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醫 老專家們】

來源: 弓尒 2019-07-24 13:34:1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7463 bytes)

http://www.shmc.org.cn/content.aspx?info_lb=69&flag=5

一級教授 當前位置 >> 校友風采>> 上醫人傑 >> 一級教授

  上海醫科大學創始人、中國著名的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中華醫學會創始人之一。1904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1909年成為耶魯大學第一位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亞洲人。1910年獲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位證書。1914年再次赴關就讀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獲公共衛生學證書。1914年,任長沙湘雅醫學院院長兼公共衛生學教授。1927年任北平協和醫學院副院長。同年他創辦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1928年改為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皆為上醫前身)並任院長。1938年任國民政府衛生署長。1939年辭去衛生署長職務,其間深居簡出,並借故推辭汪偽政府的委任。抗戰勝利後回到國立上海醫學院任教。1 949年5月任學校管理委員會副主任,1951年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 

 

 

 

  中國兒科學奠基人之一,1916年考取清華公費留學,1924年畢業於美國約翰斯霍布金斯醫學院,獲醫學博士。1949年前她曆任北平協和醫學院、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成都華西大學醫學院以及國立上海醫學院兒科講師、教授。1951年陳翠貞提出兒科以年齡劃分,並創建了我國最早的兒童醫院,是上醫附屬兒科醫院首任院長。1955年她首先在上海第一醫學院建立兒科係。她與其他兒科醫師共同創辦了《中華兒科雜誌>,任主編。主編《小兒科傳染病學》和《實用兒科學》。陳翠貞傾其一生心血關心兒童。即使她任院長期間,還親自替嬰兒換尿布。她重視兒童保健事業,1954年在上醫兒科醫院建立的兒保科是國內最早的兒童保健實習和教學基地。陳翠貞與沈克非是上海醫科大學的一對一級教授伉儷。

 

 

 

   中國著名的眼科學家。1924年考入協和醫學院,1934年畢業於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獲眼科醫學博士。回國後任同濟大學醫學院、貴陽醫學院、國防醫學院眼科主任和教授。1945年赴美研究角膜移植,發表極有價值的學術論文。1952年出任上海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主任、副院長。曆任上海第一醫學院眼科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眼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他在指導沙眼防治、角膜移植、眼病理學、眼遺傳學及眼病中西醫結合等研究中,取得豐碩成果。1950年他編寫了第一部中文《眼科學》教材,成為國內眼科學者必讀的參考書,此後又編譯了《眼科學》、《中級眼科學》等專著。美國眼科權威CharleslSchepens在“世界眼科臨床”專輯的序言中稱他是‘‘中國眼科學之父”。

 

 

 

 

   中國著名耳鼻喉科專家。18歲考入北京國立醫學專門學校,以第一名畢業。後入協和醫院研究耳鼻喉科,創製了扁桃體切除術手提噴醚器,被國內外五官科醫師所引用。1931年去哈佛大學深造,獲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協和醫院研究食管、氣管異物,並撰寫了鼓膜切除術後並發症等論文。1937年代理南京中央醫院院長,與華西、齊魯醫學院組成三大學聯合醫院,創建耳鼻喉科專科醫院。它對中國耳鼻喉科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國後任公濟醫院院長,在短期內將一教會醫院改變成人民醫院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1951年調任上海醫學院籌建耳鼻喉科醫院,於1957年建成中國第一個眼耳鼻喉科醫院,成為國內聞名有特色的專科醫院。1959年至1970年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1939年2月21日他在成都華西大學附屬耳鼻喉科醫院成功地作了中國第一例喉癌全喉切除術,為我國喉癌治療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江西玉山 。國際知名專家的。1933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1940年考取清華大學官費留學,是20名中唯一的醫學留學生,在密執安大學醫學院胸外科學習獲醫學博士學位。他是美國胸外科委員會的創始委員,美國萊門布魯爾國際外科協會名譽會員和國際外科協會會員。1945年以外科碩士和外科專家身份回國在國立上海醫學院任教授。在中山醫院和華山醫院建立了胸外科,1951年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兼中山醫院院長。解放後組建中國第一所胸外科醫院上海胸外科醫院,任院長。1959年恢複中國唯一的八年製醫科大學—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任校長。他對中國胸外科發展有指導和推動作用。1951年首先報告了食管胃頸部吻合。1969年首先研究支氣管成形術,1957年主編《外科學》,1984年出版了《黃家駟外科學》 。1958年起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名譽院長。

 

 

 

  中國著名內科學家。1931年中央大學醫學院(國立上海醫學院前身)第一屆第一名畢業生,1933年考取中英庚款獎學金赴英留學,在利物浦大學熱帶病及公共衛生學院學習。1936年回國應聘國立上海醫學院,任內科教授。曆任中山醫院和中國紅十字會第一醫院(華山醫院前身)內科主任和副院長,上海醫學院內科係和醫療係主任。19619月任中山醫院院長1940年他首創用骨髓培養法診斷傷寒、副傷寒、葡萄球菌敗血症及其全身性細菌感染,並對傷寒、副傷寒中的膽汁、骨髓、血液等培養及肥達氏反應進行比較研究。1940-1 948年在《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發表6篇有指導意義的論文,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LANCET》轉載論文提要,並作高度評價。1959年他組織對原發性肝癌進行研究,為中山醫院肝癌研究奠定了基礎。他主編的《實用內科學》是國內最早的一部大型內科綜合性參考書,在東南亞有一定影響。

