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延安使團 與中共朱毛等 United States Army Observation Group 1944~1947 】

來源: 偃月劃戟 2020-07-23 11:49:2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6518 bytes)

 

美軍觀察組(英語:United States Army Observation Group),俗稱“迪克西使團”(Dixie Mission),是美國首次嚐試與當時在延安中國共產黨及其八路軍建立官方關係,共同抗日,利用陝北太行等地區偵查日寇,獲取戰略情報等。並深入華北敵後,直接為美軍航空部隊利用中國基地對日作戰和美軍未來在中國沿海地區登陸收集第一手情報,並認為派觀察組去延安對美國在政治上十分必要。

使團從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4年7月22日開始,到1947年3月11日結束。

美軍觀察組與延安八路和共黨合作頗歡,默契互利。

觀察組以美軍包瑞德上校為首(其後有接替)。包括美國駐華外交官範宣德小約翰·佩頓·戴維斯謝偉思,因他們三個的英文名字都是“約翰”,都是主張聯共抗日的,被稱為“約翰三傑”John The Three。

 

Yan'an (China), Colonel David D. Barrett of Dixie Mission and General Zhu De

包瑞德 精通漢語,與朱德直接交談,無需翻譯。

 

 

觀察組組長包瑞德上校,在延安曾勸毛澤東放棄武裝到國民政府裏做官。

Related image

包瑞德提出把美軍發給他們每人每天6元的夥食補貼交給延安方麵時,被周恩來婉言謝絕:延安的“共產黨人把為使團提供食宿當成義務。”

Related image

迪克西使團團員安置在延安北門外的“邊區司令部”附近燒磚築窯,在“邊司”的操場和菜地上建築了三層樓高的氣象觀測樓、倉庫(堆滿了空運或空投的氣象器材、通訊器材、食品藥品和被服)、餐廳和警衛室,大門旁搭起了汽車棚和發電機房。觀察組的庭院左側有一片稀疏的柳林,觀察組人員常常在林中打羽毛球、辦舞會。配備四輛嶄新的草綠色小吉普、兩台中吉普,但觀察組無專職司機,組長包瑞德上校有時也要親自駕車去東關機場接飛機。1947年3月中共中央轉戰陝北時這些吉普車也用上了。

觀察組配備的中方人員有兩名英語翻譯、四名後勤管理員、八名廚師、一名女打字員、一個警衛班。從延安自然科學院調來兩男兩女配合搞氣象觀測。

 

1944年10月日軍轟炸機飛臨延安,專門轟炸美軍觀察組。人員都躲進窯洞防空。

1944年10月19日,史迪威接到馬歇爾召他回國的電報。這標誌著美國對華政策轉變為完全支持蔣介石。美國駐華大使克拉倫斯·高斯也被迫辭職。

1944年10月22日,戴維斯抵達延安當晚就與毛澤東專門商議美軍在連雲港登陸之事。戴維斯甚至和包瑞德一起把他們的“登陸作戰計劃草案”交給了中共。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使命宣告結束,但是還有許多未了事宜和國共之間的聯絡有待繼續,因此觀察組仍留在延安,改為美軍聯絡組,執行美國和中共之間的聯絡任務。

1945年8月25日早上8點鍾,中共中央決定派遣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林彪、肖勁光、滕代遠、陳賡、薄一波、江華、宋時輪、陳錫聯、楊得誌、李天佑、張際春、王近山、鄧克明、鄧華、陳再道、聶鶴亭、傅秋濤等二十位高級軍政領導人在延安東門外機場搭乘美軍觀察組的C-46軍用運輸機起飛去太行區黎城縣長寧村臨時備降機場,赴前線組織對日大反攻與受降。

1945年9月下旬,美軍海軍陸戰隊擬在煙台“登陸”,並要求八路軍膠東部隊及中共煙台市政府撤離該市。葉劍英致美軍觀察組負責人葉頓上校,請其轉告美軍“有關司令部”停止中共曾經期望的登陸的函電。

1947年3月,胡宗南所部對陝北發動總攻,美軍聯絡組也在此時撤銷,人員飛重慶。

 

OPERATION DIXIE. 迪克西使命

In early July 1944, the U.S. Army Observer Group (renamed the Yenan Observer Group in July 1945) left Chongqing (Chungking), the temporary capital of Nationalist China, to journey to Yan'an (Yenan),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 seeking to use communist guerrillas in the war against Japan. The operation was dubbed the Dixie Mission because it was entering "rebel territory." Led by Colonel David D. Barrett, the group's number fluctuated between one and two dozen junior military observers, technicians, embassy officials, and operators of the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Efforts proved abortive, for by January 1945 communist and American hostilities had grown, and U.S. involvement on behalf of Chiang Kai-shek had deepened.

Related image

 

 

1945年2月28日美國外交官謝偉思和盧登寫了最後一份分析時局的報告給美國國務院,建議與中共進行軍事合作以擊敗日本。這個報告得到當時任美國駐華大使館代辦喬治·艾哲遜的同意和批發。這封電報得到了美國國務院亞洲司司長約翰·文森特支持,認為美國應當利用中國一切能同美國合作的力量對日作戰。但在美國國內述職的赫爾利看到這封電報後極為憤怒,表示隻可能執行援蔣政策,不想也無能促進國共和解,更不要說要國民政府進行民主改革。

 

1945年6月,謝偉思美國聯邦調查局以通共間諜嫌疑逮捕。兩個月後,美國國務院聽證會宣布謝偉思無罪。1950年代初麥卡錫主義猖獗時,謝偉思又受到迫害,被開除出國務院。但是,謝偉思不服控告,不停地抗辯。美國最高法院終於判謝偉思無罪,又回到國務院任職。1963年,謝偉思在五十三歲的時候決定提前退休,去從事國際問題研究工作。

 

冷戰初期,包瑞德也被美國政府中親中國國民黨的人譴責,成為麥卡錫主義的犧牲品。包瑞德升準將被否決,旋即退役,到科羅拉多大學教中文謀生。

 

-----------

包瑞德上校英語David Dean Barrett,1892年8月6日-1977年2月3日),美國軍人、外交家、中國通。

1944年曾任美軍駐延安觀察組(迪克西使團)組長。二戰後任美國駐華大使館武官處駐北平處長。

1949年10月從北平離開華。

1950年,他與賈瑞德海軍少將、郝士敦空軍上校一同成為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在台灣重設後的第一代武官

從美國陸軍退役後,擔任科羅拉多大學教授,開設中文教學課程。

 

朱德 包瑞德

圖中謝頂背影者  為 包瑞德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