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本書《行走·萊茵多瑙河》快要出版了。兩條大河從發源地到入海口的全流域我都寫了,總共35萬字。康斯坦斯湖周邊我重複去了5次,非常熟悉,書裏寫了一節,三個國家總共七處風景。
********************
第3節 風光秀麗的康斯坦茨湖:三國交界
阿爾卑斯萊茵河離開東岸的袖珍小國列支敦士登之後,繼續向北流淌約40公裏,這一段河道海拔大約400米,兩岸地勢平坦,西岸屬於瑞士,東岸屬於奧地利,最終河水注入康斯坦茨湖。如果把長河比作穿起珠玉的金鏈,那麽河兩岸一座座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就像被項鏈穿起的珍珠,而河流連接起的湖泊,則像是項鏈上偶爾點綴的碩大翡翠,晶瑩剔透閃閃發光。康斯坦茨湖,正是萊茵河流域最美的一座湖泊。它的形狀狹長,呈西北-東南走向,在西北端分叉,像一支叉子的形狀。康斯坦茨湖北岸和整個西北端屬於德國,南岸屬於瑞士,東南頂端則是奧地利狹長國土的盡頭。三國交界,同屬於德意誌文化,卻又有不同的民族風味,筆者在5年之中就曾5次專程來這片湖邊遊覽。這裏有美酒、有重大曆史遺跡、有美麗的小城、絢麗的壁畫、歐洲最大的瀑布、世界上最美的圖書館之一、甚至有已經演變為旅遊勝地的高科技工廠。康斯坦茨湖,在德國稱作博登湖(Bodensee),在國內遊客中名氣不大,知道的人尚少,卻是一片歐洲最美麗的淨土。
康斯坦茨湖環湖一周皆有風景,就讓我們從阿爾卑斯萊茵河注入湖泊的東南角,沿逆時針方向說起吧。
1. 瑞士聖加倫
在萊茵河河口以西,湖南岸瑞士領土上,最大的城市是聖加倫(St. Gallen)。它得名於7世紀時隱居於此修行的本篤派修道士蓋爾。當時相當於中國的唐朝,在歐洲則是克洛維開創的墨洛溫王朝法蘭克王國的末期,被宮相們把持政權的時代。蓋爾是個有德行的修士,終身不為名利所動,堅持清貧的隱居生活,生前就獲得了極大聲名,死後不久被教廷封為聖人,宮相查理馬特(就是在732年普瓦提埃戰役打敗阿拉伯入侵的那位)下令在他隱居的地方修建一座紀念修道院,而以修道院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這座城市,也用他的名字命名為聖加倫。聖加倫修道院在查理馬特-矮子丕平-查理曼大帝這祖孫三代的時間裏,發展成了中世紀早期歐洲最重要的學術中心之一,在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漢譯名著係列中,有一部《查理曼大帝傳》,幾乎是歐洲古代關於查理曼唯一可靠的同時代史料,那部書就是當時一位聖加倫修道院的僧侶所著,後來修道院更是獲得了極大的世俗權力,因為歐洲古代的諸侯大地主既可以是世襲的貴族爵爺,也可以是修道院和主教,這座聖加倫修道院占有城市附近的大片土地,發展成一個諸侯國家,後來瑞士聯邦向北擴展,以武力征服這裏,於是聖加倫就以一個邦的身份加入了瑞士聯邦。
我專程去聖加倫的目的,是為了參觀市中心那座古老修道院中的圖書館,它是我認為全世界最美的幾座圖書館之一。如今圖書館和修道院都已經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這座圖書館裏藏書16萬冊,就數量來說和現代的大型公共圖書館無法相提並論(可以對比一下世界最大的大學圖書館是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書1600萬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書3500萬冊),但這裏真正的寶藏,是那些古登堡印刷機發明之前,從建立修道院的8世紀到15世紀,相當於中國朝代自唐至明的2100冊手抄本圖書,全都是善本珍本,大多數都工工整整地由僧侶抄寫在羊皮紙上進行裝訂,再在書頁和封麵上用燙金和各種顏色甚至寶石加以裝飾。圖書館裏麵1900年之前的書都必須在某一個特定的閱覽室才能翻閱。當然,我根本都不懂這些用拉丁語寫的古籍,我來這座圖書館純粹為了參觀它的內部裝飾。在建築史上,中世紀極盛期大約11-13世紀盛行羅曼式建築,13-15世紀盛行哥特式建築,他們具體的樣式和名作,我們在後文講述施派爾大教堂和科隆大教堂的時候再詳細敘述。此後15世紀從意大利開始文藝複興式建築,並在歐洲傳播開來。相當於中國明代極盛期的16世紀初,歐洲開始宗教改革,羅馬教廷為了和宗教改革產生的基督教新教抗衡,不僅自身也開始反腐敗,而且在宗教宣傳方麵,從17世紀的羅馬開始了巴羅克建築和繪畫風格,重視建築和油畫的裝飾性和戲劇性,這個時代相當於中國曆史上的明末清初。後來到18世紀,巴羅克晚期走向繁複和纖巧,多用曲線進行繁雜的裝飾,連立柱也做成螺旋狀,這就是洛可可藝術風格,這個時代大致相當於中國曆史上清朝的康乾盛世。