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讓我意識到,香港問題本質上就是全球性問題——房地產,金融,演藝圈,不想改革的黑幕,輿論之間的利益鏈

來源: F0069 2019-08-20 04:43:0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4312 bytes)

假如香港有上帝,那上帝一定姓李

 

烏鴉校尉作品

首發於微信號 烏鴉校尉

香港有一個節目,叫《窮富翁大作戰》,邀請政商界叱吒風雲的人物去體驗香港底層人的生活。

 

 

有一個參賽者叫田北辰,是香港的富豪。

在參加節目前,田北辰非常信奉自由市場,他覺得香港的自由市場淘汰弱者,留下強者,是非常好的製度。

麵對鏡頭時,他自信滿滿地說,“隻要你有鬥誌,即使是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

 

 

然而,隻幹了兩天他就崩潰了,提前退出了活動。

他發現,每天十幾個小時的繁重體力勞動已經讓他精疲力竭。在工作完之後,他滿腦子都隻想休息、吃飯,根本沒有時間做長遠的規劃,壓根不可能改變命運。

 

 

他坦言,如果這樣的生活再繼續下去,他未必會有鬥誌。

在這樣的製度下,隻會是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

在體驗完這樣的生活之後,田北辰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個社會在極嚴厲地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但是他這句話隻說對了一半。

和底層人比起來,這些富豪算是讀了書的,可是,很多富豪的“讀書”,隻不過是去名牌大學裏鍍了個金罷了。

李嘉誠是小學學曆,李嘉誠兒子李澤楷讀的是斯坦福大學,但是根本沒有讀完,隻是斯坦福肄業,但是他們父子倆都是香港前十的富豪,李嘉誠第一,李澤楷第四。

香港還有廣大的拚命學習的中產階級,他們的學曆,他們讀過的書,絕不比這些富豪少,甚至還要比他們多。

可他們沒有機會成為李嘉誠,也沒有機會成為田北辰。

 

 

田北辰的父親田元灝是香港紡織界的“褲王",母親榮誌文是香港的江南四大家族榮氏家族後人。

田北辰說,自己是白手起家的。

但是他的創業過程,就是跟著父親學了做衣服的生意後自立門戶,借助了父親的銷售渠道,屢次請哥哥幫忙周轉,創造了另外一個服裝品牌“G2000”。

他和父親的區別大概就是父親是褲王,而他是衣服褲子都賣。

 

 

田北辰的哥哥田北俊也很有意思,他曾在采訪裏對記者說,自己喜歡體驗市井生活

記者問他去哪體驗了市井生活?他說自己去了豪華超市“Citysuper”購物。

看來富二代們普遍對“白手起家”和“市井生活”有些誤解。

 

 

香港普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隻是普通人,並不隻是因為他們讀的書少,而是像田北辰這樣的富豪家族,壟斷了香港的財富,限製了香港的產業,鎖死了香港人的未來。

外國經濟學家專門為這種製度創造過一個詞匯,叫做“裙帶資本主義”。

《經濟學人》統計了全世界23個主要國家和地區裙帶資本主義的指數,在這個榜單上,香港高居第一。

 

 

1952年,香港海關查抄了一批板鴨,理由是這些鴨子涉嫌“通共”

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戰爭,中國誌願軍很缺物資,英美還對中國禁運,既不允許石油、鋼材、機器賣去中國,也不讓中國賣東西換錢。

當時作為中外轉運通道的香港,自然成了英國人嚴防死守的地方。

 

 

這批被查抄的板鴨是從香港出口到美國的,但鴨子是產自大陸的,有“替共產黨出售物資換戰爭籌款”的嫌疑。

問題來了,這些“通共”的鴨子怎麽處理?

