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伊朗最初的印象,來自74年德黑蘭亞運會,還記得開幕式上的團體操,其中有一隊裝扮成波斯武士的赤膊壯漢,手舞大木棒,不知表演的是什麽節目,反正印象非常深刻。後來看《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裏麵經常提到波斯美女的眼睛,像阿月渾子。這阿月渾子是什麽東東,當時完全沒有概念,特後來才知道那叫開心果。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阿亞圖拉霍梅尼上台,之後80年代的兩伊戰爭,CCTV新聞聯播讓霍爾木茲海峽,胡澤斯坦這些生僻的地名耳熟能詳。看過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裏麵的波斯總壇,聖火令,聖女黛漪絲小昭,對來自波斯的古老宗教倍感神秘。後來求學工作的這些年,雖然接觸到來自伊朗的同學同事不算多,但是幾乎個個都受過良好教育,舉止談吐文雅,更令人對這個國家多幾分關注。去過埃及,摩洛哥,土耳其之後,對中東文明古國伊朗更加期待。兩年前,曾經動過念頭,後來因為辦理簽證的時間太久,最後改去了約旦以色列。不過這樣一來,給今後的伊朗之行又增添了幾許麻煩:雖然護照上沒有蓋上以色列簽證,但是從護照上約旦出入境的記錄,還是能推斷出我們到過以色列。網上看到的傳言,凡是去過以色列的,伊朗政府一律拒簽,即使拿到簽證,也會在海關被拒,讓我們隻好打消了念頭,等以後換了護照再說吧。
16年年初,看到風壇“熊貓家的小猴子”和“旅行是一生的事”兩位網友貼的伊朗遊記,又重新點燃了我們的興趣。特別是小猴子提到伊朗政府一個新規定,凡是去以色列超過一年的,均可以申請伊朗簽證。我們去以色列是2014底,剛好過了一年,正好符合規定。通過QQH與她們二位谘詢確認,很快得到肯定的答複,這裏再次向她們表示感謝!我們當即決定去伊朗,馬上動手開始準備。
根據伊朗政府的規定,持美國加拿大和英國護照的遊客,全程必須跟團,有導遊陪同,而且不能落地簽證,必須事先通過伊朗官方指定的旅行社向伊朗外交部(MFA)申請簽證,得到批準之後,會收到MFA的準簽號(Authorization Code),再去所在國的領館或辦事機構辦理簽證。關於英美加遊客辦理伊朗簽證的具體步驟,這裏有一篇詳細的介紹,鏈接在此供參考:
https://www.tripadvisor.com/Travel-g293998-c215279/Iran:Visa.For.American.British.Canadians.html
這種強迫跟團的做法,好像文革時期對待外國訪客,把你當間諜特務,處處監視提防。因為辦理簽證至少要兩個月,我們把出行日期定在4月份。接下來上網查資料,讀遊記,把感興趣的地方列出來。根據初步掌握的資料,我排了一個23天的行程,從南到北,基本涵蓋了伊朗主要的曆史文化景點。不過立刻被LD否決,理由是,23天每天清真寺曆史古跡看到吐,等退休以後您自己去吧。經過兩個人的協商妥協,對原計劃又大刀闊斧地一番裁減,去掉了西北部大不裏士裏海地區和路程較遠的馬什哈德,最後確定了15天的行程。
訂好行程以後,下一步是發電子郵件聯係旅行社。由於我們的檔期和行程與現有的旅行團無法吻合,我們決定自己組團,其實花費相差的很少。我們想旅行社提出,需要一位講英語的導遊兼司機陪同,按照我們指定的路線日程和旅館。一共聯係了十來家旅行社,根據回複的情況和報價,選出三家進一步接觸,最後選定了Key2Persia(另外一個名字是Persia Travel Agent,簡稱PTA),因為它的回複都很及時,給的報價最低(比大部分旅行社的報價低百分之三十以上),網上的口碑也很好。事後證明,PTA的服務的確非常好,十分負責,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條,而且沒有預收任何訂金,完全憑雙方的相互信任。
3月中旬收到了MFA的準簽號。由於伊朗和美國沒有外交關係,辦理簽證要通過華盛頓DC的巴基斯坦大使館的伊朗辦事處(Interests Section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登錄它的網站:
http://www.daftar.org/Eng/forms_eng.asp?formcat=visas&lang=Eng
下載簽證申請表,填好以後,附上一張兩英寸護照像,和護照一起寄到辦事處。簽證費是90美元,加上30美元郵費,我們兩個人是240美元,開一張Cashier Check,也一同寄去。4月上旬,收到寄回的護照和簽證,並退款30美元,因為我們兩個人的護照是一個信封郵寄的。這樣的事,還是頭一回遇見。
4月下旬,經伊斯坦布爾轉機,於清晨3點半到達德黑蘭,入關一切順利,拖著行李出來的時候還不到5點,我們的導遊兼司機Ali先生已經在外麵舉著牌子迎候了。從這一刻,我們的伊朗之旅正式開始,一切都按計劃實施,最終圓滿結束。
【行程簡述】
我們這次伊朗的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土航經伊斯坦布爾轉機,清晨抵達德黑蘭(Tehran)。由德黑蘭至哈馬丹(Hamedan)一日遊,宿哈馬丹。
第二天:由哈馬丹至克爾曼沙阿(Kermanshah),途經Kangavar水神廟和貝希斯敦(Behistun)大流士石刻,在克爾曼沙阿參觀Tagh-e Bostan石刻,宿霍拉馬巴德(Khorramabad)。
第三天:遊胡澤斯坦省的三個世界文化遺產:蘇薩(Shush),喬加·讚比爾(Chogha Zanbil)和舒士塔水利工程係統(Shushtar Hydraulic System),夜宿阿瓦士(Ahvaz)。
第四天:前往設拉子(Shiraz),中途遊Sarab-e Bahram石刻,比沙普爾遺址(Bishapur),馬球穀(Tang-e Chogan)。宿設拉子。
第五天:全日遊設拉子。宿設拉子。
第六天:上午去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遺址,魯斯丹石刻及波斯帝陵(Naghsh-e Rostam)。下午續遊設拉子。宿設拉子。
第七天:由設拉子前往亞茲德(Yazd),途中遊帕薩爾加德(Pasargadae)居魯士帝陵,Abarkuh冰塔及四千年古柏,亞茲德郊外天葬台寂靜塔(Towers of Silence)。宿亞茲德。
第八天:亞茲德一日遊。宿亞茲德。
第九天:前往伊斯法罕(Isfahan),途中遊古村落哈拉納克(Kharanaq),梅博德(Meybod),納因(Nain)。宿伊斯法罕。
第十天:遊伊斯法罕。宿伊斯法罕。
第十一天:續遊伊斯法罕。宿伊斯法罕。
第十二天:前往卡尚(Kashan),途中遊古村阿比亞內(Abyaneh),下午遊卡尚。夜宿卡尚。
第十三天:上午續遊卡尚。之後前往庫姆(Qom)參觀。下午前往德黑蘭,遊霍梅尼陵。宿德黑蘭。
第十四天:遊德黑蘭。宿德黑蘭。
第十五天:乘土航經伊斯坦布爾返美。
1. 行程圖。
最經典的伊朗行程是中部五城,德黑蘭,卡尚,伊斯法罕,亞茲德和設拉子,大部分去伊朗的遊客都會選擇這條路線,因為這幾個地方涵蓋了伊朗精華的一半,交通便利,旅遊設施發達。我們對曆史比較感興趣,又加上了西線的幾處世界文化遺產,正好湊成一圈,兩個星期。西線的幾處屬於偏遠的二三線城市,去的遊客不多,卻有很多重量級的曆史遺跡,對了解伊朗伊斯蘭化前的曆史很有裨益。
【背景資料】
伊朗,古稱波斯。伊朗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三世紀,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家園。曆史上西方一直用波斯一詞作為對伊朗的稱謂,波斯是古代居住在伊朗西南部的一個雅利安部族,後來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長期與希臘交戰,因而在希臘典籍裏就被稱為波斯,和中國被叫做Chin(秦)類似。1935年,伊朗政府正式改為國名為伊朗。
