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兵帶妻子回大陸見原配,苦等50年相談1小時,原配:無話說

2008年台灣女作家蔡怡想要為父親蔡國棟尋找在大陸的親人。

蔡國棟是抗戰老兵,18歲參軍,1948年被迫跟隨蔣介石的大部隊退守台灣。

蔡國棟是空軍教官,剛剛和妻子結婚,小家庭還沒有安定下來就經曆了顛沛流離,最終住在了屏東縣大鵬村。

大鵬村是國民黨為了安置大陸到台灣的軍人家屬安排的集中居住地之一,這裏住的都是空軍的家屬。

台灣一共有763個眷村,這裏居住的絕大多數是外省老兵或者他們的第一代子女。

 

這裏的生活很苦,剛開始搭建的房子是很簡陋的,沒有水泥和木頭,隻能用茅草和竹子。到了夏天,台風襲擊,房子瞬間就被淹沒。

眷村裏的家屬們來自於不同的地方,蔡怡的回憶之中,鄰居們有的來自湖南,有的來自江蘇,有的來自四川,條件雖然艱苦,但能吃到各地的特色美食,這是孩子們童年少有的快樂記憶。

一到了過年的時候,眷村裏的人家連習俗都不一樣,蔡國棟的老家在山東聊城,山東人喜歡吃麵食、餃子,來到台灣之後因為條件有限,隻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會吃那麽一次。

蔡國棟離家之後就再也沒有和家人見麵過,他時常想念父母,也會和蔡怡聊起家鄉的故事。

蔡怡明白父親心中的苦悶,從小立誌要幫助爸爸找到故鄉的親人。

眷村

1979年,蔡怡托內地的朋友在蔡國棟的祖籍山東聊城刊登尋人啟事。

半年後,家鄉就已經來信了,蔡怡看到信中說她的爺爺奶奶還活著,現在90多歲了,等著見蔡國棟一麵,她興奮極了。

沒想到信的末尾還說了一句,在山東老家,還有一個為蔡國棟守了半個世紀活寡的女人,劉金娥。

蔡怡整個人都懵了,她心中責備父親為什麽沒有將這麽重要的事情告訴妻兒,隨即,她開始同情自己的母親,母親跟了父親這麽多年,吃了那麽多苦,她要是知道這件事……

她沒有敢告訴母親,而是拿著信顫抖著詢問:“爸爸,你是不是本名叫蔡保光啊,你是不是家鄉裏麵還有一個太太呀?我可憐的媽媽要怎麽辦?”

蔡國棟是個嚴肅的人,自從蔡怡記事以來,就沒有在妻兒麵前流淚過。但在聽說劉金娥等了他50年的那一瞬間,老人家卻流淚了,雖然極力克製,但看得出來非常傷心和自責。

這件事最終還是被蔡怡的母親知道了,蔡怡的母親認識蔡國棟的時候並沒有聽他說過家中已經有一個妻子,謊言被揭穿的瞬間,蔡怡的母親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患有焦躁症的妻子頻頻在家中發飆,家人稍有不慎就會激怒她,她將所有的怨氣宣泄在丈夫身上,這種情況持續了半年之久,在子女們的耐心勸說之下才漸漸接受。

敏感的她其實心中一直有一根刺:以前就覺得丈夫一直有秘密,從結婚到現在有很多話埋在心裏不想說,現在她終於知道丈夫的秘密是什麽了,她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沒有辦法接受自己嫁給蔡國棟這麽多年,也僅僅是個“小老婆”而已。

此時的蔡家陷入了全麵的混亂之中,也沒人有精力去同情劉金娥這個可憐的女人。

蔡怡也是在和父親多次談心後才知道他和劉金娥的故事。

年輕時的蔡國棟

蔡國棟和劉金娥的婚事是父母包辦的,劉金娥比蔡國棟大3歲。農村裏麵都有“女大三,抱金磚”的說法,在雙方父母看來,這是一樁門當戶對的婚事。

蔡國棟的父母對劉金娥很滿意,她老實踏實,在鄰村名聲也好。然而就是因為她的本分和守舊,耽擱一輩子的大好年華。

兩家人距離很近,蔡國棟在結婚前就和劉金娥相識,他其實不滿意這樁婚事,他也並沒有反對,對劉金娥談不上什麽愛情。

劉金娥是個做事一板一眼的姑娘,結婚之後,劉金娥將蔡國棟的生活照顧得很好,孝順父母,把整個家都打理得井井有條。

蔡國棟有一個姐姐,還有兩個妹妹,是家中唯一的男丁,自然很受父母的重視,受盡寵愛。

父母花錢送他去學堂念書,他是一個文化人,有建功立業的夢想,他不被一個小地方困住,本來就和沒有什麽文化的妻子沒有多麽深的感情,18歲這年,蔡國棟離家出走,直接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去了。

