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銘文 - 中或 】 ---- 【中國 二字詞組 何來?】

來源: 偃月劃戟 2014-08-06 17:41:1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382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偃月劃戟 ] 在 2014-08-15 10:22:1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何尊:周成王的訓誥錄

在寶雞出土的眾多青銅器中,首屈一指的無疑是現存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何尊。
何尊的珍貴之處,是其內底所鑄的銘文中出現了“中國”一詞,
這也是“中國”二字首次以詞組的形式出現。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高38.5厘米、口徑28.9厘米、重14.6千克,
口圓體方,整個尊體以雷紋為底,周身有四道鏤空的大扉棱裝飾,頸部飾有蠶紋圖案,
口沿下飾有蕉葉紋,器形雄奇、紋飾華麗。
 

  最值得稱道的,是何尊內底所鑄的122字銘文,記載了周成王在其親政五年時,
於新建的東都洛邑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
提到周武王滅商後告祭於天,周成王遷都於洛邑作為天下的中心,即“宅茲中國”。
何尊上短短122字銘文,記述了文王受命、武王滅商、成王遷都等西周時期的重大政治事件,
與《尚書》中《洛誥》《召誥》的有關記載相吻合,從而證實了曆史文獻的真實性,
為西周時期政治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尚書 》

《周書·梓材》

其有雲:

“皇天既付中國民 ,越厥疆土,於先王肆。”



 



根據於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的論證,“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
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證據,是1963年在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
(尊為古代的灑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
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
(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後,就舉行了一個莊嚴的儀式報告上天:
“我已經據有中國,自己統治了這些百姓。”)
銘文的前麵還提到“惟王初遷,宅於成周,複稟武王禮”;可見是周成王時的紀錄。








宅絲(茲) 中或(國)自之辟民
 
 








 
在《尚書》的《梓材》一篇中,也記載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話:
“皇天既會中國民越厥疆於先王”。由於《尚書》中不少內容是出於後人的追記,
又經過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
往往被弄得真假參半。有了何尊銘文這件物證,《梓材》上的話就完全得到了證實。
可見在周武王和他的兒子周成王時的確已經使用“中國”一詞了。



 

【】

 

關於周武王滅商的確切年代,學術界還沒有一致的說法,但一般認為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紀。
這樣看來,“中國”一詞有三千年的曆史了。當然,可能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經有人用過,
或者已經出現了,但即使有,也不會太久,
因為在商人使用的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過“國”或“或”(與國字相通)二字。



========

何尊的出土地點在寶雞市東北郊的賈村,這裏常有西周文物出土。賈村鎮西街的一戶陳姓人家,常年在屋後三米高的斷崖崖根取土,斷崖上麵未取土處逐漸突出。1963年的一天,陳家老二為防止上方土塊掉落傷人,用钁頭挖鏟時意外發現了一件古銅器。陳家人不知其價值,在清理乾淨泥土之後,用於裝盛糧食。1965年8月,因經濟拮據,陳家將銅器賣給寶雞市的一家廢品收購站。同年9月,寶雞市博物館的職工在廢品收購站將其發現並搶救運回博物館。[1]最初稱為「饕餮紋青銅尊」。1975年在北京展出時,故宮博物院唐蘭(一說馬承源)發現內膽底部有銘文122字,從此身價倍增,成為國寶級文物。

何尊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3字殘損,現存119字。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誌,營建東都成周之事,可與《尚書·召誥》、《逸周書·度邑》等古文獻相互印證,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銘文全文如下:

Cquote1.svg
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惟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毖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Cquote2.svg


大意是:

成王五年四月,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洛邑,對武王行禮福之祭。
丙戌日,成王在京宮大室對同族進行訓誥說:
「你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後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後告祭於天,以這裏作為天下中心,治理民眾。」
成王將貝殼30朋賞賜給何,何因此作尊以紀念。

 






===========

文獻中“中國”一詞始見於《尚書·周書·梓材》

 

《何尊》的發現很偶然,差點毀掉。
據說《何尊》出土於寶雞陳倉區賈村鎮。
1963年農民陳堆在雨後半夜上茅房,看見自家後院斷崖上有張鬼臉,嚇得半死,
白天出來壯著膽子用钁頭朝鬼眼睛處挖去,卻不料掉下了這件銅尊來。
後來陳堆出走陝西,銅尊交給他哥哥陳湖保管。 
1965年,他哥哥太窮,連買鹽錢的都沒了,便把寶背到寶雞當廢銅賣,
跑遍了市內的收購站,人家都要除掉銅鏽,陳湖怎麽也不願意。
最後到了群眾路收購站,那裏的工作人員好說話,不除銅鏽付了30元錢。
後來銅尊被市博物館考古工作者佟大放在收購站閑逛時發現,匯報給館裏。
博物館以30元錢原價,從收購站廢品堆裏購回。

 70年代中期,北京舉辦新出土珍貴文物展覽,何尊也被選送。
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在為何尊除鏽時,
意外地發現了12行122字的銘文,於是《何尊》真相顯明。

【銘文】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復爯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父,克逨(弼)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嗚呼!爾有唯(雖)小子亡識,視於公氏,有爵於天。徹令敬亨哉!唯王恭德裕天,順(訓)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

據銘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唯王五祀 。”時間當在武王克商後在位4年死,成王繼位,年幼,周公攝政時所鑄。《尚書·洛誥》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製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與文獻相合。夏商周斷代工程把周成王姬誦在位時間定為前1042年至前1021年。成王即位時13歲。“唯王五祀”當是前1037年。

注釋:1,禮福——古代祭祀後要分發牲肉以散福。2,大邑商——商的都城。3,中國——指周的中心區域即成周。

釋文:王初在成周營建都邑,自天堂中的到了祭祀武王的胙肉以稱指。在四月丙戌日,王在成周的宗廟訓誡小宗之子,曰:“昔時你父能輔弼文王,唯文王受此天命,唯武王攻克了商的都城。敬告於天。曰:‘我居住在中國,在此治理人民。’嗚呼!你這小子雖未能深知天命,應看到你父考公氏,敬於上天,通曉命令,敬事奉上。”王之恭德裕容於天,教訓我這魯鈍之人。王結束了訓誡,何被賜予貝三十朋,用鑄作()公寶尊彝。成王五年。




============


《大學》第十章 

『15』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大學》簡介:《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
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到宋朝時候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
分為“經”一章,“傳”十章。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
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
“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
《大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內文的撰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
作者是誰尚未定論。一說是曾子所作;一說是孔門七十子後學者所作。
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過。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開始推崇《大學》與《中庸》。
北宋時司馬光編撰《大學廣義》,是為《大學》獨立成書之始。
程顥、程頤又編撰《大學》原文章節成《大學定本》。
南宋時朱熹編撰《大學章句》,並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
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
因此,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