伊朗的麵積為165萬平方公裏,人口近8千萬,國土和人口均列中東地區的第二位。伊朗北濱裏海,南接波斯灣,東鄰中亞,西通歐洲,曆史上曾經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紐帶,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商貿中轉站。上個世紀伊朗發現油田,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均排在世界前三,成為重要的石油輸出國。由於伊朗獨特的地理位置,海上扼守世界最重要的石油運輸通道霍爾木茲海峽,陸地上連接世界能源的新中心——裏海中亞地區,使其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更加舉足輕重,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伊朗革命,兩伊戰爭,中東反恐,核危機等一係列事件,讓伊朗成為全球極為關注的熱點之一。
雖然地處中東,伊朗人和阿拉伯人卻是兩個不同人種。阿拉伯人,猶太人都屬於閃族,而伊朗人則是正宗雅利安人,語言屬於印歐語係。這也許就是為什麽伊朗在曆史上跟德國關係一直不錯,二戰時表麵中立,暗中偏向納粹的原因。
伊朗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居住在兩河流域的埃蘭人,就在蘇薩附近建立了埃蘭王國(Elam)。公元前1250年左右,埃蘭國力達到鼎盛,曾經攻陷巴比倫,將漢謨拉比法典石刻掠到蘇薩。之後埃蘭國勢漸衰,到公元前七世紀被亞述滅國。
公元前八世紀,從中亞南下的雅利安人在伊朗西部建立了米底王國(Medes),都城在今天的哈馬丹。公元前七世紀,米底滅亞述,稱霸兩河流域。
另一支南下的雅利安人波斯部族,在伊朗南部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國(Achaemenid)。公元前550年左右,阿契美尼德國王居魯士二世擊敗米底末代國王——他的姥爺阿斯提阿格斯(Astyages),之後居魯士又征服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奠定了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基業,被稱為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到大流士(Darius)時期,建都波斯波利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疆域,東到印度河流域,西至希臘,南部包括非洲的埃及利比亞和埃塞俄比亞,是世界曆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史稱波斯第一帝國,是伊朗古代文明的第一個高峰。
2. 阿契美尼德帝國疆域圖。
公元前330年,亞曆山大率馬其頓大軍擊敗波斯,將波斯波利斯付之一炬,終結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曆山大死後,其部署建立的塞琉古王朝統治伊朗。
公元前274年,來自北方的遊牧部落帕提亞人趕走希臘人,建立了安息(Parthian)王朝。公元224年,自稱阿契美尼德皇族後裔的阿爾達希爾(Ardashir I)推翻安息末代國王,建立了薩珊王朝(Sassanian Empire),稱“萬王之王”(Shahanshan,簡稱Shah,沙阿成為之後曆代伊朗國王的稱號)。薩珊王朝初期幾位皇帝,武功卓著,曾多次擊敗羅馬帝國,恢複了阿契美尼德帝國大部分疆域,史稱波斯第二帝國。
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幾十年間席卷整個中東。公元651年,薩珊王朝被新興的倭馬亞哈裏發帝國(Umayyad Caliphates)所滅,原來信拜火教的波斯人被迫改信伊斯蘭教,使用阿拉伯語。公元750年,在波斯人的支持下,倭馬亞王朝的部將阿巴斯起兵推翻了原來的宗主,建立了阿巴斯王朝(Abbassid Caliphates,黑衣大食)。為了籠絡波斯及兩河流域地區,將首都從大馬士革遷到巴格達。與倭馬亞王朝相比,阿巴斯王朝對伊朗的統治比較寬鬆,特別是從公元十世紀起,基本上允許地方統治者各自為政,伊朗人也紛紛放棄阿拉伯語,恢複使用波斯語作為書麵語言,進而帶來了波斯語文學,特別是詩歌的繁榮,這之後的幾百年內出現了波斯語四大詩人費爾多西,薩迪,哈菲茲和魯米。
公元十一世紀,塞爾柱(Seljuk)突厥人占領波斯地區,建立了幾個王國,表麵上仍奉巴格達哈裏發為共主,實際上各行其政。
十三世紀,蒙古崛起於大漠,1256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率大軍西征,攻陷巴格達,處死阿巴斯王朝末代哈裏發,在兩河流域和伊朗一帶建立伊爾汗國(Ilkhanate),定都大不裏士(Tabriz)。蒙古對中東的占領,是十分血腥殘酷的過程,蒙古人雖然武力強悍,但文明程度大大低於被占領的地區,所以統治者不得不依靠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治國,之後的幾位蒙古汗也都皈依了伊斯蘭教。蒙古人的占領,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比如伊朗聞名的細密畫,在繪畫風格和技巧上,都深受中國畫風的影響。
十四世紀伊爾汗國滅亡後,伊朗又被突厥人帖木兒(Timur)征服。十五世紀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分崩離析,伊朗先後被土庫曼人建立的黑羊王朝(Kara Qoyunlu)和白羊王朝(Ak Qoyunlu)所統治。
1501年,伊斯梅爾一世(Ismail I)滅掉白羊王朝,建立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定都大不裏士,結束了近千年的異族統治,什葉派首次成為伊朗的國教。至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的阿拔斯一世時期,遷都伊斯法罕,薩法維王朝達到鼎盛,疆域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以及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部分,是伊朗曆史上最後的輝煌,史稱波斯第三帝國。
1736年,薩法維王朝滅亡後,伊朗分裂為阿夫沙爾王朝(Afsharid Dynasty)和讚德王朝(Zand Dynasty),開始走向衰落。1789年建立的卡紮爾王朝(Qajar Dynasty)雖然重新統一了伊朗,但是國力早已大不如以往,在西方列強的入侵麵前節節敗退,許多領土被英國俄國蠶食,與清末的喪權辱國,十分相似。
1921年,哥薩克師軍官禮薩·汗發動政變,奪取政權,自任陸軍大臣,首相等職位。1925年廢黜卡紮爾末代國王艾哈邁德·沙,宣布禮薩·汗為國王,開創巴列維王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禮薩·汗因為暗中支持德國,被英蘇逼迫退位,王位交於長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就是伊朗末代沙阿巴列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巴列維政府在伊朗進行了一係列政治經濟改革,對外奉行親美親西方的外交政策,與以色列改善關係,對內進行土地改革,推行婦女解放和全民教育,社會世俗化。由於巨額石油收入,伊朗的經濟在六七十年代得到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相應提高。但是同時巴列維政權窮兵黷武,每年花費巨大軍費開支從西方進口大量現代化武器,而王室在生活上也是窮奢極欲,1971年,為了慶祝波斯帝國建國2500周年,巴列維大肆鋪張,搞了一係列慶典紀念活動,耗資兩億美元。這一係列舉動加深了民間的不滿,而去伊斯蘭化使得以霍梅尼為代表的教士階層也站到了反對派一邊,終於在1979年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室倉皇出逃。4月1日,全民公投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Islamic Republic of Iran),霍梅尼為最高領導人,實行政教合一的製度。
