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首都 - 波哥大掠影

本帖於 2016-08-29 10:36:22 時間, 由超管 論壇管理 編輯
 
哥倫比亞首都 - 波哥大掠影
 
                                                                                                                  流浪漢     2009.11
 
去哥倫比亞

‘你如果去哥倫比亞,把你的財產先給我吧。’幾年前但我告訴朋友我想去赤道上的國家哥倫比亞時,朋友開玩笑說。那時,哥倫比亞的那位從哈佛商學院畢業的鐵血總統上台沒多久,反毒與毒販的抗爭戰爭正如火如荼,不少生靈被碳塗,哥倫比亞國家的司法部長都被毒販暗殺。

‘你去哥倫比亞玩什麽?’親戚問。

‘沒有什麽,隻是一種文化。’我的確回答不出那裏的特色,那裏的著名地方。

出發前,我努力思考,對這個不陌生的國度,我知道什麽呢?毒品,綁架,槍殺。我記得某一年的足球世界杯,哥倫比亞隊守門員一個失誤,導致了比賽的失敗。回國後,守門員被槍手在公共場合明殺。那可以說那是對足球的瘋狂,也可以說是對生命的藐視。僅僅是幾周以前,這個國家的一個街道足球被整個消滅掉了。

除此之外,控製我們感官的媒體控製都毫無例外地重複著:毒品,暗殺,綁架遊客,警告。一句話,地獄。

像往常一樣,準備工作從網上開始。即便是這種沒有驚天動地的轟轟烈烈,沒有世界奇跡,但她是南美第三大國家,一個曝光率很高的國家。這是中國開放旅遊的國家,去那裏的中國人卻非常少。中哥之間每年五十億美元的貿易,多少會帶去一部分工作和生意人,但卻很少去旅遊,更少人留下對這個人口有四川的三分之一,但麵積卻是四川的兩倍(都以重慶獨立前算)的國家印象。

在這個世界上,哥倫比亞不是一個小國,放在歐洲,她的麵積是英國的四倍,德國隊的三倍,法國的兩倍,她也是日本的三倍;四千四百萬的人口與西班牙差不多,是英國,德國的五分之四。哥倫比亞放在歐洲,無論是人口還是麵積,都不算是個小國。

‘氣溫,波哥大。’回車。波哥大是哥倫比亞的首都。當我費心查詢安全問題時,也沒有忘記看一下自己該帶什麽衣服。

‘攝氏5度-13度。’我開頭一直以為不管是南半球的深春也好,還是赤道附近的旱季也好,氣溫無論如何也該比這個範圍高。春節時分泰國的炎熱記憶,還沒有從腦海裏抹去。大腹便便的我最怕高溫燒烤。

坐上飛機,和旁邊那位棕色人聊起來,才知道波哥大地處高原,海拔在2600尺,赤道的高原導致了波哥大終年氣候如春。在地球上,離太陽越近,氣溫越低。這是可以證實的。

我把話題扯到安全問題,飛機上我旁邊這位平凡得丟在人群裏就找不到的哥們,去過那裏。

‘大城市是安全的。不過你最好不要在街上打車。從旅館找車出去。’

‘怎麽,你出過事?什麽事情?’我擔心的是被綁架。敲詐幾個錢倒是小事,我也沒有什麽錢可供敲詐。在北京被敲詐後,我的原則就是被出租車敲詐時,其實是自己的心態問題。

‘噢,我沒有出過事,隻不過是聽說。’他回答。

‘起碼比墨西哥,巴西好。’網上一位先行者是這樣描述的。出發前,有了這句話,我心裏的石頭放下了。隻要不是不問青紅皂白的綁架和射殺,都是安全的。巴西的搶劫,巴拿馬的強偷,阿根廷的險遇,我不會總是那麽運氣不好吧。

因為到達是夜晚,我還是打了電話,讓旅店接我。這是我第一次請旅店接機。

飛機上傳來機長的廣播‘我們遇到愛達台風,飛機將會顛簸。’一萬米高空也受台風影響?

臨近加勒比海上空,飛機果然開始搖晃。我已經麻木了,近幾年壞消息已經讓人麻木。服務員遞過酒來。自從好友喝酒出事以來,已經很久沒有酒友了,也很久沒有喝酒了。喝酒是喝的朋友。

‘要什麽飲料?果汁,酒,可樂。’

‘有什麽酒?’

‘果酒,烈酒。’

‘烈酒有什麽?’

‘羅姆,杜鬆子酒,伏特加。。。。。’

沒有忍住,我點了最烈的酒。人生該有幾回醉?酒還沒有入口,人就已經醉了。

 
初到

飛機著陸的預告廣播把我從醉夢中喚醒。窗外的燈光已經不遠了。

來南美的航班常在夜裏到達。

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黃金城國際機場(El Dorado)是我所見過的最簡單的首都國際機場。行李處與停機坪僅一簡陋牆之隔,行李員從外麵露天的停機坪把行李放上傳輸帶,從裏往外看,機場飛機不太多。我在想,要是下雨怎麽辦?

