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 (Esfahan) 在米底亞王國時已經存在,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是其治下的一個大城市。在公元前330年馬其頓王國的入侵中受到破壞,隨後修複,並一直是一個重要城鎮。公元640年阿拉伯帝國占據伊斯法罕時再次破壞了這個城市。在後來的修複中,穆斯林式建築隨之出現,開始了其波斯伊斯蘭文化的繁榮與輝煌。在11世紀賽爾柱帝國時代,伊斯法罕曾有60多年作為都城。14世紀時,伊斯法罕遭受了來自蒙古的入侵者的攻占和破環。但在15世紀,城市重新被建立。17世紀的薩菲王朝時,伊斯法罕的發展達到高峰,商賈雲集,並第二次成為國都。
現在伊斯法罕是伊朗的第三大城市,市中心以王宮,花園和清真寺等輝煌建築聞名。同時這裏也是既有傳統的手工藝,也有眾多工廠的現代化城市。另外伊朗的主要核設施也建在這裏。
1. 伊瑪目廣場 (Imam Square)
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原名皇家廣場 (Naghsh-e Jahan Square),現在的名字來源於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 (Imam Khomeini)。這是僅次於天安門廣場的世界第二大廣場,圍繞四周的多是17世紀薩菲王朝時代的建築。廣場東南西方麵分別是羅德菲拉清真寺,伊瑪目清真寺和阿裏卡普宮,北麵是兩層的巴紮和餐館。
廣場的中央有巨大的水池。
周圍草地上閑坐的人群。
夜色下的廣場。
周圍巴紮亮起的燈光。
2. 伊瑪目清真寺 (Imam Mosque)
一樣是因為霍梅尼而改的名字,原名為Shah Mosque (Madjed-e Shah)。這座清真寺1611年開始修建,曆時十八年完成。我們去參觀的第二天有大型宗教活動,所以庭院和室內都放置了很多欄杆,影響了拍攝。
清真寺外觀,這種藍色是在伊朗最長見到的用於清真寺的顏色。
內部的牆壁。
又見頂棚繁複的花紋,精美而對稱。
3. 阿裏卡普宮 (Ali Qapu Palace)
建於17世紀初,當時是君王接見和招待外國使節的地方。宮殿共有六層,其中由十八條木柱支撐的觀景陽台可以俯瞰整個伊瑪目廣場。沿著樓梯走上頂層則是裝飾獨特的演奏廳。
觀景台上俯視伊瑪目廣場。
演奏廳的牆壁。這種設計不僅有裝飾作用,還有很好的音響效果。
這種風格獨特的頂棚設計簡直讓人著迷。
4. 四十柱宮 (Chehel Sotun Palace, 40 Columns Palace)
最早建於17世紀中期,是國王娛樂和接見外賓之用,後來毀於火災,現存的宮殿建於1706年。大廳內豎立有20條木柱,倒影在殿前的水池中就變成40條了,四十柱宮因此而得名。
遠望倒影在水中的木柱和宮殿。
這個頂棚有很多鏡子拚成。
裏麵的壁畫不僅畫有國王的豐功偉績,也有百姓的普通生活。
5. 伊斯法罕的橋
伊斯法罕的Zayandeh河應該是季節性河流了,我們去的時候完全沒有看到水。河上共修有11座橋。其中以33孔橋河和哈鳩大橋最為美麗。
哈鳩大橋是1650年阿巴斯二世在水壩上建的一座美麗橋梁。
連串的橋洞下很適合拍照。
33孔橋建於1602年,以美麗夜景著稱。
也是伊斯法罕人休閑的好去處。
6. 旺克教堂 (Vank Cathedral)
始建於1606年,位於亞美尼亞人的聚居區,從外到內既有亞美尼亞風格,又采用了很多伊斯蘭建築的元素,包括穹頂和瓷磚鑲嵌。教堂內設有一個亞美尼亞文化專題的博物館。
教堂不大,外觀很樸素。
內部的四壁和頂棚繪滿了與聖經和基督教有關的畫麵。
博物館內展出了亞美尼亞人的書籍,物品和服裝等。
下一站我們會去往卡尚,主題是波斯風格的園林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