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講師倪可
尼羅河不長莎草,一個欺世騙局
讀書雜記:偽莎草紙的真相
偽古埃及學關於紙莎草稱:古代尼羅河地區盛產紙莎草,古埃及人廣泛使用莎草紙作為書寫材料。稱這一事實得到了大量考古發現的支持。現存最早的莎草紙文獻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第四王朝(約公元前2500年)。
據說,莎草紙的製作和使用在古埃及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原材料紙莎草大量生長於尼羅河三角洲地區。並且,古埃及大量出口莎草紙提供了希臘羅馬文明的書寫材料。
尼羅河地區沒有紙莎草的分布
• 盡管古埃及文獻和考古發現,表明紙莎草曾經在尼羅河流域廣泛分布,但現在的尼羅河流域並沒有野生莎草的存在痕跡。
據稱,在埃及本土的野生紙莎草久已經滅絕。
不存在化石證據
• 事實上,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在古代尼羅河曾經生長過大量莎草。至今沒有發現過任何莎草化石或者莎草的野生遺存物。
現在的尼羅河流域見不到任何野生莎草的存在。
紙莎草在埃及的引入
在20世紀60年代,埃及人開始嚐試從國外重新引入紙莎草。
埃及工程師哈桑·拉加布 1962 年引進了紙莎草,並在開羅的尼羅河試栽成功。
此後,紙莎草在埃及的一些地區被人工栽種,主要用於文化和旅遊目的。
但是紙莎草不適應尼羅河水文生態和氣候條件,始終未能大量地自然生長。
關於哈桑·拉加布
哈桑·拉加布(Hassan Ragab,1911~2004)是埃及的一位化學工程師。
哈桑於1956—1959年擔任埃及首任駐華大使。在此期間,他對中國傳統造紙工藝產生了濃厚興趣,多次去宣紙產地參觀和考察,並受到啟發。
哈桑在研究中國家庭作坊式造紙係統後,認為其工藝與古埃及莎草紙製作有相似之點。
據說哈桑在1962年從蘇丹引進了紙莎草,並嚐試複原莎草紙的製作工藝,最終在1966年獲得成功。
現代紙草發明人哈桑·拉加布在2004年1月逝世。
據西方資料,蘇丹白尼羅河及其支流的沼澤地區曾經是紙莎草的自然分布地之一。據稱, 1862年,英國探險家塞繆爾·懷特·貝克在蘇丹的白尼羅河及其支流加紮勒河、朱爾河、通季河的匯流之地(南蘇丹中部低地)發現了紙莎草。
但是,現代蘇丹的白尼羅河中也並沒有紙莎草生長。
紙莎草原產於非洲的熱帶沼澤地區,法國殖民者於 19 世紀從非洲引進栽種於巴黎植物園中。有一種說法認為哈桑的紙莎草是從法國引進的,並非從蘇丹引進的。因為現在的埃及、蘇丹尼羅河地區沒有野生的紙莎草。
紙莎草和蘆葦在外觀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它們屬於不同的植物科。紙莎草屬於莎草科(Cyperaceae),而蘆葦屬於禾本科(Poaceae)。
紙莎草的莖稈是實心的,橫切麵呈鈍三角形;而蘆葦的莖稈是中空的。它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在沼澤、淺水湖和溪畔濕地等潮濕環境中。
有觀點認為,莎草是一種淺水沼澤植物,尼羅河的洪水期水位較高,不適合紙莎草的生長。
莎草紙與造紙術的區別
莎草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而是一種通過壓榨和晾幹紙莎草莖製成的書寫材料。其製作過程並未改變莎草的基本形態,隻是使莎草莖杆脫水後,被擠壓拚接和編織,而非造紙術中的紙漿成型。
莎草紙的製作工藝較為原始,但是耗費人力手工,事實上無法實現大規模工業化量產。
相比之下,中國的造紙術是通過將植物纖維破碎化製成紙漿,再經過一係列複雜淘洗工藝後塑形製成紙張。
中國的造紙術在8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後,後來傳入歐洲,成為人類主要的書寫材料。
17 世紀英國啟蒙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將造紙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李約瑟在其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也將造紙術列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這一觀點得到廣泛認可。
中國的造紙術在技術上先進,對世界文化傳播的影響極為深遠。。
哈桑莎草紙的製作方法
1. 收割與切割
• 收割:選擇生長良好的紙莎草。
• 切割:根據需要製作的紙張大小,將紙莎草的莖稈切割成相應長度的長條。
2. 去皮與削瓤
• 去皮:用勒緊的絲線或刀具去除紙莎草莖稈的綠色硬質外皮,露出淺色的內莖。
• 削瓤:將內莖切成薄片。
3. 浸泡
• 浸泡:將切好的薄片浸泡在特製的水中,讓薄片變軟並去除其中的糖分。
4. 疊放與壓實
• 疊放:將浸泡好的薄片平鋪,一層薄片橫向放置,另一層薄片縱向放置,形成縱橫交錯的結構。
• 壓實:將疊放好的薄片用布隔開,層層疊加,用機器或重物(如石頭)壓實,擠出其中的水分。
5. 晾曬與磨光
• 晾曬:將壓實後的紙張夾在紙板內,置於太陽下反複晾曬,直到紙張完全幹燥。
• 磨光:幹燥後的紙張用浮石進行磨光處理,使其表麵更加光滑,便於書寫。
6. 後處理
• 施膠:由於莎草紙隻使用一麵進行書寫,因此在書寫的一麵會進行施膠處理,防止墨水滲開。
以上就是莎草紙的製作方法,整個過程複雜且繁瑣,因此產量有限,不可能大規模工業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