 

 

為了確認這些板鴨能不能賣,英國和美國來回發了十多封電報,寫了50多頁的研究報告。

最後,雙方決定:看鴨蛋。

鴨蛋孵化時,必須由香港警察監督。在香港本土孵化的,就是合格的“英國鴨”;在大陸孵化的,就是“共產鴨”,一律不能在香港和海外出售。

 

 

有的英國警察對此舉感到疑惑:“我們是不是太高估這些鴨子的價值了?”

前輩用關愛智障的眼神看著他:“不是我高估鴨子,是你太小看共產黨了。

這批從鴨蛋狀態就“被通共”了的鴨子,是那個時代港英政府對中國人嚴防死守的縮影。

在那個時代,香港人極其厭惡英國殖民者,總是和內地一起反抗英國政府的統治,英國政府對此大為頭疼。

 

 

圖:1952年介紹新中國的香港雜誌

文中,大陸被稱為“祖國”

1922年,香港海員密謀罷工,反抗英國人的剝削。

消息一出,大陸同行自發組織了10萬人去香港支援。

當時香港才62萬人,突然有10萬人暴動,警察別說抓人,連路口都擠不進去。

 

 

1925年,英國人在上海殺害工人,為了支援大陸同胞,短短2個月,在國共兩黨的幫助下,15萬香港工人辭職罷工,以示抗議。

這場著名的“省港大罷工”持續了1年多,香港對英國人非常重要,香港同胞的罷工,讓英國人平均每個月都損失了2.1億元,創造了吉尼斯紀錄。

迫於壓力,在上海的英國官員隻好道歉賠償。

 

 

1930年代的香港人,從來都當自己是炎黃子孫。

國內遇到水災,他們踴躍賑災;抗戰爆發,遠離戰火的香港青年組隊北上抗日;中國跟英美在朝鮮開戰,他們就幫誌願軍運送物資。

在英國人眼裏,那些板鴨就不是板鴨,而是香港和內地緊密聯係的鐵證。

 

 

圖:北上抗日的港九遊擊隊

英國人要想利用香港本地人分化香港。

香港的富豪們是絕佳的選擇。

和窮困的工人不一樣,富豪在本地有產業,工人罷工,他們的利益也會受損,他們的利益和英國人是一致的,有幫英國人的意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香港的華人首富——何東。

 

 

何東是混血,他的父親是個荷蘭海員,母親是中國人。

在他出生不久,他的父親就丟下他們跑了。上學時,何東因為長著一張白人臉,不僅被同學歧視,連打工都沒人願意要他。

1883年,何東的姐夫蔡星南替他找到了工作——在自己出海的時候去英國怡和洋行替自己當買辦。

在洋行這裏,何東的白人臉幫了大忙,老板把他當自己人,把做生意的本事教給他。

同時,在中國工人那兒,何東自稱是“廣東寶安縣人”,搞了個“廣東同鄉會”,還和工人、小商販一起拜把子。

每當何東來碼頭,英國老板會親切地招呼“羅伯特·何”一塊喝茶,中國工人也會圍過來,跟“何大哥”勾肩搭背。

 

 

何東入職才半年,就當上了“廣東保險”和“香港火燭保險”兩家公司的“總買辦”比他姐夫厲害多了。

有和中國勞工打交道的基礎,本身又是白人,英國政府想要管理香港,何東是完美的人選。

兩邊一拍即合。

 

 

於是,何東把兄弟、子侄安排去各大洋行幫英國人賣貨,同時自己一邊開了公司,利用英國人提供的便利和優惠賺錢。

一旦英國人需要處理香港的事,何東就出馬幫忙擺平。

1915年,英國想讓香港華人捐款打一戰。何東就帶頭捐了3架戰機。英國人封他為“特命全權大使”,代表香港和中國各路軍閥商談軍火貿易。

何東到大陸先後結識了孫中山、袁世凱、張作霖,又靠著手上賣軍火的權力,在蘇聯、英法、各路軍閥間當調停人,賺得盆滿缽盈。

與此同時,何東家庭裏的人也跟著雞犬升天,何東的兒子何世禮是在英國讀的軍校,一畢業就成了張學良的心腹,一路當到國民黨國防部次長。

 