伊朗的穆斯林為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支派。伊斯蘭教分為兩大派:遜尼(Sunni)和什葉(Shia),90%的穆斯林為遜尼派,什葉為少數派,占10%,關係好比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遜尼和什葉的主要分歧在於,四大哈裏發之後,誰是穆罕默德真正的繼承人。什葉派,特別是伊朗的十二伊瑪目派認為,穆罕默德的女婿阿裏及阿裏之子哈桑與侯賽因,以及侯賽因的嫡傳子孫,被稱為十二位伊瑪目的聖人,才是穆聖的真傳。其中第八代伊瑪目阿裏·禮薩(Imam Reza)被當時的哈裏發毒死之後,葬在伊朗的馬什哈德,禮薩墓是伊朗境內唯一的一位十二伊瑪目的陵墓,因而成為伊朗什葉派穆斯林朝聖地第一聖地。而禮薩的兄弟姐妹及後代子孫在伊朗的陵墓也被尊為聖陵(Shrine),據說全伊朗這樣的聖靈,大大小小共有一千多座,到處都能看到那種頂著綠色圓頂的聖陵。
伊朗目前使用的曆法叫做伊朗曆,與世界通用的公曆和大部分伊斯蘭教國家使用的伊斯蘭曆都不一樣,源於古代波斯拜火教的索羅亞斯特曆法。伊朗曆每年也是365天,但是新年是從北半球的春分開始,一般是3月21日,有時早一天或晚一天。前六個月為大月各有31天,後六個月為小月,其中前五個小月各有30天,12月則有29天,閏年加一天。伊朗曆元年和回曆一樣,為公元622年,2016年的3月20日為伊朗曆的1395年元旦。
伊朗的貨幣為裏亞爾(Rial)。由於國際製裁,伊朗與外國銀行無法連通,所以不能使用外國的信用卡,隻能用現金交易。遊客可以攜帶美元或歐元的現金,在當地換成裏亞爾。我們去的時候,匯率是1美元兌換34500裏亞爾。在德黑蘭機場換了500美元,拿到一千七百多萬裏亞爾,厚厚的一捆,頓時成了千萬富翁。
3. 伊朗裏亞爾。
【景點簡評】
第一天: 考慮到旅途疲勞和時差,因而在哈馬丹隻安排了大半天時間。
哈馬丹:在德黑蘭以西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在紮格羅斯山脈的雪峰腳下,海拔1800米,夏季涼爽,冬季為滑雪聖地。哈馬丹曾是米底王國的首都,後為波斯帝國的夏都。
埃克巴坦那遺址(Hegmataneh Ruin):埃克巴坦納是公元前八世紀的米底王國都城。考古學家在這裏發掘出米底時期的宮殿,城牆和民居,以及青銅器陶器等文物。遺址內有一個博物館,展出這裏出土的文物。值得一看。
阿維森納墓(Avicenna Tomb):阿維森納,原名伊本·西那,阿維森納是歐洲人對他的尊稱,公元980年生於中亞,後遷居伊朗,死後葬在哈馬丹。阿維森納是中世紀中東著名的哲學家和醫學家,其名著《醫典》在中亞,中東和歐洲廣為流傳,是十七世紀以前最權威的醫著。值得一看。
赫菲斯提翁石獅(Sang-e Shir):這座石獅子雕像據說為亞曆山大紀念他的部將,戀人赫菲斯提翁而建。可看可不看。
Alavid Dome:建於塞爾柱時期的古清真寺。可看可不看。
Babataher墓(Babataher Tomb):Babataher是十一世紀波斯詩人,以哈馬丹方言寫作。可看可不看。
大流士薛西斯石刻(Ganjnameh):在哈馬丹郊外一個滑雪場附近。兩塊由三種文字鐫刻的銘文,分別為大流士一世與薛西斯一世所刻。和貝希斯敦銘文相似,但名氣遠遠不如。值得一看。
4. 埃克巴坦那遺址。
第二天:從哈馬丹到克爾曼沙阿,離開哈馬丹之前,先補看了以斯帖和末底改墓(因前一天是猶太逾越節,不開門)。
以斯帖和末底改墓(Tomb of Esther and Mordechai):根據聖經《以斯帖記》,以斯帖是居住在蘇薩的一位猶太女子,後被薛西斯一世納為王妃,末底改是以斯帖的叔叔。相傳兩人死後葬在哈馬丹。現存的陵墓為蒙古時期的建築。這裏是猶太人來伊朗朝聖的聖地之一。值得一看。
Kangavar水神廟(Kangavar Anahita Temple):哈馬丹至克爾曼沙阿途中,安息/薩珊時期遺跡。不推薦。
貝希斯敦(Behistun):古波斯語裏意為Place of God,克爾曼沙阿城北約半小時車程,那裏有一座薩珊宮殿遺址,一座絲路客棧,以及阿契美尼德,塞琉古,安息和薩珊時期的石刻,其中以大流士銘文最為著名,已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大流士銘文用古波斯,埃蘭和巴比倫三種文字鐫刻,記錄了大流士鎮壓高莫達叛亂獲得王位的過程。此銘文為後世學者破譯古波斯楔形文字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據,其地位等同於古埃及的羅塞塔石碑。不過目前大流士銘文的周圍被維修的腳手架圍住,唯一通上去的石階也被鐵絲網攔上,遊人無法攀登接近,隻能站在山腳下遠觀。銘文和地麵至少有幾百米的距離,如果沒有望遠鏡或長焦頭,跟本看不清。跑這麽大老遠的路,還不能湊近,讓人多少有些掃興。不過從曆史的重要性來說,還是值得一看。
Tagh-e Bostan:在克爾曼沙阿郊外,是伊朗現存保護最好的薩珊石刻,距今已有1700 年曆史。石刻主要是兩個在山崖上開鑿出的拱頂,拱頂內部和四周為大量精美的人物和動植物圖案的浮雕,主要內容是三位薩珊皇帝的加冕儀式。這裏雖然不是世界文化遺產,但是石刻的精美,在伊朗首屈一指。強烈推薦。
克爾曼沙阿:克爾曼沙阿省首府,庫爾德人聚居區。本身沒有太多旅遊價值。
霍拉馬巴德:洛雷斯坦省首府,離克爾曼沙阿三個多小時車程。那裏不是旅遊城市,之所以在那裏過夜,是為了後一天少跑些路。
5. 以斯帖和末底改墓。
6. 貝希斯敦銘文。
7. Tagh-e Bostan薩珊石刻。
第三天:從霍拉馬巴德到阿瓦士,進入胡澤斯坦省,途中參觀三個世界文化遺產。胡澤斯坦省在伊朗西南部,靠近兩伊邊境,是當年兩伊戰爭的戰場。那裏是伊朗著名的火爐,我們去的那一天氣溫最高達攝氏43度,站在滾燙的土地上,望著烈日下斷壁殘垣,那種感覺至今難忘。
蘇薩:現在的地名叫Shush,曆史上稱為蘇薩(Susa)。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7000年即有人類定居,之後埃蘭王國在此建都,從大流士開始成為波斯帝國的冬都。十九世紀,法國的考古學家開始發掘蘇薩,挖出了漢謨拉比法典石刻(被弄到盧浮宮)和大流士雕像(在德黑蘭的博物館)。遺址包括覲見大廳Apadana,大流士宮殿,薛西斯宮殿等,一座博物館,以及法國考古隊修建的蘇薩城堡。蘇薩遺址為世界文化遺產。強烈推薦。
但以理墓(Tomb of Daniel):在蘇薩遺址旁邊Shush鎮上。但以理為聖經人物,被掠至巴比倫為奴,後在波斯朝中為官。這是猶太人在伊朗的又一個朝聖地。值得一看。
Haft Tepe:離蘇薩半小時車程。是公元前十五世紀埃蘭王國的都城Kapnak的遺址。可看可不看。
喬加·讚比爾:埃蘭時期的神廟建築群,建於公元前1250年。主神廟是一座五層的美索不達米亞階梯式金字塔形建築,邊長近百米,高五十米,目前僅剩下最下麵兩層。喬加·讚比爾是現存的保留最完整的美索不達米亞階梯式金字塔,1979年成為伊朗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強烈推薦。
舒士塔水利工程係統:一座包括水壩運河渠道的水利係統,建在伊朗最大的河流卡倫河上,建於公元三世紀的薩珊時期。公元260年,薩珊皇帝沙普爾一世在埃德薩之戰擊敗羅馬軍隊並生擒羅馬皇帝瓦勒良及七萬名戰俘。這些戰俘被發配到舒士塔,修建了這座水利工程,一直被沿用到上個世紀。世界文化遺產。強烈推薦。
阿瓦士:胡澤斯坦省省會,附近地區盛產石油。本身沒有旅遊價值。
8. 蘇薩遺址。
9. 喬加·讚比爾金字塔廟遺址。