結婚3年的李金娥一直沒有孩子,蔡國棟這麽一走,她便注定了一生無子。

如果劉金娥在婚後生下一個孩子,也許蔡國棟心中有個牽掛,不至於就這樣絕情,說來說去,還是蔡國棟對李金娥不曾在意過。

 

為了實現夢想,蔡國棟選擇了參軍,他來到了重慶,進了國立中央大學,完成了學業,還在軍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因為戰爭不斷顛沛流離的蔡國棟,後來再也沒有回家。

29歲那年,蔡國棟在青島和後來的妻子自由戀愛,兩人結婚之時,女方並不知道蔡國棟是有妻子。

蔡國棟覺得自己已經近十年沒有回家了,劉金娥應該早就已經改嫁了,他心中沒有一點負擔,也覺得沒有必要和妻子說這件事。

1948年,國民黨大廈將傾,擔任國民黨空軍教官的蔡國棟帶著新婚的妻子退守台灣。

這麽多年來,蔡國棟沒有辦法去見父母,甚至連通信都不可能。蔡國棟和子女們聊起自己的過去總是興高采烈,唯有談到父母之時會不停歎氣,或者望著天空不說一句話。

蔡國棟一直覺得自己對不住的是父母,不過父母好歹還有姐妹們可以照顧,他沒有太大的負罪感,偶爾想起劉金娥,也安慰自己她應該早就離開蔡家了。

聽說劉金娥為他守活寡50年,他又驚又是愧,心中自然是翻江倒海。

1937年,蔡國棟離開聊城老家,以為將來可以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沒想到這一走就是50年。

1979年60歲的蔡國棟收到家書之後,著急著想要回家,但當時因種種原因不能實現。

蔡國棟這一等又是9年,1987年,蔣經國終於同意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

 

蔡國棟匆忙準備,1988年,69歲的他終於攜帶著台灣的全部家人,回到老家山東。

蔡國棟很興奮,這一路上他都覺得自己還能看到老父老母。

結果到了家鄉,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麽陌生。父母終究還是沒有親眼看到他回來,蔡國棟麵前隻有幾座土墳。

近70歲的老人家,回想起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印象其實還是很深刻的。他離家的時候爺爺奶奶還很健康,爸爸媽媽還很年輕,現在隻是這些新新舊舊土墳。

除了長輩走了,他的是姐姐、大妹也全都去世了,他急匆匆趕回來,最後一個都沒有見著。

家中隻剩下了一個小妹妹,還有劉金娥。

走進家中的老屋,蔡國棟一眼就看到了父母的遺像,在遺像前麵,有一個空碗。因為年歲已久,碗外麵的彩釉已經褪色了,幾乎看不出來原先的紋樣。

 

蔡國棟的小妹對他說,蔡國棟的母親生前一直在想念著這個兒子,兒子去了戰場,不知生死,沒有一點音信,但母親一直覺得蔡國棟還活著,就這樣等著。

這隻碗,蔡國棟的印象已經很模糊了,這是他離家出走之前,最後一次在家裏吃飯的時候用的碗。

歲月流逝,父母將這碗留著,就代表蔡國棟一直在這個家,在爹媽的心中好好地活著。

每次吃飯之前,父母就會將這個碗拿出來,對最小的女兒說:“這是你哥哥離開家之前吃飯的碗。”

有時候,老母親還會對著這個空碗自言自語:“兒子啊,我相信你還是活著的,你在外麵流浪者,可要有口飯吃啊!

這是兩位老人40年的執念,明明知道這可能是自欺欺人,依舊默默守著這個碗,誰都不會打破這個默契。

1979年,蔡國棟還活著的消息傳到父母這裏,他們是多麽高興啊!然而等來等去,直到閉上眼,都沒有等到蔡國棟回來。

老人走了,這隻空碗就代替著他們在家中等候著蔡國棟。

 

蔡怡心中的父親已經木訥的,幾乎不會對外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就算是之前和故鄉的親人打電話,也隻是無聲地流淚。