筆者曾經專門搜尋並拜訪了歐洲大陸上裝飾最豪華最美麗的近20座圖書館,所有這些圖書館全都是巴羅克-洛可可時期建造的,因為這個時期歐洲的室內裝飾之豪華富麗達到了曆史的頂峰。這座聖加倫修道院圖書館,還有後麵將會提到的奧地利多瑙河瓦豪河穀中的梅爾克修道院圖書館、維也納皇宮的皇家圖書館,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聖加倫修道院圖書館重修於1758-1767年,相當於清朝乾隆年間,在歐洲正是洛可可藝術風格最盛的時代,看圖書館屋頂上的壁畫,不但繁複,就連邊框都充滿了曲線裝飾。圖書室分上下兩層,藏書收納在靠牆的木製書櫃裏,書櫃做工精致,色調優雅,四角有複雜的木雕裝飾,一眼望去古色古香。二樓欄杆的柱子雕刻得更加精美。這座圖書館作為聯合國世界遺產,向遊客開放參觀,但是為保護古籍善本圖書禁止照相。我用的照片是從官網上下載的。其實遊客們都和我一樣,根本看不懂那些古籍的珍貴,但就算看一眼圖書館內部的豪華裝飾,置身其中體會古代書香翰墨的華貴與高雅,也絕對值得做此一遊。
2. 奧地利布雷根茨(Bregenz)
聖加倫修道院圖書館帶給人視覺上極大的衝擊,而東麵奧地利布雷根茨的湖上歌劇,就將為遊客帶來視覺和聽覺上雙重的享受。在阿爾卑斯萊茵河注入康斯坦茨湖口以西是瑞士領土,湖口以東,整個湖麵的東端屬於奧地利的布雷根茨市。每年布雷根茨在7月到8月下旬舉辦歌劇音樂節,而音樂節最出名的活動就是夜間在湖麵上搭起舞台演出世界著名的歌劇。布雷根茨的市中心離湖不遠,在湖邊專門辟出半圓形劇場看台,麵對湖水,大約有7-8千個座位。舞台就搭在水麵上,由兩艘駁船承載,是全世界最大的露天歌劇舞台。每年的歌劇音樂節會在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吸引40萬遊客,其中觀看湖上歌劇的觀眾大約20-25萬。歌劇每兩年換一次劇目,都是著名作曲家的經典作品,會提前兩年預告,2021和2022年夏天的劇目是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筆者曾在2011年去布雷根茨觀看湖上歌劇,那年的曲目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安德烈·夏尼埃》,下午到達劇院,可以在餐廳吃晚飯,或者在露天咖啡館點一杯白葡萄酒,就著冰激淩,吹著湖上的風,非常愜意。演出在日落時分開始,因為城市在湖的東端,觀眾麵向湖水同時也是太陽西沉的方向,彼時尚有一道霞光踟躕於粼粼波光之上,舞台布景背後的藍天從淺藍逐漸變成深藍,序曲之後舞台燈光亮起,代替了天光照亮整個舞台。演出一般持續2-3個小時,因為看台和舞台都是露天的,時值盛夏還是會感到夜涼如水,所以要多帶一件外套保暖,而演員有時候根據劇情需要,會要浸泡在湖水中,當時我看的那場歌劇有一位演員在水裏呆了將近半個小時,真是佩服他的敬業精神。在這樣優雅美麗的環境中聽歌劇,絕對是人生中非常獨特的享受。其實我在全世界最頂尖的四大歌劇院都看過演出,它們分別是法國國家歌劇院加尼埃宮、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悉尼歌劇院。這些歌劇院的豪華富麗程度毋庸置疑,但布雷根茨的湖上歌劇卻能給人任何一座豪華歌劇院無法比擬的獨特體驗。
3. 德國林道(Lindau)
從布雷根茨湖邊歌劇院坐上兩節車廂的輕軌小火車沿著湖岸向北開,不到3公裏就穿越邊境來到德國的小鎮林道。林道是一座逛起來很有味道的古老小城,舊城區隻有半平方公裏多一點的麵積,坐落在一座小島上,通過一條堤壩公路和湖岸相連,圍繞老城還殘留著城牆。小島最早是圍繞島上的一座修道院發展起來的,附近這片地區都屬於修道院所有,後來在中世紀成為帝國自由城市,也就是直屬於皇帝,不隸屬任何當地諸侯,並且在神聖羅馬帝國議會擁有席位。在近代神聖羅馬帝國解散以後歸屬巴伐利亞。城裏保留了很多古色古香的舊建築和教堂,尤其是沿著馬克西米利安大街走走,在畫滿濕壁畫,裝飾著階梯形三角形正立麵的精美市政廳附近,找一家咖啡館或者小餐館坐坐,逛逛這裏的工藝品店,是最適合這座小城的慢生活節奏。林道最出名的標誌性景點是它的港口,輪船進港處右邊是一座燈塔,左邊是一隻雄踞於高台之上的石獅子,叫做巴伐利亞之獅,建成於1856年,湖上的遊船就從這兩座紀念碑建築之間進出港口。可以從林道港或者沿湖任何一處比較大的城鎮坐船遊湖。但不要忘記,這是一座高山湖泊,遊船隻能在湖裏和萊茵河下遊不遠處的萊茵石小鎮和萊茵瀑布邊的沙夫豪森之間來回巡遊,不能順流而下越過萊茵瀑布,也不能上溯阿爾卑斯萊茵河到列支敦士登。
4. 德國弗雷德裏希港(Friedrichshafen)和米爾斯堡(Meersburg)
