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中歐之旅 捷克篇 3 城堡山,波西米亞的輝煌

本帖於 2019-06-08 13:01:50 時間, 由普通用戶 林間溪 編輯

布拉格城堡(Prague Castle)坐落在伏爾塔瓦河西岸的小山上,它其實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城堡,而是由城牆圍起來的小型要塞城池,包括王宮、教堂、和集市。從伏爾塔瓦河左岸看去,山坡上布滿密集成排的教堂尖頂、塔樓和宮殿。布拉格城堡長570米,平均寬度128米,占地麵積7.28公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城堡。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公元9世紀波希米亞君主普熱美斯家族將城堡山作為布拉格的中心,將王宮建造在此。從此古城堡成為曆代波西米亞國王的王宮,經過幾個世紀的開發,才形成今天的規模。

站在伏爾塔瓦河畔眺望對岸小山上的城堡                

舊皇宮

我們順著小城區向上的街巷一路慢慢爬上了山頂來到城堡大門外。準備進入城堡的遊人排著長長的隊伍,頭頂著烈日,耐心等待著接受安全檢查。廣場上幾個街頭藝人拉響了手中的弓弦,悠揚的琴聲像清風安慰遊人急躁的心情。突然一陣悅耳的軍樂聲壓住了藝人的細雨清風,舊皇宮換崗開始了。本來有些蔫蔫的坤和麗聞之精神一振,其實這也是我給他們準備的“Surprise”———特地選擇這個時候上山,為辛苦緊湊的行程增加一些娛樂性。終於進入城堡裏,舊皇宮隻是其中一小部分。說起來舊皇宮並沒有想象中的金碧輝煌,甚至有些過於簡單,但著名的弗拉迪斯拉夫廳(Vladislavsk ý sál)可稱得上氣勢宏大。大廳建於1490-1502年,至今依然保持著原樣。內壁的牆壁與房頂采用後哥特式拱形頂,具有良好的支撐效果,整個大廳內部無需一根廊柱。旋轉樓梯被稱作騎士階梯。弗拉迪斯拉夫廳是國王的會議廳,用於公眾節日的代表大會,議會等,著名的布拉格拋出窗事件就發生在這裏。1617年斐迪南二世成為波西米亞國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對波西米亞的新教徒進行大規模迫害,引起布拉格新教徒的強烈不滿。1618年5月,布拉格新教徒發起起義,他們衝進舊皇宮,在這個大廳裏將兩名帝國大臣以及一名書記官拋出窗外。三人僥幸落在馬糞堆肥上逃得性命,隨即報告國王新教徒造反。新教徒組成臨時政府,宣告波西米亞獨立,引發白山之戰,後續又導致影響歐洲深遠的三十年戰爭。捷克人將人扔出窗外是有傳統的,這已是第二次。第一次發生在1419年,事件直接引發了胡斯戰爭。

等著進入城堡的人們在太陽下排著長長的隊伍                 

城堡山是布拉格的心髒,廣場上坐落著總統府、議會等重要建築                

廣場上正在進行老車展覽                    

一對新人以總統府為背景在老車拍攝結婚照                              

街頭藝人開始了演奏,使得等待不再漫長                

舊皇宮大門,這裏是不讓進的。參觀皇宮都需要先進城堡。哨兵上方的雕像叫《巨人的角鬥》,是1902年複製於Ignác František Platzer 的作品

這裏的衛兵都是帥小夥                             

每天中午12點都有換崗儀式                        

終於進入皇宮了,雖然皇宮有些簡陋,但弗拉迪斯拉夫廳還算是氣派,整個大廳沒有一根廊柱。這裏曾經發生過拋出窗事件。

舊皇宮分為上中下三層,中層入口就是弗拉迪斯拉夫廳,也是整個皇宮的重心。上層的新領地大廳有許多早期的圖像資料,以及各時期波西米亞統治貴族的徽章。下層是哥特式的查理四世宮殿和仿羅馬宮殿大廳。大多數房間在1541年的大火中受到損壞,因此這一部分是後來重建的。                                                                               

