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wikipedia.org/zh-tw/朝鮮半島南北分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的1943年11月開羅會議上,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一致認為日本「應該失去它用武力征服的一切領土」。在會議結束時,三國(美國、英國和中國)宣布:「銘記(日本對)朝鮮半島人民的奴役,……決定朝鮮將在適當時機成為自由和獨立的國家。」[6][7]羅斯福提出了對北韓半島實行託管的想法,但未能得到他國同意。羅斯福在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和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對史達林提出該方案。史達林雖不同意,但主張託管期不應過長。[5]:187–188[8]
在德黑蘭和雅爾達會議上,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史達林答應在歐洲戰爭勝利後的兩到三個月內加入同盟國並介入太平洋戰爭。1945年8月8日(即在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後兩天,但在對長崎投下第二枚炸彈之前),蘇聯對日宣戰。[9]戰爭初期,遠東蘇維埃總司令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呼籲朝鮮半島人民對抗日本,並稱「自由和獨立的旗幟在首爾[註 1]升起」。[10]
蘇聯軍隊迅速前進,美國政府急切希望占領整個朝鮮半島。1945年8月10日,兩名年輕軍官(既迪恩·拉斯克和查爾斯·波涅斯特)被調入美國占領區。他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工作且毫無準備,他們使用《國家地理雜誌》地圖確定以北緯38度線作為分界線。他們選擇它的理由是:它將朝鮮半島分割了約50%(但將首都京城府置於美國控製範圍,且沒有諮詢朝鮮半島的專家)。兩個人不知道四十年前,日本和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曾討論過在同一時期分治朝鮮半島。拉斯克後來說:「如果他知道,他『幾乎可以肯定』會選擇另一條經緯線」。[11][12]他們把2500萬朝鮮半島居民以9:16的比例劃分給蘇聯和美國。[13]魯斯克說:「即使蘇聯不同意,即使這條(38度)線比美軍實際能夠到達的更北,……我們認為將朝鮮半島的首都劃入美軍責任範圍內很重要」。他指出,他「麵臨著可立即調用的美軍十分稀缺以及時間空間因素問題,這將使得在蘇軍進入該地之前難以到達很遠的北方」。[14]令美國人驚訝的是,蘇方立即接受了分治提案。[10][15]該協議已被併入日本一般命令第一號(1945年8月17日批準)。
蘇軍於8月14日開始兩棲登陸朝鮮半島,並迅速占領了朝鮮半島東北地區,8月16日登陸元山。[16]8月24日,紅軍到達第二大城市-平壤。[15]
自1945年8月開始以來,末任朝鮮總督阿部信行將軍已與許多有影響力的朝鮮半島人建立聯繫以準備移交權力。在整個八月,朝鮮半島人民組織了人民委員會分支機構參加「朝鮮建國準備委員會」,左翼政客呂運亨行使主任一職。1945年9月6日,代表大會在京城府召開,成立朝鮮人民共和國,但僅存在了極短的一段時間。[17][18]本著協商一致的精神,提名當時流亡美國的保守老年政治家李承晚為南韓首任總統。[19]
二戰後
分治(自1945年9月2日起)
蘇聯對北韓半島北部的占領
蘇聯軍隊進入平壤時,他們在朝鮮民族主義者曹晚植的領導下找到韓國獨立預備委員會的一個地方分支。[20]蘇聯軍隊允許這些「人民委員會」(對蘇聯友好)行使職能。1945年9月,蘇聯當局頒發「紅軍獲勝」貨幣。[10]1946年,捷連季·福米奇·什特科夫上校上任後開始遊說蘇聯當局尋求資金以緩解經濟不景氣的局麵。