10. 舒士塔水利工程係統。
第四天:阿瓦士到設拉子,將近600公裏,是整個行程中路程最長的一天。途中參觀了三處景點:
Sarab-e Bahram石刻:薩珊皇帝巴赫拉姆二世(Bahram II)的石雕。可看可不看。
比沙普爾:意為沙普爾之城,是薩珊皇帝沙普爾一世(Shapur I)為自己打造的新皇城,於公元266年由羅馬戰俘修建的。現存宮殿,神廟,城牆等遺址,並有一座博物館。值得一看。
馬球穀(Tang-e Chogan)石刻:比沙普爾遺址對麵河穀旁的石壁上,有幾幅大型石刻浮雕,記錄薩珊王朝幾位皇帝的戰功。由於離河太近,洪水給這些石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壞。值得一看。
11. 比沙普爾遺址。
12. 馬球穀薩珊石刻。
第五天:全天在設拉子。設拉子是法爾斯省省會,伊朗第六大城市。曆史上曾是讚德王朝的首都,以鮮花,美酒,詩歌著稱,號稱是“夜鶯與玫瑰”的城市,是伊朗的曆史文化名城。波斯四大詩人中的兩位,哈菲斯和薩迪都來自設拉子。以下是第五天在設拉子的景點:
粉紅清真寺:全名是莫克清真寺(Nasir ol-Molk Mosque),因為裝飾瓷磚的色調,被國人稱為粉紅清真寺。對於教徒來說,這座清真寺本身就是一座普通的寺院,然而吸引遊客趨之若鶩的,是這裏五彩繽紛的彩窗和迷幻的光影。最好在一早8點以前趕到,避開旅遊團隊大隊人馬。強烈推薦。
聚禮清真寺(Atigh Jame Mosque):設拉子最古老的清真寺,始建於公元九世紀,現存建築為十八世紀重建。可看可不看。
戈旺姆柑橘園(Naranjestan Qavam):設拉子富商戈旺姆家族的宅邸,建於十九世紀末,建築結構為傳統的波斯庭院,但室內裝飾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歐洲風格的影響,這在十九世紀的伊朗建築中十分流行。值得一看。
卡裏姆汗城堡(Arg of Karim Khan):讚德王朝的統治者卡裏姆汗的宮殿,建於1766-1767年。可看可不看。
攝政清真寺(Vakil Mosque):讚德王朝的統治者,“攝政”卡裏姆汗時期修建的,故而得名。大廳內有四十八根石柱,又名“四十八柱清真寺”。值得一看。
攝政巴紮(Vakil Bazaar):緊挨著攝政清真寺。喜歡購物的可以一看。
哈菲斯墓(Hafez Tomb):哈菲斯是伊朗最受歡迎的詩人,地位至少相當於李白。據說每個伊朗家庭至少有兩本書,古蘭經和哈菲斯詩集,每個伊朗人都能背上幾句哈菲斯的詩,到他的墓前憑吊的有人很多。哈菲斯墓由墓碑和一座八角亭構成,是法國建築師兼考古學家哥達爾設計的。作為設拉子文化的代表,值得一看。
小燈王墓(Imamzadeh-ye Ali Ebn-e Hamze):是燈王侄子Emir Ali的墓,和燈王墓一樣,是設拉子著名的聖陵之一,裏麵裝飾也類似,都是貼滿反光的鏡片,晃瞎眼的那種。區別是可以自由參觀拍照。值得一看。
第六天:一早前往波斯波利斯和波斯帝陵,下午返回設拉子參觀燈王墓,伊拉姆花園和薩迪墓。
波斯波利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禮儀之都,伊朗最著名的曆史遺跡,伊朗首批世界文化遺產。設拉子以北不到一小時車程。上一世紀二三十年代有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主持發掘修複,遺址包括萬國門,覲見大廳Apadana,百柱廳,大流士宮殿,薛西斯宮殿,其中以萬國門和覲見大廳台階的石雕最為著名。強烈推薦。
魯斯塔姆石刻及波斯帝陵:距波斯波利斯十公裏,有四座在山崖上開鑿出的墓穴,分別屬於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四位皇帝: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阿塔薛西斯一世和大流士二世。墓穴之下的石崖上還有多幅石雕,年代最早的為埃蘭時期,其餘大部分屬薩珊時期。強烈推薦。
賴哲卜石刻(Naqsh-e Rajab):離波斯帝陵很近,共有四幅薩珊時期的石刻。值得一看。
燈王之墓(Shah Cheragh):什葉派第八任伊瑪目阿裏·禮薩的兩個兄弟Ahmed和Muhammad的陵墓,全伊朗排名第三的什葉派聖地,設拉子最值得參觀的景點。離粉紅清真寺和聚禮清真寺很近,規模宏大,裝飾精美,特別是停放靈柩的大廳,四壁和穹頂都貼滿了一片片玻璃鏡麵,反射出各色耀眼的光芒。參觀燈王之墓的遊客,必須由聖陵的工作人員帶領,女士還要披上從頭到腳遮住全身的恰兜(Chador)。之前在網上看到說不能拍照,不過我們帶著相機進去,並沒有被阻止拍照。強烈推薦。
伊拉姆花園(Eram Garden):與戈旺姆柑橘園同屬富商戈旺姆家族,現為設拉子大學植物園的一部分,並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其實建築和園林都不如柑橘園,不知為何能評上世界文化遺產。可看可不看。
薩迪墓(Tomb of Saadi):薩迪是設拉子另一位大詩人,與哈菲斯齊名。時間充裕的話,可以一看,否則和哈菲斯墓二選一即可。
13. 粉紅清真寺。
14. 戈旺姆柑橘園。
15. 攝政清真寺。
16. 燈王之墓。
17. 哈菲斯墓。
18. 小燈王墓。
19. 波斯波利斯遺址——萬國門。
20. 波斯波利斯遺址——覲見大廳石階浮雕,二十三國來使。圖為敘利亞使節。
21. 魯斯塔姆石刻及波斯帝陵全景圖。
22. 魯斯塔姆石刻——沙普爾一世擊敗羅馬人。
第七天:離開設拉子前往亞茲德,五個小時車程。中途在帕薩爾加德,Abarkuh,和亞茲德郊外天葬台停留。
帕薩爾加德:設拉子以北將近兩個小時車程,是居魯士時期的首都,居魯士大帝死後就葬在這裏。除居魯士大帝陵之外,還有幾處宮殿遺址,但是規模很小,遠不如波斯波利斯。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在前往亞茲德的路上順道,值得一看。
Abarkuh:去亞茲德路過的一個小鎮,順道停下來看看,有一棵四千多年的古柏(亞洲第二古老),還有一座冰窖(Yakhchal)遺址。可看可不看。
寂靜塔(Towers of Silence):亞茲德郊外的山丘上的兩座當年拜火教徒的天葬台。
23. 居魯士大帝陵。
24. 亞茲德天葬台。
第八天:亞茲德全天。亞茲德是亞茲德省首府,伊朗南部沙漠地區的一座主要城市,曾經的拜火教中心,古絲綢之路上的一站,馬可波羅曾在遊記中有過記述。亞茲德地處沙漠,氣候炎熱幹燥,城市建築以粘土結構為主,另外以風塔和坎兒井著稱。以下為亞茲德的景點:
拜火教神廟(Fire Temple):索羅亞斯特教(Zoroastrianism),簡稱拜火教,是起源於伊朗的古老宗教,已有三四千年曆史,比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古老的多。拜火教曾經是阿契美尼德,薩珊王朝的國教,阿拉伯人征服波斯之後,大部分伊朗人被迫改信伊斯蘭教,隻有少數堅持自己的信仰。如今世界上拜火教徒的人數不超過二十萬,大部分在印度,伊朗的拜火教徒人數隻有兩萬多。拜火教神廟是供奉聖火的祭祀場所,拜火教的聖火共分三級,最高級別的三級聖火叫Atash Behram(勝利之火),全世界供奉三級聖火的神廟隻有九座,其中八座都在印度,唯一在伊朗的一座就是亞茲德神廟。這裏的聖火,據說從公元470年起,一直不滅保存至今。對於遊客來說,隻不過是隔著玻璃看到的一團火焰而已。可看可不看。
道拉塔巴德花園(Dowlat Abad Garden):十八世紀讚德王朝攝政卡裏姆汗命亞茲德總督Mohammad Taghi Khan Bafghi修建的行宮,兼為總督府,是亞茲德地區傳統波斯庭園建築的典範,其33米高的風塔,高度為伊朗之最。與其它地區的八座波斯園林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值得一看。
阿米爾·喬赫馬克建築群(Amir Chakhmaq Complex):以十五世紀帖木兒帝國亞茲德總督阿米爾·喬赫馬克命名的建築群,位於亞茲德市中心的阿米爾·喬赫馬克廣場,包括一座清真寺,牌坊(Tekyeh),浴室,客棧和儲水池等。其中三層的牌坊,規模宏大,是伊朗最大的建築物,為什葉派穆斯林舉行阿舒拉節慶典活動的場所。值得一看。