站在弗拉迪斯拉夫廳外的涼台上,伏爾塔瓦河兩岸的風光盡收眼底             

不管在哪裏,聖尼古拉教堂的綠頂都是最亮麗的風景線   

聖維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

城堡山上最主要建築並不是舊皇宮,而是聖維特主教堂。聖維特主教堂是布拉格城堡最醒目的建築,站在河對岸遠遠都可以看見它那高高的尖塔,所以有人說聖維特主教堂代表了城堡山。聖維特教堂於公元929年由波希米亞公爵瓦茨拉夫(Wenceslaus)開始修建,中間修修停停,經曆了戰爭、停工、重啟的循環,直到1929年才正式完工,前後花了1000多年時間。公元10世紀的教堂基礎、14世紀的哥特風格、16世紀的文藝複興、20世紀的奢侈製造,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的合璧,使得大教堂顯得有些複雜又有些特立獨行。大教堂有許多看點,最重要的包括教堂建築內外雕塑以及裝飾、聖瓦茨拉夫禮拜堂、聖約翰之墓、慕夏彩窗等等。曆史上許多波希米亞的偉大人物都安葬在這裏,包括布拉格的守護者、波希米亞公爵聖瓦茨拉夫,神聖羅馬帝國兼波希米亞國王查理四世,以及哈布斯堡王朝唯一的女君主瑪麗亞·特瑞莎等等,最為令人讚歎的是內波姆斯的聖約翰墓。大教堂也是曆代皇帝舉行加冕典禮的場所,收藏有查理四世的純金皇冠、金球及令牌。聖瓦茨拉夫禮拜堂西南角有一個七道門鎖的小門,通向放置波西米亞加冕王冠的王冠室。現在請你跟著我都腳步慢慢參觀這座雄偉的建築……

教堂主體部分是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開始建造,由阿拉斯提馬修(Matthias of Arras)與彼得·巴勒(Peter Parler)兩位大建築師設計。其後數百年間,聖維特教堂的塔頂曾改建為文藝複興風格。後來巴洛克風起,又在塔頂增添巴洛克式風格裝飾。二十世紀以來也有不少增建,玫瑰之窗就是最後才完成的藝術創作。整座教堂可以說是集曆代建築之大成,有“建築之寶”的美譽。                        

聖維特大教堂的背後一麵,能很清楚的看到彼得·巴勒作為支撐的設計:飛扶臂(flying buttress) 。“尖塔”、“尖拱頂”與“飛扶臂”,是哥特式教堂外觀的三大特色。                                               

教堂南麵的鍾塔從1396年開始興建,1406年完成。鍾樓上最耀眼的是金色盤枝旋繞造型的雕花窗,被稱為“金色之窗”。金色之窗右下方是金色之門,大門之上有14世紀威尼斯工匠以《最後的審判》為題材的馬賽克鑲嵌畫,在陽光下閃爍金光,非常耀眼。金色大門為十九世紀進出教堂的大門,現在隻有在重要日子才開放。

馬賽克鑲嵌畫《最後的審判》創作於1370年,由4萬片馬賽克拚成。馬賽克畫分為三部分:中間是耶穌和六個信徒,下方下跪的是波西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和皇後;左邊描繪上天堂的情景,人們從棺材中爬出,跟著天使上天堂;右邊圖案是用繩索捆綁的罪人被押送到地獄。

玄月窗浮雕: 教堂正門砂石牆的中央弦月窗上飾有亞蓋隆的《耶穌受難》、《基督衣旁爭論》和《哀悼耶穌》。      

玫瑰窗:教堂入口處上方的玫瑰窗創作於1927年,共用兩萬七千塊花色玻璃片組成“創世紀”主題,在陽光的透射下浮現出美麗的色彩。

進入教堂最先感受到的是設計大師彼得·巴勒另一項偉大的設計“肋拱支柱”。大殿中央挑高細長的天花板布滿了交織成網狀的肋拱設計,使得教堂不需要單調笨重的支柱。

教堂拱和拱之間的牆壁不需要承重,因此增加了巨大窗戶麵積,將大量的光線引入室內。教堂中沒有特定的照明設備,挑高的拱頂,透光的窗引入陽光,再加上彩色玻璃窗,使教堂顯得莊嚴、氣派,還有些迷幻。