從林道沿著康斯坦茨湖狹長的東北湖岸向西北方向繼續前行,先後經過兩座德國小鎮弗雷德裏希港,和米爾斯堡。把這兩座小城並列的原因在於,他們都曾是近現代曆史上著名的齊柏林飛艇的生產基地,今天都有齊柏林飛艇博物館。載人航空的曆史上,一直就有比空氣輕和比空氣重的兩派競爭。輕於空氣的飛行器鼻祖自然是氣球,但真正讓充滿輕質氣體的航空器擁有動力和操作性,變成飛艇,並投入商業和軍事使用的,是德國的齊柏林伯爵。他就是康斯坦茨湖南岸最大城市康斯坦茨的人,說起此人,應該說是19世紀那些貴族通才的傑出代表,因為他投身於飛行器事業根本是半路出家。
齊柏林是伯爵,最初也從事了德國貴族傳統的職業:進入軍隊。當時德意誌還沒有統一,康斯坦茨湖附近屬於巴登-符騰堡王國,1858年20歲的時候,齊柏林晉升為符騰堡陸軍中尉,服役期間曾經去圖賓根大學進修工程學,大致相當於現在所謂的在職培訓,或者軍隊委托培養的軍官,他在軍隊裏的兵種是工程兵。18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爆發,齊柏林奉派去北軍考查,在美國聯邦軍隊裏首次接觸到氣球飛行,那時候美軍把氣球用於偵察和為炮兵校射。齊柏林甚至還在美國中西部尚未開發的地區參加過地理探險。美國內戰結束後,他回到符騰堡,參加了導致德國統一的兩場王朝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在戰爭中獲得勳章,還成了偵察英雄。戰後在新的德國軍隊當中,齊柏林一路晉升到中將軍銜,當過騎兵旅的旅長,1890年52歲的時候退役,從此以後全身心地投入建造發展硬式飛艇的事業裏。所謂硬式飛艇,是齊柏林在軍隊服役後期慢慢和工程師們探討發展出來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給大氣囊裝上支架撐起來,再裝上發動機和螺旋槳,使之可以操控,巨大的氣囊下麵裝上吊籃載人,飛艇整體上仍然輕於空氣。齊柏林伯爵將軍當初選定的飛艇研究生產基地,就在弗雷德裏希港,所以這裏有世界最大的齊柏林飛艇博物館。
齊柏林擁有政府關係,本人又精通技術,所以無論是研製過程和資金到位都進展很快:他剛剛退役就全力投入其中,1891年建立基地,1893年完成設計,1895年和1899年就已經分別在德國和美國取得了設計專利。1899年弗雷德裏希港的工廠製造出第一架長達128米的龐然大物,第二年完成首次試飛。到1909年,齊柏林已經開始嚐試載人商業飛行,不過還達不到在城市之間開始定期航班的程度,當時隻是賣票進行觀光遊覽,就像坐船遊湖那樣。與飛艇相對比,重於空氣的固定翼飛機起步相對較晚,美國萊特兄弟在北卡羅來納外海島鏈上的小鷹鎮進行的著名飛行,是在1903年,而載人商業航班要到一次大戰之前的1914年後才開始出現。在一次大戰期間,齊柏林飛艇大顯神通,不但和早期的固定翼飛機一樣用於偵察校射,還曾經遠程奔襲巴黎和倫敦,尤其是飛到倫敦進行轟炸,這是當時的飛機和遠程大炮無論如何做不到的事情,而且齊柏林飛艇飛得高,一般的飛機很難爬升到它的高度摧毀它。齊柏林死於1917年,一次大戰結束之前,享年79歲,埋葬在斯圖加特的布拉格公墓。戰後《凡爾賽條約》曾禁止德國擁有飛艇,但是在20年代禁令放鬆了,德國的齊柏林飛艇又迎來第二個黃金年代:1924年德國飛艇完成了跨越大西洋的飛行,用時80小時多一點,1929年更是完成了首次環球飛行的壯舉,用時21天5小時多(中間有著陸)。與此相對比,固定翼飛機首次跨越大西洋是著名的查爾斯·林白駕駛“聖路易斯精神號”在1927年完成的,至今“聖路易斯精神號”還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航空航天博物館中廳展出。如果想要從影片中領略20-30年代商用豪華飛艇航班的風采,我想最容易找到的著名電影,可能是哈裏斯·福特主演的《印第安納·瓊斯》係列探險片,裏麵有一段戲是瓊斯和納粹軍官在飛艇上打鬥的場麵。
但是飛艇和飛機相比的缺陷也越來越明顯:一是必須有很大的氣囊,操作性和抗風暴能力沒有飛機可靠,二是商業航班的成本也逐漸比不上後來居上的大型運輸機了,最要命的是第三點:飛艇氣囊裏麵充盈著輕於空氣的氫氣,而氫氣易燃易爆。其實早在20年代,美國生產的飛艇已經用上了惰性氣體氦氣。但是1936年德國製造的世界上最大的飛艇“興登堡號”仍然不得不使用氫氣,因為當時氦氣製備不易,由美國廠商壟斷著,美國拒絕向齊柏林公司出售氦氣。結果充滿氫氣的“興登堡號”在1937年5月6日在完成一次跨大西洋航班著陸的時候失火,頃刻之間被燒得麵目全非,吊籃裏9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中死了35人,這次災難標誌著飛艇時代的結束。根據調查的正式結論,失火的原因是靜電,但是一直有間諜破壞的傳說在悄悄地流傳。其實“興登堡號”災難之後,德國飛艇仍然進行過幾次飛行,隻是沒有用作商業航班,甚至在二次大戰初期,德國還用齊柏林飛艇對波蘭領土和英國艦隊的母港斯卡帕弗洛進行過偵察。最後1940年根據德國空軍司令戈林的命令,所有飛艇退役並被銷毀。