 

1922年海員罷工時,何東靠著跟工人的關係,自己替英國老板掏錢,給工人加工資,說服大家回去上班。

何東替英國老板挽回了巨額損失,其他老板卻因為沒有門路,被罷工搞破產了。何東就趁機低價收購別人的公司,交給弟弟、侄子打理。

一場罷工下來,香港碼頭邊的幾家公司成了何東一家人的財產。

 

 

圖:海員罷工勝利,與香港商人和解

而這僅僅隻是一個開始。

有了幾家公司提供的資金,何東家族產業擴張的速度越來越快。就連何東同母異父兄弟郭甘棠,都被他扶持成了香港有名的巨富。

為了感激何東,郭甘棠自願隨何東改姓,改名何甘棠。

 

 

同時,何東還讓自己的兒女跟黃金福、羅長肇、洪興錦、洗德芬這四個香港豪門家族聯姻,讓家族愈發壯大,掌控的東西越來越多。

最鼎盛的時候,全香港富豪第一名是何東,第二名是何東的兄弟們,第三名是何東的親家。

何東的兒子是國防部次長,有軍事力量,何東的女婿羅氏家族掌握了半個中國的航運,經營著全香港的律師行。

 

 

 

 

何東的侄孫叫何鴻燊,是名聲在外的“澳門賭王”。

 

 

何東的侄女何愛瑜,生了個名震世界的兒子,叫做李小龍

香港第一代的裙帶資本主義初見規模,就整出了一個商業、政治、軍事一體的通天帝國。

 

 

今年,香港小姐的候選人剛出來,香港媒體就開始瘋狂吐槽。

他們一會兒說人家長得像寵物小精靈裏麵的小剛,一會兒說人家長得像表情包裏麵的"月亮"表情。

 

 

其實也不隻是今年,這幾年,吐槽香港小姐的候選人已經成了香港媒體的保留節目,一年不吐槽就渾身不得勁。

在港媒看來,香港小姐參選者的水平是一年不如一年。以前的港姐個個又好看又有氣質,現在香港“你長得像港姐”都成了一句髒話。

其實,這倒不是香港妹子不如以前好看了,而是漂亮妹子很少再去參選了。

 

 

把時間退回到30年前,在香港經濟騰飛的時候。

1950年代,香港做的是物資生產和加工。內地改革開放後,這些活都被大陸拿去了,香港麵臨著轉型的問題。

英國人知道香港遲早是要歸還大陸的,如果選擇搞工業,蓋工廠很耗時間,投入大,回報慢,利潤低,搞不好最後還給中國做嫁衣了,倒不如抓緊時間賺點快錢。

來錢最快的方式就是賣地。

 

 

香港的土地全掌握在港英政府手上,英國人搞起了土地拍賣,一點一點地賣地,誰花的錢多,誰就能用這塊地。

消息一出,香港富豪們都蜂擁到拍賣場搶著拍賣。

因為他們是高價才拍賣到的地,如果去投資製造業工廠,幾年都未必收的回成本。

他們無一例外把地都拿去搞房地產了。至於炒高地價後,工廠付不起租金,老百姓買不起房子,與我何幹?

 

 

為了保證自己蓋的房子能保值,地產商們還想方設法阻止新的土地開發。

香港議會裏的不少議員自己就是地產商,他們可以用法律阻止新的土地開發。

於是,一邊是香港人均4.4平方米的住宅,40平米住三口人的逼仄房間;一邊卻是香港還有大量的空地被議會阻止開發。

在這個時期誕生的香港十大財團裏,7個是做地產的,2個做貿易,隻有一個是做機電的。

 

 