玻璃花窗自1290年後便成為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多扇的彩繪玻璃花窗成為最膾炙人口、最常見於歐洲教堂的裝飾。

教堂內的雕塑、神龕等無不精美                        

二樓、三樓巨大的管風琴至今還在使用               

祭壇前的長廊建於1372年,長124公尺,高33公尺。聖壇上,醒目的哥德式窗格線條優雅繁複,上方高聳弧形的拱頂,兩旁拱型回廊的建築架構,展現出歌德式教堂壯麗的氣勢。在歐洲,通常重要的教堂,也是重要人物的陵寢。中殿聖壇前有一個用鐵欄杆圍起來的大理石棺,裏麵安葬著波西米亞國王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和皇後,以及他們的兒子馬克西米連二世(Maximilian II)。

聖約翰墓:內波姆斯的聖約翰(St. John of Nepomuk) 是14世紀盧森堡王朝時期布拉格教區的紅衣教主。由於拒絕向國王瓦茨拉夫四世泄露王後懺悔內容,被國王從查理大橋上扔進伏爾塔瓦河溺死。聖約翰·內波姆斯之墓是來到教堂的必看:由巴洛克建築師艾拉許於1930年用二十噸純銀打造,並裝飾以眾多浮雕。靈柩之上聖約翰·內波姆斯手持十字架,雙膝半跪神情安詳,上方四個天使輕輕扶著帷幔,基座,天使們將被丟進河裏的聖約翰托上來……

上圖:4個天使掀起了帷幔;左下:聖約翰·內波姆斯手持十字架,神情安詳;右下:天使們將聖約翰緩緩托起

聖瓦茨拉夫禮拜堂(The Chapel of St. Wenceslas):聖維特大教堂中有著20個禮拜堂,最著名的就是聖瓦茨拉夫禮拜堂(Kaple sv. Václava)。 其實聖維特隻是大教堂的簡稱,其全名為聖維特、聖瓦茨拉夫和聖阿代爾貝特大教堂,是獻給三位聖徒的教堂,聖瓦茨拉夫就是其中之一。瓦茨拉夫一世(Wenceslaus I)是大教堂的奠基人,他於公元929年在伏爾塔瓦河畔的城堡山上,建造了圓形教堂,奉獻給聖維特。瓦茨拉夫一世是捷克最早的統治者,波西米亞公爵弗拉季斯拉夫一世(Vratislausl I )的長子、博列斯拉夫一世(Boleslav I)的兄長。瓦茨拉夫家族從其祖父開始就皈依天主教,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但是母親德拉霍米拉(Drahomira)卻是一個對基督信仰充滿敵意的異教徒,瓦茨拉夫兄弟倆一個隨父親,一個隨母親,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弗拉季斯拉夫一世於921年在抵抗馬紮爾人的戰役中逝世,年僅十三歲的瓦茨拉夫繼承爵位,祖母盧德米拉攝政。母親德拉霍米拉不願基督教徒盧德米拉控製其兒子及政府,遂安排兩位貴族將其謀殺。從此,德拉霍米拉攝政直至924年瓦茨拉夫一世親政。據說瓦茨拉夫一世不僅是虔誠基督教徒,而且博學又聰明,善良又謙卑,是公認的好國王。隻可惜他統治時間並不長,公元935年被隨母親信仰的弟弟博列斯拉夫所殺。博列斯拉夫遂後繼承了瓦茨拉夫的爵位,統治波希米亞三十多年。其實博列斯拉夫一世還是一個英明的國王,在領土擴張和領地建設上都有不錯的成績,對捷克民族的貢獻也是不小的。但是由於殺害兄長得位不正,還是被稱為“殘暴者” (Boleslav the Cruel)。而瓦茨拉夫作為殉道者被封為聖徒,是布拉格人信奉的國家守護神。因此聖瓦茨拉夫禮拜堂不僅是整個大教堂的膜拜中心,同時也被裝飾得特別華麗,呈現出金碧輝煌的光彩。小禮拜堂是聖瓦茨拉夫遺骸埋葬之處,牆壁用珍貴的、價值堪比寶石的石材砌成,不僅磨光還鍍了金,牆上的壁畫描繪著耶穌受難故事與聖溫瑟拉的一生。大教堂漫長的修建曆史上幾經坎坷和戰火,不過這些壁畫卻都幸存了下來。

