇權的環狀皇冠。關於中間站立者的身份有兩種猜測,一是主神阿胡拉·馬自達;另一種說法是阿爾達希爾二世的前任沙普爾二世。左邊的是契約之神密特拉(Mithra)。
54. 阿爾達希爾二世加冕浮雕(局部)。
55. 在浮雕前合影的女孩。
56. 一群活潑的小學生主動過來求被拍。
57. 帥哥很上鏡。
58. 小“黑手黨”。
59. 這幾個女生也主動過來擺pose。之後被旁邊一位中年大叔訓斥了一通,難道那是傳說中的宗教警察?
60. 克爾曼沙阿(Kermanshah),克爾曼沙阿省首府,庫爾德人聚居區。克爾曼沙阿的甜點在伊朗也小有名氣,不過味道不如土耳其的。
61. 熱情的店老板和夥計。
62. 當晚住在霍拉馬巴德(Khorramabad)。從旅館的窗口遠遠可以望見城中的這座薩珊時期的古堡Falak-ol-Aflak。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