在這個過程中,貧富差距迅速拉大。

那個時候火熱的香港小姐比賽,成了底層人改變階級最快的方式。

從1973年開始,港姐選美就由TVB舉辦了。

在港姐比賽上大火的美女可以參與到TVB製作的影視中,那個年代TVB的影視劇製作精良,質量上乘,咱們小時候看過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劍屠龍刀》,都是TVB的經典作品。

一旦港姐出演了一部當紅影視劇,很快就能出人頭地。

 

 

除此之外,選港姐時候的評委,有不少都是香港的富豪或是富豪的後代。

如果能借著這個機會被富豪相中,嫁入豪門,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改變人生。

1973年的第一屆TVB辦的港姐比賽裏,獲得第四名的趙雅芝,先是在1978版《倚天屠龍記》裏麵飾演了周芷若,後來又和鄭少秋一起出演《楚留香傳奇》,1980年又和周潤發一起搭檔《上海灘》,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明星。

 

 

 

 

1977年的冠軍朱玲玲,在比賽現場就被富豪霍英東的長子霍震霆看上了,比賽結束後很快就嫁入豪門,成為人生贏家。

 

 

1988年的冠軍李嘉欣,原本家境貧寒,但因為美得"石破天驚",選完以後不光連續出演《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方世玉》,還被香港的各界富豪追求,不是和這個富豪戀愛,就是和那個富豪拍拖。

香港股市大富豪劉鑾雄,剛和她交往就送了一套八百多萬的豪宅給她。

李嘉欣想成為什麽級別的富豪,全看她想選誰。

據說,李嘉欣出嫁給許晉亨的當晚,香港的富豪太太們包下了最豪華的夜場狂歡,慶祝自己再也不用擔心李嘉欣來搶自己老公了

 

 

在那個年代,香港小姐選美比賽,就是一條不折不扣的星光大道。

香港媒體都說:"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鍾樓,不是太平山的老襯亭,不是海洋公園,也不是大富豪夜總會,而是香港小姐。"

那個年代,幾乎每個香港女生都曾經在家裏玩過這樣的遊戲——傻乎乎地拿著木棍,披著床單繞著屋子走路,幻想自己當選港姐的那一天,風光無限的樣子。

 

 

這條星光大道沒有堅持多久。

為了保持家族、財團的優勢,豪門聯姻還是會盡量找豪門。

2018年,香江集團老板劉誌強的長子劉根森,與來自香港的富力地產老板李思廉的愛女KarenLi,在廣州補辦婚宴,光婚房就用了10個億。

 

 

富豪有了別的“選妃”手段,香港的影視業也衰落了,港姐不再是跨越階級的捷徑,自然就沒人再去選港姐了。

裙帶資本主義催生的第二代富豪家族也誕生了。

和韓國的財團、家族類似,香港富豪家族的產業也會優先傳給自己的兒子。

2012年5月,李嘉誠把自己的公司交給長子李澤钜管理,22家上市公司,市值超過8500億港元。

他的次子李澤楷則拿到了他所有的的現金資產,用來“並購他喜歡的公司”。

 

 

他們兩兄弟其實並不和睦,兩兄弟陪李嘉誠外出時都會刻意分開,不會一起出場。

直到現在,跑得快的香港記者都沒拍到過兩兄弟同框的照片。

了解兒子們的李嘉誠特意在協議裏約定,兄弟之間不能跨過界經營對方的產業,要相互持有對方公司的股份。

因為這樣才能保證李家兄弟不分家,李家的產業千秋萬載,一統江湖。

 

 

和三星家族的狗血言情大劇類似,香港富豪後代們為了爭家產,什麽事都做得出來。

地產巨頭陳廷驊2011年得了老年癡呆,確診後妻子馬上跟他離婚,要求分家產。

在他去世後,妻子為了爭奪遺產,還把兩個親生女兒告上法庭。

 

 

富豪郭炳湘的兩個弟弟,為了跟哥哥爭家產,甚至聯手散布謠言,說郭炳湘有“精神病”,要求法院把父親和哥哥創下的產業分給他們。

 

