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沉沙鐵未銷—博物館裏的哈布斯堡帝國戰爭史 (4/5) 第四篇 潰敗

折戟沉沙鐵未銷—博物館裏的哈布斯堡帝國戰爭史

顧劍

第四篇 潰敗


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決定了多民族大一統帝國的末日,無論哈布斯堡的皇帝們多麽勤奮,多麽勵精圖治,無奈都是逆曆史潮流而動,注定了失敗的命運。拿破侖戰爭以後歐洲大陸重新達成列強之間的勢力均衡,享受了好幾十年和平歲月,但表麵上的平靜掩蓋住的是實際社會中的暗流洶湧,主要是兩股大的思潮影響著整個歐洲:一是民主主義,工業革命帶來資產階級的興起,平民階層向王朝和貴族爭奪權力,爭取立憲;二是民族主義,民族意識的興起,各民族爭取民族自決權,反對帝國的統治。當時這兩種趨勢都是時代潮流,但在各國的影響力不太一樣。比如法國在波旁王朝複辟以後,吐出了拿破侖時代侵占的外國領土,所以民族主義對法國國內政局沒有多大影響,民主主義是主流。1830年七月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平民國王”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登基。1848年歐洲革命當中,巴黎爆發“二月革命”,路易菲利普下台,新成立的第二共和國,很快又被拿破侖的侄子,共和國總統路易·波拿巴改成了法蘭西第二帝國,這就是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拿破侖黨人尊皇帝和奧地利的瑪利亞-路易莎公主的兒子為拿破侖二世)。這都和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的興起有關。而在奧地利帝國東部的匈牙利、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特蘭西瓦尼亞這些地方,資產階級沒有那麽發達,民族主義是主要矛盾。在四分五裂的德意誌、意大利各地呢,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兩者並重,交織在了一起,終於在1848年迸發出席卷全歐洲的革命浪潮。


1848年歐洲革命前夕的奧地利皇帝,是拿破侖戰爭時期弗蘭西斯一世的兒子斐迪南一世,他是弱智而且沒有子嗣,但統治期間有梅特涅這樣能幹的大臣主持朝政,國家承平日久,倒也過得去。雖說神聖羅馬帝國已經解散,奧地利皇帝不再是德意誌諸邦的共主,但還兼任著德意誌聯盟的主席,而諸侯當中最強大的當然是普魯士。1848年歐洲革命在德意誌諸邦裏表現為強烈的民族意識的覺醒,希望德意誌最終統一,來自德意誌各邦的代表在法蘭克福召開大會,會上提出以奧地利為首統一整個德意誌的“大德意誌方案”,和撇開奧地利,以普魯士為首統一其他各邦的“小德意誌方案”。前者把所有德意誌人統一在一個國家,可是奧地利帝國絕大部分的土地和臣民都不是德意誌的,奧皇首先就不願意。所以還是“小德意誌方案”現實一些,但普魯士國王又擔心奧地利反對,所以也不願意出來領導統一。無論如何,德意誌統一在1848年還隻是民間呼聲而已,遠不到實現的時候。


1848年的意大利就不一樣了,哈布斯堡帝國在這裏遇到了一場真正的戰爭。當時意大利北部從西到東,一個是獨立的皮埃蒙特王國,就是以前歐根親王的老家薩伏伊公國,以都靈為中心,一個是以米蘭為中心的倫巴第地區,最東麵是以威尼斯為中心的維內托地區。倫巴第和維內托都屬於奧地利帝國。意大利中部有一些小公國象帕爾馬、曼圖亞,還有以佛羅倫薩為中心的托斯卡納大公國,這也都是奧地利的勢力範圍,皇帝本人還兼任托斯卡納大公爵。再往南以羅馬為中心,是獨立的教皇國。意大利半島南部那不勒斯和西西裏島都是波旁王朝的西班牙的轄地。總體來說,意大利半島上隻有教皇國和一個薩伏伊家族的皮埃蒙特王國是獨立的,北部中部是奧地利的,南部是西班牙的。所以皮埃蒙特王國就承擔起了意大利民族統一的所有希望。


