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我一杯咖啡(原創)

 

       

       記不清從何時起,或許有十年左右的光景,一杯咖啡成為了生活的儀式。當陽光懶懶地灑入窗欞,一杯溫熱的咖啡便是喚醒我的晨曲。若偶爾忘記,整日都似籠罩著一層迷霧,頭腦沉重、精神恍惚,心中疑惑是否是感冒初起,還是昨夜睡眠不足?輾轉思索後,才暮然發現:是少了那杯熟悉的醇香。

       

       最早接觸到的咖啡是雀巢速溶咖啡。在國內有午休的習慣,短暫的午休過後,衝一杯速溶咖啡,微苦的清香伴隨著一縷清醒,對集中精力做好下午的工作極有幫助。在北美卻沒有午休,上下午之間隻有一個小時的午飯時間。沒辦法,入鄉隨俗,不得不戒掉了多年的午休習慣。在北美香濃的咖啡倒是隨處可見,但也隻是偶爾為之,下午一杯咖啡,晚上會睡不著覺;早上一杯咖啡,一天都是精力充沛。體驗到咖啡的力量後,在需要提神的時候,自然而然的來上一杯咖啡。

 

       早期都是從咖啡店買咖啡,去不同的店嚐試不同種類的咖啡,試圖找到其中的不同,但除了苦並沒有其他印象。偶爾喝一杯卡布奇諾或拿鐵等花樣咖啡,美味、香濃,很是享受。慢慢地,家裏買了最常見的咖啡壺,照著樣子配備濾紙,去超市選擇商業化的罐裝咖啡粉,偶爾在周末的清晨學著北美人的生活方式,為自己和家人煮上一杯咖啡,嚐試尋找那份愜意,但也隻是感覺有了情調而已,並沒有享受到美味,而且也養不成習慣。咖啡壺漸漸成了蒙塵的擺設,咖啡濾紙沒了蹤影,罐裝咖啡粉也因為時間久了而變得索然無味。

 

      真正地需要咖啡,是在一段時期內總要工作到很晚開始的,那段時間每天必須喝一杯咖啡才能堅持工作到晚上九點。中午買一杯咖啡,慢慢飲啜,不知不覺間喜歡上了那種味道,而且有了自己偏愛的濃淡。同時開始留意學習不同的煮咖啡的方法。不再滿足於購買商品化的研磨好的咖啡粉末,開始購買烘焙好的咖啡豆,自己研磨,有時使用普通咖啡機,有時改用手衝或者法壓壺製作出濃淡各異的咖啡,細細品味,果真有些不同。清晨,早飯過後,一杯自己調製的咖啡,似一曲悠揚的序曲,拉開美好一天的帷幕。

 

 

 

 

       在外旅行時,為了保持良好的狀態,咖啡是必須留意的。在北美還好,大街上隨處可見咖啡店,隨時可得一杯香濃。但是在歐洲旅行,情況卻不完全相同,在法國就曾鬧出過笑話。剛到尼斯的最初幾天裏,要的第一杯咖啡,遞給我的是一小杯濃縮咖啡(espresso),喝得苦澀如濃油,呲牙咧嘴;第二天早上換了一家早餐店,特別強調“我要一杯咖啡,不是espresso”,但是店員遞給我的還是一杯espresso ,麵對那黑似油膏一樣的濃縮咖啡,無法淡定了,向店員抱怨了一句“要咖啡,而不是espresso”,店員給我換了一杯美式,並且向我解釋:在法國,咖啡就是espresso,除非特別指出要美式什麽的。品味著那杯極濃的所謂美式,為自己的孤陋寡聞而羞愧難當。從此在歐洲,不僅僅是在法國,每次點咖啡都具體說明要哪一種咖啡。法國的咖啡濃烈而綿長,需小口細品,仿佛一場與味蕾的對話。意大利的美式相較溫柔,西班牙則醇厚香滑,而德國的咖啡,有種優化好的相同的配方和配比的感覺,精準一致,每一家店幾乎沒有差異,心裏暗笑:不愧是德國,咖啡也是德國風格的!

 

         隨著經曆的增多,見識也在增加,躍躍欲試想通過自己的雙手,製作出一杯層次不一、香濃可口的咖啡。查閱了一些資料,觀看了許多視頻,慢慢找出咖啡香濃的關鍵。不想買那種濃縮咖啡機隻可製作德國式的口味一致的咖啡,而是喜歡慢慢調製出不同品味的咖啡,於是小摩卡壺成了我的新夥伴,在咖啡店選擇不同種類、不同烘焙的小包裝咖啡豆,在研磨與煮製中,釋放出獨特的香氣。那是我與咖啡之間的秘密對話,每一杯都承載著不同的心情與味道。

 

       

       清晨,窗外光影斑駁,在新聞的陪伴中研磨咖啡豆,細嗅那股清香。熱水衝入壺中,蒸汽攜帶著馥鬱的香氣彌散開來,像一場溫柔的儀式,微醺微醉。端起咖啡,抿一口,那暖意滑過舌尖,溢滿心田。

        

       來吧,坐下,讓我們一同分享這一杯香濃的清晨時光。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