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CW兄的文章,本想跟帖,但是人老話多收不住,就另起談談我的看法吧。
我覺得人工智能的目的,從好的方麵講是為普通大眾提供一個方便生活,像谘詢專家一般,頭腦聰明,思路清晰的‘智能化’的工具。開始永遠是好的,正麵的,不過隨著“進化”,這個工具可以完全摸透用戶的心思,然後後像生活“剛需”一般被工具的設計者所引導,監控。負麵的作用是工具越“聰明”,越“強大”,作為主體的人,當然指普通大眾,反而更加不愛動腦,頭腦更加簡單,能力更加缺失。普通大眾,>90%,腦力和體力必定會被工具所取代,隻有<10%,那些真正聰明的人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融入人工智能,成為社會的操盤者,蠶食不那麽聰明的人的生存空間,豐富自己的生活空間。即使教師,醫生,律師,經理人這些高大上的行業,90%的人也會被人工智能所淘汰,因為在這些行業內部,真正聰明的也是<10%,或者說隻給<10%的人這種權力。
至於DeepSeek,我覺得政府最看重的技術應該是如何智能化,自動化去挑選,過濾,刪選數據以及信息,因為現在網絡數據實在太多,變化太快。一個信號是政府開始對Google,英偉達進行反壟斷調查。為什麽現在?要知道Google在2010年已經宣布退出中國市場。還有一個信號就是前幾天總理剛剛麵談DeepSeek創始人梁文峰。會談什麽?我不想扯中美問題,我覺得中美根本沒有問題,是極少數科技商業精英用地域作為手中的牌爭取自身的利益,大部分普通大眾是分邊站隊,被“對抗”的。過個10年20年,不定又握手好上了。
網絡技術本身是集散的,是讓能力,或者權力分散到節點上的技術,通過讓核心的權力變小,分散到小核心,最終權力賦予每一台網上的電腦。而人工智能,或者“元宇宙”都是反其道,讓權力集中起來,監控大眾。對於設計軟件或者熟悉拓撲結構的人來說,是“Top-Down“,還是”Bottom-UP”,其實是一體兩麵。
廣義的講,這是20世紀哲學思想上的交鋒,在21世紀延伸到了社會實踐之中。以最熱門的經濟學為例:應該凱恩斯(大政府)?還是應該哈耶克(小政府)?為什麽先說經濟學?因為目前經濟最重要,就算諾貝爾,也是經濟學家最被重視。從民眾跟政府的關係來說,是俄羅斯中國新加坡的威權製度,還是法國英國美國的製度?德國和日本有點特殊,雖然兩個二戰戰敗國,製度上反而兩者兼容,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曾經激進過,現在反而可以兼容,兩邊都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