因為飛艇的誕生地和製造基地一直都在弗雷德裏希港,所以今天這裏擁有航空愛好者必到的齊柏林飛艇博物館。筆者去參觀之前曾以為博物館所在地是舊的飛艇廠房,到了以後才發現,這裏其實是一棟湖邊的現代建築,麵對湖水,背對火車站。博物館裏最顯著的展品是“興登堡號”飛艇的1:1模型,當然不是整個飛艇,它太大了,整座建築都容不下,而是一部分艇身模型,有骨架,有蒙皮,大廳裏有一處梯子模擬飛艇的吊籃,可以走上去一層,上麵模擬了當年齊柏林式飛艇載客吊籃的內部陳設,可以親身體會早期豪華航空的場景。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幾輛豪華古董汽車,仔細閱讀說明牌才發現,原來其中一輛被稱為“齊柏林邁巴赫”,放在這裏還確實跟飛艇主題頗有淵源:我們都知道邁巴赫是德國豪華汽車廠商,他們當年為齊柏林飛艇生產引擎,這部30年代的邁巴赫汽車使用了同樣的引擎,有12氣缸8升排量200匹馬力,重達3噸的車身可以開到170公裏時速,這在30年代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除了齊柏林飛艇博物館,弗雷德裏希港還有一座道尼爾飛機博物館,但是不在湖邊的市中心,而是遠遠地僻處郊區的當地機場,所以平時遊客很少。熟悉二次大戰史的軍迷都知道,道尼爾是二次大戰中著名的大型軍用飛機公司,比如道尼爾-17,道尼爾-217兩款雙引擎轟炸機。其實道尼爾公司是在戰前製造大型客運水上飛機起家的,在這座博物館裏能夠見識到的最好玩的飛機,是豪華水上飛船道尼爾-X的模型:因為它是水上飛機,機腹象船底,用於水麵降落,所以機翼是在機身頂上,而不是機身中間的,所謂“上單翼”,而道尼爾-X的奇特之處在於,一般飛機的發動機分別在機身兩側,而它的6座發動機全都背負在機翼中央的正上方,好像背著什麽東西一樣,而且每個發動機座都有向前向後兩個螺旋槳,開動的時候一個正轉,一個反轉,好像一推一拉,所以也說不清楚是一座發動機帶動兩個螺旋槳呢,還是每個發動機座上裝載了一正一反兩部發動機各自帶動一個螺旋槳。德國的航空和坦克博物館一般都刻意避免突出納粹德國時期的裝備,以避軍國主義宣傳之嫌,這裏也是一樣,在機庫中可以看到的輕型飛機,以戰後的飛機為主,這家公司直到今天仍然是德國的著名飛機製造商,戰後重新研製水上飛機,也兼營直升機甚至航天設備。
康斯坦茨湖周邊的幾座小城各有特色,弗雷德裏希港可以說是理工男技術迷的天堂。沿著湖岸繼續向西北方向行進十公裏左右,米爾斯堡(Meersburg)可以說是喜歡童話小鎮的女生的最愛。其實米爾斯堡也有一座齊柏林飛艇博物館,這也是我把兩個城鎮放在一起敘述的原因,這座米爾斯堡飛艇博物館規模很小,大約隻有兩間屋子,以小規模的飛艇文物為主,還有一個電影放映室追述飛艇的曆史,可以選擇英語還是德語。這裏給人的感覺更私密,更親切,我就在這座博物館裏消磨了一整個上午,隻有我一個人,慢慢地欣賞。
但米爾斯堡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小鎮風情。全德國有很多這樣安靜秀美的城鎮,很多古色古香的裸露著木製梁架的半木梁傳統德國民居。其他的方方正正的水泥牆的建築也都粉刷得幹幹淨淨,經常有房子的整麵牆壁上爬滿了常青藤,隻露出窗戶,而這些沿街房子的窗戶,多數都在窗台上種花,夏天的豔陽下鮮花盛開,常青藤碧綠地蔓延著。米爾斯堡就是這樣一座美麗的城鎮,而且它坐落在湖邊的山坡上,湖邊碼頭旁隻有一長條狹窄的平地,是一條步行購物街,從街邊就可以沿山坡走台階或者步道攀援而上,麵對著浩瀚的湖水,走到高岸頂上的老城,這裏才是舊城的中心部分,所有的街道都是立體的,有時候在這裏探索那些迷宮般的街道和小廣場,迷路本身就是一件特別有趣的事情。我覺得象這樣的美麗小鎮才是深度遊覽德國、法國這些歐洲國家的精髓所在,在萊茵河流域,我也盡量向讀者推薦一些鮮為人知的魅力小鎮。康斯坦茨湖邊的林道、米爾斯堡都是其中的例子,還有後麵的萊茵石、根根巴赫、法國阿爾薩斯的Eguisheim,摩澤爾河邊的Cochem,似乎這樣的無名小鎮在萊茵河流域特別密集。如果讀者有機會自駕遊覽康斯坦茨湖周邊的話,我會建議把住處訂在林道或者米爾斯堡。所有沿湖周邊的城鎮交通都很方便,因此不需要住在弗雷德裏希港或者康斯坦茨這樣的中心城市。在小鎮過夜,本來就很少有外國遊客,到晚上就連本國的遊客都走了以後,漫步在幾乎空無一人的街道上,最好是不吃晚飯,拐進當地小酒館喝杯當地的白葡萄酒,吃一份蛋糕或者冰激淩,然後帶著微醺繼續漫步,是一種特別浪漫的旅行經曆。
5. 德國康斯坦茨城
康斯坦茨是整個湖區德國部分的中心城市,這座湖就以城市命名。但是其實德國反而不叫康斯坦茨湖,而叫做博登湖(Bodensee)。筆者當年第一次來博登湖區域的時候,旅行知識還很貧乏,並不知道沿湖有這麽多好玩的地方各具特色,當時就是驅車數百公裏,專程前來康斯坦茨,為了探訪一座600多年前的老房子:那是1415年天主教康斯坦茨大公會的會址。康斯坦茨城的特色,就是它悠久而厚重的曆史。
