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初,14歲的我和12歲的妹妹由香港搬去台北依親。親,就是我的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家在台北的信義路二段。台北市有四條平行的大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很繁華的地段。其中忠孝西路是最熱鬧的西門町,有很多電影院,是青少年壓馬路逛街的首選地點;忠孝東路也叫東區,充滿高檔店麵,那時候最貴的百貨公司就是sogo了。
我家的住址是瑞安街。台北很多街道都是以中國地名命名的,真是用心良苦,時時提醒要大家不忘祖國啊。瑞安街在複興南路和建國南路之間。美國在台協會(相當於領事館)就在信義路上,我學校的正對麵。每天早上我去上學,都看到在外麵排對等著進去簽證的人群。我常常看著他們表情的喜怒哀樂,想象他們的人生際遇,興味盎然。
我的學校是師大附中。台灣的班級都是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名。所以都是叫“二年仁班”,“三年信班”這樣。我們學校是男女合班,但是其實大部分學校,像附中旁邊的私立學校延平,是男女分班的,甚至是男女分樓,被人戲稱“望夫樓”,“望妻樓”,嗬嗬。
師大附中號稱有台北市最大的一片藍天,其實不過是有一個大操場,比起我在長沙讀書的中學還小多了。
我剛到學校,還沒有校服,第一天還穿著便服就被導師領到班上。導師叫“林玲”,但是同學們私下用台語叫她“空4空3”,四聲三聲,空就是零的台語發音。學校嚴禁講台語,如果被抓,是要罰錢的;嚴重的,還要被罰跑操場,背後背著“我講台語”標簽。其實班上大多數同學是外省人後代,連台語都不大會講呢。那個年代講台語是很沒氣質的行為,會被學姐罵的。
導師向大家介紹我,隻聽到底下一片驚訝的聲音。一下課,全班同學都圍過來,非常熱情,個個都很友好,也很興奮,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見過大陸來的同齡人。班上倒有好幾個是美國,德國出生,海歸的孩子。班長也來自我介紹,很盡責,很溫柔,囑咐我有任何事隨時找她。我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同學們七嘴八舌拚命地說,“好可愛!量子你好可愛啊!”這是1990年呢,我以前在大陸哪裏聽過這樣的稱讚,真是給他昏倒。
上午的課完畢,同學們很熱心地帶我去買便當。有一個同學說,“量子你有沒有吃過油飯?我擔保你吃過以後就會愛上我們附中的油飯了。”學校的福利社有炸豬排,鹵雞腿,牛肉麵,油飯,炒米粉,都很好吃。
台語“吃飯”念“甲奔”。一到午餐時間,“甲奔皇帝大啦。”大部分同學都有從家裏帶來的媽媽牌愛心便當,都是不鏽鋼的便當盒,由當天的值日生用班裏的蒸箱蒸過,香噴噴熱騰騰的。
每個禮拜我們上五周半天的課,校門關閉到放學才開,隻有周六中午大家可以去外麵吃飯。第一次去外麵吃午飯,同學帶我去一個麵攤買魷魚羹麵。老板看我是第一次顧客,還送了一顆鹵蛋給我。後來才知道,全台灣的麵店都是這麽做的,真有人情味。那個魷魚羹,滋味鮮美,魷魚軟嫩,我一下子就愛上了。後來每次想起台灣的美食,總是第一個懷念魷魚羹!
如果走附中的後門,馬上就到了仁愛路。那裏有我們一家最喜歡的“朱記”,是一家做麵食的。招牌牛肉餡餅,小米粥,各種麵點,都非常讚。我每次回台北都要去朱記,緬懷一下自己青澀的中學時代。我去年回台北去還有去朱記,去了兩次呢,而且帶著我家三歲的貝貝和一歲弟弟。點了一堆,餡餅,小米粥,小菜,花素蒸餃,三鮮蒸餃,還有餛飩,涼麵,牛肉刀削麵,還是那麽美味,皮QQ的,內餡飽滿又鮮美!真的讓我感動到口水與淚水齊飛!
怎麽寫著寫著又變成美食講座了?唉,我真是。。。
--------------------------------------------------------
今天讀了看風景的台北帖子,想起了當年中學在中正紀念堂那些青澀的中學時光。
再加一張我家貝貝在中正紀念堂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