 

何鴻燊家族、王德輝家族、甘穗輝家族,在這些財團、家族裏,一家人為了家產撕破臉皮四處罵架再正常不過。

表麵上,他們是現代社會的公司、企業。

但是深究下來,選妃一樣的選美比賽、事業父死子繼、家產多數傳男不傳女、為爭遺產兄弟鬩牆骨肉相殘……如同古代皇宮內鬥的一樁樁一幕幕都在告訴你:

這不是什麽現代企業,這就是實質上的世襲製度、封建社會。

 

 

 

 

 

 

 

 

香港不是意識不到這一點,政府也曾經試圖改變過現狀。

1998年,香港提出過一個"數碼港"計劃,想要發展香港的互聯網科技。

在1998年,我們現在熟知的互聯網巨頭們還都沒有成型:

穀歌隻是一個小公司;Facebook和推特還沒有創立;馬雲剛在北京創業失敗,回到杭州家裏做了阿裏巴巴;馬化騰還處於起步階段,在做尋呼軟件;劉強東在中關村賣光盤。

 

 

而那個時候的香港,寬帶比內地好,資金比內地寬裕,也比內地能吸引全世界的人才,無論怎麽看,香港都比內地做互聯網有優勢。

如果香港真的把數碼港做好了,現在的互聯網巨頭,說不定也有香港公司的一份。

但是香港沒有。

因為接手這個計劃的是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

 

 

李澤楷先是通過遊說政府,拿到了政府批的一大片地。

按照李澤楷的說法,他要在這片地上再建一個矽穀,然後吸引全世界的互聯網公司在這裏的寫字樓工作,給香港創造就業機會,帶來繁榮。

數碼港項目剛提出來,微軟、香港聯想、摩托羅拉、朗訊科技、蘋果電腦、宏碁電腦就表示會租數碼港的寫字樓。

IBM、惠普、甲骨文、雅虎、華為等更是直接簽訂了意向書。

與此同時,李澤楷還在給內地的互聯網公司投資,他給當時已經快租不起服務器的馬化騰投了110萬美元,占了騰訊20%的股份。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就看李澤楷怎麽表演了。

 

 

李澤楷當麵表演了一出以公謀私的神仙操作

1999年,李澤楷手下的房地產公司盈科亞洲,收購了一個空殼公司,然後改名成了“盈動數碼”,借殼上市。

作為李嘉誠兒子的名聲,加上政府搞數碼港的噱頭,盈動數碼一上市,就被股民狂熱地追捧,市值迅速從百億竄到了足足1000億,直接進入香港前10。

但是,這是一家空殼公司,除了1000億的市值外空無一物,連業務都沒有。

當時,香港電訊正在和新加坡公司談合並案,香港電訊是做通訊的公司,有實際業務,每年115億港元的淨利潤,比李澤楷的公司規模大得多。

李澤楷想用自己的空殼公司收購香港電訊。

 

 

問題在於,新加坡公司給的價很高,李澤楷需要上千億,才能收購香港電訊。這麽多錢,隻有銀行才拿得出來。

但是盈動數碼一家空殼公司,憑什麽讓人家借你上千億呢?

因為李澤楷借錢的匯豐銀行董事是他爹李嘉誠。

有了李嘉誠的背書,再加上李澤楷鑽了一條香港法律的漏洞,他憑空借到了130億美元的貸款,成功收購了香港電訊。

 

 

但是,買到香港電訊之後,盈動數碼做的事跟互聯網一毛錢關係也沒有,還是原來香港電訊的業務。

承諾好的數碼港的主要業務也是物業和房地產,入駐的互聯網公司沒多少。

數碼港目前最賺錢的公司,是一家叫艾美酒店的五星級酒店。

 

 

