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山下有這樣一座城市,她因音樂而優雅迷人,因多瑙河而美麗靈動,因古建築而燦爛輝煌,她就是維也納。當“音樂之都”、“建築之都”、“文化之都”一頂頂漂亮的桂冠都砸向她時,這個美麗的城市都會毫不猶豫地接著,並驕傲地宣稱:當之無愧。維也納坐落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盆地中,其三麵為森林環繞,東部與遼闊的東歐平原相接,藍色的多瑙河從市區靜靜流過。維也納的曆史始於公元1世紀的羅馬帝國,羅馬人曾經在此建立城堡。公元955年,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擊敗馬紮爾人,標誌著維也納和奧地利的崛起。12世紀奧地利從附屬巴伐利亞公國的藩侯領地提升到獨立的公國,維也納成為它的首邑。1278年哈布斯堡家族戰勝了普熱米斯爾王朝,開始了它統治奧地利長達7個世紀的曆史。維也納作為首都迅速發展起來,宏偉的哥特式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15世紀以後,維也納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7世紀奧地利取得了維也納之戰(The Battle of Vienna,1683年)的勝利,維也納開始了輝煌的建設時代。起源於意大利的巴洛克風格橫掃歐洲,這種建築風格不可避免地展現在這一時期維也納的建設過程中。18世紀,瑪麗亞·特蕾西亞母子當政期間熱衷於改革,推動社會進步,同時也帶來藝術的繁榮。隨著城市的發展,維也納很快成為歐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海頓、薩列裏、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等等音樂大師將維也納推向古典主義的頂點。19世紀的維也納達到了最輝煌的頂峰,版圖日益擴大。1867年,著名音樂家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了圓舞曲《藍色多瑙河》,代表這個城市攀上了維也納現代主義的文化巔峰。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的來臨,即為哈布斯堡王朝劃上了句號,奧地利帝國以及維也納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初到維也納
離開布達佩斯我們來到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幾百年曆史的沉澱為這個城市留下了寶貴的遺產。為了避免開車,我們選擇下榻在老城中心。老城的麵積不大,城內石板鋪成的街道縱橫交錯,巴洛克式、哥特式、羅馬式各種風格的建築林立,中世紀的斯蒂芬教堂尖頂高聳入雲,古老的霍夫堡皇宮雄偉壯觀,多種多樣的雕塑隨處可見。老城的一麵是多瑙河,另一麵由一層層環形大道圍繞,最內層的內環線也被稱為戒指路,它所環繞的就是老城的核心曆史中心,大多景點都集中在這條戒指路上。除了美景宮(Oberes Belvedere)、美泉宮外,所有景點都可步行到達。我們將車停在酒店旁的停車場,把距離遠的美景宮放在離開的那天,市內參觀就靠我們的雙腳吧。
衝入雲霄的聖斯蒂芬大教堂 (網絡圖)
雄偉壯觀的霍夫堡宮
古樸繁華的老城步行街
風格多變的古建築
隨處可見的雕塑
我們的酒店坐落在老城中心
酒店門口有一個美麗的普羅維登斯噴泉(Providentia Fountain),噴泉的雕塑原為奧地利著名雕塑家多納(Georg Raphael Doner)1737年創作,故噴泉也被稱為多納噴泉(Donnerbrunnen)。普羅維登斯女神坐在頂端,手裏抓著一條蛇,下麵是4個抱著魚的小天使,四周的四個人物代表奧地利的四條河流。噴泉建造於卡爾六世(Karl VI)時期(1711-1740),到了瑪麗亞·特蕾西亞時代(1740-1780),女王認為雕塑太為裸露不適合在公共場所展現,下令銷毀。接到命令的藝術家Johann Martin Fisher看到了雕塑的完美與價值,不忍心將其毀去,於是將女神稍加修改,披上衣服重新放回原處。1873年雕塑出現了損壞,於是原件被移至美景宮的博物館內,現在我們看到的是1873年製作的複製品。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和音樂連在一起,許多音樂大師在這裏度過他們的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等傳世不朽的經典大作,都是在這裏誕生。因此來到維也納怎麽能夠不聽一場音樂會呢?於是做計劃時,聽一場音樂會被納入行程。不料網上訂票時出了紕漏,我由於事物繁忙將訂票的任務交給了麗。沒想到維也納的音樂廳多如牛毛,訂票的網頁太複雜,訂完票才發現預定的音樂會並非當初所想,既不在國家歌劇院也不在金色大廳,而是在城市公園中的一座歌劇廳裏。也隻能這樣了,我們放下行李,就快步向城市公園趕去。