聚禮清真寺(Jameh Mosque):建於十四世紀,兩座52米高的宣禮塔,為伊朗之最。值得一看。
水利博物館(Water Museum):亞茲德有全伊朗最為發達的坎兒井係統。博物館展出的實物和圖片,有助於了解與坎兒井開鑿和城市儲水有關的知識。可看可不看。
儲水池(Water Reservoir):喬赫馬克廣場的一座大型儲水池,現在已廢棄。其中一部分作為Saheb A Zaman俱樂部的表演場地,為遊客表演伊朗傳統體育健身項目Zurkhaneh(相當於現代的健美運動,就是在74年亞運會開幕式上看到的表演)。值得一看。
25. 阿米爾·喬赫馬克建築群。
26. 亞茲德聚禮清真寺。
27. 道拉塔巴德花園。
28. 波斯傳統健身項目Zurkhaneh。
第九天:離開亞茲德前往伊斯法罕,中途遊古村落哈拉納克,小鎮梅博德和納因。
哈拉納克:亞茲德東北一個多小時車程。是一座泥土建成的村落,據說有四千年曆史,現在已廢棄,供遊客參觀。值得一看。
梅博德:亞茲德以北一小時車程的一個中等城市,我們隻參觀了城外的納林城堡(Narin Castle),這是一座建於薩珊時期的堡壘,由泥土磚坯建成。值得一看。
納因:位於伊斯法罕和亞茲德半程的一座小鎮。聚禮清真寺(Jame Mosque)是伊朗最古老的清真寺,始建於公元八世紀。屬於順道遊。
29. 古村哈拉納克。
30. 梅博德納林城堡。
第十/十一天:兩個整天遊覽伊斯法罕。伊斯法罕,位於伊朗中部,是伊朗第三大城市。伊斯法罕有兩千多年的曆史,米底時代就已經存在。公元十一世紀,塞爾柱人曾在此建都,後來毀於帖木兒的軍隊,直到十六世紀末,伊斯法罕才迎來了它最為輝煌的時代。1598年,阿巴斯一世將帝國都城從北方的加茲溫(Qazvin)遷到伊斯法罕。為了打造新都,阿巴斯一世從各地招募了大批能工巧匠,大興土木,建造起一座座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建築。十七世紀初的全盛時期,伊斯法罕樓台林立,商賈雲集,伊朗一句諺語,Esfahān nesf-e- jahān,直譯是伊斯法罕,世界的一半,套用中文裏現成的說法叫“伊斯法罕半天下”,其繁盛可見一斑。我們第一天的活動集中在伊瑪目廣場一帶,第二天去了外圍的聚禮清真寺,凡克教堂等景點。
伊瑪目廣場(Imam Square):原名Naqsh-e Jahan,意思是世界的影像,所謂“伊斯法罕半天下”,指的就是這座廣場集中了全天下精華的一半。又叫沙阿廣場(Shah Square),革命以後更名為伊瑪目廣場。廣場長560米,寬160米,麵積世界第二,僅次於天安門廣場。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強烈推薦。
伊瑪目清真寺(Imam Mosque):原名沙阿清真寺(Shah Mosque),在伊瑪目廣場的南端。1611年由阿巴斯一世下令興建,清真寺為波斯特有的四門洞(Four Iwan)式結構,內外裝飾著色彩斑斕花紋繁複的彩磚,是薩非時代伊朗清真寺建築的典範,其建築結構和裝飾風格在中亞地區廣為流行。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強烈推薦。
謝赫·洛特弗拉清真寺(Sheikh Lotfollah Mosque):簡稱謝寺,位於伊瑪目廣場東側。據說,謝寺是阿巴斯一世為他的嶽父,黎巴嫩學者謝赫·洛特弗拉所建。與伊瑪目清真寺相比,謝寺的規模很小,沒有庭院和宣禮塔,僅供王室成員使用。號稱是最美的清真寺,強烈推薦。
阿裏卡普宮(Ali Qapu Palace):阿裏卡普的意思是“高門樓”,位於伊瑪目廣場西側,是十六世紀末阿巴斯一世為自己修建的宮殿。建築的前半部分是一座門樓和上麵的觀景台,是國王閱兵觀看馬球的場所。後半部分高六層,是阿巴斯接見外國使節和起居的寢宮。強烈推薦。
聚禮清真寺(Jameh Mosque):通過兩公裏的伊斯法罕巴紮與伊瑪目廣場相連。聚禮清真寺是伊朗規模最大的清真寺,始建於公元八世紀的阿巴斯王朝,曆經塞爾柱,伊爾汗,帖木兒,薩法維,卡紮爾幾個朝代的擴建,至今清真寺仍保留著不同時期的建築結構,從初期的阿拉伯廊柱式大廳,到塞爾柱時期的穹頂,伊爾汗風格的石膏模壓花紋,薩法維時期的四門洞式結構,是伊朗清真寺建築發展的的活化石。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強烈推薦。
四十柱宮(Chehel-Sotoun Palace):建於1647年,是薩法維王朝阿巴斯二世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殿內的波斯壁畫十分精美。世界文化遺產。強烈推薦。
八重天宮(Hasht-Behesht):建於1669年的一座薩法維宮殿,規模較小,風格與阿裏卡普和四十柱宮近似。一度損毀嚴重,修複工作至今仍在進行。如果時間不過,可以略過。
凡克教堂(Vank Cathedral):當年阿巴斯一世遷都伊斯法罕,為了城市建設,從伊朗西北部靠亞美尼亞邊境的約爾法(Jolfa)地區征調了數萬名亞美尼亞工匠和商人,移居伊斯法罕,伊斯法罕城南這片亞美尼亞人的聚居區,被稱為新約爾法。位於新約爾法的這座亞美尼亞使徒會教堂,是伊朗最大的基督教堂。教堂內部的牆壁和穹頂,布滿了聖經題材的裝飾畫,色彩豔麗,金碧輝煌。強烈推薦。
鴿子塔(Pigeon Tower):伊朗有很多這種造型奇特的塔式建築,供鴿子棲居。伊朗人養鴿子不是為了吃肉,而是收集鴿子糞做肥料。這座鴿子塔離凡克教堂不遠。值得一看。
搖晃塔(Monar Jonban):伊斯法罕西郊一座陵墓上有兩根宣禮塔,如果搖晃其中一根,另外一根也會隨之搖動。屬於吸引遊客的噱頭,可看可不看。
伊朗中部最大的河流Zayandeh河橫穿伊斯法罕,河上遊很多橋梁,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三十三孔橋和二十四孔橋。
三十三孔橋(Sio-se-Pol Bridge):建於薩非時期,長三百米,有三十三個橋洞,故而得名。值得一看。
哈柱橋(Khaju Bridge):又叫二十四孔橋,長一百三十三米,二十四個橋洞。值得一看。
31. 伊瑪目清真寺。
32. 神秘的謝寺:一縷金色陽光從穹頂中心的小孔射進來,散射的光芒好像一條孔雀尾巴。
33. 阿裏卡普宮。
34. 四十柱宮內的壁畫。
35. 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
36. 凡克教堂。
37. 三十三孔橋。
第十二天:從伊斯法罕前往卡尚,中間訪問古村阿比亞內,下午抵達卡尚,遊費恩花園。這一天剛好是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升天節,全國放假,兩個地方被遊人擠得水泄不通,令人遊興大減。
阿比亞內:伊斯法罕以北一個多小時車程,號稱是伊朗三大村之一,據說有兩千多年曆史。由於地處偏僻的山區,長期於是隔絕,是伊朗最晚被伊斯蘭教同化的地區。現在的村民仍然使用中古時期的語言(巴列維語),曾經是展示伊朗傳統民俗的一個窗口,不過現在已經完全商業化。值得一看。
費恩花園(Fin Garden):始建於薩非時期,之後屢經擴建。代表波斯傳統園林入選世遺,但看不出有什麽過人之處。可看可不看。
38. 阿比亞內村。
第十三天:上午參觀卡尚,之後前往庫姆,下午到達德黑蘭。
卡尚在伊斯法罕和德黑蘭之間,是一座沙漠綠洲城市,以玫瑰和傳統宅院著稱。
布魯傑迪宅院(Borujerdis House)/塔巴塔巴伊宅院(Tabātabāei House):兩座毗鄰的十九世紀老宅是卡尚傳統宅邸的代表性建築。值得一看。
蘇丹·阿米爾·艾哈邁德浴室(Hammam-e Sultan Amir Ahmad):因毗鄰蘇丹·阿米爾·艾哈邁德聖陵而得名,始建於十六世紀,卡紮爾時期重建,現已另辟為餐館,內部裝飾華麗,形狀奇特的屋頂更是吸引眼球。值得一看。
聚禮清真寺(Agha Bozorg Mosque):卡尚這座清真寺以十八世紀神學家毛拉馬赫迪Agha Bozorg命名,建築特點是下沉式庭院和樸素的穹頂。可看可不看。