海關入關,很容易,倒黑不黑的邊關警察問了些基本問題,比如說是為什麽來,停留幾天等,就放行了。

照片組1:機場

           到達機場行李處外麵是飛機                                                                               到達機場


 













 


   
             機場                                                                                                                旅店小酒                         

 
 


 










 
 
我在機場內的外匯兌換處兌換了哥倫比亞元(比索,Peso)。哥元幣值很小,是日元的二十三分之一,是過去意大利裏拉的十分之一,一人民幣可以換300哥倫比亞比索。很久前,在意大利還使用裏拉時,曾經換過一次,一起去的朋友開玩笑說,這裏的百萬富翁成群。哥倫比亞的百萬富翁比意大利還容易。和在意大利的感覺一樣,我看見那麽多零心裏就發怵,要是記錯了看錯了,多麻煩。我對數字天然害怕。

一過海關,幾乎就是接人處。夜裏,小小的接人出口,人擠得很多,我在陌生的人群裏尋找我的名字,不遠處,我看見坐在我旁邊的旅客在向我招手。我擠了過去。

‘我想這是接你的。’他很自信的說。

‘還真是,謝謝。’我其實覺得這家夥真不露相,坐在我旁邊,不顯山,不露水,好像一直閉目養神,卻把我填的表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貨。

旅店的年輕女接待員個子不高,居然除了‘不講英文’外,真不講半句英文,拿出呼機唧唧歪歪地把附近等待的旅店的車叫來,我們很快進城了。這是我第二次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非常順利地進城。第一次是在巴拿馬,但那次是旅店自動安排的車。

旅店離機場並不太遠。晚上從機場出來的道路因為維修,還顯得擁擠,道路兩邊的燈光很少。可惜接待小姐一點不說英文,我什麽都問不到。鬱悶。

旅店,果然如網上描述的一樣,門口是荷槍實彈,帶著大狼狗的警衛。

照片
2:旅店門口的警衛和狗
 
            旅店門口的警衛和狗


 

















旅店服務生都是男性,前台英文還行,但對當地旅遊知道很少。比起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甚至是巴拿馬都差很多,連地圖都沒有像樣的。我後悔這次因為有人接機,沒有在機場多轉幾圈,拿點地圖和其他旅遊信息。

打開電視,頻道不少,幾十個,但八成都是美國頻道。旅店是美國旅店。難道這又是一個歐美殖民國家模式出來的?現在的世界幾乎都是籠罩在歐美文化之中,太多的好萊塢,CNN,太多的街舞,RAP,太多的妖魔小說。太少的自己。

我後來知道,盡管哥倫比亞的總統是哈佛畢業生,但這個國家是南美幾個國家中歐美影響最小的國家,是一個最注重自己傳統文化的國家,是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國家。
 
 
地下鹽岩教堂

我一大早,就來到旅店的服務處,找到昨天已經下班的客服小姐。

‘這裏是哥倫比亞的一個特有的教堂,是在地下的鹽岩教堂,全世界隻有這一座。一定要去。’服務員剛大學畢業不久,還很清純。

好主意。利用過去的鹽礦,改建成一個巨大的地下教堂。在不遠的小鎮,我決定先去。

諾大的波哥大沒有地鐵,快速的交通主要靠市內捷運,有點像中國有些城市的BRT,大通道的公共汽車,走專門的車道,盡量減少紅綠燈。這種低成本的解決辦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交通問題,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城市交通燈不可能完全取代,車道本身也是資源,特別是交通擁擠的地方。

照片組
3. 捷運(BRT)
捷運車站-西蒙大街                                                                              -捷運車


 


 


 


-





                 捷運車





 
 














波哥大依山而建,城市的整個東麵都是芒色熱特山,城市成扇形向西邊擴散,捷運也從東向西成扇形,在遠郊的幾個終端形成交通樞紐,由小巴繼續向遠處輻射。北口,蘇巴口,拉丁八十,美洲口,和南口。

我來到北口,找到繼續往北開,去思巴克塔(Zipaquirá,發音為Sibakita)的小巴。小巴是南美常見那種標準搭配,一人開車,一人吆喝招客,路邊的客人隻要認識車,招個手就停,沿途沒有車站,隻是在較大的城鎮中心有些站牌,聚集客人。

波哥大的司機開車,有點像這個國家的剽悍。出城後,道路不直,不平,不時可以遇到修路的路段,司機好像在考驗豐田車的性能,急起猛煞,加上不好的路況,這種劇烈的運動折磨著我的腸胃。但拉客的搭檔卻十分習慣,他常常需要助跑,趕上不停的小巴,以便節省時間。

第三世界小巴非常流行,是城市間的中長途的重要交通工具。小巴靈活。從波哥大北口去思巴克塔鎮是4000哥元(13人民幣元)。

小巴出城後,兩邊的房屋逐漸變成淺丘的草原,但牛羊卻不多,也沒有種莊稼,兩邊偶爾在草原上可以看見一些溫室。從土地的顏色和上麵茂盛的草叢上看,土地是肥沃的,我覺得真可惜。後來我發現,這個國家是在是自然資源太豐富,特別是土地和氣候,他們無所謂,對土地的荒廢不像在可耕地比例較低的中國人那麽惋惜。

作為哥倫比亞的首都,波哥大的英文普及不高,出了市區,會英文的就更少了,我幾乎是問遍了車上的乘客,都一點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麽,有時候真是急人,而又擔心。好在出發前,我把地下鹽教堂的名字寫在一張小字條上,並用拚音背下來,加上鹽教堂的聞名度,我一路裝顛,不停地叨,連我旁邊的小夥子都知道我要去哪裏,一路不停用手勢告訴下還是不下車。

49公裏的路,路況 不好,加上小巴拉客接客,用了一個小時才趕到鹽教堂所在的思巴克塔小鎮。拉客的小夥子下車幫我攔下旁邊一輛出租車,用西班牙語告訴司機我要去哪裏,並連比帶劃告訴我費用是3000哥元(10人民幣元),才回到小巴離開。