但在這個空碗麵前,蔡國棟真正崩潰了,他嚎啕大哭,好似十幾歲的少年突然失去了雙親:“我這個不孝的兒子,我整整遲了五十年才返鄉啊,遲了五十年呐。

祭拜了父母之後,蔡國棟就去找了劉金娥。

雖然得知劉金娥的消息之後,一家人已經鬧得雞飛狗跳,但這個可憐的女人等了自己一輩子,蔡國棟不得不去給人一個交代。

蔡國棟改了名字之後,家人怎麽打聽都打聽不到消息,沒有歸期,也可能已經戰死了,劉金娥很執著,一定要等著他回來。

蔡國棟走後的那些年,劉金娥一直代替著他照顧著公婆,弄得公婆也非常舍不得劉金娥,幾次勸劉金娥趁著年輕也沒有孩子改嫁算了。

因為天災人禍,家中經常連一口飯都吃不上,劉金娥為了公婆活下去,就一個人出去找野菜。公婆胃不好,她到處求人,或者給人做小工,換一點大米回來給他們煮了吃。

但劉金娥是個保守的人,她一直住在蔡家,默默守護著,等待著。幾乎身邊所有人都曾經勸說過她,但她還是不願意改嫁。

蔡國棟一家

也許劉金娥的十幾歲,是真真切切愛過蔡國棟的,他們兩人之間並不像蔡國棟所說的那樣好聚好散,這個女人忠誠和堅持,遠遠高出蔡國棟的想象。

劉金娥已經72歲了,蔡國棟當年走得時候她才21,整整等了這個男人50年。

蔡國棟的妻子緊緊跟在丈夫的身邊,她和兒女們同情劉金娥,但依舊不能接受她。她生怕蔡國棟真的心軟了,將劉金娥帶回台灣。

這本來就是一場尷尬的見麵,劉金娥無法形容這半個世紀等待丈夫的幸酸和孤獨,蔡國棟礙於台灣妻子在旁邊,生怕妻子受到刺激再犯病,在劉金娥麵前顯得很沉默。

劉金娥好不容易盼到蔡國棟回來了,於情於理,應該讓他們有個單獨相處的機會。考慮到這一點,蔡國棟的妻子默默走遠,

隻是大家都沒有想到,兩個人隻聊了一個小時,蔡國棟就匆匆出來了。

這一輩子,兩人真正朝夕相處的時間太少了,蔡國棟心思不在家裏,劉金娥又不善言辭,留下的回憶並不是什麽浪漫而美好的,事實上,蔡國棟對劉金娥年輕時候的記憶已經非常模糊了。

劉金娥晚年

兩個人能在一起交談的,也許隻有已經過時的父母。

蔡國棟帶著家人走了,他並沒有帶走劉金娥,從經濟上,他願意給劉金娥一些資助,但從感情上,他給不了什麽,也彌補不了什麽。

他的歉意,在50年漫長的等待之前顯得渺小和無力。

劉金娥雖然沒有強求,但她多少還是希望蔡國棟能夠將她帶走的。畢竟一生等待,不過就是一個夫妻的名分在,她想要回歸蔡國棟妻子這個身份。

但去了台灣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她怎麽和這陌生的一大家子相處呢?更何況蔡國棟的妻子是極力反對的,她連他們多說幾句話都會覺得心煩意亂。

蔡國棟走了,無兒無女的劉金娥依舊默默地守著蔡家,去世之後要求葬在公婆的身邊。

蔡怡

她一生困苦,臨走隻有一件還比較好的棉衣,她將生前存的那一點私房錢封在了棉襖的袖口裏麵,留給了蔡國棟最小的妹妹。

那裏麵也就隻有幾十塊人民幣和幾個銅板。

無論蔡國棟怎麽想,蔡國棟的妻兒們怎麽想,村子裏的鄉親們都隻認劉金娥是蔡家的兒媳,這麽多年來,她的辛酸苦楚,所有人都看在眼裏。

2005年,蔡怡的母親在台灣去世。2007年,蔡怡和哥哥再次來到了聊城祭拜祖墳。

他們跪在李金娥的墳墓之前,一邊燒紙一邊對她說:“大娘啊,其實我們也等於是您的兒女唉,您不再孤單了,對這個蔡家幾代人的恩惠,我們是叩多少個響頭,也是報答不了的呀。”

蔡家的子女們也終究還是承認了劉金娥的名分。

 

而此時的蔡國棟已經患上了老年癡呆症,他很多事情是都不記得了。兒女們知道老家的一切都是他內心最深處的眷戀,所以他們會常常說老家的事情,希望能夠喚醒父親。

多少人哀歎,劉金娥這一生太不值得,為了三年的夫妻感情,耽擱了一生的幸福,白白做了那麽多,換來的隻有歉意、感激,卻沒有愛情。

曆史的悲劇烙印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是傷痕累累,誠實、善良的劉金娥,在人性徹底暴露的年代裏,默默守著自己的愛情、婚姻和誠信。蔡國棟有錯,蔡國棟的妻子亦有不妥,而更多的是無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