14世紀初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和專製集權的法國國王美男子菲利普爭奪教權,被法王派人痛打一頓,幾周以後死去,1305年法王支持來自法國的紅衣主教當選為教皇克萊門特五世,克萊門特一登基就把教廷遷到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阿維尼翁,將法國境內的教會稅收獻給法國朝廷,並和法王合謀解散了聖殿騎士團,沒收其產業,大多數騎士團高層以異端罪名被處以火刑。此後七十年的“阿維尼翁之囚”有7個教皇都是法國人,全都依附於法國朝廷。今天我們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旅遊,會去阿維尼翁城,那裏最著名的古跡是教皇宮,就是這段“阿維尼翁之囚”時代,天主教廷的教皇住所。
直到1378年教皇格裏高利十一世才把教廷遷回羅馬。此後四十年的天主教會更亂:格裏高利十一世教皇死後,教廷在羅馬選出烏爾班六世為教皇,法國人在阿維尼翁選出克萊門特七世為教皇,他們死後各自又有對立的繼承人,後來各國想要結束這種對立,在比薩開宗教大會,選出第三個教皇,前麵兩個拒絕退位,變成三個教皇並立。最後,在候任神聖羅馬皇帝西格蒙德主持下,在康斯坦茨召開宗教大會,1417年廢掉了並立的所有教皇,另選出馬丁五世,才結束了羅馬教廷的紛亂局麵。這次康斯坦茨大會還燒死了布拉格大學教授胡斯,罪名是異端邪說,由此引發波希米亞的反抗——“胡斯戰爭”。今天,布拉格市中心老城廣場上的銅像,就是紀念這位新教改革的先行者。
那麽誰有資格來召集歐洲全境的大主教,和地位最高的貴族來決定教皇廢立呢?自然隻有歐洲的首席貴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按照1356年盧森堡皇朝皇帝查理四世《金券詔書》定下的規矩,帝國境內七大選帝侯選出德意誌國王,當時稱號早已改為“羅馬人的國王”,也就是候任皇帝。羅馬王經過教皇加冕才是皇帝。當時皇位空缺,已經當選的羅馬王就是查理四世的兒子,盧森堡家族的西格蒙德。其實這位西格蒙德並非長子,他的父親,強大的查理四世皇帝在生前,就把自己兼任的波西米亞國王的王位傳給長子,西格蒙德的哥哥文森斯勞,還讓文森斯勞當選羅馬王,當時的波西米亞就是今天的捷克,是帝國境內最富庶的地區之一,查理四世的皇廷也在布拉格,這種安排擺明了是要讓長子將來繼承帝位的。作為弟弟,西格蒙德隻得到勃蘭登堡選帝侯的位子。不過他的父皇還給他定了一門親事,親家是強大的波蘭國王兼匈牙利和克羅地亞國王,拉約什大帝。當時匈牙利吞並克羅地亞,和波蘭兩個國家都是帝國範圍以外的東歐強國,拉約什國王兵精糧足,國力強大,是東歐的絕對統治者,可是他沒有兒子,未來這三頂東歐王冠很可能落到西格蒙德手中。所以,查理四世皇帝對文森斯勞和西格蒙德兄弟也算是一碗水端平,沒有明顯的偏向。
但父皇的安排歸安排,一旦駕崩以後,兄弟兩個的個性和能力方麵的差異就讓老皇帝的安排落了空。哥哥文森斯勞作為波西米亞國王,跟國內的貴族矛盾重重,作為德意誌國王又不管德意誌事務,人送外號“懶王”,萊茵地區的四位德意誌大主教聯合普法爾茨選帝侯魯伯特,廢掉哥哥文森斯勞的德意誌王位,另立魯伯特為王,魯伯特和文森斯勞開始王位爭奪戰爭。而弟弟西格蒙德那邊,除了本來擁有的勃蘭登堡選帝侯頭銜,在老丈人拉約什大帝死後,還得到了匈牙利兼克羅地亞王位。當時匈牙利是歐洲最大的銀礦區,富庶程度首屈一指,國力遠遠強過德意誌本土。可惜西格蒙德沒能得到老丈人的另外一頂波蘭王冠,波蘭貴族選擇西格蒙德的連襟,拉約什大帝的另一個女婿為王。
西格蒙德的政治才能非常出色,但是打仗的本事平平,一生打仗敗多勝少,他能夠成為一代著名的帝王全靠在各種勢力之間折衝樽俎,閃轉騰挪的本事。西格蒙德先是充當哥哥,波西米亞國王文森斯勞和波西米亞貴族之間的調解人角色,獲得了很多波西米亞貴族支持,成了哥哥死後王位的指定繼承人,然後在德意誌王位的繼承衝突當中,他在1402年突然背叛並囚禁了親哥哥,支持教廷給對立麵魯伯特加冕羅馬王,交換條件就是自己獲得哥哥留下的波西米亞王位。這樣,帝國東境最富庶的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全都歸了西格蒙德。剛過8年,德意誌國王魯伯特病死,西格蒙德跟哥哥和解,把波西米亞歸還給哥哥,交換條件是自己保留波西米亞繼承人身份,同時當選為下屆德意誌國王。再過9年,他的哥哥文森斯勞病死,西格蒙德順理成章地把波西米亞收入囊中。
就是在這一段政治上來回騰挪,奪取帝國儲君地位,也就是德意誌國王的名號,外加東歐的匈牙利、波西米亞這兩大經濟實力後盾期間,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威望,結束教廷分裂的亂象,西格蒙德以羅馬王的候任皇帝身份,把歐洲的主要貴族代表和主教們召集到康斯坦茨城,召開廢立教皇的宗教大會。當時英法兩國還在百年戰爭期間,意大利則一貫四分五裂,放眼歐洲,也隻有西格蒙德有這個威望和實力主持大會。