聖瓦茨拉夫禮拜堂內不讓參觀,隻能在外麵拍一張                 

網上找到的禮拜堂內部照片可見其光彩          

皇家禮拜堂和聖維特墓(Imperial Chapel and Tomb of St. Vitus): 聖維特是大教堂的主要守護神,皇家禮拜堂是聖維特的墓地。 公元929年瓦茨拉夫一世從德國國王Heinrich I 手中獲得聖維特的第一塊遺體(手臂),便在此地建造了教堂(大教堂的圓形大廳)奉獻給聖維特。1355年查理四世完成了瓦茨拉夫一世的願望,在帕維亞得到聖維特的軀幹,並將原教堂改建成哥特式大教堂,以安葬聖維特。查理四世後來也將自己的墓地建在旁邊。今天我們看到的聖維特墓,砂岩底座和紅色大理石的棺墓是查理四世時代的舊物,而雕塑則建於19世紀,原來的雕像在普魯士的炮火中毀壞。 

聖西吉斯蒙德禮拜堂(St. Sigismund Chapel): 聖西吉斯蒙德是這片土地的守護者,禮拜堂為他的長眠之地,其大小是一般禮拜堂的兩倍。

彩窗:陽光透過彩窗,將牆流光溢彩映射到牆壁上。色彩斑斕的彩窗是聖維特教堂的精華之一, 每一幅圖案都是由多塊色彩豔麗的玻璃組成,在陽光的照射下非常精美。參觀大教堂最佳時間是接近中午,此時的陽光正好透過彩窗照射進來。參觀完教堂再看一場正午的皇宮換崗儀式,是最佳的城堡參觀方案。

慕夏之窗:彩窗中最珍貴的是位於教堂中殿左側的第二扇,稱為慕夏之窗(The Mucha Window),由藝術巨匠阿爾豐斯·慕夏(Mucha)親手繪製。慕夏於71歲高齡時創作的這麵彩繪玻璃窗美輪美奐,大量的運用圓及螺紋是其獨特的風格。慕夏之窗描繪了聖西裏爾與聖美多迪烏斯傳教布道的情景,他們倆是把基督教帶進斯拉夫地區的聖人,也是斯拉夫文字的創造者。

聖喬治大殿(Basilica of St George)

聖維特教堂旁邊一個粉色的建築就是聖喬治大殿,它是布拉格城堡內最古老的教堂,也是整個布拉格第二老的教堂。聖喬治大殿由波希米亞大公弗拉迪斯拉夫一世(Duke Vratislausl I)於公元920年創建,並在973年增建了本篤會的聖喬治修女院。後來教堂被一場大火燒毀,1142年重建。教堂的巴洛克正麵修建於17世紀後期,十世紀保留下來的隻有基石和雙塔。聖喬治大殿內部小巧簡潔,與聖維特教堂完全不同。整個建築屬於早期羅馬風格,與巴洛克式的華麗相比顯得低調樸實。四周和天頂布滿了羅馬式的壁畫,還有很多石棺,安葬許多王室成員,包括瓦茨拉夫一世的父親弗拉迪斯拉夫一世。聖喬治教堂很小,但整個空間音響效果很好,如今是每年舉辦《布拉格之春音樂會》的地方。