庫姆:伊朗什葉派的第二聖城,僅次於馬什哈德。這裏的聖陵埋葬著第八代伊瑪目阿裏·禮薩的妹妹法蒂瑪(Fatima Masumeh),阿巴斯一世將庫姆定為什葉教派的總部,創建了神學院,現在庫姆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什葉派神學院,伊朗的宗教領袖阿亞圖拉·霍梅尼早年曾在庫姆的神學院學習,之後還那裏的神學院任教多年,並獲得了什葉派的最高頭銜大阿亞圖拉。
法蒂瑪聖陵(Fatima Shrine):什葉派朝聖的第二聖地,寬闊的廣場,金色的穹頂,五彩的裝飾,和一根根高聳的宣禮塔,如果沒有機會去馬什哈德,一定要來這裏體驗一下宗教氣氛。遊客可以進入廣場,但是不能參觀室內,必須由聖陵專門的接待人員陪同。強烈推薦。
霍梅尼陵(Imam Khomeini Mausoleum):位於德黑蘭城南去國際機場的路上。自從1989年霍梅尼去世後不久就開始動工,至今尚未完工。這座大型建築占地20平方公裏,完工後將包括聖陵,一座神學院,一座文化旅遊中心,和購物商城。聖陵內部對遊客開放。值得一看。
39. 蘇丹·阿米爾·艾哈邁德浴室。
40. 塔巴塔巴伊宅院。
41. 布魯傑迪宅院。
42. 庫姆聖陵。
43. 霍梅尼陵。
第十四天:全天德黑蘭。德黑蘭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人口一千多萬。從1796年起,德黑蘭成為伊朗的首都,曆經卡紮爾,巴列維王朝,和現政權。德黑蘭市內的交通堵塞非常嚴重,連導遊Ali都把自己車停在旅館,專門雇了一位出租車司機,帶我們去市內參觀。由於大量的汽車尾氣,德黑蘭的空氣汙染十分嚴重,進城不久我們就開始打噴嚏咳嗽,接著誘發了鼻竇炎和咽炎,過了一個多月才恢複。德黑蘭一日遊的景點如下:
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Iran):伊朗雖然有悠久的曆史,但是重要的文物基本上流落到歐美各大博物館,留在國內的寥寥無幾。和開羅的埃及博物館比起來,這裏的館藏少的可憐,但是在伊朗,這裏的收藏還是最全的,畢竟是國家博物館。值得一看。
國家珍寶館(National Jewelry Treasury):也叫珠寶博物館,位於伊朗中央銀行的地下室,收藏伊朗曆代王朝的珍寶,數量質量都令人歎為觀止。開放時間是星期六至星期二下午兩點到四點半。強烈推薦。
古勒斯坦宮(Golestan Palace):Golestan的意思是薔薇園,是大詩人薩迪的著名詩篇。當年是卡紮爾王朝的王宮,是十九世紀流行的波斯傳統與歐洲風格混合的建築,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太喜歡這種半土半洋不倫不類的風格,不過作為那個時代的特殊產物,還是值得一看。
自由塔(Azadi Tower):德黑蘭的地標性建築,巴列維時期為慶祝波斯帝國建國2500周年而建。值得一看。
前美國使館(US Embassy):現在是伊斯蘭共和國衛隊的兵營。政治意義大過旅遊價值,可看可不看。
44. 德黑蘭國家博物館:蘇薩出土的大流士雕像。
45. 古勒斯坦宮。
46. 自由塔。
【旅遊環境】
總體來講,伊朗的旅遊環境不是很理想,強製跟團,旅館很難預訂,不能用信用卡,使得在伊朗旅行缺乏自由度。不過伊朗的旅遊業還算比較成熟,旅行社都很靠譜,好像沒有聽說坑蒙拐騙的事。另外能感覺到伊朗政府確實有意願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政策也會越來越鬆動。
去伊朗旅遊,什麽季節合適。一般說,每年四五月份是伊朗的旅遊旺季,不過根據我們的經驗,四五月份未必最好。第一,旺季人多,特別是趕上節日,景點裏寸步難行,讓人遊興全無。旺季旅館也不好訂,這次我們在伊斯法罕和卡尚都沒有訂到想要的旅館。第二,四五月份雖說算春天,但是在伊朗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南方,已經是夏天的氣溫,胡澤斯坦更是高達攝氏四十度,每天頭巾長袍裹著,捂出一身痱子(唯一的好處是能減肥)。另外,伊朗的旅館,每年三月底波斯新年諾魯茲節之後,都會調整價格,最近幾年每年上漲20%。四五月份唯一的好處是天長,早出晚歸可以多跑幾個地方。這樣看來,也許二月和三月中旬應該更適宜一些,秋天十月十一月也不錯。
談談伊朗的飲食:大部分去伊朗的中國人都說那裏吃的不好,的確伊朗飲食比較單調,味道不如摩洛哥埃及,比土耳其差得更遠。基本上是肉食大餅米飯為主,蔬菜除了西紅柿黃瓜,種類很少。肉類以羊肉為主,其次是雞肉,魚和牛肉比較少有,不喜歡吃羊肉的在伊朗可能會挨餓。伊朗日常的飲食:
烤肉:各種kebab,主要是看肉的新鮮程度。一路上吃到的最好的Kebab,是在比沙普爾附近的一家飯館Shandiz,導遊Ali的關係戶。Shandiz是伊朗一家著名的館子,在很多城市都有分店,好像國內的全聚德。不過這家Shandiz是假的,那小地方哪來的正牌。據Ali說,店主家裏是當地的大戶,擁有很多土地,我們記不住他的名字,就管他叫“地主”。“地主”家的羊肉Kebab,是我們吃過的最好的烤肉,是自家養的羊,鮮嫩肥美,連不吃羊肉的LD都說好。後來在設拉子正宗的Shandiz店裏的烤肉都沒有“地主”家的好。另外在蘇薩一家小館子吃的牛(羊)肝kebab也非常好。
燉肉:牛羊肉和茄子土豆豆子蔬菜一起燉。一般味道都還不錯,就是肉很少,一份裏一般隻有三塊肉,還是帶骨頭的,就是借個味兒。最好的還是在“地主”家吃的茄子燉肉,味道接近土東的茄子。
Dizi:伊朗的羊肉泡饃。羊肉和蔬菜在陶罐裏燉爛,然後用一根鐵杵把肉菜裏的湯汁榨到一個碗裏,餘下的肉菜搗爛成糊。吃的時候把大餅掰碎,泡在湯裏喝,用另外的餅蘸著肉菜糊糊吃。
米飯:分好多種。最普通的是加了藏紅花的米飯,顏色微黃。在講究一點的是鍋巴飯,在設拉子最常見,米飯蒸得半熟,放在抹了油的鐵鍋裏烤出鍋巴,非常好吃。再複雜一點的和菜肉合煮,有加蠶豆的(Sabzi Polo),有加雞肉的(Aloo la Polo)。
飲料:軟飲料有伊朗自己山寨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還有從迪拜走私來的正宗貨。還有當地生產的不含酒精的啤酒,味道很難喝。伊斯蘭教禁酒,不過當地人總能找到辦法。Ali就在家裏自己釀酒,還送給我們一小瓶自釀的葡萄酒,不算難喝。
冰激淩:嚐了伊朗流行的番紅花口味的冰激淩,味道一般,比不了Gelato和我們中西部的Frozen Custard。
開心果:伊朗是開心果發源地和最大的產地,最好的開心果出自克爾曼(Kerman)一帶的沙漠。伊朗的開心果,果仁飽滿,味道濃鬱,香脆可口。設拉子有一間幹果店,Tafreshi Nuts,是Ali推薦的,店裏各種果仁果脯醬菜,品種多的令人眼花繚亂。開心果有好多種口味的,質量非常好。旅行時,我們一般不購物,但是這次買了好幾公斤開心果。
甜食:伊朗也有不少種類的甜食,和土耳其的酥皮點心,軟糖類似,但是味道不如土耳其的好。
47. Dizi:伊朗的羊肉泡饃。菜端上來之後,由服務員用一根鐵杵吧陶罐裏的肉菜搗爛,肉湯倒在旁邊的碗裏。
48. 設拉子的幹果店Tafreshi Nuts。
49. 從伊朗帶回來的開心果和小點心。
旅館:因為有旅行社代辦,不用自己聯係訂旅館,我們要做的,隻是在網上了解一下旅館的信息,決定選哪一家。真要自己訂,會很麻煩,因為不能通過我們常用的網站預訂,要Email聯係每一家旅館,回複率還很低。
伊朗近幾年雖然努裏發展旅遊業,但是基礎設施跟不上,除了德黑蘭,很少有達到歐美標準的涉外飯店。據Ali說,主要是現政權不作為,革命快四十年了,像樣一點的基礎設施還都是沙阿時代留下來的。所以伊朗的旅館一般比較老舊。這次我們住的旅店,除了設拉子酒店(Shiraz Hotel)和德黑蘭機場的Novotel,其它幾家雖然號稱四星級五星級,最多也就是三星水準。
雖然設施和服務都不怎麽樣,伊朗旅館的價錢每年上漲20%。
交通:這次我們在伊朗的交通,基本上坐導遊的車,偶爾坐過幾次出租車,沒有使用公共交通。伊朗的公路路況都很好,沒有什麽坑坑窪窪,或者那種麻渣路。不少路段都是收費公路,不過收費很低,合美元不到兩毛錢,不知道為什麽還耗費資材修建收費站雇人收費。一般路段限速80公裏,高速公路限速110或120公裏。大家基本上都能遵守限速,這差不多是路上的伊朗司機唯一遵守的交通法規。特別是大城市裏,車輛基本上是各自為政,不管周圍,兩條車道的路上能有四輛車並行,左轉不讓直行,汽車不讓行人。
