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康老三 (5)- 那些年,我們一起聽傳奇

 

 

11.

 

當時鄉村有個習慣就是在外麵吃酒席,男人們坐一起,坐一桌或幾桌女人們和小孩坐一起,也是坐一桌或幾桌。這一方麵顯得有條理,但很大程度上是重男輕女的原因。這種重男輕女的習慣也體現在家庭的吃飯習慣上。一般是男人和孩子坐在炕上吃飯,媽媽和年長的姐姐坐在地上的小凳子上,幫助坐在炕上的家人盛飯。 

 

康老三家吃飯也一樣,父親和大多孩子們坐在炕上,母親和大姐或者二姐坐在下麵。這樣我們就理解了為什麽康老三的父親在炕上給全家人講古論今。 

我們知道康老三的父親完全不識字,他隻認識09之間的數字,是為孩子們的雨鞋寫號碼。但他在家裏講古論今卻象個有知識的學者。康老三父親的講古論今大概分幾個方麵古先賢中的道德勵誌楷模,古時的忠義英烈,和一些幽默的傳說故事。這裏我們來記述幾例這樣故事,以了解康老三在家庭所受的教育。 

 

康老三父親講古 1: 河邊洗耳 

 

古代有一個人,名叫堯。他非常正直,喜歡善舉善行善言,不喜歡惡言惡行。他要聽到別人不善的言辭,他都會自己反省自己,自己不要象那人那樣。有次,堯在地裏耕地,聽到了別人說不善的言辭,他馬上自己反省自己。然後,他知道跟他一起耕地的牛也聽到了那些不好的話,他馬上把牛拉到河邊,洗牛的耳朵,要把那些惡的語言從牛的耳朵洗掉。 

 

堯也是個很有愛心的人,他不但愛人,他也由人推廣而愛自己的牛。別人在牛不賣力時,用鞭子抽牛,而堯在牛不賣力時,不忍心抽牛,他抽牛後麵的犁。 

 

這個故事很簡單,第一部分教育孩子要正直,遠離壞人壞事,就象孔子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第二部分教育孩子要有愛心,有憐憫之心,不但愛人,甚至要愛動物。這兩點實際上觸及了道德教育非常高的標準。

 

當然我們這些所謂的有知識的人知道,這個河邊洗耳故事的主角不是堯,而是一個叫許由的人。

 

許由相傳為堯時高士,堯要把君位禪讓給他,他逃至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名祿之言汙了他的耳。此時,他的隱士朋友巢父正好牽牛經過,聞聽此事後,語帶譏誚地說:“你如果一直居於深山,不與世人交往,又有誰會來打擾你呢?現在你這樣做,隻是故作清高,沽名釣譽罷了,我還怕這水被你汙染,牛喝了會害病呢!”說完便牽著牛到上遊飲水去了。 

 

後來便引申出"許由洗耳""幸可飲牛"等成就比喻品德高潔。更有甚者,有人考證出許由與巢父本就是同一人,所以又有"巢父洗耳"之說。曆代名人如孟子,李白,陸遊,蘇東坡等人都推崇這個故事,在自己的作品裏加以引用。 

這裏我們要問的是,在當代的知識界,知道許由洗耳故事的人,有多少人在家裏用這樣的高標準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想恐怕不多,但康老三的父親作為一個沒有文化知識的鄉村人,在當年那個荒唐的年代就用這樣的高標準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應該說非常了不起。

 

康老三父親講古 2: 公冶長 

 

康老三父親講的另外一個故事叫"弓也長"。各位看官一定會問為什麽叫"弓也長"? 

 

原因很簡單,康老三的父親自己不識字,不知道自己講的故事名字怎麽寫。而孩子們以前誰也沒聽說過這個故事,就按各人的心裏想法給起個名字。當時在康老三的腦海裏呈現的是一副弓,很長,所以他就想成"弓也長" 

另外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當時正值革命樣板戲興盛的時期,廣播一天到晚播放樣板戲唱段。其中《紅燈記》中李鐵梅的唱段"都有一顆洪亮的心"很是著名,裏麵有這麽幾句: 

 

"。。。爹爹和奶奶齊聲喚親人,這裏的奧妙我也能猜出幾分。他們和爹爹都一樣,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每次當李鐵梅唱到"我也能猜出幾分""幾分"時,在康老三的腦海裏總是跳出"雞糞"兩字,揮之不去。很是搞笑。 