教堂紅色的外觀非常醒目                        

教堂非常簡潔樸實,有很好的音響效果,每年的《布拉格之春》音樂會在這裏舉行      

教堂內部主要為為羅馬式                   

牆上簡單的壁畫和石雕                         

左邊是瓦茨拉夫一世的父親弗拉季斯拉夫一世的棺墓;右邊為其祖母魯德米拉的墓,棺墓外的聖喬治屠龍浮雕,為十四世紀的藝術作品。這個王族家庭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充滿悲劇,瓦茨拉夫一世死於親弟弟之手,祖母則為他的母親所殺。

黃金巷 (Golden Lane)

聖喬治大殿往東有一條窄窄的巷道,巷道直通往下山的路,兩邊小屋林立,這就是著名的黃金巷。黃金巷原本是城堡侍衛以及仆人工匠居住之處,所以整條街又小又窄。16世紀國王魯道夫二世喜歡煉金,許多煉金術師都聚集在此,巷子因而得名。19世紀之後這裏逐漸變成貧民窟,20世紀中期重新規劃,將原本的房舍改為小店家,出售各種紀念品和手工藝品。如今的黃金巷遊人如織,它之所以吸引眾多遊人前來,是因為捷克著名作家卡夫卡曾居住於此。1916年,當時隻是一位銀行小職員的卡夫卡搬到了巷子的22號,他第一次有了私人空間,並在此默默完成了當時不為人知的作品《鄉村醫生》和《致科學院的報告》。如今他的故居成為旅遊景點,許多來到布拉格旅遊的人都會前來匆匆一覽。他們中間不少人也許根本沒有讀過卡夫卡的作品,隻知道這裏曾經住過一位著名的作家。沒關係,這裏的老房子知道,牆壁的石頭也是會說話的。

從左圖這個大門進去,經過右邊所示的窄窄街道,便可到達黃金巷                 

黃金巷曾是城堡仆人、侍衛居住地,也是煉金術師聚集的地方,如今是博物館。19號樓上是兵器博物館,還有監獄和刑具。

監獄的鐵窗鎖不住外麵的風景                        

現在小屋已被改造成小店,供遊人參觀                      

許多人都奔向22號,這是卡夫卡的舊居,他在這裏完成了《鄉村醫生》和《致科學院的報告》,現在舊居是卡夫卡專賣店。

洛雷塔修道院和珍寶館(Loreta Monastery and Treasury)

參觀完聖維特大教堂我們順著16世紀城堡區的市政廳的街道向西走,很快來到洛雷塔廣場,洛雷塔修道院(Loreta Monastery)坐落在廣場上。對麵是巨大的切爾寧宮(Czernin Palace),如今是捷克的外交部。洛雷塔修道院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巴洛克式教堂,米黃色的建築前站立著一排雕塑,細長的中央塔樓造型活潑。鍾樓裏,有一組由27個大小不同的鍾組成鍾琴(Prague Loreto Carillon),每到整點便會叮叮當當演奏起讚美詩。優美的鍾聲引起過路人駐腳仰望,這是絕無僅有幸存的,歐洲現代化之前最後的巴洛克樂器。走進正門,一條長長的拱廊連接庭院。拱廊的天花板裝飾著彩繪壁畫,牆壁上掛著一幅幅天使圖像。庭院中一座巨大的神龕(Santa Casa),是洛雷塔修道院的核心所在。庭院中還有兩個巨大的噴泉,耶酥複活雕塑群噴泉和榮耀升天雕塑群噴泉。修道院有多個禮拜堂,其中最大、最豪華的是主教堂。主教堂又被稱為耶穌誕生教堂,主祭壇是文藝複興風格,內部裝飾及其華麗,金碧輝煌。洛雷塔的珍寶館坐落在一樓,是參觀的很大亮點,這裏的收藏是除了聖維特大教堂之外,波希米亞最大和最有價值的教堂寶藏。洛雷塔珍寶館幾乎完全收藏16至19世紀的作品,以巴洛克風格的收藏品最為特別,其質量非常出色,呈現出17世紀和18世紀中歐金飾藝術的頂峰。教堂珍寶通常以禮儀式的鑽石聖體架(Diamond Monstran)為主,在洛雷塔收藏的眾多金光閃閃的聖體架中,布拉格之星(Prague Sun)最為耀眼,在它的體架上裝飾著6222顆鑽石。