鹽教堂在思巴克塔大約兩公裏的小山上。安第斯山脈把哥倫比亞西北部的沿海與這個國家大部分,中南部內地分割。一千五百年前,海邊與內地的交通不便,鹽運成本高,內地鹽礦應運而生,頗像四川的鹽都自貢。從老照片上看,這個鹽礦曾經堆積有幾十米高的鹽山,在礦門口分成大袋,再運到四麵八方。鹽礦曾經是小鎮重要的經濟支柱,直到本世紀初。

照片組
4:鹽教堂的入口,立著紀念過去鹽礦工的雕像。
地下鹽教堂前雕塑                       


 


 


 
















   
            地下鹽教堂入口浮雕                                                                                                地下鹽教堂入口


 


















教堂門口有導遊,但多數隻講哥國國語西班牙文。而英文導遊要求是起碼五人才能成行。我和管事的商量,看是否可以行個方便。管事兒的講西班牙文。

‘他們說想辦法湊五個人吧。’看出我的窘樣,旁邊一位中年人過來幫我翻譯。‘你從哪裏來?’他順便問。

‘中國。’

‘中國哪裏?’這樣問的人都多半去過中國。

‘你熟悉中國?’我反問道。

‘我去過,走過幾個城市,但記不清了,隻記得吃得太好了。’

‘當然。我從上海附近來。’我用了太太的故鄉。

‘上海我們去過。’

我相信來過中國的哥倫比亞人的比例,會比去過哥倫比亞的中國人的比例高。走出中國後,覺得外麵的平均富裕程度和冒險精神都是我們不如的。

盡管他幫我說了一陣,但英文導遊實在太少,我隻好跟著西班牙導遊組,尷尬地盲聽。在整個參觀過程中,我隻有一次弄懂了他們在說什麽,那一定是導遊在大聲讓大家報自己從哪裏來的時候。

‘巴西。’

‘阿根廷。’

‘秘魯。’

‘巴拿馬。’我可以聽出那些熟悉的名字。來客多半是南美國家,沒有常見的日本人,印度人。大概怕死。

‘中國。’我的回答讓不少人側目。我想,來這裏的中國人也一定不多。盡管如此,與幾年前相比,我還是明顯感到中國的影響上升極快,我們已經從第四世界進入了第三世界。幾年前,去南美國家時,還很少看到中餐館,而這次我起碼見過兩三家中餐館。

進入鹽礦不久,兩邊的泥土裏就出現白花花的鹽漬,像老人灰白的頭發,越往下,白色越多,伸手一摸,再舔一下,兩億五千萬年前的海水,巨鹹。多年的開采,讓這個地下鹽礦盤根錯節,再經過近百年的教堂開發,和近二十年的旅遊開發,裏麵的小道都很平,很寬闊。

網一般的路邊按教堂的樣子用鹽岩雕成宗教人物,故事情景,十字架,桌椅等,兩百米深的底部主教堂部分,主廳高幾十米,正前方十字架用藍色燈光裝飾,在黑暗裏非常醒目。兩邊的副廳,用十幾人才能合抱的鹽岩石柱分開,這大概是世界上最粗的‘鹽柱子’了。

照片組
5:鹽教堂
地下鹽岩教堂雕塑                                                            地下鹽教堂雕塑
















 


地下鹽岩教堂柱子                                


 


 


 


 


 


 


 
            地下鹽岩教堂

 


 


 



            地上雕塑


 


























         鹽教堂主堂十字架-借花獻佛

































         鹽教堂主堂副廳-借花獻佛



























鹽岩教堂在世紀初曾經是禮拜的地方,更有遠處的信徒慕名而來。後來由於第二次旅遊開發,教堂變成以旅遊為主,被天主教取消正式教堂的資格。

波哥大本來海拔就高達2600米,算半個拉薩,而鹽岩教堂又深入地下200米,氧氣更加稀薄,我頭暈得十分厲害,腳步飄逸,這時體會到入口處的警告。我真想一下子坐下去,不再起來。我拚命深呼吸,應用剛開始學的太極慢功,極力放緩自己的所有動作和腳步,怕自己堅持不到出去。

從鹽岩教堂出來,我按記憶,向山下走去。很快,我發現原來山路上正中間劃著一條黃線,這是怕大家迷路,為了方便遊客而特意畫出的路線。順著這條黃線,我順利地回到思巴克塔。
 
 
路過思巴克塔

這裏沒有一棟高樓,甚至是除了鹽岩教堂,我不知道還有什麽有名的地方,這是典型的哥倫比亞小鎮,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鎮,人口看起來有幾千萬把的,規模和四川的鄉差不多。

盡管是周末,在小鎮稍微離中心遠一點的地方,白天人還是不多,平房很像村落的住宅,瓦房,白牆,很很多殖民地那種鐵皮房頂很不一樣,我懷疑這裏的照片上可以和中國相混。

照片組6:思巴克塔小鎮及路邊飯館
思巴克塔小鎮的小巴

 
























思巴克塔小鎮民宅



 


 

















                                思巴克塔小鎮小街                                                                


 


 
















思巴克塔小鎮路邊快餐                                                                                                  路邊快餐


 




















                     思巴克塔小鎮主街



 


















仔細看哥倫比亞人,竟有很多和中國人非常掛像。很多時候我幾乎是忍不住想要上前打招呼,可是看看他們與其他當地人的融洽關係,聽他們那種和當地人一樣的西班牙口音,我打消了他們是中國人的念頭。我知道,從網上看,來哥倫比亞的中國人不多,更不可能與當地人幾乎融入一片。

大概正是由於哥倫比亞人不少很像中國人,我在大街上引起的回頭率並不像南美其他國家那麽高,好幾次當對麵的行人走到很近時,才在眼裏流露出詫異,大概才發現我這個冒牌的當地人。據介紹,哥國印第安人與白人的混血占60%,印第安人與黃種人接近,隻是個子矮些,皮膚再紅些,是不是綜合上白人的血統就看起來像黃種人?

