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韻》94.《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和子由(1)澠池(2)懷舊》

 

蘇軾

 

人生到處(3)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4)東西。

老僧(5)已死成新塔(6),壞壁(7)無由見舊題(8)。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9)驢嘶。

 

1.  子由:即蘇軾之弟蘇轍,字子由。

2.  澠(mian3)池:今河南省澠池縣。

3.  到處:所到之處。

4.  那複計:哪兒管,怎麽有定數。

5.  老僧:蘇轍(子由)原詩序:“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閑之壁。”

6.  新塔:古代僧人死後,以塔葬其骨灰。

7.  壞壁:殘破的牆壁,指當年老僧奉閑的僧舍牆壁。

8.  舊題:指自己當年在僧舍牆壁上的題字。

9.蹇(jian3):跛腳。蘇軾自注:“往歲,馬死於二陵(即崤山,在澠池西),騎驢至澠池。”

蘇軾(1037—1101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蘇軾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嘉祐六年通過製科考試,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後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宋哲宗即位、高太後垂簾聽政時期,蘇軾出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在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為官。隨著宋哲宗親政、新黨執政,蘇軾被貶惠州和儋州。宋徽宗時,蘇軾獲赦北還,病逝於常州,享年64歲。南宋時期,蘇軾被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他在詩、詞、文、賦、書、畫等方麵均取得很高的成就,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和罕見的的通才,也被很多人認為是總體上對中國文化貢獻最大的一位古代知識分子。蘇軾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邁,居宋詩最高水平之列,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開豪放一派,與南宋辛棄疾合稱“蘇辛”;他散文揮灑自如,語言平易,使之占“唐宋八大家”一席;他的書法筆觸精到,字態雅致,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北宋四大書法家”;他擅長文人畫,尤工墨竹、怪石、枯木等;蘇軾甚至在醫藥、烹飪、水利等方麵也顯示才幹。蘇軾在世時已在朝野享有很高的聲譽,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軾的身上集中地體現了宋代的人文精神。

蘇軾在詞的創作方麵貢獻尤其巨大,他是繼柳永之後第二位對詞體進行重大改革的詞人。蘇軾“以詩為詞”,將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改變了詞的文學地位,使之從音樂作品的一部分轉化為獨立的詩體,從而根本上改變了詞的發展方向。

蘇軾自著《東坡七集》、《東坡集》、《東坡詞》等。南宋因高宗和孝宗的推崇,又整理出版了《蘇文忠公詩合注》和《蘇文忠公全集》。另外,宋人王宗稷編有《蘇文忠公全集》。蘇軾現存詩2700多首,存詞340餘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9.

宋雨:這是一首蘇軾寫給他的弟弟蘇轍(字子由)的和詩。所謂“和”,就是在別人詩歌的基礎上,另寫一首作答。古人的和詩,體裁一般跟原作是相同的。比如這裏我們會看到此處兩人寫的都是七律。至於和詩與原詩韻腳的關係,好像還蠻複雜的,你能簡單介紹一下嗎?

唐風:好。和詩不要求與原詩有相同的韻部。但唱和者經常因為想表現與朋友的一致,或是想表現在韻腳一致的前提下的有不同構思,故往往選擇同一韻部。這其中較寬鬆的是“依韻”,指與原作是一個韻部,但韻腳字與原詩不必相同;“用韻”指與原作的韻字相同,但先後順序有變化。最嚴格的是“步韻”、又叫“次韻”,是指不僅與原作韻字相同,而且次序也相同。蘇軾這首和詩是步韻子由的原詩。

