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和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光圈,拍攝距離,焦距,和膠卷或者傳感器尺寸。
1. 光圈。當上麵其他因素固定時,景深大致和F number成正比。
2. 拍攝對焦距離。當上麵其他因素固定時,景深大致和拍攝距離的平方成正比。
3. 物理焦距(不是等效焦距)。當上麵其他因素固定時,景深大致和焦距的平方成反比。
4. 膠卷或者傳感器尺寸以及分辨率。當不同感光介質總像素數目一樣且上麵其他因素固定時,景深大致和膠卷或者傳感器尺寸成正比。
綜合以上4點,一個鏡頭上的景深刻度如果換裝了一個傳感器尺寸不一樣的相機會無法適用,變得不準確。
上麵第四個因素極其誤導人,因為你用了一個傳感器大小不一樣的相機後,為了得到相同的取景,你一定會改變拍攝距離,而拍攝距離的改變對景深的影響和傳感器尺寸相反(因為你用了較大傳感器相機後會靠近拍攝,而你用了較小傳感器相機後會退後拍攝),而且影響力比傳感器尺寸更大。這樣,在采用相同焦距的鏡頭在不同傳感器尺寸的相機獲得同樣的取景後,大傳感器相機的景深會比小傳感器相機的景深小。用大幅膠片相機拍攝的攝影師經常會用到32的小光圈,就是因為膠片尺寸太大,在正常取景情況下景深很小,隻能通過縮小光圈來補償,讓景深從而變大。
對於一般攝友來說,你不用記住上麵第四點,也不用看懂我上麵的分析。你隻要記住一般情況下,曝光介質越小,景深越大。我這個工科出身的人還花了好些時間才整明白,一般人真的沒有必要這麽燒自己的腦子。
景深公式在以下連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pth_of_field
其中circle of confusion在介質總像素數目一樣時和膠卷或者傳感器尺寸成正比,所以膠卷或者傳感器尺寸通過影響circle of confusion和拍攝距離而影響景深。
有的初學者拿著一個有著2.8“大光圈”鏡頭的傻瓜相機,以為自己能拍出虛化背景的照片,殊不知,那種小畫幅的傻瓜機的傳感器極小,焦距也極小,所以景深不可能小的。
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當你用同一個相機,用不同焦距,相同光圈,不同距離,對同一個對象拍攝並取得相同取景時,景深是基本相同的。
但是,相同景深並不能保證相同的背景虛化效果。較長焦距的鏡頭由於較小的視角,即使在景深相同的情況下也會得到較強的背景虛化效果。
我的經驗是相同焦距(物理焦距,不是等效焦距)光圈F Number比的鏡頭,虛化效果類似,這比例越大,背景虛化效果越好。除了微距攝影,焦距和光圈的比例要在30以上才能得到足夠的背景虛化效果。雖然我建議初學者買18-55/3.5-5.6的套裝低擋鏡頭,因為焦距和光圈的原因,要靠這個鏡頭取得背景虛化是不現實的。如果你實在喜歡拍背景虛化的人像而你用殘幅的數碼相機,我建議你另外買一個50毫米/1.4的鏡頭。
大光圈的鏡頭在景深小的情況下對焦精確非常重要,因為你稍不注意,你拍攝對象就跑到景深外麵去了。很多單反有自動對焦精度問題,尤其是在使用大光圈的情況下。高檔相機有對焦校準係統,可以微調自動對焦精度。我建議對新買的相機立即進行自動對焦精度測試。如果精度不夠(俗稱跑焦),應該送到廠商的維修站進行校準,而不是把相機退回去,因為替換的相機可能也跑焦。
另外,景深還包括前景深和後景深。前景深就是對焦的物體到最近清晰範圍的距離。後景深就是對焦的物體到最遠清晰範圍的距離。後景深一般是前景深兩倍,但是如果對焦距離很近的話,這個關係就不那麽精確。所以前後景物都要清楚的話要對焦在中間偏近的地方。實例說明。距離你4米和10米各有一個蘋果。如果你要把它們拍得同樣清楚,你應該對準多大距離對焦?答案:6米。因為前景深是4米到6米等於2米,後景深是6米到10米等於4米,後景深正好是前景深二倍。
如果你麵前1米有一朵花,3000米外有一座山,問如果要把山和花拍得同樣清楚,是不是要對準1000米對焦?答案:錯,因為如果物體離開相機很近的時候,後景深大致等於前景深2倍的關係不再精確。
實際拍攝中為了快速找到合適前景深和後景深,以保證清晰範圍,可以下載一個手機軟件使用。我不用蘋果,所以不知道蘋果用什麽軟件。Android手機可以使用DOF Calculator。
這個帖子是我至今發的最理論的帖子,也最令人迷惑。如果你已經徹底暈菜,你可以略去本帖幾乎所有內容,隻關注那些黑體字的部分就好了。如果你願意和我繼續深度討論,請開一個新帖子。我不想把大家已經迷糊的腦子繼續搞更暈。
參考鏈接:酒仙橋2網友做的關於景深等概念的視頻
下圖是尼康D200相機加尼康AF180/2.8D鏡頭的背景虛化效果。光圈大概3.3,拍攝距離1.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