我從冷清的鹽岩教堂附近,走到人氣逐漸多的地方,選了家客人比較滿的小館子。這裏我很難想象會有中國城市那種做幾十,幾百人的大館子,熱氣騰騰,嘈雜喧嘩。

小飯館隻有六張桌子,客人拚桌,每張桌子坐六個客人。

我擺出外國人的架子,選了個單邊坐下。

‘請給我菜單。’我已經習慣比劃了,怕夥計聽不懂。

‘沒有菜單。一切都在我腦子裏。’令我大吃一驚,夥計不僅聽懂了,還比較流利地回答我。

‘沒有菜單?’

‘沒有。說吧,要什麽,牛肉,豬肉,還是魚。’夥計很牛。

我四周看看別人吃的什麽,選了一個樣子好看點的魚。其實吃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哥倫比亞老百姓吃的。吃,是風情、文化的重要部分。

飯菜上來了,炸薯條,炸魚,炸紅薯,外加一小口米飯,一小撮白菜,幾片西紅柿,大約70人民幣一份。因為沒有菜單,我不知道其他價錢怎樣,但起碼不會像我在上海那樣被堵在房間裏狠宰。在這樣的小鎮上,讓人有一種天然的信任。我後來在波哥大看到的菜譜,知道這裏一頓簡單的便飯大概就是50到70人民幣。

這是波哥大及附近典型的快餐,炸雞,炸魚,炸牛排或豬肉,加點炸薯條,一點飯。盤內的飯菜,份量不少,但光看就已經飽了。我回想起即便在半流放的時候,冬天寒冷的半夜也時常要悄悄溜出去,去那對老夫妻開的、也是同樣小的飯館,溜個熱氣騰騰、辣辣的肚條。難怪剛才在鹽岩教堂門口那位兄弟說在中國‘吃得真好。’

什麽是天堂?天堂就是幾串烤羊肉,一個爆腰花。

哥倫比亞的人比較友好,旁邊的客人不時投過來眼光,點個頭,微笑一下。

吃完飯,我很自信地問夥計,回波哥大的車站在哪裏。這下我可失算了。夥計能夠很溜地說牛肉豬肉,但語言卻不超出這個小飯館的六張桌子以外。

‘¥%&×#。’

他帶我走出店裏,指了指方向。起碼,他聽懂了‘波哥大’幾個字。他指的,一定是汽車站的方向。

我順著飯館夥計指的方向走下去,兩個街區後,一個中年人迎上來,嘰嘰咕咕的西班牙一通,看他直接迎向我,我猜有可能是路人或是小飯館的夥計叫來的人。我跟著來人,向鎮中心走去,直到看見一輛小巴離開。那人揮揮手,攔下小巴,對我招招手,讓我上去。

坐上小巴,我的心放下來。這次,不是我沒有想到回程車,隻是實在不知道,或是說沒有時間去安排回程車。加上白天,人煙也密,我想總應該有辦法回來。

上車後,我實在困得不行,在迷糊過去前的最後一眼裏,看見小鎮中心居然有個中餐館‘龍’。當我再醒來時,已經是波哥大的北口汽車樞紐站了。
 
 
波哥大漫遊

從北口汽車站往市中心走,越走街道越寬,大路兩邊的平房逐漸變成兩層,三層,四層,房群橫向延伸越來越厚,逐漸演變成街區,枝生出橫穿主道的副街,街道也越來越繁華,店麵越來越光鮮,人氣越來越旺。從北口到市中心,白天坐捷運或出租車需要近一小時。這是一個有八百多萬人口而又很少高層公寓的大城市。

這座離赤道距離和新加坡離赤道距離相近的城市坐落於芒色熱特(Monserrate)山麓之下,向北,西,南散開。城市的西南郊是貧困區,被城市最大的博利維爾(Bolivar)廣場建築群隔開。博利維爾廣場是為了紀念哥倫比亞獨立領袖西蒙·博利維爾。

那天一大清早,天剛亮,我就出門了。我對出租車司機拿出旅遊介紹上麵的波哥大的主教堂照片,他琢磨了一下,不太肯定教堂具體位置,他憑著經驗,把我帶到博利維爾廣場附近,問了街角的一個警察後,讓我自己走過去。太陽剛出來,我就來到博廣場。這是城市的最大最主要,最有名的廣場。首都主要的公共建築都在這裏,羅馬式的主教堂,現代化的國家司法部和最高法院及720獨立紀念博物館。1810年6月20日,哥倫比亞的獨立的就從這裏發出最早的呼聲。現任的鐵血總統府,也在廣場邊上。廣場附近小巷裏,居然還有一家中餐館。

清晨,上班一族還沒有來辦公室,廣場很安靜,教堂,政府都還沒有開門,人不多,但尋早食的鴿子已經不少了。廣場剛開始準備聖誕節,地上滿是鴿子糞,一位老太正在喂大群的鴿子。空曠的廣場,四周圍繞著古老的石頭建築,略顯得冷清,淩亂。缺了人氣。