1946年2月,北朝鮮人民委員會(臨時政府)在金日成領導下成立。他們在戰爭末期長期在滿洲與蘇軍一起訓練。1946年3月,臨時政府頒布一項全麵的土地改革計劃:將原屬日本人和及其合作者的土地重新劃分給貧農[21]。在人民委員會的組織下,廣大貧民和農民,工人組織起來,在全國範圍內發動土地革命,摧毀舊土地階級。地主隻能保留與曾經租過土地的貧窮平民相同數量的土地,從而使土地分配更加平等。朝鮮半島的土地改革暴力程度低於中越。援引美國官方消息稱:「從所有方麵看,前村長被改造為政治力量,沒有採取流血行動,但仍採取了極其謹慎的態度以防止他們得到權力」[22]。農民反應積極,但也有臨時政府合作者,前地主和基督徒離開北方,其中一些人在後來成立的南韓政府中獲得了職位。根據美國軍政府消息,有40萬朝鮮半島人以難民身份離開北方[23]。
重點行業被國有化。北部地區的經濟狀況幾乎與南部地區一樣糟糕,因為日本殖民者將第一,第三產業集中在南部,並將第二產業集中在北部。
蘇聯於1948年從朝鮮半島撤軍。[24]
美國對北韓半島南部的占領
由於美國政府擔心蘇聯的擴張加之日本朝鮮總督府發出「權力架空」警告,所以美軍提前三日登陸。[5]1945年9月7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宣布,中將約翰·R·霍奇將負責管理朝鮮半島事務,霍奇第二天隨部隊在仁川跳傘。由於缺乏明確指示或華盛頓特區的主動行動,麥克阿瑟作為駐日盟軍總司令在1945至1948年間管理朝鮮半島南部。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國務院沒有為麥克阿瑟提供任何統治朝鮮半島的計劃。在軍管期間,霍奇直接向位於東京的麥克阿瑟和盟軍總部報告,而不再向華盛頓特區報告。與1945至1952年間美國占領日本時期的和平穩定相比,美軍占領的三年期充滿混亂和動盪。霍奇和他的第二十四軍經過了戰爭(而非外交方麵的訓練),並與在後殖民時期出現的各種政治團體(前日本合作者,親蘇共者,反蘇共者,右翼團體,南韓民族主義者)進行談判。1945年末,位於遠東地區的軍隊或國務院中,沒有任何美國人能夠使用韓語,當地民眾笑稱「駐朝翻譯官如何控製朝鮮半島南部」。[25][26]位於中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派遣了一個代表團和三名口譯員幫助霍奇,但他們拒絕與美方會麵。[27]同樣,霍奇拒不承認新組建的朝鮮人民共和國及其人民委員會,並於12月12日將其列為非法組織。[28]
1946年9月,廣大勞動人民發起反軍政府示威。但很快就遭到鎮壓,預定於當年10月的南韓臨時立法議會選舉未受到影響。
曾經擔任臨時政府總統,後在美國擔任親韓遊說者的反共分子李承晚成為南方最傑出的政治人物。李承晚向美國政府施壓,要求當局放棄託管談判,並在南部建立大韓民國政權。[29]1947年7月19日,末位致力於雙方對話的高級政治家呂運亨被19歲男子韓智根暗殺,他是北韓最近的難民,他是一名脫北者,是民族主義右翼組織的活躍成員。[30]
占領政府後被新成立的大韓民國政府取代,當局對左翼分子發動多次軍事行動。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有三萬[31]至十萬人被殺(傷亡最多的是濟州四·三事件)。[32]
美蘇聯合委員會
1945年12月,在莫斯科會議上,同盟國批準蘇美中英四國參加韓國獨立前託管(持續五年)。但諸多朝鮮半島民眾在會後要求立刻獨立。但與蘇共緊密結合的朝鮮共產黨支持這個方案。[33][34]據記者費奧多爾·特特斯基稱:1945年的文獻表明,蘇聯政府沒有永久性分裂的計劃。[19]
美蘇共同委員會於1946年和1947年間舉行會議致力於建立統一政權,但由於冷戰對立和朝鮮半島民眾反對託管而未能得到進展。[35]1946年,蘇聯提議呂運亨作為朝鮮半島領袖,但遭美國拒絕。[19]同時,兩地之間的鴻溝加深。占領國政策差異導致政治兩極化和南北人口遷移。[36]1946年5月,擅自越過北緯38度線被列為犯罪行為。[37]在1947年9月的聯合委員會最後一次會議上,蘇聯代表捷連季·福米奇·什特科夫(蘇聯人)提議雙方都應撤軍,並給予朝鮮半島人民組建獨立政權的機會。但仍被美國拒絕。[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