 

這些都是插曲,我們回到正題,繼續康老三父親給孩子們講的"弓也長"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人叫弓也長,他是一個良善的人。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碰見一隻兔子要弓也長救它,說老鷹要吃它。弓也長說,那你就叫老鷹把你吃了。兔說,老鷹吃我,我會很痛。弓也長就去找老鷹,替兔子說情,叫老鷹不要吃兔子。但老鷹說,我若不吃兔子,我會餓死。最後,弓也長陷入兩難境地。不讓老鷹吃兔子,老鷹會餓死如果讓老鷹吃兔子,兔子會痛死。最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弓也長在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塊肉叫老鷹吃了。這樣,老鷹也不會因為饑餓而死,兔子也不會因為被吃而痛死。 

 

這就是康老三父親常說的鷹說鷹饑兔說兔痛的故事。他用這個故事教育孩子做人要良善,寧願自己吃虧,能幫助人就幫助人。當然,弓也長的故事還沒完,還有後續: 

 

有一天,弓也長在家裏,一隻烏鴉飛到他的窗前叫喊: "弓也長,弓也長,城外死了一隻羊,你吃肉來我吃腸。”弓也長到城外去,果然發現一隻死羊,他拿回家剝皮吃肉,腸子也清理幹淨自己吃了。烏鴉沒吃到腸子,十分生氣。 

多少天以後,烏鴉又飛到公冶長窗前叫喊:“弓也長,弓也長,城外死了一隻羊,你吃肉來我吃腸。”弓也長聽了很高興,心想上次羊肉剛吃完,又有羊肉吃了。但他突然想起,上次忘記把羊腸子留給烏鴉了,這次要帶上刀子,就在城外把羊腸子留給烏鴉。 

 

等他急忙跑到城外,看到一群人圍在一起看東西,他想大家肯定在看死羊,他就遠遠高喊: "那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 他生怕別人搶去。

 

但到跟前一看,他傻眼了。死的不是一隻羊,而是一個人。眾人聽他高喊是他打死的,又看他手裏拿著把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他扭送到官府。他知道是烏鴉報複自己,因為自己上次忘記給烏鴉留羊腸子。他便告訴官老爺實情,而官老爺根本不信,便把弓也長關進大牢。 

 

後來,由於有兩個人為一頭牛打官司,一人說牛是自己的,另外一個說對方偷的牛。官老爺沒法斷,想到了弓也長,叫他斷。弓也長直接問牛,把事情搞明白了,直接斷了官司。官老爺最後信了他,把他放出大牢。 

 

康老三的父親就是用這個故事來教育孩子,做人要守信用,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盡力完成自己的承諾。 

 

這裏,我想給各位看官一個挑戰,特別是給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們你們在讀到本文前,知道有弓也長這樣一個人嗎你們覺得弓也長說自己能聽懂牛羊的語言靠譜嗎? 

 

我猜大部分人的回答會是否定的。也就是說,在看到本文前,既沒有聽說過有這樣一個人,也覺得他說自己懂牛羊的語言不靠譜。 

 

那麽,我如果進一步把"弓也長"這個名字換成"公冶長"呢?可能大部分人的答案還是否定的。 

 

然而,我們借著現在有互聯網,互聯網又有強大的搜索功能,我們就很容易搜索出"公冶長"的很多故事,康老三父親當年講的故事跟網上搜索出來的很相似。我們也會知道,孔子有學生三千,賢能者七十二,而"公冶長"在這七十二賢能者中排名第二十。這個"公冶長"精通鳥獸語言,曾經被打入大牢,孔子認為"公冶長"沒錯,並把女兒嫁給"公冶長"。在《論語-公冶長》中提到他。

 

那麽你想過沒有,當年康老三的父親給孩子們講"公冶長"的故事時,沒有計算機,更沒有互聯網,更更沒有網絡搜索引擎。而更更更奇異的是康老三的父親是鄉村人,他不認識一個漢字,卻能給自己的孩子們講我們現代高等知識分子不知道的儒家經典故事這得有多了不起啊。當然,康老三父親的了不起,並不止這些。 

 

12.

