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德國行(5)勇敢之城-柏林(上)

來源: 林間溪 2017-02-08 23:11:1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4659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林間溪 ] 在 2017-02-08 23:27:1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柏林給我的印象是震撼的,二戰期間整個城市受到了嚴重的摧毀,幾乎夷為廢墟,戰後又被一道冰冷的柏林牆一分為二。然而反思中的德國人很快投入了城市的重建工作中,用雙手將城市重新建設起來,接著又把柏林牆推到,如今到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柏林人在建設城市的同時不忘前恥,他們修建了許多博物館、紀念碑,對戰爭進行反思,對自己也對世人提出警醒:珍惜和平,包容他人,限製權力,追求正義。因此我稱他們為勇敢的人民,柏林為勇敢之城。

夏洛滕宮(Schloss Charlottenburg)

在萊比錫短暫停留後,我們開車繼續駛向柏林。進入柏林,我們首先來到夏洛滕宮。夏洛滕宮正在維修,整個建築被罩在腳手架下,令人十分遺憾。夏洛滕宮是柏林現存最大的宮殿,最初由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一世的妻子索菲·夏洛特委托建築師Amold Nering設計。1701年腓特烈統一了勃蘭登堡選侯國和普魯士大公國,加冕成為普魯士王國第一任國王,夏洛特成為他的王後,宮殿作為柏林郊外夏天休息地。1705年夏洛特去世,為了紀念她,腓特烈將宮殿命名為夏洛滕堡。夏洛滕堡之後又經幾任國王多次擴建,直至腓特烈二世將興趣轉向波茨坦的無憂宮。夏洛滕宮在二戰時期曾受到損毀,戰後經曆了修複。買門票時花了幾塊錢買了張拍照允許證,走進皇宮。

勃蘭登堡選帝侯威廉的騎馬雕像                                                                 

皇宮的偏翼                                    

洛可可式金色美術館大廳                                                                                   

國王與王後                               

宮殿裏的珍寶                                                                                    

夏洛滕宮花園圖案                                        

天鵝湖前站著6個可愛孩子的雕像                           

走近看看,他們每人造型不同,但都生動活潑             

天鵝、野鴨在湖中悠閑覓食          

遠遠看去,總算看出宮殿的整體樣子                                                          

菩提樹下大道(Unter den Linden)
從夏洛滕宮出來,我們向市中心駛去,今夜下榻的酒店坐落在博物館島附近。沿著主軸線由西向東,那些最著名的柏林景點一一落入我們的眼底。首先經過蒂爾加滕公園(Tiergarten Park),公園中心幾條大道交匯的路口矗立著一根高大的凱旋柱(Siegessaule)。凱旋柱高67米,頂端站在鍍金的勝利女神,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它是為紀念普法戰爭勝利,德意誌最終統一而建立。在凱旋柱周圍的公園裏,還有德皇威廉一世,鐵血首相俾斯麥,陸軍部長隆,總參謀長毛奇等人的雕像。繼續向東,左手路邊會經過蘇軍紀念碑,接著就到達勃蘭登堡門。過了勃蘭登堡門,這條軸線就叫菩提樹下大道(Unter den Linden)。菩提樹下大道是柏林最著名的街道,它向東一直延伸到馬克思—恩格斯廣場,全長1390 米,寬60 米。街兩邊4行挺拔的菩提樹,像翠綠的長廊,筆直地伸向遠方。菩提樹下大道始建於1647年,沿街兩邊坐落著許多重要建築,如洪堡大學、國家歌劇院、德國曆史博物館、新崗亭和博物館島等等,大道將許多重要的景點連接在一起。

蒂爾加滕公園                               

凱旋柱(Siegessaule)                                                                                             

洪堡大學 (Humboldt-Universität)