因為油價低,伊朗的汽車很多,很多低收入的家庭也擁有汽車。大部分是伊朗本國組裝生產的法國牌子標致(Peugeot),或者雷諾(Renault)。中國產的汽車也非常多,從大客車,大卡車,到小轎車,應有盡有。韓國的現代,Kia,在伊朗就算豪華車了。Ali開的是一輛現代牌轎車,頗為自豪。他的理想,是換一輛寶馬。我跟他開玩笑說,你換了寶馬,就不會接我們這樣的普通遊客,到時候肯定是總統部長這樣的VIP要客。
在伊朗大城市裏過馬路,對遊客來說,絕對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挑戰。伊朗的汽車是不讓行人的,你要不主動出擊,就別想過去。過馬路要有膽量,還要有耐心,瞅準空檔,必須果斷出擊,在汽車離你有足夠的刹車距離時,一步跨到路上,然後慢慢地往前挪。看你這麽勇敢不怕死,街上的汽車也就會停下來,讓你過去。
物價:凡是麵向大眾的都很便宜,一份冰激淩十幾美分,公路收費站一次不到二十美分,汽油一加侖一個多美元,在非大眾旅遊景點的飯館(也是條件比較好,接待遊客的),一道菜五個美元(隻有三塊肉,米飯大餅管夠)。到了設拉子,伊斯法罕,特別是德黑蘭,價錢就要翻一倍。在德黑蘭城裏費爾多西旅館,中午的自助餐,每人16個美元,比美國的還貴,當然質量不錯。景點門票,基本上是十五萬或二十萬裏亞爾,合四到六美元。不算貴,問題是波斯波利斯門票二十萬裏亞爾,一個小小的陵墓也收十五萬,好像有點不合理。旅館是通過旅行社訂的,具體價錢不清楚,從網上了解到一些情況,除了德黑蘭外其它地方四星級/五星級旅館,價錢在一百至一百五十美元之間,德黑蘭城裏的(方便)和北郊的(高尚區域)都是二三百還訂不到。進口商品,小到iPhone,大到汽車,價格至少翻倍。一般人的工資收入,也就幾百不到一千美元。
導遊:我們的導遊名叫Ali,是PTA旅行社安排的,但是他並不是PTA的員工,而是PTA外包的,屬於個體戶。在我們接觸過的為數不多幾位導遊中,Ali是最出色的。
Ali是設拉子人,今年38歲,他是德黑蘭旅遊學院科班出身,從事導遊業至少有十五年了。在旅行社幹了幾年之後,Ali變成了自由職業者,跟幾個大旅行社合作,承接私人團(Private Tour)。Ali的英語非常好,家學淵源,他的父親曾經留學英國劍橋,是設拉子大學的英語教授。加上他的業務熟練,自己有一輛“高級”轎車(韓國現代),在旅行社的口碑很好,專門承包旅行社的“高端”客戶,歐美的散客。Ali自己說,他最喜歡美國的遊客,隨和,容易相處,最主要的是給小費比較大方。
跟我們以前遇到過的導遊相比,Ali的舉止打扮都有點另類。一般的導遊,常見的裝束是,頭帶遮陽帽,手裏拿著一把傘,或是一本導遊手冊,腰上纏著導遊腰包,說話嗓門很大,滔滔不絕。Ali給人的印象,不像導遊,倒像是遊客,還是那種公子哥派頭的。他身上從不背包,手裏不拿東西,如果是在城市裏,一定是西服革履,其它時候則是一套休閑服裝。每天換不同牌子的香水,兩副太陽鏡,分白天和早晚的,一看就是從小講究慣了的。帶客人出門在外,每到一地,有時間總是要去當地的健身房運動。他是家裏的獨子,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生活應該是十分優裕的。難以想象的是,像他這種瀟灑慣了的公子哥,居然能做導遊這種辛苦的工作,而且還能做的很出色。
50. 導遊Ali。
雖然是少爺的做派舉止,Ali的導遊工作做的還是十分認真稱職。他的業務十分精通,對各個景點以及所在城市的情況了如指掌,熟悉各種竅門捷徑,最重要的是對客人的關照,非常細心周到。一路上長途旅行,車裏都準備好了瓶裝水和飲料,以及各種零食。每天都要清理車子,內部打掃的幹幹淨淨。有一次閑談的時候聽我們提起最喜歡的飲料是Mountain Dew,第二天就像變魔術一樣遞給我們兩罐。一路上不斷提醒我們注意安全,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watch your steps, please(注意腳下)!因為很多景點都是石板路,坑坑窪窪,遊客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觀景上,往往不注意腳下,要是不小心絆一下,再弄個崴腳、骨折什麽的,就悲劇了。我們在亞茲德的聚禮清真寺,就看到一位歐洲遊客被擔架抬走,據說是摔了一跤。出門在外,還是安全第一。
跟他慢慢混熟了,無話不談,Ali說到伊朗的宗教政治和社會現實,多有不滿,語多譏諷,在我們麵前毫無顧忌。他的宗教情結十份淡漠,對伊斯蘭教規的種種限製不放在眼裏,他吃豬肉,喝酒,還自己在家裏釀酒。對清真寺和聖陵都敬而遠之,設拉子的燈王之墓,還是我們再三要求下才去的。政府要人,也是他嘴裏譏諷的對象。伊朗前總統內賈德,是他集中嘲諷的對象。路過某個地方,他會指著遠處說,那裏以前有個湖,因為內賈德政府修了一座水壩,湖水就幹涸了。另一處景點,因為內賈德修的一條鐵路,破壞了景觀,沒有評上世界文化遺產。內賈德如何巴結教會往上爬,他的博士學位,都是貶損他的話題。看來哪裏都有想李鵬小布什這樣的公眾笑柄。對於伊朗民眾,特別是下層人,在他眼裏也是不守社會公德,無視規範,看到街上車子亂開搶道,行人亂扔垃圾,都會說一句,very low class(素質太低)。數落完各種社會現象,最後總要加上一句:Welcome to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And you know rest of the story。(歡迎來到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餘下的就不用我多說了。)語氣突出的重點,是伊斯蘭共和國。
臨別時我們給Ali準備了禮物,當然還有一筆豐厚的小費,作為他出色服務的酬勞。Ali送給我們的禮物是:一本介紹伊朗的畫冊,圖文並茂,因為他見LD喜歡拍照,特意挑選了這本有很多圖片的;國家珍寶館的畫冊;介紹Reza Abbasi博物館的CD,因為最後一天在德黑蘭來不及參觀。正如Ali說的,現在每當我們看到這些禮物時,就會想起和他在一起的那些日子和寶貴的記憶。
51. Ali送給我們的畫冊。
【旅途觀感】
行前,親友熟人聽說我們要去伊朗,第一反應都是那裏太危險了,去那兒幹嗎,有什麽可看的,最後都要叮囑注意安全。這也難怪,絕大部分人對伊朗缺乏了解,一般媒體對伊朗的報道,往往集中在戰爭,動亂,宗教專製,人們一提到伊朗,想到的不是燦爛的古代文明和熱情友好的人民,而是一個封閉,專製,混亂,落後,甚至是流氓邪惡的國家。
去伊朗旅行安全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比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安全。伊朗的犯罪率很低,針對遊客的犯罪幾乎沒有。在各地遇到的伊朗民眾,都十分的熱情,主動地打招呼,Salaam,Welcome to Iran。沒有遇到像埃及摩洛哥一路追著你要錢騷擾的無業遊民。特別是聽說我們是中國人(波斯語管中國人叫Chin,秦),更是倍受矚目,上來求合影求被拍到絡繹不絕,甚至遇到過七八歲的小朋友,主動過來和我們握手,那種“大熊貓”式的待遇還讓人真有點不習慣。
伊朗人喜歡野營野餐,無論是城市的街道旁,公園的綠地上,還是郊外的山坡,甚至高速公路兩邊,都能看到一座座搭起的帳篷,一家人圍坐在鋪開的地毯上,吃喝休閑。每當我們從旁邊走過時,很多人都友好地打招呼,有些甚至熱情地邀請我們加入。
52. 克爾曼沙阿的Tagh-e Bostan遺址,遇到一群小學生,主動給我們擺各種pose。
53. 伊斯法罕哈柱橋邊的小姑娘。
54. 卡尚路邊吃冰激淩的一家人。
在各地,我們遇到不少伊朗人,特別是年輕人,主動來攀談。有些是學校的學生,還一本正經地拿出一張紙,上麵列出一長串問題:你們從哪裏來,為什麽來伊朗,喜歡伊朗的什麽。大部分人英語雖然不大靈光,但是態度都十分認真。伊朗專製封閉嗎,我看比文革時期要強,那時候哪個人敢主動找外賓搭訕?