 

康老三父親講古 3: 勵誌與憐憫 

 

康老三的父親是個有誌向的人,幹任何事情在其力所能及的範圍都要幹到極致。當年年幼的時候,由於其母親早逝,他被寄養在舅舅家。他舅舅是個過日子的人,家境也還算富裕,康老三的父親便在舅舅家安下心來,要和舅舅一起把日子過的更好,要把家業做大。 

 

當時他舅舅有個兒子,舅舅當然偏心,讓自己兒子去讀書,留康老三的父親和自己在家種地。康老三的父親也沒什麽怨言,覺得自己既然寄養在舅舅家,在家種地也是應當應分的事,他想能把家業做大,也是了不起的事情。

 

既然有這種想法,康老三的父親在舅舅家種地也就非常上心和賣力。到十幾歲時,莊稼漢的十八班武藝,他都已基本精通。加上他舅舅也是過日子種莊家的一把好手,倆人配合非常默契,日子後來過的越來越紅火,成了當地的一戶財主。這都是解放前的事,解放後他舅舅家被評為地主成份。

 

也就是在快解放的前幾年,康老三的父親成家了,他不想在舅舅家幹了,要回家自己單獨過自己的日子。當然,他舅舅不讓。在他舅舅的想法裏,康老三的父親與自己已經是那個家族的正副兩把手,二人通力合作,會將那個家業做的更大更強。但如果康老三的父親撤出,那無疑會是重大損失。所以,他舅舅堅決不同意。並揚言,如果康老三的父親執意要離去,決不能從家產裏帶走一個燒火棍。他舅舅想以這種辦法阻止康老三父親的離去。

 

然而,康老三的父親去意已決,隨與舅舅鬧翻。他舅舅也堅決不肯讓步,絕不允許康老三父親帶走任何家財。康老三父親是個剛強的人,一氣之下,砸了了舅舅家吃飯的鍋,憤然出走,沒帶走一片雲。在當地要被別人砸了吃飯的鍋,那就是奇恥大辱,自己非得拚命不可。但他舅舅知道康老三父親的剛烈,也知道自己理虧,就咽下了那口氣。 

 

康老三的父親本來要自己另起爐灶,再過出一個財主的日子來。不想幾年後就解放了,再也不能自己有自己的家業了。

 

康老三的父親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外加自己走南闖北的經驗和見識,他認定了在新社會的形勢下,隻有讓自己的孩子們都上學讀書,將來他們都走出農門,在工業社會裏有他們的一席之地,那時他們照樣會有一個了不起的大家族,而孩子們也能過上比農家人更豐衣足食的日子。因為他看不到農家人會有什麽前途。 

 

康老三父親的想法當時太超前,與他當代農家人的想法有天壤之別。所以,他的行為就與村裏其他人的行為完全不同。 

 

其他有些人也讓孩子讀書,但隻讓男孩讀書。但康老三父親讓自己所有的孩子都讀書,不分男女。 

 

其他人讓孩子讀書,出發點是孩子能認識幾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能認識工分就行了。而康老三父親讓自己的孩子們讀書,是要能讀多高就讀多高,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們都能上大學。 

 

其他人對孩子讀書不上心,要孩子們在家幫忙勞動掙工分。而康老三父親對孩子們的要求是,隻要你們能把書讀好,拿好成績,家裏其它事基本不用幹。 

康老三父親這樣的理念很高冷,落到實際,必然是家庭生活會非常貧困,而康老三父母親會非常勞碌,極其辛苦,日子會相當艱難。各位想想自己帶一兩個孩子的苦衷,就能理解康老三父母親帶七個孩子,全部上學,而且是在鄉村。其有多艱難,可想而知。 

 

孩子們上學,父親就一定要讓孩子們懂得為什麽要上學,孩子們才真正有動力,才真正會上心。 

 

平時,康老三父親給孩子們講解骨感的現實,讓孩子明白讀書的重要。康老三父親經常講的是"窮在街上無人問,富在高山有遠親""要知書內有黃金,高點明燈下苦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跟著教書的當娘子,跟著殺豬的翻腸子" 

 

康老三父親更是教育孩子們要人窮誌不窮,他經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呂蒙正的故事。大意是說,呂蒙正年少時家裏貧窮。快過年時,要祭灶,送灶王爺上天,而呂蒙正沒錢買祭品,就隻擺一碗清水,燒一柱香,然後嘴裏念道:

 

"一碗清水,一股煙, 

打發灶爺上青天。 

上天你對呂主言, 

言說我呂蒙正好可憐。

 