城市公園(Stadt Garten)
城市公園位於老城東部環形大道內側,是維也納紀念碑和雕塑最多的公園,也是最受遊客歡迎的公園。奧匈帝國的末期,維也納老城的城牆被拆除。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下令在新建的環城大街旁邊建造一座向普通百姓開放的公園。1861年,城市公園的設計任務交給了宮廷的風景畫師約瑟夫·賽勒尼和維也納市第一任城市公園管理局長魯道夫·西貝克。一年後城市公園正式向民眾開放。公園內有許多名人雕像,其中最著名的是華爾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的鍍金塑像,俗稱“小金人”,來到維也納地遊人都會過來看一看。除此之外,公園內還有許多其他藝術家的塑像,如古典音樂大師舒伯特、交響樂和宗教音樂作曲家安東·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輕歌劇作家雷哈爾(Franz Lehar)、著名畫家漢斯·馬卡特(Hans Makart)等等。我們來到城市公園,離音樂會開場還有一些時間,便在公園中閑逛,未能免俗地四處尋找小金人。
城市公園是維也納人閑暇之餘最喜愛散步的地方,也是戀人們經常相約的場所
輕風中一陣芬芳撲鼻,原來來源於這些美麗的花朵
公園被維也納河分成南北兩部分,由卡羅林橋(Karolinenbrucke)相連
河岸也修飾得很漂亮
安德烈亞斯·澤林卡(Andreas Zelinka),當年推動城市公園建設的維也納市長。雕像位於公園的最北邊。紀念碑上刻著的“1861-1868”,這是他擔任維也納市長的期間,人們樹立這尊雕像以紀念他積極倡導和推動城市公園建設的功績。
公園中的多瑙河女神雕像
終於找到小金人了。約翰·施特勞斯,從7歲便開始創作圓舞曲,一生寫了四百多首樂曲,包括圓舞曲、進行曲以及其他音樂體裁的樂曲,其中以《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敘曲》《春之聲》等最為著名。
舒伯特(Franz Schubert),古典主義音樂最後一位巨匠,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在他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劇、10部交響樂,以及多首奏鳴曲等等。
安東·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管風琴家
漢斯·馬卡特(Hans Makart),奧地利著名畫家,代表作品有《五感覺》等
弗裏德裏希·馮·阿默林(Friedrich von Amerling),19世紀傑出的奧地利肖像畫家之一,1835-1880年間擔任奧匈皇帝弗朗茲·約瑟夫的宮廷畫家,著名畫作有《自畫像》、《朱莉伯爵夫人》等。
離音樂會開始還有一段時間,我們在公園裏找到一家餐館坐下晚餐。維也納不愧為音樂之城,正式音樂會還沒開始,先來一個小型的
音樂會是在公園中的庫爾沙龍音樂廳(Kursalon)舉行。這是一座文藝複興風格的建築,內有四個音樂廳,修建於1865年,也是當初修建公園計劃的一部分。音樂廳建成後,約翰·斯特勞斯在這裏舉辦了他的的首次音樂會,從此庫爾沙龍音樂廳便成為他最愛的演出場所。如今這裏是老維也納交響樂團的主場,每年有500多場演出,主要演出施特勞斯、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人作品。
老城曆史街區
維也納老城內有三條黃金大道形成了一個“U”字形,將老城圈成了一個寬敞的步行區。步行區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作為起點,終點於霍夫堡宮,維也納好吃、好玩、好看的全在裏麵,所以這一區域又被稱為黃金步行區。我們的酒店在這個區域的中心,從酒店出發無論往東還是往西,許多著名的景點都在5-10分鍾路程之內。大清早我就出門了,現在就請你跟著我的腳步,和我一起參觀這個漂亮的古城。走在維也納舊城大街上,各種風格的古建築和雕塑隨處可見,讓人感受到當年帝國的繁華和濃鬱的文化氣息。出旅館大門左拐,不遠處很快看到一個漂亮的建築,二樓平台上有一座騎著戰馬的塑像。這是阿爾布雷希特·弗裏德裏希·魯道夫親王(Albrecht Friedrich Rudolf),他是奧地利帝國最後一名著名統帥,曾在1866年的庫斯托紮戰役(Battle of Custozza)中擊敗意大利人,獲得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誌帝國三個國家的元帥軍銜。整個建築是阿爾貝蒂娜博物館(Albertina Museum),維也納的最大博物館,擁有世界最大、最有價值的版畫收藏,包括自15世紀以來上百萬幅經典作品。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網圖)