照片組
7:博利維爾廣場、總統府、教堂、國會、司法部、中餐館
Bolivar廣場哥倫比亞國會                                                                          Bolivar廣場波哥大市府


















Bolivar廣場上的鴿子                                                                  Bolivar廣場大教堂



















      Bolivar廣場博利維爾雕像                    



















      博利維爾廣場小店                                                     博利維爾廣場中餐館

 
                波哥大總統府前門                                                                               總統府側門

 
 
                                   老城區天主教堂



































    老城區天主教堂



































哥倫比亞在宗教文化方麵,繼承了歐洲的天主教,十字軍那種標誌,不時可見。兩座有名的天主教堂都在廣場附近,我企圖混進其中一個去參觀,但被告知教堂不開門。我沒有等,我看過太多的教堂。我注意到,教堂是波哥大唯一沒有保安和警察的地方。難道毒販也怕上帝?

總統府就在廣場旁邊,不大,遠不能和中南海比。總統府戒備森嚴,對麵是軍營,門口用汽車堵著,兩側的街道用水泥路障攔著,隻有行人可以通過。臨近總統府的街區冷冷清清,空無一人,似乎沒有人居住。守衛的警察盯著稀少的路人,氣氛十分緊張,起碼是我感到如此。這是我在波哥大唯一感到緊張的地方。

博利維爾廣場是傳統歐洲典型的四合廣場,四周布滿了圍樓。我拍完照,從邊街走出去,廣場四周的大街上,人們已經開始向四麵八方分流,公共汽車和小巴擠滿了大街小巷,一天的忙碌工作即將開始。我注意到波哥大市區的交通,是捷運,大巴和小巴的組合。捷運走幹道,大巴走大街,小巴則穿街過戶,把人們運到幾乎是每一個角落,這種組合非常方便,我幾乎在所有的小街,弄堂裏,都看見忙碌的小巴穿來穿去,人們幾乎是下了小巴,就跨進辦公室大樓或自己的小家。小巴非常便宜,隻是你需要知道它的路線。

照片組
8:博利維爾廣場旁大街的晨運

 博利維爾廣場旁大街的晨運                              晨運小巴


 


 


 


 


 
                   穿街過戶的小巴


 
























雖然博利維爾廣場是波哥大最主要的公共建築集中地方,是政府和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但卻與歐洲城市不同,沒有構成波哥大城市的商業中心。波哥大人氣最旺的,是由此向東的芒色熱特山麓,那裏才是豐富多彩的市中心,擠滿了商店,博物館,小攤的鬧區。

波哥大的鬧區,分白天和夜生活不同。在白天,老城中心是城市的靈魂,和我熟悉的亞洲市中心氣息相投,本地生活的人們,年輕人在這裏堆積,到處是人群,在琳琅滿目的商店進進出出,露天小攤區也集中在這裏,這是波哥大唯一比較大的露天小攤區。白天在城裏漫步,我想,這裏和中國一樣,好像總有走不完的不上班一族,不上學一族。

哥倫比亞多數人口,占60%為白人和原著民印第安人混合後代,白人20%,黑人和印第安人各10%。大街上主要是那種倒黑不黑的人群,年輕人特別多,很多年輕人留著南美式的大胡子,頭發上塗著發膠,街上還有很多男男女女很像當地的學生。地處赤道附近,卻由於高原而全年氣溫如春,使人們忘記了太陽的毒辣,忽略了保護自己的皮膚,從而很多人皮膚粗糙。盡管如此,緊鄰著世界選美之都委內瑞拉的哥倫比亞,大街上仍然不時會出現美女。我注意到,很多倒黑不黑的人,從個子,體型和膚色上,與中國南方人很像,特別是側麵,因而我在人群中並不太起眼。記得當我剛進入哥倫比亞時,機場的警察從側麵看,實在是太像中國警察。可惜機場不能拍照。不知道別的遊客是否注意到這個有趣的景象。

然而,大街上,電視上看,這個曆史上是西班牙殖民地的國家,主要仍然繼承了歐洲文明,街上的建築,商店的櫥窗,人們的裝飾上,當然更不說語言。這是一個典型的南美有著西班牙殖民地曆史的國家,整個政府,經濟,文化,甚至是鬥牛場。國家的獨立,隻是多了一個總統和幾個部長。
照片組9:老城市中心街景、鬥牛場
波哥大市中心                                 







 
















波哥大市區小攤區                                                                           鬥牛場






















           市區街景























   市區街景                                                                                             市區街景


夜景






























老城中心小攤區教堂                                                                      老城中心


 


 


 


 

從大街上,如果說一定要挑出和歐美有點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主要街道的沒有如林的歐美和日韓的大廣告牌,街上麥當勞,漢堡王沒有那麽多,英文很不普及,大部分旅遊點都沒有英文介紹和導遊,韓國汽車和歐美日汽車一樣普及,而三星的薄屏電視壓倒號稱是薄屏電視主要產地的中國。

波哥大街上還有一景,就是流動手機站。走在大街上,到處可以看到有人舉著200 min的字樣,開頭我以為是給手機充電,後來我琢磨出,那是給路人打電話用的。照下麵的照片很不容易,開頭我總以為是角度不好,後來發現是他們刻意躲避。最後是背著臉讓我照了一張。
照片組10:每分鍾200、150哥元的手機


 















 