洛雷塔修道院是布拉格最迷人的巴洛克式建築            

門前站在一排小天使雕像             

長長的拱廊連接庭院,天花板裝飾著彩繪壁畫,牆壁的木質框裏掛著一幅幅天使圖像

庭院中坐落一座巨大的神龕聖卡薩,還有兩個大噴泉                   

神龕聖卡薩是洛雷塔修道院的核心所在,真正的洛雷塔。洛雷塔原本是意大利的一個小鎮,相傳是聖母瑪麗亞身懷耶穌時的居住所。17世紀波西米亞天主教徒將其複製,於城堡中建造了洛雷塔修道院,將聖卡薩置於庭院中。自建立以來它一直是宗教聖地,朝聖者絡繹不絕。

神龕牆壁上裝飾著精美的浮雕,講述聖母瑪利亞的故事   

聖卡薩中有一很小的小禮拜堂,是意大利形式的真實模樣。禮拜堂用傳統方式分成兩部分,祭壇上洛雷塔聖母雕像坐落在1671年製作的銀質框架中。禮拜堂內的大部分物品,包括聖物、方尖塔、燭台、燈等都可以追溯到17世紀。                                       

主教堂又被稱為耶穌誕生教堂,內部的裝飾及其華麗,精湛的洛可可繪畫、貝殼裝飾的框架、栩栩如生的雕塑,使得主教堂看起來金光閃閃富麗堂皇。                                              

主祭壇是文藝複興風格                                                                               

洛雷塔珍寶館有豐富的教堂聖品收藏,大多為16至19世紀的藝術珍品,以禮儀式的鑽石聖體架為主。這些聖體架做工精細、造型優美,上麵鑲滿各種寶石,以“布拉格之星”(左上1)為其中極品,上麵鑲嵌了6222顆鑽石。

各種精美的鍾表和銀製品                                                                                   

主教的冠帽和服飾                                      

斯特拉霍夫修道院神學圖書館Strahov Monastery - Theological Library)

距離洛雷塔修道院不遠,順著小路向上走,步行大約10分鍾左右,佩特任山的綠樹叢中出現一座白色的兩層樓建築,這就是斯特拉霍夫修道院(Strahovsky Klaster)。修道院建於1143年,是布拉格最大、最古老、也是最奢華的修道院。修道院大門上有普雷蒙特雷修會的創始人聖諾貝特(St.Norbert)的雕像,位於修道院入口處是一座文藝複興式樣的聖羅克教堂(St.Roch)。斯特拉霍夫修道院有兩座裝修精美的巴洛克式圖書館:修道院圖書館和神學圖書館,它們被譽為最美圖書館。圖書館穹頂壁畫華美絕倫,由18世紀的著名畫家繪製,包括了18個大場景和5個小場景,描寫著關於智慧、知識、教育為主題的畫麵。參觀圖書館需要提前預約,拍照另收拍照費。

白色的斯特拉霍夫修道院顯得非常典雅                  

修道院圖書館                                       

神學院圖書館                                          

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地理位置很高,是一個很好的觀景平台。

不遠山頂上的佩特任塔是布拉格最高點,人們喜歡登塔拍攝布拉格的全景。  

佩特任山(Pertrin Hill)

佩特任山是城堡山旁邊的一個小山丘,山頂有一座仿法國埃菲爾塔建造的小號鐵塔。鐵塔是全布拉格的最高點,吸引了許多遊人和攝影愛好者登塔觀景拍照。上佩特任山有兩種方式,爬上去或坐纜車上去。我們時間有限,坐車來到山頂。這裏是一座五彩繽紛的大花園,清風徐徐,沒有遊人的喧嘩,人們都趕去攀爬佩特任塔了。我們不想去湊熱鬧,隨便找了一個地方坐下來,靜靜看著滿園玫瑰,身心沐浴在涼爽的微風中,享受這難得的安寧。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