西格蒙德皇帝當年的康斯坦茨宗教大會在歐洲史的意義非常深遠,不僅結束了教廷幾十年混亂分裂的局麵,終於回到羅馬安頓下來,而且皇帝相對於教皇的地位大大提高,一改此前德意誌皇帝麵對教皇的弱勢形象。教皇淩駕於皇帝之上的日子一去不返。至於以異端邪說罪燒死胡斯一事,曆史上有各種說法:當初召胡斯來大會的時候,西格蒙德給胡斯的理由是促進教會各派團結,也給他一個通過公開辯論為新教論點正名的機會,並答應過保證胡斯的人身安全,所以胡斯才敢來。後來宗教大會的主教們發動對胡斯的審批,皇帝還勃然大怒。大會對胡斯處以火刑的時候皇帝並不在場。有人說是主教們自作主張,陷皇帝於不義,也有人說是皇帝本人原本就是個出爾反爾的陰險小人。我覺得從西格蒙德一貫的政治做派來看,實際上可能兩種因素兼有:皇帝一開始也許不想處決胡斯,但是他沒有料到教會內部的保守力量這麽強;當他發現局勢出乎意料的時候,決定順水推舟犧牲胡斯和自己的信譽,換取政治資本,這符合西格蒙德皇帝的性格。
單純從左右逢源的政治運作手段來說,西格蒙德皇帝確有幾分古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奧古斯都的風采,作為凱撒繼承人的奧古斯都也是從不被人看好的一窮二白局麵,空手套白狼變成了羅馬後三頭的,而且奧古斯都也是政治手腕高超,而軍事能力很弱。但奧古斯都大帝有發小阿格裏帕為自己赤膽忠心打遍天下,西格蒙德就沒有這樣一位軍事上的得力助手。燒死胡斯以後,信仰新教的波西米亞人民揭竿而起,拉開了“胡斯戰爭”的序幕,西格蒙德後來如願以償順利戴上帝國皇冠,和波西米亞的王冠,但直到死也沒能平定波西米亞的戰事,反而在新教大軍麵前連吃敗仗。所以,康斯坦茨宗教大會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從此開啟了16-17世紀愈演愈烈的全歐洲宗教戰爭的潘朵拉魔盒。這件事對近現代歐洲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教會統一。
這次大會從1414年開到1418年,直到今天,當年的會址還完整地保留在康斯坦茨湖邊,就在火車站旁邊,正對著輪渡港口,是一座三層木製樓房,大屋頂裏麵的閣樓至少還另有三層空間,今天是一座紀念館,也承接各種婚禮、會議之類的活動。
除了1418年康斯坦茨大公會的會址,老城邊緣還有一處人人都會經過,但不太注意的地方:從湖邊的大公會舊址和市政廳向北走,路過城市公園以後會有一座公路橋,過橋以後就出了舊城的範圍。橋下是湖水流出康斯坦茨湖的出口,萊茵河就在這裏繼續向西流去,這座跨越萊茵河出水口的橋不算長,是座雙向4車道的公路橋,很少有人注意到,它是計算萊茵河河道裏程的零公裏處。從這裏向下遊,裏程數逐漸增長,比如瑞士名城巴塞爾在萊茵河167公裏處,德國西部的浪漫萊茵河穀大約在550公裏前後,位於荷蘭鹿特丹附近的入海口在1033公裏。其實從瑞士賴歇瑙鎮前後萊茵河交匯處,萊茵河就已經正式成形了,為什麽略過康斯坦茨湖以上的整段阿爾卑斯萊茵河,從康斯坦茨湖出口才開始計算裏程,那隻是19世紀人們溯源萊茵河時約定俗成的算法而已。但無論如何,這座橋從字麵意義上來說也算得上整條萊茵河的一個真正的“裏程碑”。
6. 德國萊歇瑙島
康斯坦茨城坐落在湖的西北方向,屬於南岸,因為整個湖是西北-東南方向狹長的,從這裏再往西,湖水分叉,在灣汊裏,有一座5平方公裏的小島,叫做萊歇瑙島,島上有一座修道院是聯合國世界遺產。這座修道院和康斯坦茨湖東南角上的瑞士聖加倫修道院差不多同時建立,也在8世紀上半葉,也就是法蘭克王國末期,宮相查理馬特擊敗阿拉伯人入侵,和唐朝開元盛世那個年代。公元1000年之前是這所修道院的極盛期,也和附近的聖加倫修道院一樣,是文化學術中心,有一座很大的圖書館保存古老中世紀的手抄圖書。和聖加倫不同的是,它的圖書館藏書後來被分走了,現在分別保存在慕尼黑和卡爾斯魯厄的巴伐利亞和德國國家圖書館裏,所以今天在這裏看不到象聖加侖那樣修建於18世紀的豪華圖書館。在中世紀,這裏還有兩樣跟聖加倫不同:其一,萊歇瑙這裏是一個圖書製作中心,因為古代還沒有印刷術,書都是手抄本,抄完以後裝訂是一門藝術,不但全程手工,而且會加上各種設色、鑲嵌等裝飾工藝,沒有兩本書是完全相同的,如果製作得精心,那每一部書都堪稱是工藝品,所以書籍的裝幀製作是手工工場的工作,萊歇瑙修道院這裏,中古時期就是遠近聞名製作書籍的地方,甚至這裏的僧侶裝訂書籍的手法自成一派,被稱為萊歇瑙風格。其二,筆者看到資料上說,修道院保存了一個聖跡,就是聖經新約上說,耶穌基督在迦拿參加婚宴,把水變成酒,當時婚宴酒桌上的水壺在這裏。不過我造訪修道院的時候沒有看到這件聖器,估計是深藏在聖器室裏秘不示人吧。我對於所有宗教的傳說都有興趣,喜歡一探究竟,關於聖經裏用水變酒的故事,筆者在以色列遊覽的時候,曾專程開車到加利利湖區的迦拿探訪,那裏的遺跡尚在,現在是一座小教堂。另外,在巴黎盧浮宮,見到委羅內塞有一幅巨畫《迦拿的婚宴》,是盧浮宮展出畫幅最大的一幅油畫。
