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東西很難控製。學生現在都很少到圖書館去了,因為有網絡。上半年好像看到中國有院校不準學生用AI寫論文?

二十年後不知道會是什麽樣子?太恐怖還是太好了?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馬西婭·麥克納特美國國家科學院網站視頻截圖

綜合美國國家科學院網站6月27日的新聞稿和演講視頻,麥克納特表示,自二戰以來,美國在科學領域的公共投資推動了經濟和就業增長,並催生了許多新產品,改善了美國人的生活質量。作為全球領導者,美國能夠有效地保護國家安全,從經濟增長中獲益,為新技術製定道德和標準,並體現在軟實力和外交中。

然而,麥克納特指出,今天美國在科學領域的數據顯示出“非常令人擔憂的趨勢”。

她多次將中國在科研方麵的進展和美國作比較。例如,雖然美國目前仍然是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最多的國家,但中國在研發方麵投入大幅增長,相信不久後就會追上美國。

麥克納特表示,中國的投資已經產生成果。例如,2006年至2020年間,美國在全球頂尖論文中的占比呈下降趨勢,中國則逐年上升,已經超過歐盟,和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小。

此外,在2023年世界500強公司中,中國上榜企業有142家,超過美國的136家。麥克納特表示,這一趨勢反映了中國工業的崛起,“在2000年,中國甚至還不是玩家。”

她坦言,雖然美國在諾貝爾獎數量上保持領先,但諾貝爾獎是一個非常滯後的指標,通常是在獲得科研成果之後幾年甚至幾十年才頒發,“當我們開始在諾貝爾獎的競爭中失利時,已為時過晚。”

麥克納特認為,美國應該重新思考當前的模式。她指出,美國科學麵臨的一大挑戰在於非常依賴國際學生。在研究生中,外國學生的數量已經超過美國學生,博士後的數量則是對半分。

“這些外國學生實際上是維持我們STEM(即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縮寫)勞動力的力量……沒有這些外國學生,我們真的無法填補我們的STEM工作。”麥克納特說。

她指出,依靠外國學生的情況不太可能持續下去,美國必須創造未來的科學勞動力。“隨著外國加大對研發的投資,吸引外國學生來美國學習並且留下來將變得更加困難。因此,我們必須開始動用美國全部的創造力,而我們在這方麵做得非常糟糕。”

麥克納特提及,發展美國STEM勞動力的關鍵在於改善K-12教育(指幼兒園到12年級)。然而,美國1-4年級的學生中有25%對數學不熟練,到8年級,這一比例增長到35%。此外,在國際科學領域,美國學生排名處在中遊,名列前茅的主要是亞洲國家。

“我今天剛剛讀到,美國每天有7000名學生從高中輟學,每天7000人啊。所以我們不僅沒有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對那些將為我們提供多樣化勞動力的機構也投資不足。”

麥克納特表示,盡管美國希望培養自己的本土人才,但也仍然想要繼續吸引全球最優秀的學生。她提及,2021年到2022年間,中國赴美學生的數量下降,“這令人擔憂”。她認為,中國學生數量下降原因之一是中國加大了研發投資,並由此指出,國際學生的選擇更多元了,美國不再是他們的首選。

“中國現在授予的科學和工程學位比美國多,我們的損失就是他們的收益。”麥克納特稱,這些趨勢值得關注,但也難以改變,美國能做的是減少外國學生赴美障礙,而美國在這方麵做得“真的很糟糕”。自2015年以來,從加拿大到秘魯,外國學生在申請F1簽證時遭遇的拒簽越來越多。

另一方麵,麥克納特指出,美國政府在科研上的投入在減少。雖然美國政府曾經是科研的最大資助者,並且在資助基礎研究方麵保持著微弱的領先地位,但“工業界現在主導著美國的研發”。她希望美國政府能更好地協調現有資源,此外還要加強行業和大學的合作。

麥克納特是一名地球物理學家,200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3年6月,她成為美國《科學》雜誌首位女性主編,2016年7月以來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是美國國家科學院1863年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女院長。在6月26日的演講中,麥克納特還強調了加強國際合作、公眾對科學支持等方麵的重要性。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