但就是在這樣的貧窮中,呂蒙正仍然發奮讀書,最後功成名就,貴為宰相。 

每次講到呂蒙正貧窮到如此地步,仍然發奮讀書,康老三父親都會心酸,流出眼淚來。他憐憫呂蒙正的貧窮,愛惜呂蒙正的發奮。

 

康老三父親很多時候都表現出對窮人的憐憫。好像也是呂蒙正的故事,是說呂蒙正家貧窮,到過年沒錢買肉。有個財主對呂蒙正說,我家有個豬頭,你拿去煮吧。呂蒙正就拿了財主的豬頭回家煮。那是大年三十晚上,當呂蒙正把豬頭快煮熟時,財主來了,說要錢。呂蒙正說,現在沒錢,以後給。財主說,不行,然後就把呂蒙正快要煮熟的豬頭提走了。 

 

每次講到這裏,康老三的父親都要替呂蒙正難過,都要止不住掉眼淚。 

當時康老三家很窮,但門外要有要飯的,出生的父親總是讓孩子給要飯的一小塊饅頭。 

 

當年他舅舅不分他一分家產,後來解放後,他舅舅的兒子不好好贍養爸爸,康老三的父親看舅舅可憐,就把舅舅接家裏來住。 

 

興平三中的看門楊老漢沒兒沒女沒老伴,孤身一人。到學校放假時,楊老漢就孤孤單單,康老三父親有時就把楊老漢接家裏來住幾天。

 

實際上,康老三家他們也很貧窮,但他父親看見別人受苦自己就心軟。 

我們現在有了計算機,有了互聯網,有強大的搜索引擎。我們知道了 : 

 

呂蒙正(946年-1011年),字聖功。宋代河南洛陽人,知名大臣,曾三度拜相,贈中書令。他在《破窯賦》或《寒窯賦》中寫道: 

 

"昔時也,餘在洛陽。日投僧院,夜宿寒窯。布衣不能遮其體,淡粥不能充其饑。上人憎,下人厭,皆言餘之賤也。餘曰:非吾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餘及第登科,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袂。思衣則有綾羅錦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上人寵,下人擁,人皆仰慕。言餘之貴也!餘言:非吾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 

蓋人生在世,富貴不可捧,貧賤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環,終而複始者也。" 

 

康老三父親講古 4: 忠肝義膽 

 

康老三上中學時,正是狠批"封,資,修"的時候。封封建主義資產階級作風修正主義。 

 

帝王將相,忠肝義膽,大概算封建主義糟粕才子佳人,談情說愛,大概算小資產階級情調私有經濟,包產到戶,大概算修正主義。所以,"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也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那時,康老三讀的都是革命英雄故事,諸如,《楊跟思》,《邱少雲》,《董存瑞》,《劉胡蘭》,《歐陽海》等,還有前麵提到的小說看的電影都是象《鐵道遊擊隊》,《地道戰》,《南征北戰》,《英雄兒女》,《偵察兵》,《渡江偵察記》等看的戲劇就是革命樣板戲,諸如,《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紅色娘子軍》,《沙家浜》等。很難讀到或者看到那些忠肝義膽的古代英雄豪傑,或者帝王將相的事跡和故事。 

 

然而,康老三在外麵看不到的東西,在家裏卻從父親那裏聽到了許多。

 

他父親給孩子們講常山趙子龍的武藝超群,耍得一手好槍。趙子龍的槍有多快趙子龍飛馬馳騁過大街,街邊一排房屋,房屋有椽,間隔半尺。當趙子龍的飛馬過後,每個椽頭都紮了一槍,可見趙子龍的槍有多快。

 

趙子龍在長阪坡為救兄長劉備的兒子阿鬥,在曹營殺了個七進七出。曹槽愛才,喜歡趙子龍,要活捉趙子龍,便命自己的部將布裹槍頭與趙子龍對陣。 

當然,這是康老三父親的版本。 

 

康老三父親當然講到了大刀關雲長,千裏走單騎,護送嫂子的壯舉過五關,斬六將,古城壕邊斬蔡陽。是個忠義之人。 

 

劉備之所以叫"流鼻",就是由於愛哭,經常哭的流鼻涕,所以叫"流鼻"。當然這也是康老三父親的版本,因為他不識字啊。

 

他講薛平貴征西,王寶釧寒窯苦等十八年他講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他講諸葛亮草船借箭他講諸葛亮三氣周瑜他講諸葛亮死治司馬懿。等等。 