現在,萊歇瑙島修道院因其古老,而名列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小島通過一條長堤和湖岸相連,遊客可以坐火車到湖岸邊下車,站口就有公共汽車駛過堤道,直接到達修道院門口。當時是盛夏,周圍非常安靜,隻有三五個遊客,修道院周圍種了很多花,正在盛開的季節,修道院的辦公和住宿建築很簡單純粹,長方形的兩層白色樓房,棕紅色的大坡頂,每間房間的窗戶都很小,半圓拱頂,可以看到牆壁很厚,正是中世紀羅曼式建築的典型,牆壁上還有日晷,我仔細看了一眼,時間還挺準確的。雖然遊人不能進入修道院宿舍,但是可以參觀教堂,這座教堂明顯是在13世紀之後經過改建,因為能夠從外觀上看出細高的哥特式大玻璃花窗,但是整座建築是敦敦實實的,窗戶上部半圓拱頂、壁柱裝飾,仍然保留了更古老的羅曼式風格。教堂裏麵埋著查理曼帝國皇帝胖子查理三世的遺骨:我們知道查理曼大帝的父親矮子丕平篡位,把法蘭克王國的墨洛溫王朝改成了加洛林王朝,到查理曼大帝手裏,他登上皇帝位建立了加洛林帝國。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平分帝國,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是日耳曼人路易,這就是後世德意誌王國的雛形,日耳曼人路易的兒子,就是這位胖子查理,算起來,他是查理曼大帝的重孫,也曾經以東法蘭克國王的身份登上帝位,是整個加洛林帝國幾個王國名義上的共主。他死後就埋在萊歇瑙修道院。胖子查理是德意誌王國最後一個加洛林朝君主,他死後,東法蘭克王國經過一段時間內亂,後來改成選舉製,先選擇了四大基幹公國之一,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一世,康拉德一世死的時候,讓賢給另一個基幹公國薩克斯公爵“捕鳥者亨利”來當德意誌國王。捕鳥者亨利的兒子繼承王位,就是奧托大帝,後來奧托又征服了中法蘭克王國的大部分土地,加冕稱帝,這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開始。(這段選舉隻有四個基幹公國參與,第五個基幹公國,從中法蘭克王國分出來加入東法蘭克王國的洛林公國不同意選舉,轉投向仍然是查理曼大帝後代當國王的西法蘭克王國,後來才又回歸神聖羅馬帝國。)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康斯坦茨湖裏的這座萊歇瑙島,為什麽和前後萊茵河匯合成萊茵河幹流之處,那座萊歇瑙小村同名呢?其實萊茵河開始之處的那個村莊在古代就是這座萊歇瑙修道院的領地,所以同名也有其必然的聯係。在今天,萊歇瑙島上非常安靜,除了偶爾像我一樣來看一眼聯合國世界遺產的幾個遊客之外,沒有外人,這裏以種菜出名,島上出產的新鮮有機蔬菜在德國南部很有名,島上出了修道院的範圍,到處都有菜地和大棚。
7. 瑞士萊茵石小鎮(Stein-am-Rhine)
康斯坦茨湖在西北分叉以後逐漸變細,從萊歇瑙島的湖麵繼續向西,水麵逐漸收窄變成河道,這就是萊茵河流出康斯坦茨湖的地方,從這裏向西流淌150公裏,海拔從395米下降到252米,基本上形成了德國南部和瑞士北部的國界,直到瑞士巴塞爾結束,這一段叫做“高萊茵河”(Hochrhein)。在高萊茵河的中段,有我特別喜歡的萊茵石小鎮。
還記得我第一次到這裏的時候是冬天,小鎮在萊茵河北麵,呈長條形臨河東西向一字排開,火車站在萊茵河南麵,下了過車要走過一座橋,在橋上的時候,隔著河麵上冬日淡淡的霧氣,看到臨河的古老建築彩色牆壁紅坡瓦,還有幾株仍有綠意的垂柳,枝條拂在水麵上,河麵有三三兩兩的水鳥,彩色的鴛鴦,這一切在氤氳的晨霧當中,一下子讓我仿佛走進設色水墨丹青的國畫中,和中國江南水鄉太神似了!同樣是童話般的萊茵小鎮,萊茵石的特色和米爾斯堡跟蘭道還不一樣,這裏的居民隻有3千多人,老城是一條與河流平行的主街,東端是市政廳廣場,西端是古城門,大約隻有兩三百米長,在這條小街沿線,尤其是市政廳廣場周圍的那些德國半木梁式房屋牆壁上,布滿了色彩鮮豔、畫工精致的壁畫。這些壁畫是所謂“濕壁畫”,就是說先在牆上刷熟石灰,趁著石灰還沒有幹的時候,就用畫筆蘸事先調好的石灰顏料在上麵作畫。因為打底的熟石灰和顏料同質,馬上就會把顏料吸進去,一方麵產生暈染,就像墨在宣紙上一樣,另一方麵顏料和石灰底子與牆壁融為一體,曆久不會褪色。但是這要求畫家下筆果斷,不能修改,就像在宣紙上寫書法,下筆就不能改了。油畫可以用小刀刮去局部,顏料也是不透明的可以覆蓋修改的地方,但濕壁畫一旦等顏料幹了是改不了的。濕壁畫如果在室內,可以曆久彌新不掉色,象羅馬梵蒂岡教皇書房裏拉斐爾的《雅典學院》、西斯廷小教堂天頂米開朗琪羅的《創世紀》係列,全都是著名的濕壁畫。