   這位哥們血拚,隻要150
























夜晚,位於北口和老城中心之間的拉·卡斯投拉那(LA. Castollana)一帶是城市的生命。這是波哥大中產階層集中的地方,也是城市夜生活集中的地方。

‘你一定要去,’旅店的客服部小姐極力推薦,‘那是真正的波哥大。’

其實,那裏是波哥大比較富裕人區,商店更像歐美那些大商場,不少精品店。入夜,附庸風雅的人們蜂擁到這裏享受精心裝飾的燈光。拉·卡斯投拉那大概也是波哥大最大的夜生活區,一座座臨街的飯店,酒吧擠滿了人群,街上人群接踵擦肩,真好像是什麽都不要錢似的。哥倫比亞以黃金和綠寶石聞名天下,但夜店裏這些特產不如老城中心那麽多。拉·卡斯投拉那類似於北京的東直門和上海的南京路的混合。可惜,都不是我的愛好。夜裏,光線不好,加上對太擁擠的人群的不習慣,我連照片都沒有多留。

我住在波哥大近郊,離市中心有15分鍾的車程,相當於成都的新南門,或是北京的三環。早晨,我走出旅店,四周是現代寫字樓,後麵是常見的一片片居民小區。清晨,人們開始跑步,準備早餐,服務店已經開門。一切,和我們熟悉的生活景象類似,連樓房,公園都是那麽相似。現代文明把世界變成單一模式。

照片組
11:波哥大近郊
                窗外小區                                                                        波哥大近郊寫字樓


 
波哥大近郊寫字樓                                                                             波哥大近郊寫字樓

























        住宅小區派出所後麵也是足球場                                                        住宅小區保安


 














                      近郊住宅小區                                                                       近郊住宅小區下麵的小吃店


 


 


 


 

       住宅小區活動中心
 


      


























小區活動中心



                          
波哥大聞名的遊地之一是登芒色熱特山一望。在老城中心不遠,有直上山頂的纜車。以前還曾經有爬高的小火車。芒色熱特山麵向城市一麵,是峭壁。山頂上卻修建了公園,教堂,和餐館專門供遊客眺望這座美麗的城市,是所有到波哥大一遊的人們必去之處。

登上山頂,大部分波哥大市盡在眼底。整個城市高樓不多,都集中在城市中心,整個城市非常密集,顯出成熟城市的特點。可惜城市北部被山崖擋住,不能窺探整個波哥大。

像中國人把道觀和佛廟修在深山老林一樣,南美有把教堂建在懸崖峭壁上的傳統。登芒色熱特山頂建有一座比較規模的天主教堂。教堂對外開放,中午還有禱告,福音傳播。教堂後麵是為遊客服務的禮品小攤,大排檔的飲食。山頂還有個很不錯的公園,精心栽種的花屏,幽禁的小道,和幾間別有特色的餐館。當然,山後麵遠處有路盤旋上山,而不是到處是懸崖峭壁。遠處,還有另外一座聖像,很像好萊塢常見那種孤零零山上的聖像,可惜我過不去,隻是遠遠地拍了張照片。
 
照片組12:山崖上的鐵路、山頂教堂、公園、山頂小攤、遠山的聖像、波哥大俯瞰
                     山崖上的鐵路                                 






















       山下的老城中心


























      山頂上的教堂






























    山頂上的教堂






































 


 


 


 


 


 


 


 
     山頂上的小攤區

 


 


 


 


 

 


                山頂小吃                                                                                        


 



















 



























         城南遠眺

 
 


                                                
   旁邊山頂上的耶穌

 


 


 


 








 

這是一個寧靜的城市,成熟的城市,一個生活的城市。它也許不是那麽有名,不是到處名勝,不是日新月異,那麽張揚,但八百萬百姓在這裏棲息,他們自得其樂,他們喜愛自己的城市。
 
 
黃金博物館

哥倫比亞除了足球和毒品外,自然資源豐富,黃金開采和加工曆史悠久聞名,而祖母綠寶石則不僅是世界主要產地,占90%以上,而且質量質量上乘,被視為高貴、穩重、優雅而高尚的象征。

在波哥大,有一座世界獨特的黃金博物館,裏麵記錄了哥倫比亞黃金開采和加工的曆史。

黃金博物館位於老城市中心,門麵上很樸實,樓也不高。我一大早來到這裏,博物館還沒有開門,警察卻比我來得還要早。我閑著無事,觀察起世界上最密集的警察。

照片組
13:黃金博物館
黃金博物館                                                                     黃金博物館


 


 


 


 


 










































波哥大是世界上警察最密集的城市。據觀察,波哥大的警察分為三類,一類是每個街口的崗警,第二類是每個街區巡邏的步警,很多是帶著狼狗,第三類是重點地區的軍警或特警,這類特警通常都持長槍。我發現,波哥大的警察,不僅是城市中心地帶嚴密布置,而且就連遠郊,連那些不起眼,但重要的地方,也都是非常精心布置,沒有絲毫馬虎。這大概是七年來的與毒梟鬥爭的教訓和結果。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雖然說是密度上有所誇張,但卻是非常貼切的描述。

除了三類主要警察外,還有大量的保安,而這些保安也多是佩戴武器,警棍,狼狗。除此外,還有旅遊警察。波哥大的警察和北京的警察相比,實在是太和善,雖然都是武裝到牙齒,但非常容易接近,問路時,態度也非常好,一點沒有脾氣,也不反對和遊客合影。波哥大的每一棟大樓,都有非常認真的,保安措施。從這一點講,波哥大是非常安全的。在南美的幾次奔波,這是第一次什麽驚險都沒有。