但最感人的故事還要數楊家將血染金沙灘的《雙龍宴》,當然是康老三父親的版本: 

 

遼國強悍,宋國軟弱。遼國將領韓昌率軍圍攻宋國都城,宋國國君懼怕,不敢派兵出城迎戰。遼國國王設一計策,邀請宋國皇帝過境赴宴,想一舉消滅宋國國君。宋國國君不敢前往,遼國國王便派大將軍韓昌在宋國都城外天天叫陣罵陣,羞辱宋國。

 

宋國有忠肝義膽的楊家將,豈能容遼國大將韓昌天天罵陣。楊家將首領為楊家父親楊繼業,共有八個兒子,有七個兒子是楊家將的虎將。楊繼業便給宋國國君獻計,以楊大郎扮演宋國國君,由楊二郎做貼身護衛,然後,父親楊繼業親帥楊家其他五子保駕護航,赴金沙灘遼國人的《雙龍宴》。 

 

楊繼業明白金沙灘的雙龍宴會,宴不是好宴,會不是好會,明明是殺人的一座戰場。但他別無選擇,寧願一死,忠君報國。出征前,楊繼業算了一卦,卦象是: "七子去,六子回"。楊繼業以為楊大郎扮演宋國國君,首當其衝,可能有去無回。便叮嚀楊大郎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果真,到了金沙灘的雙龍宴會上,沒談多久,楊大郎便瞅準機會,一劍要了對麵遼國天慶王的命。然而,護駕的楊二郎行動遲緩了些,遼國護駕的韓昌一劍也殺了楊大郎。這時,楊二郎才反應過來,殺了韓昌。 

 

由於突然的變故,遼國預先安排的殺手便拔劍而起,與楊二郎戰成一團,殺聲四起。宴會外的楊繼業,便親帥其他五個兒子殺進宴會會場,與遼軍戰成一團。 

 

由於遼軍預謀已久,將楊家將團團圍困,展開了一場非常慘烈的廝殺。在敵我兵力對比非常懸賞的情況下,楊家將奮力死戰,殺敵無數。然而,終因寡不敵眾,楊家將血染金沙灘金沙灘戰役就成了楊家將打得最慘烈、最悲壯的一仗: 

 

大郎替主把命喪

二郎無力而陣亡; 

三郎馬踏入泥漿; 

四郎失落在遼邦; 

五郎一怒當和尚; 

七郎亂箭透心涼, 

六郎隻身見高堂。 

 

這時,楊繼業才明白了自己出征前算那一卦的意思: "七子去,六子回是說去了七個兒子,隻能回來一個兒子。邊悲從心中起,一頭撞死在了李陵碑前。 

 

每當講到這裏,康老三的父親都要流淚,替楊繼業,替楊家將難過半天。 

 

康老三父親就是這樣,潛移默化地從各方麵引導自己的孩子們。後來,康老三自己在讀姚雪垠撰寫的曆史小說《李自成》,讀到了李自成部在陝西渭南潼關遭遇洪承疇和孫傳芳所率部隊的埋伏伏擊,展開了一場空前的廝殺,戰鬥異常激烈,最後李自成部幾乎全軍覆沒,隻剩十七人的殘部逃往陝西商洛山區。當讀到那場血戰的慘烈情景時,康老三滿腦子都是當年父親講述楊家將血染金沙灘的情景,因為父親當時講故事時帶有動作,帶有感情,帶有憐憫,印象極其深刻。 

 

康老三父親講古 5: 周文王拉車 

 

《七略》曰: “儒家者流,……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也就是說,儒家以堯舜為祖,遵從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精神原則,以孔子為宗師。 

 

康老三的父親當年給自己的孩子們講了堯帝時代的故事,講了孔子的學生加女婿公冶長的故事。那麽,他講過周朝的故事嗎?答案是肯定的。康老三父親多次給少年康老三和他的兄弟姐妹們講過周文王拉車的故事,充分體現了西周時期特有的"天命觀"。康老三對此記憶非常深刻,以至於康老三長大後,自己撰寫一個關於西周曆史文化的長篇係列《夢周》時(20087),就以父親當年講的故事作為開場白。 

 

那麽,這裏就讓我們用康老三撰寫的《夢周》開場白來複述其父親當年講給他們的故事吧: 

 