伊朗的商販也都十分彬彬有禮,不像其它中東國家的商人素質那麽低,對遊客能騙則偏,死纏爛打。不知是否因為是計劃經濟,很多商品的價格是統一的。即便是手工藝品,討價還價也不像土耳其摩洛哥漫天要價,就地還錢。
不過據我們觀察,伊朗人對中國人的熱情友好,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文明古國的相互尊重加上客套,還有就是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由於國際上對伊朗的經濟製裁,伊朗的主要進口來自中國,從汽車到各種日用品。去伊朗以前,從沒見過那麽多的中國出產的汽車品牌。在伊朗商店裏賣的各種品牌,基本上都是中國製造的A貨。一方麵,伊朗人羨慕中國的經濟發展所取得成就,中國貨遍天下,另一方麵,也看不起中國貨的質次價廉。我們的導遊Ali是個車迷,談起各國的汽車,如數家珍,一說到中國車,卻是一臉不屑,連連搖頭,“歪,歪,歪!”(他從猶太人那兒學來的口頭禪,Oy oy oy,意思是壞,糟)。
而伊朗人,特別是年輕人,對美國,雖然嘴上可能不說,心裏還是十分崇拜向往的。商店裏充斥著Nike等名牌的A貨,街上時不時能見到山寨的快餐店Kentucky House,連不算是發達城市的亞茲德,也有一家蘋果店(賣的是從迪拜過來的水貨),不少年輕人手裏拿著iPhone。Facebook之類的網站在伊朗被屏蔽,不過年輕人知道用代理,VPN來“翻牆”。Ali在開車時放的音樂,是洛杉磯(伊朗海外移民最集中的地區)的一家伊朗人電台播放的現代風格的伊朗流行音樂。
比起大部分伊斯蘭教國家,伊朗的宗教氣氛並不算濃厚,最起碼城市裏聽不到大喇叭召喚信徒祈禱的吆喝聲,絕大部分清真寺和聖陵對遊客都開放,普通人對宗教的態度都比較平和,不像在其它國家看到的,一到時間就丟下手裏的事,趴在地上祈禱。很多婦女,結婚以後仍然可以出去工作。
當然, 伊朗畢竟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保守的宗教勢力對普通人特別是婦女的束縛,還是很多的。男女朋友坐在大街上,是不能手拉手的,否則要被道德警察訓斥責罰。體育館,健身房,遊泳池,男女要在不同時段分開使用。克爾曼沙阿,伊朗西部庫爾德人地區,相對比較保守,在薩珊石刻遺址,有幾個當地的女學生,主動請我們拍照,擺pose,結果被旁邊一位大叔訓斥,從著裝上看,那位大叔貌似道德警察。
再比如著裝,在公共場合,男人不能穿短褲,女人更是從頭到腳都有要求,頭上要戴頭巾(Hijab),上衣必須是長袖的下擺長過臀部的,半截褲是不能穿的,褲腳一定要到腳踝。當然在德黑蘭這樣的大都市,比較寬鬆,很多婦女的頭巾隻是在後腦勺象征性地裹一下,意思意思。不過在中小城市和民風保守的偏遠地區,還是必須嚴格遵循的。四月底五月初的伊朗,雖然不算是夏季,大部分地方氣溫已經超過攝氏30度,大熱天捂的這麽嚴實,一天下來全身不知要濕透幾次。在宗教氣氛更濃厚的地方比如聖城庫姆,以及大小聖陵,女人更要披上從頭到腳都恰兜(Chador),還不時有道德警察(Moral Police)過來提醒你把頭發遮好。我們在庫姆參觀法蒂瑪聖陵時,LD因為端著相機拍照,頭巾有些鬆落,陪同我們參觀的教士提醒了幾次,看LD總也戴不好,最後找來幾位當地婦女幫忙。幾位圍著LD七手八腳一通忙乎,替她吧頭巾紮好,可是沒過幾分鍾,就又恢複原樣,最後那位教士也隻能無奈的搖搖頭。相比之下,革命前的沙阿時代,伊朗是非常開放和西化的。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和知識分子,對那個時代還是十分懷念。
即便是在這樣政教合一的國家裏,最保守的教士階層也不是鐵板一塊。Ali有位發小同學,也叫Ali,大學讀的神學院,畢業後當了毛拉(伊斯蘭教士),每天的工作是給共和國衛隊的士兵洗腦。然而下班脫下長袍,毛拉Ali完全換了一個人,有同居的女朋友,喝酒吃豬肉,休假時去中國旅遊,流連於發廊足療店,讓Ali羨慕不已。
這次從伊朗回來,對比伊朗和中國,發現兩個國家有著許多有趣的相似之處。兩個都是文明古國,伊朗的曆史有五千多年,更加悠久。兩個國家,曆史上都被外族多次占領,然而由於本身的文明程度遠高於外來者,最後總是將外來的征服者同化,頑強地保持著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伊朗人和中國人都更注重文治,尊重文人,文學詩歌異常發達,而武功略遜,不大崇尚武力,對外戰爭中經常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麵。中國和伊朗,大概是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古國,其它的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古印度,古希臘,傳統文明早已中斷。橫向對比兩國曆史,很有些相似之處,比如:
波斯第一帝國——秦漢,居魯士大帝——秦始皇,大流士——漢武帝,薩珊——唐朝,沙普爾一世——唐太宗。阿拉伯突厥人的入侵——五胡亂華,伊爾汗國——元朝,薩非——明朝,卡紮爾——清朝,巴列維——民國,伊朗現政權——改革開放前的中國,霍梅尼——毛澤東。
就民族性而言,兩國人民都比較含蓄,心思細膩,好麵子,禮數多,對外賓都有點崇洋媚外。伊朗人非常講究待客之道,專門有一個詞Taarof,意思相當於客套吧。有的是真誠,更多的是出於禮貌的假客氣。據說,伊朗人請你去家裏做客或吃飯,一定要拒絕三次,如果對方依然堅持,才是真心相邀。我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形,在比沙普爾的假Shandiz飯店,店老板“地主”是Ali的朋友,對我們非常熱情,送給我們好幾道敬菜,結帳的時候還不收我們的錢。我們當然不能白吃人家的,不但付了帳還多留了不少小費。“地主”大概更覺得過意不去了,又硬塞給我們一瓶飲料。我們的團費裏不包括午餐和晚餐,每一頓午餐我們都會替Ali付賬,但是之前Ali總是會客套一番:Do you want me to pay for the lunch?(這頓飯我來付賬?)
伊朗人渴望了解外界,也希望被世人了解。交談中經常會聽到,“我們不是阿拉伯人!”“我們不是恐怖分子!”“我們愛好和平。”曆史上,居魯士大帝對占領地區的人們實行宗教文化寬容的懷柔政策,釋放巴比倫囚禁的猶太人,頒布了世界首部“人權宣言”。今天的伊朗,盡管是什葉派一教獨大,但是從僅存的少數拜火教神廟,猶太聖陵和基督教堂,仍能看到昔日多元宗教文化殘留的痕跡。遠古的遺跡如波斯波利斯,也並沒有遭到激進的穆斯林革命者的破壞,和文革時期對傳統文化的踐踏相比,程度要輕得多。畢竟時代在發展,人類在進步。隨著國際製裁的取消,伊朗的開放政策也許會有進一步的改善,希望不遠的將來去伊朗旅行能更加便利。
Welcome to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And let me tell you rest of the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