但如果在室外,還是會受氣候和汙染的影響逐漸剝落。萊茵石這裏的老房子基本都是15-17世紀的,也就是相當於中國明朝,其中很多精美壁畫不乏出自名家之手,比如安德烈·施穆克爾(Andreas Schmucker)、托馬斯·施密特(Tomas Schmid),保存到今天不可能還是如此色彩鮮豔,一定經過不斷地維護。這座小鎮非常受歐洲遊客歡迎,鎮上居民有20%是外國人,而要買下主街上擁有壁畫的這些曆史建築,必須跟市政當局簽訂合同,屋主承諾自掏腰包不斷維護房子和外牆上的壁畫,這是一筆相當大的開銷。所以能在這座瑞士童話小鎮上擁有古建築的人非富即貴,但作為遊客,萊茵石是一個讓人忘掉現代世界,仿佛置身於中世紀的地方。我冬夏兩次來這裏體驗不同的景色,是特別推薦的一處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
8. 瑞士萊茵瀑布
從萊茵石小鎮沿著河流繼續向西行,“高萊茵河”的主河道在20多公裏處陡然下落,就形成了蔚為壯觀的萊茵瀑布。這裏可能是萊茵河上遊最著名的自然景觀,從流量計算,它是全歐洲最大的瀑布,橫寬150米,落差23米,年平均流量每秒700多立方米,但是如果論高度,萊茵瀑布是歐洲大陸上最高的,全歐洲最高的瀑布在冰島東北部的荒原裏,叫做Dettifoss,橫寬100米落差44米,流量每秒193立方米,比萊茵瀑布水量小。
其實從遠處看,不會覺得萊茵瀑布23米的落差特別雄偉,與之相比,中國最大的黃果樹瀑布主瀑高67米,寬101米,而全世界最大的三個瀑布:美加邊境的尼亞加拉大瀑布、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交界的伊瓜蘇瀑布、讚比亞津巴布韋交界的維多利亞瀑布,筆者都親身去過,氣勢更是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但萊茵瀑布勝在河流衝下瀑布之後,拐了一個彎,而拐彎處的遊船碼頭與瀑布正麵相對,很容易拍到全景。瀑布中間有一塊礁石,如果穿著救生衣坐船可以爬上去,礁石頂端插了一麵瑞士國旗,非常上相。此外,在瀑布的側麵修建了逐級升高的步道,可以從任何一個側麵角度拍攝瀑布。而在萊茵瀑布頂端有一座鐵路橋,從北岸的沙夫豪森(Schaffhausen)可以沿橋橫跨瀑布頂,走到萊茵河南岸的製高點勞芬堡(Schloss Laufen)。這座勞芬堡正好在瀑布下落之後,河道向南拐彎的內角製高點,視角極佳。它本身是一座貨真價實的古城堡,至少從858年就已經存在了,現在屬於瑞士蘇黎世政府,在城堡裏除了餐館和觀景台,還有玻璃電梯可以沿著懸崖直接下到河邊。城堡裏有一座青年旅舍,我每次看到這座青旅就會非常羨慕,這地點絕了,千金難買,但是作為青年旅舍又不可能很貴,是給低成本旅行遊客住的,也許很難訂上吧。其實這座選址得天獨厚的古城堡完全可以開設豪華酒店,生意一定不會差,但這裏的擁有者,明顯並不是把盈利作為目的。
萊茵瀑布北岸的沙夫豪森市是附近這個州的首府,在瑞士算一座中等城市,可以作為萊茵瀑布遊客最方便的落腳點。但如果自駕的話,我個人推薦住在上遊的萊茵石小鎮更有中世紀味道,畢竟兩者之間相距隻有20公裏。值得一提的是,瑞士鍾表品牌IWC的產地就在沙夫豪森。IWC中文譯成萬國表,全稱中規中矩,叫做國際鍾表公司(Inernational Watch Co.),起源其實是一個美國工程師1868年從波士頓的美國頂尖的鍾表製造公司跳槽出來單幹,想要利用瑞士鍾表工匠聞名全球的精湛技藝,而且當時瑞士的經濟還沒有現在這麽發達,人工比美國更便宜,於是就創建了這家公司。筆者之所以提到一個瑞士手表品牌,首先當然是因為手表是瑞士的特產,遊客購物的目標,更主要是因為它有點特殊:現在蜚聲世界的瑞士名牌手表,幾乎都產自瑞士西部的法語區:比如勞力士(Rolex)和它旗下的帝舵(Montres Tudor),總部在日內瓦,百達翡麗(Patek Phillippe)和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也在日內瓦,歐米茄(Omega)和浪琴(Longines)的總部在伯爾尼州西部,雖然首都伯爾尼本身是說德語的,但歐米茄和浪琴兩家公司分別都在州的西部法語區,靠近法國邊境。在19世紀的時候,瑞士鍾表都是個體工匠在家手工製作,和製造珠寶沒有什麽兩樣。但IWC的這位創始人瓊斯來自美國,接受的是美國的工業化大生產理念,想要建立工廠,用機器代替至少一部分手工,而法語區的鍾表匠太傳統,拒絕為他工作,後來沙夫豪森的市政府接受他的公司落戶,建立起廠房,這才成就了今天瑞士東部和北部幾乎是唯一的手表著名品牌。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瑞士的民族精神:認真固執,對傳統無比尊重,熱愛自由,甚至不願意受現代化工業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