"年幼時,家父就給我們多次講過薑太公釣魚的故事。不是根據曆史書籍,純粹是來自當地的民間傳說。故事是這樣的:

  

周文王時,有位世外高人,滿腹治國經綸,苦於無人識得,便在渭水邊上釣魚,其地距周國都城不遠。 

 

高人釣魚與一般人不同,高人不用彎魚鉤,他用直鉤;高人釣魚,不專注水麵,隻管閉目養神。有人問為何?高人答:“願者上鉤”。這件事轟動一時,後來傳到了周文王耳朵裏。周文王料定其是一高人,便禮賢下士,派一官員邀請高人來都城麵談。 

 

周國官員來到高人麵前,說明來意。但那高人對麵前的官員理也不理,采也不采,隻管自己嘴裏念念有詞:

  

“釣,釣,釣, 好玄妙,  

魚兒不到蝦米到,  

下水去吧!”  

 

周國的官員討了個沒趣,便回去向周文王回複,轉告周文王那高人莫名其妙的話。周文王聽後一笑,說:“人家嫌你官小,說你是蝦米”。然後再派周國的重臣去請。  

 

周國的重臣來到高人麵前,也說明來意。但那高人還是對麵前的高官理也不理,采也不采,又隻管自己嘴裏念念有詞:

  

“釣,釣,釣, 好玄妙,  

大的不到小的到,  

下水去吧!”  

 

周國的重臣也討了個沒趣,隻好回去向周文王回複,轉告周文王那高人的話。周文王聽後又是一笑,說:“人家還嫌你官小,要我親自出馬”。然後便親自去請高人。  

 

周文王與那高人在渭水邊一見如故,談得煞是投機,很是賞識高人的才識,便邀請高人做周國的宰相。高人也是爽快,滿口答應周文王。

  

周文王得了高人,滿心歡喜,要高人與他同車回城,以示器重。那成想,高人自個倒不幹了,說要自己單獨乘車。周文王是何等寬宏大量之人,倒也不怪,就隨高人的願,讓他單獨坐車。高人便單獨坐進了自己的車裏,又提出了要求。這個要求差點兒沒把隨同周文王的眾大臣氣死。 

 

那高人要求周文王親自為他拉車! 

 

這個要求一出,文王的一幹大臣先不幹了。他們都覺得這高人太過分了,哪兒有王為臣下拉車的道理?文王雖然嘴上沒說什麽,心裏卻老大的不痛快,便麵有難色。

  

高人見文王麵有難色,便對文王說:“要王拉車,確實過分,但為了王的江山,為了天下的百姓,王還是認真考慮一下吧。況且,拉車就是個意思,王想拉多長的路,就拉多長的路,意思到了就行了。”

  

文王思索片刻,便答應替高人拉車,不為別的,就為天下的黎民百姓。

  

文王一步一步開始拉車,高人坐在車上沒有一點愧色,盡情享受渭水兩岸的風光。文王一邊拉車,一邊看著高人的樣子,不免有些不快,但還是盡力前行。  

 

走了一段路,文王累了,便對高人說:“就拉到這吧!” 。 

 

高人問文王:“你確實拉不動了?” 。文王回答:“拉不動了!” 。

  

高人又問:“王總共拉了多少步?” 。文王回答:“隻管拉車,沒有數多少步。”  

 

高人說:“王總共拉了八百步。也就是說王對天下蒼生的關心是以給臣下拉八百步車來計算。”。 

 

文王不解,問:“怎麽說?” 

 

高人說:“為了天下老百姓,王寧願為臣下拉車八百步,這可換取將來周的江山八百年!”。

  

文王一聽是這個道理,便對高人說:“請上車,我繼續拉你。” 。 

 

高人對文王一笑,說:“王願意繼續拉,當然可以,但周的江山還是隻有八百年。”。 

 

文王思想片刻,理解了高人的話,便不堅持繼續拉車了。後來周朝的江山就延續了八百年。 

 

當然,這個故事不是曆史記載,不過是我們當地的傳說加後人的杜撰罷了。史書上記載的那個令孔夫子魂牽夢繞的西周肯定和我們當地的傳說有很大的差別。" 

 

以上就是康老三父親當年講給自己的孩子們關於周武王拉車的故事,雖然與曆史記載有異,但卻準確體現了西周當時的主導思想 - 天命觀。這一思想在《詩經》中被闡述的淋漓盡致。 

