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切磋,不言請教。
其實,我一直以為,格律詩之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及拗救之說,是明清以來文人所言,古人似乎並不太在意。如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出句五連仄,後人說對句予以拗救,似乎有點勉強。恐非小杜本意也。
還有諸多例子,如:
烏棲曲應令三首 其一 南北朝·蕭繹
握中清酒馬腦鍾,裾邊雜佩琥珀龍。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後句似乎與周兄想用而未用的“英雄幾輩逐逝波”平仄相同。~~~:)
春別詩四首 其三 南北朝·蕭子顯
江東大道日華春。垂楊掛柳掃清塵。
淇水昨送淚沾巾,紅妝宿昔已應新。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仄中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胡蝶飛 唐·李賀
楊花撲帳春雲熱,龜甲屏風醉眼纈。
東家胡蝶西家飛,白騎年少今日歸。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中平仄平仄平。
以上諸例,若按今人說法,皆有格律不合之嫌。其實我一直認為,詩以意境為先,寧可“出律”,亦不湊律害意也。(餘詩時有出律~~:))
若按今人說法,對句救出句,若對句大拗,則無救也。
其實,隻要意境好,何必管他。當然,一般還是按格律,因其節湊音韻,朗朗上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