宋雨:蘇軾、蘇轍這對來自四川眉山一個書香之家的兄弟,是北宋文壇的雙子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20歲的蘇軾和18歲的蘇轍雙雙進士及第。隨後在吏部的製科考試中再一次雙雙上榜。蘇軾得了第三等(實際為最高等,因為一、二等永遠空缺),為北宋開國以來第一人。重臣韓琦說:“今歲製科,唯蘇軾、蘇轍最有聲望。”宋仁宗看過兩人文章後興奮不已,對皇後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唐風:蘇家兩兄弟才華橫溢,但性格卻不同。蘇軾外向豁達,蘇內斂轍沉穩。兄弟倆感情極為深厚,他們在幾十年的宦海沉浮中攜手進退。據統計,蘇軾寫給弟弟的詩詞多達百首。由於蘇軾立場鮮明、敢於直言,在中年後經曆了嚴重的挫折和打擊。蘇轍總是盡一切可能為逆境中的哥哥分擔壓力,提供幫助。蘇軾去世11年後,蘇轍去世,與哥哥合葬在嵩山腳下的河南郟縣。如此深厚的手足之情是非同尋常的。

宋雨:這首詩大致的寫作背景是:高宗嘉祐六年(1061年),即兩兄弟入仕後不久,蘇轍在汴京任秘書省校書郎,而蘇軾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判官,需到鳳翔府(今陝西寶雞)任職。鳳翔在汴京以西1500裏之外,在當時是極遠的距離。

唐風:這是兄弟倆第一次分別。於是蘇轍就去送蘇軾,他一直送到一百多裏外的鄭州,才與哥哥依依惜別,返回汴京。蘇轍回到汴京以後,回想5年前,父親蘇洵帶著兄弟倆進京趕考,路上經過澠池(位於洛陽以西幾十裏處),在老僧奉閑任主持的廟中暫歇。兄弟兩人還曾在壁上題詩。一晃幾年過去了。

宋雨:想到哥哥正獨自一人跋涉,蘇轍心中感慨,便寫下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寄到蘇軾在鳳翔的任所 —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唐風:蘇轍詩的首聯“雪泥”即融化的雪水和著泥土。“歸騎還尋大梁陌”是說自己在回汴京的路上巡行。“大梁”即大梁城,位於汴京西北,戰國時為魏國都城。“行人已度古崤西”是說哥哥你已經越過崤山了(有崤西古道翻越此山)。崤山在今三門峽市西南一百多裏。這句是誇張的說法。蘇轍回到汴京時,蘇軾還遠沒有到達崤山。“曾為縣吏”一句的背景是,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可能因父親在汴京身體不好等原因,蘇轍未接受任命(這種情況當時常見),後朝廷改任秘書省校書郎。尾聯是想象孤獨旅行的哥哥。“騅(zhui1)馬”意為雜色的馬。

宋雨:蘇轍的這首詩反映出了兄弟情深,也暗示了初入官場的他對前途難以預期的迷茫與不安。而蘇軾在鳳翔收到了弟弟詩以後,就回了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有文章說蘇軾經澠池時收到弟弟的詩,就揮筆寫下和詩寄回。這在時間和地點上都是不符合邏輯的。蘇軾不可能在旅行中收到弟弟的詩。與原詩相比較,蘇軾的這首和詩要全麵、深刻許多,境界也相當高遠。這是一首勵誌的宋詩名篇,一般認為也是蘇軾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詩。

唐風:首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是一個設問自答句。人生所到之處有什麽相似的地方嗎嗎?應該好似大雁踏上雪泥。這樣的思考和比喻新奇而引人入勝。有人認為蘇軾化用了宋初高僧天衣義懷禪師的“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之句。鑒於蘇軾一生與禪林的密切關係,這是可能的。“雪泥鴻爪”後來變為成語,形容往事遺留的痕跡。此詩前四句是一氣貫穿的,我們需要接著往下看:

宋雨:頷聯接著說“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鴻爪偶然留在雪泥上,然後大雁就飛走了,哪能夠預期是什麽方向呢? 作者以雪泥鴻爪作喻,表明世事的無常和人生的飄泊不定。年輕的蘇軾似在進行一種哲學思考。在他看來,世上的許多事情是行無定蹤的,人生也充滿了許多的不可預知性。

唐風:蘇軾這麽寫,可能考慮到弟弟的原詩所反映出的對前途不安的心情。他向弟弟表明,人生的境遇既然多為偶然,則應以順應的態度去坦然麵對。懷舊宜少些感傷,這樣生活中也就少些煩惱。蘇軾這樣的人生觀,與他後來能坦然麵對人生的逆境是一脈相承的。