意大利民族主義最初以“青年意大利黨”和“燒炭黨”為中堅,小說《牛虻》的背景就是這段時間。到1848年皮埃蒙特王國(現在叫做撒丁王國)乘著全歐洲革命的熱潮,利用意大利高漲的民族熱情,向奧地利宣戰,想要奪回意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和維內托。可惜他們這次遇到了帝國柱石,老將拉德茨基元帥。


在今天的奧地利軍事博物館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形容拉德茨基和他的戰友們:“文迪施-格拉茨親王、耶拉契奇伯爵和拉德茨基元帥三個人,被視為戰勝1848年革命,和1848-1849年戰爭勝利的象征。他們三人姓名的首字母WIR在德文裏是“我們”的意思,這個合稱反應了當時帝國陸軍團結一致共度時艱的自我意識。”有趣的是,三個人當中沒有一位是單純的奧地利德意誌貴族:拉德茨基是捷克人,文迪施-格拉茨原籍奧地利,封地卻在波希米亞,而耶拉契奇是克羅地亞人,他們都效忠哈布斯堡皇室,反應了貴族是最不囿於民族之見,忠於多民族帝國的中堅力量。三個人裏麵年齡最大,戰功最高,後世也最有名的肯定是拉德茨基。1848年他在奧地利駐意大利軍隊總司令任上的時候,已經81歲高齡,半個世紀前的拿破侖戰爭時期就已經躋身於高級軍官之列,當過聯軍總司令施瓦岑貝格親王的參謀長。1848年皮埃蒙特王國向奧地利宣戰的時候,意大利各地愛國人士群起響應,而拉德茨基分散在各地的駐軍隻有5-7萬人,他嫻熟地收攏部隊,放棄米蘭公國大部分地區,向東退到維羅納為中心的“要塞四邊形”死守,掩護身後東邊的維內托地區,還有向北通往奧地利本土的通道。當時他的處境確是四麵楚歌,就連身後的大本營威尼斯都被意大利愛國者占領,成立了共和國。等奧地利本土的騷亂大致平息,派來援軍會合以後,他再一舉反攻,大敗皮埃蒙特軍隊,收複失地並攻進皮埃蒙特本土,還鎮壓了威尼斯起義。這就是“第一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失敗的過程。現在的人受到那個時代《牛虻》、《斯巴達克思》、裴多菲的詩歌等文藝作品的影響,會以為奧地利帝國在意大利、匈牙利的統治是非常殘暴的,其實不是這樣,戰後拉德茨基擔任了近十年北意大利總督,到91歲高齡才離職,他作為戰勝者在北意大利實行懷柔政策,悄悄放跑了威尼斯圍城中的愛國者,也不騷擾音樂家威爾第、羅西尼這些意大利著名的民族主義人士。在1848年,為了慶祝拉德茨基的勝利,“圓舞曲之王”小施特勞斯的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了《拉德茨基進行曲》,令歌頌者和被歌頌者都獲得了永世令名:音樂愛好者都知道,現在每年元旦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上,必然保留的兩首壓軸曲目,倒數第二首是小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最後一首是老施特勞斯的《拉德茨基進行曲》,全場聽眾會跟著節拍在指揮的示意下一起鼓掌。


1848年帝國的危機不僅在意大利戰爭,本土、波希米亞、匈牙利到處麻煩不斷。3月維也納和布拉格群眾示威抗議導致梅特涅首相辭職流亡倫敦,皇帝被迫頒布憲法實行君主立憲,但5、6月份民眾再次起義,這次遭到了“WIR”三位柱石中另一位老將,文迪施-格拉茨親王的鎮壓,他那年61歲,是駐波希米亞奧軍總司令,先鎮壓了布拉格起義,然後進軍維也納鎮壓了那裏的起義,10月份晉升為元帥。然後他又和 “WIR”裏的第三位耶拉契奇率領的克羅地亞軍隊合力進攻匈牙利的民族大起義,並成功收複了首都布達佩斯。這位耶拉契奇的經曆更有意思,他身上最好地體現了哈布斯堡多民族帝國內部的複雜性。