洪堡大學建於1810年,是柏林最古老的大學,曆史上人才輩出,為燦爛的德意誌文明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最著名的有: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薛定諤、普朗克、赫茲、韋恩,生物學家費歇爾,數學家諾依曼,化學家拜耳等等,在過去的兩百多年裏,洪堡大學誕生了4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校門前的街心聳立著腓特烈二世的騎士雕像,大街的對側是國家歌劇院,歌劇院旁邊既是倍倍爾廣場( Bebelplatz )。1933年納粹黨徒在這裏焚燒從洪堡圖書館等處收繳來的2萬多冊圖書,禁書的作者包括馬克思、海涅、弗洛伊德等等。焚書事件後,曾在洪堡教書的愛因斯坦由此發誓不再來柏林。至1938年底,被迫流亡的知識分子達5000多人。

大學門前,洪堡兄弟的雕像端坐在兩邊                       

洪堡兄弟,威廉·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和亞曆山大·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哲學家黑格爾曾在這裏擔任校長                                                                   

德國曆史博物館(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博物館由兩部分建築組成:原軍械庫和新館。麵臨菩提樹下大街的是有著300多年曆史的柏林軍械庫,它是柏林第一座巴洛克式大型建築,也是菩提樹下大街上最老的建築。

後麵的現代建築是新館,由貝聿銘先生設計,建成於2004年。

柏林國家歌劇院(圖片來自網絡)

柏林通訊博物館                                                    

柏林市政廳                                                                                                                   

柏林電視台                                                                                                                

對於妹妹們的攀爬,不苟言笑的革命導師是否有些羞怒?

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

走過菩提樹下大道,GPS帶著我們尋找下榻的酒店。預定時酒店的描述應該是在熱鬧的大街上,轉了半天才在一個不起眼的避街上找著。號稱四星級的酒店連昨天沒有星的都不如,看來德國的星星也是大大縮水的。辦理好入住,我們開始尋找餐館吃飯。Yelp 上顯示原東柏林區有一家吃香腸的典型德國餐館,於是開車過去。東柏林的街道整齊寬廣,街邊的建築方方正正似曾相識,原來社會主義國家都是一個模子倒出來的。拐進小街,街邊的餐館鱗次櫛比,這裏應是遊人喜歡光顧的地方。兒子和老公每人點了一份香腸大餐,各種各樣的香腸滿滿一大盤,香腸太鹹,兩人都沒能吃完。我已經是兩天多沒吃任何東西,點了一份湯,讓腸胃慢慢適應。沒想到湯端上來,居然是冷的,不敢多吃也剩了下來。吃過晚飯我們來到東邊畫廊,這是現存的三段柏林牆中最長、最有名的一段。柏林牆沿著施普雷河(Spree River)伸展向前,藝術家們在上麵信手塗鴉,逐漸形成了一道風景線,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畫廊,引來許多遊人前往參觀。黃昏的施普雷河微風徐徐,奧伯鮑姆橋上(Oberbaum Bridge)輕軌列車來來往往,河邊聚集了許多人散步乘涼,大多數都是年輕的情侶,看來這裏是柏林人喜愛的地方。

這條街好似原東柏林是政府機構所在地,街道寬廣,方塊形的建築整齊,令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柏林,一手托起紐約,一手托起東京

前蘇聯畫家塔拉寧的《無題》                                        

《牆上的戰爭》再現戰後一片廢墟中的柏林

《兄弟之吻》,東邊畫廊牆上最著名的作品,由畫家弗魯貝爾創作,表現前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與東德領導人昂納克的會晤。這幅頗具衝擊力且富含深意的塗鴉前永遠有遊人觀看和拍照。原以為這幅壁畫隻是藝術家的創作,直到我在法蘭克福的街頭看到下麵這幅照片,才知道,原來還真不是憑空而來。YUCK!                                        