宋雨:大多詩解對於頸聯“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一帶而通過,可能對蘇軾是否再訪僧舍不確定。其實隻要分析一下路途就可知,去鳳翔幾乎是肯定要經過澠池的。這裏蘇軾其實是明確地告訴弟弟:自己又去了當年留宿的寺廟,老僧奉閑已經死了。牆壁殘破不堪,我們當時題的詩已經無法看見了。這一聯將“雪泥鴻爪”又擴展到人,進一步深化其寓意:人生的走向也是不可預期,在一處留下的印記經常也是無法持久的。

唐風:尾聯“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對應了蘇轍原詩的尾聯,但追憶的是當年出蜀進京趕考的旅途艱辛。在蘇軾的自注中他說:“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然而最終的結果是,堅持不懈的努力使得早年的夢想,即金榜題名、入仕做官的理想成為現實。這種經過不懈努力達到特定結果的“必然”與前麵雪泥鴻爪的“偶然”並不矛盾。蘇軾這裏有對弟弟的勉勵之意。

宋雨:有趣的是,詩人將將原詩的“騅馬”換成了“蹇驢”。馬和驢雖然都供人騎乘,但在古詩文中的意象卻很不相不同。馬往往是一種豪邁、激昂的高大上形象,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何當金絡腦,快走踏金秋”(李賀)。就連項羽的烏騅馬為主人跳江,也顯得很悲壯。

唐風:還真是那麽回事兒。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提到在古詩詞中,毛驢 “仿佛變成詩人特有的坐騎”。比如“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杜甫,這裏驢與“肥馬”恰有對比),“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陸遊)等。還有賈島騎驢苦思,遇到了騎馬的京兆尹韓愈成為朋友的故事。此外,前麵欣賞李賀的詞時我們介紹了,少年李賀終日騎著一頭瘦驢在思索…… 小毛驢雖然卑微,但堅韌而倔強。

宋雨:我不能肯定蘇軾在寫本詩提到蹇驢時,是否將其與的堅韌不屈聯係在一起的。若是如此,本詩的立意則更上一層。寫這首詩的時候,24歲的蘇軾剛入官場,尚未經曆新舊黨爭、烏台詩案等事件導致的人生的大起大落。但本詩已顯示了詩人內心的強大和積極、達觀的人生態度。

唐風:宋詩與唐詩有什麽區別,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就被深入討論過。其實,從中唐開始,唐詩就有向宋詩演變的趨勢。韓愈的詩已經有了明顯的以文為詩的特點,比如我們前麵賞析的《山石》。錢鍾書先生曾說:“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談藝錄》)這種評論著眼於總體的風格的比較,揭示了唐詩與宋詩的差異。

宋雨:有差異本來並不表明高低,但是南宋後期著名的詩論家嚴羽的《滄浪詩話》,卻對宋詩不以為然。他說宋代詩人自蘇軾、黃庭堅開始,“自出已意”,變革唐風。但他認為“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風格,是詩家不理解詩歌的特點,違背了詩學的傳統。那麽我要問問你,對於《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詩,你本人怎麽評價?

唐風:這首詩是東坡七律中的佳作。它的優點很多人都說得很清楚,比如立意高遠,思考深刻,道出人生真諦等等。然而,七律這種格律短詩,究竟是不是探討哲學與人生的合適的文學體裁,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這首詩,除了遵從七律的格律之外,詩人對練字、蘊藉等似乎已不太重視,重在“說理”,因此缺少一點唐代七律的那種韻味和美感。當然,本詩畢竟不是文章《論人生之不確定性》,作者的思想畢竟還是以比喻和象征這類詩的語言來表現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這首很有名啊! -lovecat08- 給 lovecat08 發送悄悄話 lovecat0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14/2024 postreply 16:47:21

謝貓姐。這首詩我倒是不特別喜歡。 -唐宋韻- 給 唐宋韻 發送悄悄話 唐宋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15/2024 postreply 14:25:2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