耶拉契奇是克羅地亞人,而克羅地亞從12世紀起就是匈牙利的從屬,匈牙利國王兼任克羅地亞國王。後來土耳其帝國興起,占領了克羅地亞全境和匈牙利大部分,匈牙利兼克羅地亞這兩頂王冠,就傳給了哈布斯堡家族。簡單地說,克羅地亞是匈牙利的屬國,匈牙利又是奧地利的屬國。1848年科蘇特(Kossuth)領導、詩人裴多菲熱情鼓動的匈牙利大起義主要訴求是民族獨立,可是自己卻不給克羅地亞獨立,於是克羅地亞總督耶拉契奇作為民族主義者,他的立場就跟皇帝站到了一起,共同進攻匈牙利的起義者。奧軍和克羅地亞軍占領布達佩斯以後,匈牙利起義政府遷都,動員更多兵員抗戰,並數次擊敗奧國軍隊,直到來年意大利戰場得勝的奧軍抽調出來,加上沙皇俄國的援軍,才徹底鎮壓了匈牙利民族起義。所以今天耶拉契奇的曆史形象在各國大相徑庭:匈牙利視他為鎮壓自由與獨立的劊子手,奧地利視他為民族分裂分子,而克羅地亞視他為民族英雄,至今在首都薩格勒布的中心廣場上有耶拉契奇的騎像。


關於這段曆史,奧地利軍事曆史博物館裏有關於“WIR我們”三人組的介紹和照片,中間是年紀最輕的耶拉契奇,左邊是文迪施-格拉茨親王,右邊是拉德茨基。


博物館裏保存的拉德茨基元帥的勳章和畫像



除了在軍事曆史博物館裏,今天維也納舊城東北邊,環城大道靠近多瑙河的地方,一幢政府大廈門前廣場上仍有拉德茨基元帥的青銅騎像,這座大樓在一次大戰之前是帝國陸軍部,現在好幾個政府部門在這裏辦公。


1848年帝國的危機時刻,弱智皇帝斐迪南一世退位,讓位給年輕英俊的侄子弗蘭茨-約瑟夫皇帝。此後弗蘭茨-約瑟夫親自執政長達68年,見證了哈布斯堡帝國江河日下直到瀕臨崩潰的最後一刻。其實弗蘭茨-約瑟夫絕非昏君或者暴君,相反他每天工作12個小時,親自接見無數想要拜訪他的臣民,事必躬親,而且性格也溫和,幾乎可以說是勤政愛民的典範了。有這樣一個傳說:今天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落成的時候,因為不夠高大宏偉而備受報界指責,皇帝也不甚滿意,私下說了些批評的話,這些話被人傳到歌劇院的設計師耳裏,設計師受不了社會壓力自殺了。皇帝聽到這個消息深深自責,從此以後再也不輕易評論社會上文藝作品的好壞,每次有人問他某個建築或者某件藝術作品怎樣,皇帝總是說“很好,很好,不錯,不錯”。其實皇帝真的算是個厚道人,直到今天,他仍然受到奧地利民間的喜愛。


1854年,24歲的皇帝娶了一位比自己更受民間歡迎的皇後,來自巴伐利亞王族的伊麗莎白,就是茜茜公主。他們的愛情故事在羅密·施耐德主演的三部係列電影中,象童話一樣美麗浪漫,但在曆史上卻是個悲劇。帝後兩人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都是深受臣民擁戴和喜愛的人物,可是兩人之間卻性格不合,皇帝太嚴肅,政治形勢又一天比一天嚴峻,過於專心國事冷落了皇後。茜茜公主隻能每日以美容、健身、旅行打發日子,兩個人聚少離多,唯一的兒子魯道夫在1889年31歲的時候因為感情問題自殺身亡,在天主教徒的觀念中,自殺之人的靈魂將永墮地獄,這對皇後是個致命的精神打擊,9年以後,62歲的皇後在日內瓦湖畔的旅途中,被一名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刺死。