 

康老三父親講古 6: 新女婿學名句 

 

康老三的父親在家裏給孩子們講古論今教育孩子,同時也有娛樂和搞笑的段子。在康老三的記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畫友,三說和巧者》與《新女婿學名句》。康老三曾經整理過《新女婿學名句》的段子,那我們就直接欣賞吧:

 

新女婿學名句 

 

BY 康老三 

20132 

 

記得小時候,家父經常給我們講故事。家父的故事總是會講很多遍,久而久之我們就記住了。這個“新女婿學名句”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話說當地有個書香門第,是耕讀之家, 很有學問,而且也富甲一方。這家人有個女兒,模樣長的很是俊俏,也知書達理。其女被爹娘許配給當地另外一家財主家的公子,原本要門當戶對。

  

女兒嫁過去後才知道女婿是個不學無術的酒囊飯袋,更是目不識丁,但悔之已晚,卻也隻能嫁狗隨狗。

  

眼看著女婿要去拜丈人,丈人家自然是要設宴款待,少不了要邀請眾多親朋好友。這讓媳婦犯了愁,因為媳婦是要麵子的,這個老公怎麽拿得出手? 

 

沒有辦法,媳婦隻能臨時抱佛腳,讓老公懷揣五百兩銀子出外雲遊,遍訪高人,看能否得高人指點,化腐朽為神奇。這老公也想在嶽父家露一手,為媳婦爭回點麵子,便揣著銀子雲遊去了。

  

新女婿雲遊,第一天就碰到了一位“高人”。那是在一個山林邊上,樹木鬱鬱蔥蔥,林間百鳥歡歌。突然,一個雄健的鷂子從高空翻飛著直撲向樹林,頓時嚇壞了林間歡唱的百鳥,個個禁聲,大氣不敢出一個,瞬時林間一片寂靜。麵對此景,有個學者模樣的人高聲念道: 

 

“一鷂入林,百鳥啞聲!”  

 

新女婿聽得此語,覺得好聽。他雖然不明白是神馬意思,但想一定是高深的話。新女婿便對那人說道:“你如果能教會我說你剛才說的那句話,我願付一百兩銀子給你”。那人聽了,便知道眼前的這位肯定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富家子弟,便教會了他那句話,得了100兩銀子。 

 

新女婿很高興,便繼續尋訪高人。 

 

那時正值炎熱的夏天,村裏的狗都熱的直吐舌頭。新女婿來到一條河邊,看見一個書生模樣的人正在樹下乘涼,新女婿也走過去歇一會兒。由於天太熱,河水少了很多,原本潮濕河床泥巴都被太陽曬得幹裂,然後卷了起來。麵對如此情景,那書生不禁感歎道:  

 

“日曬焦泥卷!” 

 

新女婿當然不知道書生是說河灘幹裂的事,隻覺得好聽,透著學問。便付了書生一百兩銀子也學會了這個句子。 

 

新女婿已經學了兩個高深的句子,自然非常開心,便不覺得天氣炎熱,繼續尋訪高人。 

 

後來天變了,烏雲滾滾,狂風大作,很快就下起了雨,新女婿隻好到一戶人家的屋簷下躲雨。這戶人家也象個書香門第,前後門正對,讓穿堂風吹過,屋內便很涼爽。天下起了雨,屋主人便到門前賞雨。

  

這戶人家的門上掛著精美的竹簾子,大風一來便隨風擺動,並“答啦”“答啦” 作響。主人覺得有趣,便隨口說道: 

 

“風吹答啦片!” 

 

跟以前一樣,新女婿自然不知道人家在說風吹竹簾的事,他隻覺得那個語言高深,便又付了一百兩銀子學了來。 

 

後來雨停了,新女婿繼續上路,要學名句的勁頭更足了。

  

該當新女婿這天走運,走沒多久就看見一個農夫在自家門前的豬圈裏喂豬。新女婿一個富家子弟,從來沒有跟豬打過交道,自然覺得新奇,就走過去看。 

 

偏巧,農夫家的豬這時不好好吃食,在豬食盆裏胡亂拱來拱去。農夫很生氣,就大聲罵道:

  

“有食不吃,胡拱什麽?”