阿爾布雷希特·弗裏德裏希·魯道夫親王塑像下麵是海王星噴泉(Neptune Fountain)
阿爾布雷希特·弗裏德裏希·魯道夫親王騎馬雕像
繼續向前不遠我們來到奧地利國家圖書館。這是奧地利最大的圖書館,也是世界最著名圖書館之一。有藏書740萬冊,藏品還包括莎草紙、手稿、古本和珍本、地圖、地球儀、音樂、畫像、圖表、照片、簽名和海報等等 。圖書館的前身為哈布斯堡的皇家宮廷圖書館,其曆史可追溯到14世紀,哈布斯堡王室開始收集手稿等類似物品。圖書館大廳原屬於霍夫堡皇宮的一部分,建成於1726年,內部裝修富麗堂皇,有世界最美圖書館之稱。時間尚早,圖書館還沒有開門,無法進去參觀。原打算回程時過來看一下,可是我們在外麵一逛就是一整天,圖書館最終沒能進去,有一點小遺憾。
圖書館原是霍夫堡宮的一部分,氣勢很大
內部裝飾及其漂亮(網圖)
圖書館大廳頂部的壁畫,主題為“戰爭和法律的寓言”,由丹尼爾·格蘭創作於1730年(網圖)
圖書館前是寬大的英雄廣場,旁邊是霍夫堡的皇家花園,花園中有許多雕塑,其中最著名的是莫紮特塑像。在花草剪拚成的音樂符號前莫紮特雕像屹立,大理石基座的雕像是莫紮特著名歌劇《唐·璜》中的場景。
莫紮特,最偉大的古典音樂家之一,世上少有的音樂神童,他3歲學琴、5歲便上台演出,6歲寫出了三首小步舞曲,11歲完成了第一步歌劇《阿波羅與希亞欽杜斯》。在他短短35年的一生中給世人留下了600多首作品,包括22部歌劇、41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等等,總括當時的所有音樂類型。他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遊曲後來成為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代表作包括《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土耳其進行曲》、《降E調第39號交響曲》、《C大調第21鋼琴協奏曲》等等。
繼續向前不遠便是瑪麗亞·特蕾西亞廣場(Maria-Theresien-Platz)。廣場中間是瑪麗亞·特蕾西亞的大型雕像,兩邊分別是自然史博物館和藝術史博物館。廣場和博物館修建於1819年。瑪麗亞·特蕾西亞是奧地利曆史上唯一一個女性統治者。174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去世,瑪麗亞·特蕾西亞作為其長女即位。我們常稱瑪麗亞·特蕾西亞為女皇,其實是不準確的,神聖羅馬皇帝的繼承權隻能是男性,瑪麗亞·特蕾西亞繼承了除神聖羅馬皇帝以外的所有爵位: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女王、波希米亞女王,而她的丈夫弗朗茨一世成為名義上的神聖羅馬皇帝。瑪麗亞·特蕾西亞在位40年的期間,提倡改革,崇尚藝術,是一個有作為的統治者。她的著名格言是“寧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輝煌的戰爭”。她的和平來自於與歐洲各國的聯姻。她與丈夫弗朗茨一世育有16名子女,通過聯姻的方式使得奧地利與歐洲大部分國家有了姻親關係,因而也有“歐洲王室丈母娘”之稱號。廣泛聯姻使得奧地利得到了各方麵的支持,由此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重現並煥發了活力,奠定了奧地利大公國成為奧地利帝國的基礎。
瑪麗亞·特蕾西亞廣場
瑪麗亞·特蕾西亞端坐在紀念碑上俯視大地,頗有母儀天下風範。碑下的基座的正麵站立著首相尼考茨親王,四周的騎像是女王旗下的武將:道恩元帥、萊西元帥、勞頓元帥等人。浮雕上是那個時代的16位傑出人物,其中有莫紮特、海頓、格魯克等,顯示了藝術和自然的力量。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博物館是為紀念弗朗茨·約瑟夫皇帝執政60年而建造,皇帝親自參加了奠基儀式,但到博物館建成開館時已作古人
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其外形與藝術史博物館非常相似,好像一對孿生姐妹在廣場兩邊遙遙相望
坐落在廣場兩邊的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和藝術史博物館都是世界級重要的博物館,特別是藝術史博物館是世界第四大藝術博物館,有著豐富的美術和裝飾藝術藏品。參觀這樣的博物館至少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維也納看上一星期也不會嫌多。我們時間緊總要有所取舍。做計劃時我們決定利用租車的優勢多跑一跑風景秀麗的多瑙河的瓦豪河穀以及上奧地利的湖區,至於維也納大城市我們以後的機會會很多,舍去這些博物館留給下次吧。在瑪麗亞·特蕾西亞廣場沒有作過多的停留,直接奔向對麵的霍夫堡宮殿。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