 

 

   傳染病學專家。1932年中央大學醫學院第二屆畢業生,獲醫學博士學位。曾在南京、長沙、貴陽、重慶中央醫院任職。1946年任國立上海醫學院教授,上海中山醫院內科主任。1952年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內科學院副院長、院長。1 956年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1 958年率領部分上醫教職員工支援內地,進川創辦重慶醫學院,任副院長、院長。1985年任重慶醫科大學名譽校長。建國初領導防治大隊治愈感染血吸蟲病的駐滬部隊官兵達萬人,榮獲“理論與實際結合的為人民服務的模範教授”稱號,出席全國英模代表大會。參加編寫高等醫學院校《傳染病學》教材和參考書,著《臨床症狀鑒別診斷學》、《實用血吸蟲病學》等書。曆任《中華醫學雜誌》、《中華內科雜誌》等的編委、副主編及主編。首任全國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及臨床組組長、四川省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主任;中華醫藥會理事、中華內科學會副主任。

 

 

  中國放射學奠基人之一,1 929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33年被派往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進修放射診斷。次年到康奈爾大學學習肺結核病理。1936年受聘中央大學醫院放射科主任。抗戰期間他參加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救護大隊,任隊長。1 946年再度赴美隨著名放射治療專家J.A.雷迦脫教授進修放射治療。回國後在上海國防醫學院任放射學主任,兼同濟醫學院教授。1 949年拒絕隨國民黨去台灣,於1949年9月與夫人林飛卿教授受聘到國立上海醫學院任教。分別為放射學和微生物學教研室主任。1952年,他協助上海精密醫療器械廠造出中國第一台200毫米X射線機。同年他與謝誌光等人創立中華放射學會和《中華放射學雜誌》,任中華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總會理事,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榮教授在手術後肺不張的原因、矽肺肺部腫瘤等方麵的研究均達到國內外一流水平。主編《x線診斷學》等教科書。1981年他與夫人林飛卿教授設立“榮林獎學金”獎勵後學,至今已有200多人獲益。

 

  中國著名的外科學奠基人之一,國際外科學會中國分會負責人之一,英國皇家外科學會會員。1916年考取清華大學庚子賠款預備生,1919年至1924年就讀於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弗蘭城西奈大學,獲博士學位。1926年回國在北京協和醫院外科任職。後在南京中央醫院任外科主任、副院長、院長。1941年任中央衛生署副署長。1946年辭職,在國立上海醫學院任專職外科主任和教授。1958年12月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中山醫院院長兼大外科主任,為中山醫院普外科發展奠定了基礎。沈克非專長普通外科,對於骨科、泌尿科和腫瘤外科都有自己的創見。他設計了腸道無菌吻合術,首創直腸折疊術治療直腸脫垂、大網膜膜後固定術及治療晚期血吸蟲病新技術。1950年冬他成功為一名腦瘤病人摘除了右額葉的巨大腫瘤。他主編了中國第一部大型外科專業參考書《沈氏外科學》。

 

 

 

   中國著名預防醫學專家。1935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1944年美國霍布金斯大學衛生學院畢業,獲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1945年在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院隨諾貝爾獎獲得者弗萊明研究抗生素,獲醫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曆任國立上海醫學院衛生科主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全國血吸蟲病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流行病學會主任委員和國際流行病學協會名譽委員。1963年發表“釘螺的負二項分布”論文,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全麵闡述釘螺分布規律的學者。他一生致力於消滅血吸蟲病,中國南方30個地市血吸蟲病流行地區都有他的足跡。他提出以改善環境的方法降低肝癌發病率,於1979年發表“飲水與腫瘤”舉世矚目的論文。他發現的桑毛蟲毒毛,以“桑毛蟲皮炎”一詞載入醫學史冊。

 

 

 

   中國婦產科學奠基人之一。1918年考取清華大學,並獲庚子賠款留學獎學金赴美留學,1921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1925年在美國約翰斯霍布金斯大學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同年在該醫學院附屬醫院任醫師一年。1926年回國在上海西門婦孺醫院任職,並在上海女子醫學院任教。1932年任上海女子醫學院院長,1951年末,西門婦孺醫院、上海紅十字第一醫院和中山醫院的婦產科合並,改組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由王淑貞任院長,1979年兼任婦產科研究所所長,1984年起她任名譽院長,曆任中華婦產科學會副主任委員。50年代在國內首先開展腹膜外剖腹產的手術和研究。1956年從事產道異常的研究,為研究“難產”奠定基礎。在婦產科內分泌學、婦科惡性腫瘤的根治術等方麵的教學和科研均達到當時的國際水平。主編《婦產科學》、《現代婦產科理論與實踐》和《實用婦產科學》。1984年獲中華醫學會“表彰獎”;  1985年獲中國福利基金會婦幼兒童工作“樟樹獎”。