照片組
14:崗哨、步警、軍警,帶狼狗的保安,旅遊警察
                                          崗哨                                                            巡警

 
 


 


 


 


 
  軍警

 

























     旅遊警察









 




















黃金博物館,當然是重點保護對象之一。在博物館開門前,四周已經布滿了警察。開門時,參觀的人不太多,我幾乎是幾個館的第一個遊客,金燦燦的博物館非常幽靜,黑暗中的工作人員安靜地站在那裏,好像博物館是為我一個人開的。

參觀前我很好奇,還有什麽比中東那些權貴送給白金漢宮的黃金品更漂亮的?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個金燦燦的黃金島,精致的樹葉,耀眼的光澤。那已經是極致了。帶著這些先入為主的印象,我以為哥倫比亞的黃金博物館僅僅是黃金飾品的陳列,但幾百年前印第安人的飾品能夠有多輝煌?

波哥大的黃金博物館走的是另外一條路。開眼的,並不是金燦燦的陳列,而是文化、曆史的介紹。黃金,作為飾品,本身是沒有什麽價值的,但資本主義把它作為另外一個經濟杠杆,另外一個貨幣手段,因而產生了超出黃金本身的虛擬價值,與我們日常的紙幣類似。昔日西班牙殖民者從這裏掠奪的黃金,在本地並不是那麽值錢,我們甚至可以猜測那些殖民者帶來的物品,也許對當時的本地環境而言,比黃金具有更大的價值。

隻有當殖民者掌握了大部分黃金,隻有在殖民者將資本主義的價值和產業帶回來,並統治這個環境時,黃金才會上升為一種主要財富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有難以合成的金屬都有可能變成‘黃金’
– 波哥大黃金博物館開篇就這樣介紹。的確,如果有一天哥倫比亞成了世界超級力量,文化,軍事,經濟,那一天祖母綠寶石一定會成為黃金中的‘黃金’。

除了黃金曆史外,博物館還介紹了南美的人類曆史,介紹了千百年來采集,加工這個博物館裏陳列的黃金飾品的人們產生和發展的脈絡。從這裏,可以看到人們普遍偏重的希臘和埃及文化之外,還有南美這支古老的文明,這裏同樣悠久,也同樣發達過。展覽告訴我,一萬年前,南美已經有人類的遺跡,而這個人類的分支,曾在中國文明達到高潮的兩千年前,也到達過高潮,略比埃及晚些,也不如埃及那麽輝煌。而這些文明,都沒有征服大海而最後湮滅在曆史長河中。展覽沒有交代曾經是前列的文明為什麽落到了後來的印第安人階段,也沒有探討文明落後的原因。

哥倫比亞的黃金曆史,僅僅是這裏印第安人的黃金飾品曆史,是黃金的色澤,易保存,特別是作為陪葬品再出土時的保存性。對幾百年前的南美印第安人而言,黃金的價值比不上可以用於狩獵,耕耘的鐵,銅的價值。據介紹,當年西班牙人大量湧入這塊土地,他們很快從當地人那裏了解到黃金資源,在掠奪印第安人時,由於大量的金塊,讓掠奪者對印第安人的黃金裝飾無暇顧及,而且在這裏,沒有對印第安人進行種族滅絕,從而留下了大量寶貴的首飾遺產,使今天的博物館金碧生輝。

哥倫比亞的文化底蘊,是我見過的南美國家之最。其他網友提到的這個國家讀書的習慣,也許可以做一個佐證,而黃金博物館,是有一個佐證。同在南美,類似的自然環境,同是一個祖宗,同是一段殖民史,但是卻不同的表象。

可以看出,哥倫比亞沒有否認自己的曆史,盡管早已經從西班牙宗主國獨立,這裏的文明,這裏的統治階級主體文化,仍然是歐洲文明。雖然混血人群已經是這裏的主體,但過去的殖民者仍然受到紀念。我們必須承認,不管是屠殺還是驅趕,歐洲文明給這裏帶來的是進步,是更先進的文明,是讓這個國家進入世界民族之列。

黃金博物館不大,三層,加上地下一層。和歐美國家,或是中國的那些大博物館,羅浮,大英,大都會,故宮相比,這隻是滄海一滴。而這三層中隻有兩層是真正陳列過去的黃金飾品。盡管幾百年前的技術和審美一定不如今天的大師們,甚至可能還不如南京路上大的精品店,但我還是被眾多的陳列震撼了。

博物館的收藏豐富,跨越時間長,品種多,印第安人所能想到的裝飾部位,從額,頸,手,胸,腰,臀,下身,大大小小,不同時代,不同地位,不同風格,從時間長度和品種寬度,立體地勾勒出幾百年來印第安人的黃金文化。考慮到時代的元素,我還是要為那些精品喝彩。陳列基本按年代和部位展開。其中幾個密集陳列處,黃金本身的色澤,在裝飾燈光的反映下,發出那種耀眼光澤。個別展品也許是出自比較近代,做工超過一般印第安人土著的整體水平,已經算是精品。

組圖
15:黃金展覽陳列


 


 


 


 





         




























     金光燦爛                                                                                           黃金博物館的早期殖民曆史





















 
 
博物館和反毒

波哥大還有國家博物館位於老城中心的鬥牛場附近。這又是讓人對哥倫比亞文化刮目一新的傑作,遠超過南美第一、二的大國巴西和阿根廷。一個隻有四千來萬人口,還不到四川的一半,卻實實在在地從遠古的甲骨文曆史,到三千年前的石器文化,再走過歐洲人的殖民時代,一直到近代。十七個陳列室,思路非常清楚,布置也幹幹淨淨。唯一的問題,也是大問題:隻有西班牙文。這對於一個國家博物館來說,顯得偏激。