因為今日大眾對茜茜公主持久不衰的喜愛,在維也納市中心霍夫堡皇宮裏有專門的茜茜公主博物館。這是茜茜公主常年出門旅行所用的專車車廂


這是刺客殺死皇後所用的凶器,一把改錐。


當時她在日內瓦湖畔旅行,上船之前當地的歡迎人群非常擁擠,秩序比較混亂。刺客衝上來刺了她一下,正中心髒,當場被隨從擒獲。當時皇後的注意力可能高度集中在歡迎人群,胸衣馬甲太緊,壓迫血液回流,所以當場出血很少,沒有感覺什麽異樣。直到上船以後安靜下來,才發現自己受了致命傷。


這是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平時的辦公桌,桌上有皇後的照片。


皇帝經常在辦公室的小行軍床上過夜,隻睡3,4個小時。


皇帝的勤奮是傳奇性的。他每天隻睡很少的時間,早上5點起床開始工作,接見帝國各階層的任何來訪者,每人限製5到10分鍾的時間,一個上午要接見50人以上,而且接見的時候皇帝從來都是站著的,他的記憶力驚人,能夠記住所有這些人的名字和有求於他的事務。雖說皇帝有著親民、勤政、記憶力強這些優點,但是在當時各國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的大環境裏卻無力回天,尤其是奧地利的工業革命不夠徹底,又缺乏法國那樣發達的金融體係,皇帝再勤奮大臣再能幹,也隻是象晚清的李鴻章那樣做個裱糊匠,成天忙於為帝國的危機修修補補而已。弗蘭茨-約瑟夫在1848年剛上台的時候還相當強勢,任命了能幹的施瓦岑貝格親王為首相接替梅特涅,他是拿破侖戰爭期間聯軍總司令的侄子。親王奉行高壓外交政策,曾強迫普魯士解散北方德意誌諸侯的聯盟,承認奧地利皇帝在德意誌諸邦的領導地位。這次外交勝利被普魯士視為奇恥大辱。


沒過多久,對帝國的第一個沉重打擊來臨:意大利的皮埃蒙特王國為了追求統一和拿破侖三世的法國結盟,以一係列軍事演習故意激怒奧地利,弗蘭茨-約瑟夫皇帝果然上當,原以為隻是教訓一下皮埃蒙特的邊境衝突,演變成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法軍突然大規模開上戰場,1859年上次戰爭中的老英雄拉德茨基元帥剛剛在前一年以92歲高齡去世,弗蘭茨-約瑟夫皇帝禦駕親征,跟同樣親征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和薩伏伊家族皮埃蒙特國王維克托-艾曼紐爾二世在索弗裏諾戰役(Solfrino)一決高下,結果奧軍大敗。這次戰役傷亡的慘狀還促使瑞士人杜南創立了國際紅十字會。戰後皮埃蒙特王國不但拿下了米蘭周圍的倫巴第地區,而且拿下了奧地利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大公國和幾個小型公國,還有教皇國的大部分。不久之後,加裏波第率領的誌願軍還替皮埃蒙特王國拿下了意大利南方屬於西班牙的那不勒斯和西西裏島。維克托-艾曼紐爾二世正式成立意大利王國。這樣,整個今天的意大利版圖上,除了東北部威尼斯周圍的維內托地區屬於奧地利帝國,還有羅馬周圍的教皇國以外,全國基本上統一了。


第二個打擊發生在60年代:1864年以俾斯麥為首相的普魯士先跟奧地利結盟打敗丹麥,因為丹麥國王兼任德意誌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公爵,所以勝利之後普奧兩家把丹麥勢力排除出德意誌,瓜分這兩個德意誌公國,但分配不均的兩家翻臉開戰,1866年名將毛奇指揮普軍在柯尼格拉茨戰役(Koniggratz)中大敗奧軍,結果把奧地利徹底排除出未來統一的德意誌範圍,這就是1848年曾討論過的“小德意誌”統一方案。1870年普魯士再打敗法國,拿破侖三世退位,法國再次成為共和國,而普魯士也借此統一了德意誌,成立德意誌帝國。新近成立的意大利王國那邊,趁著1866年奧地利敗給普魯士的機會,攫取了威尼斯地區,再趁1870年法國戰敗的機會,開進羅馬消滅教皇國,最終完成了國家統一大業。