  

這時,在一邊看著的新女婿不知道農夫在罵豬,隻覺得這兒連農夫都這麽有學問,說出的話聽著就高深。他便照舊付了農夫一百兩銀子,學來了這句高深的話。

  

新女婿已經學了四句高深名句,也化了四百兩銀子。自己身上也沒多少錢了,他便決定打道回府,準備到嶽父家舌戰群儒。

  

回到家裏,新媳婦聽說老公學成歸來,很是高興,便準備回娘家的事宜,她要趁熱打鐵。並囑咐老公,到了娘家,把學來的名句用完後就不要再作聲,這樣娘家的那些學問家就摸不著自家老公的底細,就保全了麵子。

  

話說這天嶽父家大擺宴席,要款待新女婿,自然是高朋滿座,人才濟濟。由於新女婿還沒有來,大家便暢所欲言,互相攀談,好不熱鬧。 

 

這時,新女婿閃亮登場,一下整個宴會廳安靜了下來,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新女婿,要看新女婿是何等人物。這新女婿也不是蓋的,由於跟高人學了四句名言,便躊躇滿誌,信心滿滿,對著滿屋的名流學士並不懼怕。他大聲說道:  

 

“一鷂入林,百鳥啞聲!” 

 

新女婿這句話一出口,還真是氣吞山河,把全場給震住了。雖然新女婿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麽,但那些名流才子卻知道新女婿在說什麽。他們想,這新女婿明明是把滿屋子的人不當回事,把大家看成小鳥,而把他自己說成是雄健的鷂子。大家雖然心裏憋氣,但在不知新女婿底細的情況下也不好發作,或許新女婿還真是一個才高八鬥的名家呢。

  

這時,嶽父家的第一才子發話了:“不知先生認為古今的那部經卷最有學問?”實際上,第一才子並不想真知道新女婿認為那卷書最有學問,而是想,隻要你新女婿開口談學問的經卷,不管是四書五經,還是老子莊子,我們都可以跟你比劃比劃,因為本就沒有最有學問的經卷。然而,人家新女婿一聽問什麽“卷”,連想都不帶想就脫口而出: 

 

“日曬焦泥卷!” 

 

這下該第一才子摸不著頭腦了。在他的記憶裏,所有的經卷裏麵就沒有一卷書叫“日曬焦泥卷”的。但又不好說沒有,萬一真有這麽一卷書,那還不丟人丟大發了。這第一才子隻好繼續發難,要逼新女婿談學問。他又問:“那麽‘日曬焦泥卷’ 裏麵的哪一篇最具微言大義?” 

 

新女婿想“你問哪一片(篇)?” 那不現成的嘛:

  

“風吹答啦片!” 

 

好一個“風吹答啦片(篇)” !這下,第一才子更鬱悶了。本來自己覺得沒有“日曬焦泥卷”才繼續發問“哪一篇” ,這倒好,人家來個“風吹答啦片(篇)” ,自己又不知道了,這不是自己把自己給套進去了嘛。

  

第一才子這個氣啊,覺得丟不起這人,便轉換方式發難。他問:“先生在什麽地方得到的這卷曠世奇書?”他想,看你新女婿怎麽回答,就不相信逮不住你。第一才子認為新女婿在撒謊,他要當麵戳穿這個謊言。

  

這時,新女婿有些急了,眼看自己學的四句名言已經用了三句,而對方還這麽咄咄逼人,就有些上火生氣。但生氣歸生氣,還得把最後一句用完再看。新女婿便麵帶怒容,學著農夫當時的樣子,高聲喝道: 

 

“有食不吃,胡拱什麽?” 

 

這下第一才子徹底沒脾氣了,他明白新女婿已經很瞧不起他了,在罵自己是蠢豬,所以隻好作罷。其他的名流學士看第一才子敗下陣來,個個都不敢再為難新女婿,大家便開席吃飯。  

 

新女婿總算舒了一口氣,遵照夫人的囑托,再也沒發一言。

  

其他人都覺得新女婿真是高人,學問衝天,又言簡意賅,更兼備大學問家的範兒,從此便對新女婿尊敬有加。

  

以上就是康老三父親在家講古論今的摘錄(整理時有改動,有刪減,或增添),我們這裏暫時告一段落,而康老三自己也在父親的故事中度過了自己少年時期的別樣生活。

 

後來的高考和出國留學更使得康老三走過了與當年許多小夥伴們完全不同的生活軌跡,從而真正地改變了他的一生。

 

後事如何,以後有空再分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