施普雷河畔坐滿了人                                            

遠處是奧伯鮑姆橋                                            

橋上一列火車正在通過                                

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

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征,也是德國的標誌,見證了德意誌民族的興衰史。勃蘭登堡門建於1788-1791年,由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修建,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勝利,以及剛剛去世的,領導這場戰爭走向勝利的“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勃蘭登堡門采用新古典主義風格,以雅典衛城城門為藍本,門頂上是張開翅膀的勝利女神駕駛四輪馬車的銅像。女神手持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花環內有十字勳章,花環上站立一隻雄鷹,頭戴普魯士皇冠,象征戰爭的勝利。勃蘭登堡門建好不久,1806年拿破侖率法國軍隊占領了普魯士,進駐柏林,並取下銅像作為戰利品帶回巴黎。1814年普魯士重新崛起,打敗了拿破侖,勝利女神銅像重新站在勃蘭登堡門頂上。1871年德意誌帝國成立,勃蘭登堡門成為德意誌統一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柏林也分成東西柏林。冰冷的柏林牆將東西兩邊的親人殘酷地隔開,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牆40米隔離區內,也是分裂的標誌。1989年兩德統一,柏林牆終於倒塌,勃蘭登堡門又見證了人們的歡呼,成為德國重新統一的象征。

勃蘭登堡門,柏林原有14個城門中僅存的一座,仿造古希臘廊柱式入口,由六根巨大花崗岩石柱支撐

當年柏林牆被推倒,人們在勃蘭登門前歡呼慶祝

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勃蘭登堡門以南大約百米處有一廣場, 廣場上以網格圖形排列,高高低低擺放著2711塊混凝土板。這就是猶太人紀念碑,紀念二戰中被納粹殺害的6百萬猶太人。廣場一邊是地下博物館。紀念碑是德國人的反思,也是對世人的警醒:對少數族群包容,對權利限製,對正義和良心無止境追求。

國會大廈(Reichstag Building )

離開勃蘭登堡門我們又趕往今天最後的一個節目:參觀國會大廈的圓球頂樓。國會大廈原是一座融合古典式、哥特式、文藝複興式和巴洛克式多種風格的建築,始建於1884年,10年後建成,是德意誌帝國和魏瑪共和國的議會所在地。1933年希特勒操縱國會縱火案,廢除魏瑪憲法,國會名存實亡。國會大廈在二戰中遭到嚴重的破壞,戰後修複時,由民眾投票增加了現代化的玻璃穹頂圓球形大廈。玻璃球穹頂對民眾免費開放,但需要事先預約。我在美國已經預約好,特地選擇今晚最後一批上頂。圓球大廈很漂亮,兩條螺旋式走道,一上一下互不幹擾。音頻導遊非常先進,隨著遊客腳步移動的位置,自動播放講解錄音。我們邊走邊聽Audio Guide的介紹,將四周360o風景全部盡收眼底。繁忙緊張的一天結束了,我們好像一直在爭分奪秒。沒辦法,時間短想看的東西又多,隻能是合理安排好每一分鍾。

跟著參觀圓頂的tour集體行動,無法拍攝國會大廈全景,僅拍了一張局部浮雕

透明的穹頂建築充滿時代美感,人們沿著螺旋梯邊走、邊聽、邊看                          

球頂的上空是開放形的圓口,起通氣調溫的作用,下雨時則自動收集雨水至下麵的大罐子裏

玻璃的折射,天上出現了兩個月亮

站在球頂欣賞夜幕下的柏林                           

參觀結束了,最後來一張穹頂的全景

所有跟帖: 

德國最古老的大學不是洪堡,而是海德堡大學, 1386 -綠野螞蟻- 給 綠野螞蟻 發送悄悄話 綠野螞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9/2017 postreply 02:58:13

你如果去教會,經常會聽到基督徒振振有詞:美國當初是基督教建國。 -albatross- 給 albatross 發送悄悄話 (265 bytes) () 02/09/2017 postreply 09:36:15

從來沒覺得柏林勇敢,它中庸而已。柏林不公正。 -安娜晴天- 給 安娜晴天 發送悄悄話 安娜晴天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13:54: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