我隻能根據照片,展品和圖片走馬觀花一般遊覽博物館。這也讓我有機會觀察參觀的人群。在參觀者裏,有很多年輕人,20-30歲,還有很多情侶。其中不乏一邊看一邊做筆記的參觀者。這在任何國家,對這些枯燥無味的甲骨文,殘片,破布類的曆史記錄,都沒有這麽認真的。一個國家能夠讓年輕人對自己的曆史自覺學習,就連東方國家也無法做到,坦率地講,連我自己都做不到。

我對哥倫比亞曆史沒有研究,不知道是否與瑪雅文化相關,地處加勒比海,鏈接墨西哥、北美與南美大陸,也許是瑪雅文化中的一部分。不知道有什麽曆史高手對此研究過。

照片組
16:國家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                                                                                         參觀博物館的學生























    博物館展品




















 
同樣處於老城市中心附近的波哥大的現代博物館,則是藝術博物館。這是在一個小街上,門麵也很不起眼,完全不能和黃金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相比。出租車司機也不知道那是什麽,即便跟著地圖,我們來到現代博物館門口,司機還在問入口在什麽地方,我意識到這是一個江湖博物館。說實在的,我走到門口,又退出來了,直到實實在在找到旁邊牆壁上被樹葉遮住的現代博物館幾個字後,才進去。

樓不大,裏麵是個禮品店。

‘這裏是現代博物館?’

‘是的。’

‘展品在哪裏?’

‘這邊。’售貨員指了指她左邊一個小入口。

照片組
17:波哥大現代藝術博物館


 


 



















現代博物館很小,三層,每層隔成三、四個展廳,展廳還是寬敞明亮,畫不多,基本上是兩個主題:一是當地一種畫在小船上的小風景油畫和另外一個主題占了畫展的70%以上,那就是反毒兒童畫。參觀者很少,我常常隻看見自己,我也見不到工作人員。而且,像國家博物館一樣,現代博物館也沒有英文介紹。好在繪畫語言是跨越國界的。

照片組
18:小船上的風景


 


 


 


 





























 




















哈佛大學商學院大概教會了哥倫比亞現任總統阿爾瓦羅·烏裏韋博士不僅要武攻,還需要文鬥,要從思想上,從意思形態裏讓販毒離開社會,離開老百姓。這位儒將上台七年,這場反毒戰爭就進行了七年。在開初,毒販的抗拒相當有力度,一時腥風血雨,到處是鎮壓和報複,到處是暗殺和綁架,連政府的反毒高官都不能幸免,讓這個國家度過了動蕩的幾年,也讓西方懷疑了幾年。

哥倫比亞獨立近兩百年,由於農業資源的富裕,不存在吃飯問題,人口向城市的遷移非常完善,不僅有首都波哥大,還有不少中小城市。哥倫比亞農村人口絕對稀少,而赤道的陽光和雨水,高原的四季如春,造成茂密的樹林,給法律邊緣人群造就了良好的環境。從飛機上往下看,和一路的加勒比國家相比,哥倫比亞的森林最茂密,而且蔥翠欲滴。這又是一個天府之國。

我過去始終不理解,為什麽那麽多當年的納粹會逃到南美,現在倒是覺得除了距離,南美的富裕和歐洲文明是另外一個原因。

反販毒畫展,展現了蔥綠的山區,血腥的殺戮和鎮壓。在我印象裏,油畫作者不是兒童,不記得是從什麽地方得出的印象,也許是從油畫的版麵,大小和數量。但油畫的對象是兒童。

‘反販毒有多少年了?’在離開哥倫比亞的飛機上,我問旁邊的乘客。這次是位姑娘,而且看上去像哥倫比亞人,衣著,麵目,而且帶有很濃的這幾天在街道上聽到的口音。

‘七年。’

‘警察隻是在波哥大有那麽多?’

‘不,所有的城市都是。’

‘治安有改善嗎?’

‘有,哦,很多。’看來老百姓還是支持那場反毒戰爭的。

我不知道是否在所有城市力度都那麽大。我知道哥倫比亞有不少城市。我也知道波哥大一定耗費了納稅人很多錢。來前,我以為歐美媒介過分誇大了哥倫比亞的這場戰爭,但現代博物館,滿大街的警察軍隊,說明了曾經戰爭的殘酷性。經過七年消磨,任何毒販,不管曾經多麽強大,在沒有外援,沒有國際支持情況下,都無法和穩定的國家政權抗衡。毒販還是不夠明智。廣東人就知道,富不與官鬥。
 
照片組19:現代藝術館裏的反毒品戰爭油畫



 


 

 


































































 
離開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終於到了回家的時候了。

‘你起碼要兩小時前到機場,最好是三小時。’旅店的服務員告訴我。

鬼差神使,我居然很早就到了機場,這次我發現服務員說對了。全世界的機場在遊客離境時,都沒有哥倫比亞黃金城國際機場搜查那麽嚴。我的包,所有乘客的包,都被仔仔細細裏裏外外翻查過三次。我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哥倫比亞要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形象還是國際社會對這個國家的壓力。我從頭到尾通過安檢,實實在在地用了兩個小時。

這是一個安全的國家,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國家。我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去這個國家的更多的地方和城市。
 
後記,遊記結束時,傳來哥倫比亞一個州長被槍殺。

                                   2009.1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