從頭到尾,這件事就跟互聯網沒關係。

李澤楷是利用李嘉誠的影響力,借了香港老百姓存在銀行的錢,拿走了香港政府用來做數碼港的地,幫自己收購了一家規模遠超自己的公司。

等於香港政府給李澤楷資源讓他做數碼港結果李澤楷還給了香港政府一個名字叫做“數碼港”的房地產公司。

整個流程中李澤楷都是合法的,可能不合法的地方你也找不到證據,香港人想罵都沒地方罵。

真是一出精彩的空手套白狼。

 

 

2001年6月,李澤楷更是以126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所持的騰訊公司20%的股權全部賣掉。

很多人都說,李澤楷當年要是不賣掉騰訊的股票,以騰訊現在的體量,李澤楷就能超過他的老爹。

但是看懂了李澤楷操作的人都知道,要是李澤楷當年控股了騰訊,我們八成就看不到現在的騰訊了。

 

 

數碼港的敗局不是孤例。

香港還搞過一個"矽港"政策, 當時台灣台積電出來的張汝京要回大陸做半導體芯片製造廠,本來想把公司定在香港,但是香港人集體反對,說張汝京是來搞房地產的,說什麽也不讓。

反而是上海政府專程跑去跟張汝京說,要不來上海辦吧?

於是,張汝京就在上海成立了中芯國際,現在已經是中國頂尖的半導體企業。

 

 

還有中藥港。

2000年,香港想轉型搞中藥。

香港有貿易關稅優惠,藥品管理、加工都比大陸強,按照董建華的設想,完全可以由大陸出中藥原材料,香港負責加工,然後賣去全世界。

結果,中藥生意也被李嘉誠看上了。

很快,李嘉誠聯合另一個富豪鄭裕彤,砸了335億投資中醫藥。然而,這些投資沒怎麽花在培養本土中藥科研上,反而花來了大陸藥材產地。李嘉誠在原材料上就把藥材給壟斷了。

李嘉誠最會做的生意,是“壟斷”而不是“創新”。

後來,香港再次降低了技術門檻,想發展紅酒交易、鮮花交易,但因為種種原因,這些計劃最終都無疾而終。

香港錯過互聯網、錯過製造業,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隻要這些掌握香港財富的財團、家族們還在,甭管什麽計劃,到了這些人手裏,都會被變成他們最擅長的金融和房地產。

對於香港普通人來說,要找一份比較體麵,工資也夠高的好工作,基本就是律師、醫生、會計三種。

香港的高考狀元們,已經連續3年不約而同報名學醫了。

 

 

 

 

去年,在劉德華的最後一場演唱會上,他因為體力不支沒唱完,隻能中途用嘶啞的聲音淚流滿麵地向粉絲道歉:“我老了,唱不動了”

劉德華已經59歲了,還在代表香港唱歌,香港的商界、影視界,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新人了。

 

 

香港有小學生曾寫過一篇作文《李家的城》,裏麵無不辛辣地諷刺道:

“屈臣氏、百佳、和記電訊、7-11、惠康...... 看著一間一間誠哥旗下的物業,我心中有無比的感動。

香港內一切的商店,不論是哪種的類型,全是誠哥帶給我們的祝福與欽賜。

李嘉誠,名副其實,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們的上帝,萬物都是他所創造。

當然,香港傳說中的三位一體就是他們:李嘉誠、李澤楷、李澤钜。

他們的力量遠超人類,為香港建起力場、為打工仔遮風擋雨、使香港免受風球、暴雨的侵襲。他付出了那麽多,隻是希望我們可以準時上班不準時下班。

這都是誠哥的偉大。

 

 

這個孩子的作文很快在網上瘋傳,深有同感的香港人看了,都露出了忍俊不禁又無比苦澀的笑容。

而在他們的身後,香港山頂,李嘉誠堡壘般的豪宅在半山之上俯瞰眾生,沉默不語。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Copyright © 1998 - 2019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結構性,很久了、…… -青鬆站- 給 青鬆站 發送悄悄話 青鬆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6/2019 postreply 13:05:0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