 

 

   中國著名肺病學專家。1921年畢業於長沙湘雅醫學院。1929年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白血病,因患肺結核,轉而改攻肺科獲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曆任南昌醫院肺科主任兼代院長、重慶中央醫院副院長、國立上海醫學院肺科教授。1944年獲羅氏基金資助,再度赴哥倫比亞大學任肺科研究員,兼任帝屈德肺病醫院主治醫師。回國後於1947年在國立上海醫學院創立肺病中心診所。1948年倡議恢複中國防癆協會,任總幹事,是我國防癆工作的創始人之一。1951年他與解放軍醫學科學院協作,最早合成國產抗癆藥物異煙肼。1956年開展肺功能測驗研究,填補了我國在這方麵的空白。在對肺結核及感染性肺疾病的研究和控製方麵取得很大的成就,發表論文80餘篇。主編《實用內科學》的呼吸部分、《實用肺結核治療學》、《肺功能測試在臨床上的應用》等高等醫學院校教材。

 

 

 

 中國著名的皮膚科專家。1932年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國立上海醫學院前身)第二屆畢業生。留任教學醫院皮膚科工作,這期間以英文和德文發表論文多篇,刊登在德國、美國、瑞士和瑞典等國的雜誌上,1 940年用英文編寫了中國第一部《皮膚病學》。1945年至1947赴美國考察皮膚科學的建製,回國仍任教國立上海醫學院。他創建了上海醫科大學皮膚學研究所並任所長,是上海市皮膚病防治的顧問,中華醫學會皮膚病學會名譽主任委員,1 956年起為《中華醫學雜誌》外文版編委。楊國亮在我國發表報道了隱球菌病、孢絲菌病、銻劑皮炎;創造了治療白癜風、凍瘡、係統性紅斑狼瘡的多種療法;為防治梅毒、麻風、雅司、疥瘡等慢性傳染性皮膚病做出了重要貢獻;對藥物性皮炎的發生發展、臨床表現及防治的研究卓有成效。從50年代起他代表中國皮膚病學界數次出國參加國際皮膚病學術會議。197年美國皮膚病研究會選舉他為榮譽會員。

 

 

 

  張昌紹(1906年~1967年),男,漢族,上海嘉定人,醫學教育家,一級教授,我國藥理學奠基人之一。

    中國藥理學奠基人之一。1934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考取英國庚子賠款留學資格,於1937年赴倫敦大學進修,師從著名藥理學家蓋登( Gaddum)1939年獲博士學位,同年被吸收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40年在牛津和美哈佛大學進修。1941年回國任教國立上海醫學院,兼任中央衛生實驗院研究員、藥理研究室主任。1949年主持中國藥理學教學大綱,主編全國藥理學教材《藥理學》。他是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和新藥組組長。他最早對兒荼酚胺進行研究。在交感神經藥物對腎上腺素能神經傳導的研究領域,先後6篇論文在英國發表,為國內及英美學者所重視。他和學生研究嗎啡鎮痛的機理,並闡明嗎啡鎮痛的中樞部位,這一成果受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25年的教學生涯為中國藥理學界培養了大批專家學者,真可稱之為“桃李滿天下”。 

 

 

 穀鏡汧(1896年~1968年),男,漢族,浙江餘姚人,九三學社成員,醫學教育家,一級教授,我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

  中國現代病理學奠基人之一,上海醫科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創辦人之一。1922年至1925年就讀德國海岱山大學和柏林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25年回國任教北平協和醫學院,19 2 7年來滬協助顏福慶創辦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1928年改名“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並創設病理學科,1936年任病理學教授。1945年在重慶代理國立上海醫學院院長工作。1949年以後任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理事,病理學會上海分會主任委員,《中華病理學雜誌》副總編,中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結核病防治委員會委員。穀教授畢生從事病理學教學和研究,編著有《病理學總論》,並身體力行倡導捐獻遺體。在學術上他一直從事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研究。六十年代在第八屆世界腫瘤會議上他首先提出肝炎與肝癌病因上可能有關的論點,成為乙肝與肝癌關係研究的重要依據。 

 

徐豐彥(1903年~1993年),男,漢族,浙江淳安人,中共黨員,醫學教育家,一級教授,我國生理學奠基人之一。

   著名生理學家。1923年至1927年就讀於複旦大學理科,後對著名生理學家蔡翹的生理學課感興趣轉學生理學。1927年應聘在國立上海醫學院任生理學助教。1933年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資助赴英國倫敦大學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6年回國,1945年初在重慶受聘國立上海醫學院生理學教授,1946年返回上海,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重建生理學科。50年代末開始以現代科學方法對氣功療法和針刺療法作生理機製的研究,闡明針刺對調整異常心血管活動的生理機製,曾被推為上海“針刺麻醉”研究協作組組長。此外他還主編全國高等醫學院教科書《生理學》。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