德國和意大利的統一對奧地利帝國構成特別重大的打擊,尤其是在1866年敗於普魯士之後,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就丟掉了所有在德意誌諸邦的影響力和在意大利的領地,完全變成一個中歐帝國。再加上奧地利需要拉攏團結匈牙利,於是1867年皇帝將奧地利帝國改組成奧匈二元帝國,也就是匈牙利和奧地利處於平等地位,各自有一套首都、政府、議會、軍隊,奧地利皇帝本人兼任匈牙利國王。這樣一來,向來桀驁不馴的匈牙利對皇室感恩戴德,算是安撫下來了,可是波希米亞、克羅地亞等帝國境內的其他民族又眼紅匈牙利的主權國家待遇,民族矛盾還是沒有解決。


弗蘭茨-約瑟夫皇帝是長壽的,卻也是不幸的,家國悲劇交織而來,1889年皇儲魯道夫自殺,1898年皇後伊麗莎白遇刺。他的二弟馬克西米利安大公1864年應邀去墨西哥當皇帝,卻在1867年被墨西哥反對派推翻並被槍決。皇太子自殺以後,弗蘭茨-約瑟夫立三弟的兒子斐迪南大公為皇儲。1908年奧匈帝國吞並巴爾幹半島上的波黑地區,引起南斯拉夫民族主義者的仇視。1914年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波黑首府薩拉熱窩市中心遊行的時候,被塞爾維亞人普林西比槍殺,這次刺殺事件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其結果是哈布斯堡、德意誌、俄羅斯三個帝國的毀滅,可以說,也標誌著歐洲各民族統一在一個帝國之下的夢想的失敗。老皇帝還算幸運,他沒有活著親眼看到毀滅的一天。1916年老皇帝以86歲高齡謝世,他的侄孫(三弟的孫子,被刺的斐迪南大公的侄子)卡爾繼位,兩年以後大戰結束,哈布斯堡帝國的一切灰飛煙滅。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的浩劫,至今在維也納和薩拉熱窩都有很好的博物館來紀念當年引發戰爭的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筆者非常喜歡薩拉熱窩這座城市,它的舊城夾在山河之間,古典風貌保存完整。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裏的清真寺和宣禮塔至今風采依舊。在市中心河邊有座石橋叫做拉丁橋,1914年斐迪南大公夫婦乘坐的敞篷車慢速駛過拉丁橋,在市中心這端歡迎人群擁擠,車子幾乎停下來了,早已等候在橋邊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比衝出人群,開槍射殺了皇儲夫婦。這座始建於1798年的土耳其式拱橋,今天仍然完好地跨越在河麵上。


橋頭有座建築,當年是咖啡館,刺客就等候在這座咖啡館牆外人行道上,今天這座咖啡館早已改建成紀念博物館,牆外人行道上有塊石頭,標出當年刺客站的地方。這座1914博物館裏麵挺小的,有大量圖片資料,還有死刑判決書,但是刺客的手槍是仿製品。刺殺用的真槍和其他文物在維也納的軍事曆史博物館裏。這是維也納軍事曆史博物館裏,當年大公夫婦被刺時乘坐的敞篷汽車


費迪南大公當時身穿的軍裝,彈孔和血跡其實在軍裝右領口基部,很小,放在展櫃裏很難看到。左胸的長破口,是手術前切開軍裝所致。


刺殺用的手槍原物也在這裏。


(未完待續)

所有跟帖: 

顧大俠健在!:) -tang07059- 給 tang07059 發送悄悄話 tang07059 的博客首頁 (262 bytes) () 04/25/2019 postreply 08:16:21

僥幸還活著,living and kicking :-) -顧劍- 給 顧劍 發送悄悄話 顧劍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6/2019 postreply 06:07:19

Browning 0.38 ACP. -borisg- 給 borisg 發送悄悄話 boris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5/2019 postreply 09:30:18

很過癮,這些曆史都知道,景地和文物跟著顧帥看了,曆史仿佛栩栩如生了 -安娜晴天- 給 安娜晴天 發送悄悄話 安娜晴天 的博客首頁 (197 bytes) () 04/27/2019 postreply 04:48:2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