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韻》8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本文內容已被 [ 唐宋韻 ] 在 2024-08-22 18:24:1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送杜少府(1)之(2)任蜀州(3)

王勃

 

城闕(4)輔(5)三秦(6),風煙望五津(7)。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8)。

海內(9)存知己,天涯若比鄰(10)。

無為(11)在歧路(12),兒女(13)共沾巾(14)。

 

1.  少府:官名,即縣尉。

2.  之:到,前往。

3.  蜀州:今四川崇州。

4.  城闕,即城樓,這裏指首都長安。

5.  輔:環繞,護衛。

6.  三秦:秦朝末年,項羽破秦後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

7.  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這裏泛指川蜀。

8.  宦遊人:官場中的人。

9.  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

10.比鄰:並鄰,近鄰。

11.無為:無須、不必。

12.歧路:岔路口。古人送別時常在路的分岔處告別。

13.兒女:大家,你我。

14.沾巾:沾手巾,形容落淚之多。

 

王勃(650 — 約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是初唐著名詩人、文學家。他出生於世家大族,是隋煬帝時期經學大儒王通的孫子,詩人王績的侄孫。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共稱“初唐四傑”。王勃自幼聰敏,6歲能文,被讚為“神童”。唐高宗麟德三年(666年),王勃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府侍讀,年僅16歲。王勃入官場不久就因行為不當兩次被貶。第二次被貶還連累其父親王福畤,使之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位於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縣令,上元三年(676年)8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渡海溺水而亡,年僅26歲。

以王勃為代表的“初唐四傑”,希望革新當時精細但膚淺的齊梁宮體詩風,力求表現更積極的精神。較之前朝的作品,王勃的詩風格較為清新,氣魄更為宏大開闊。王勃的詩以抒發個人情誌為主,少數涉及政治。其作品中寫懷鄉之作較為著名。王勃工於五律、五絕,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說他的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王勃賦是初唐賦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勃的駢文繼承了徐陵、庾信的駢文對仗精工、自然妥帖、音韻諧美的藝術風格。這些特點在其《滕王閣序》中有充分體現。

王勃的現存詩80多首,其他文體90多篇。現存《王子安集》16卷、《漢書指瑕》10卷、《周易發揮》5卷,《次論語》10卷,《舟中纂序》5卷等。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4.

宋雨:王勃是文學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和早逝的天才。他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駢體文《滕王閣序》)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流傳了1300多年的名句。然而了解王勃短暫人生的人並不多。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他和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風:王勃是初唐人,他比李白、杜甫要早五、六十年。他出身於書香門第。祖父王通是隋朝著名儒學家,父親王福畤是唐朝官吏。王勃六歲能詩,且用詞精妙。九歲時,王勃讀了學者顏師古的《漢書》注後,撰寫了《指瑕》十卷,表現了王勃早年的博學。且可貴的是,王勃自少年起就有積極用世的願望。他14歲時上書刑部尚書劉祥道,直陳政見,劉祥道大為讚賞。次年他又通過吏部員外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皇帝閱後呼“我大唐奇才!”。王勃小小年紀已在長安頗有文名。

宋雨: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16歲的王勃參加幽素科試及第,即授七品上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經主考官的介紹,他很快成為王子沛王李賢的侍讀,也就是負責王子的教育和充當秘書工作。關於王勃入仕,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王勃通過的“幽素科試”,與進士考試是什麽關係?

唐風:唐朝科舉製度很複雜,簡單地說,科舉考試主要分常科與製科兩大類。常科顧名思義,是常設的,幾乎每年都有,其包括進士科、明經科、秀才科等幾十種;製科又稱特科,是根據需要安排的特別考試,沒有具體的時間。目的在於有針對性的選拔專業人才。其分類也是五花八門,包括文詞類十八科、軍武類十六科、不遇類二十科等等。王勃參加的幽素科就是“不遇類”下的一科,他所及第(考中)的是製科考試,而不是進士及第。製科考試及第也可以授官。

宋雨:兩年後,在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冬的一天, 13歲的沛王李賢與12歲的英王李顯鬥雞(李顯即後來的唐中宗,他是武則天所生)。為了給沛王助興,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討伐英王的鬥雞。檄文妙趣橫生、文采飛揚,朝中爭相傳閱。此文傳至唐高宗後,龍顏大怒:“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予勸誡,反作檄文,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此人應即逐出宮。” 就這樣,王勃憑自己的才華得到的機遇,頃刻間煙消雲散。

唐風:唉。王勃也不過是個18歲的孩子,他看鬥雞看得高興,想炫耀一下文采,哪能考慮到那麽多呢。然而,檄文是聲討政治對手或敵國的正式文書。皇帝不可能不產生“以雞喻人”、“挑撥離間”的聯想。“最是無情帝王家”,唐高宗太清楚他父親唐太宗是怎樣獲得皇權的了。但作為父皇,他當然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兒子們將來以血腥的方式爭奪王位。任何這方麵的暗示都是犯大忌的。

宋雨:總章二年(669年)五月,王勃悻悻離開長安,開始了他將近三年的蜀中漫遊。這期間王勃寫下了許多抒發情懷的詩文。比如《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就是很有情韻的送別小詩,風格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不一樣,比較兩者也很有趣:“(一)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巴南”指今重慶。“離群”意即離開朋友。“碧砌”指青石台階。“飛月”形容懸在天空的月亮。

唐風:王勃有一位朋友名叫淩季友,他在虢(guo2)州(今河南省盧氏縣)做官。鹹亨四年(673年),淩季友告訴王勃說虢州多藥草。而王勃在十三、四歲時專門跟人學過醫,他對草藥很感興趣。淩季友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的職位。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

宋雨:但這一次,等待王勃的的是更為沉重的打擊。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官家的雜役奴仆)犯了罪。但不知什麽原因王勃將其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把曹達殺了。結果因為殺人,王勃被判了死罪。幸虧遇大赦,王勃才沒有被處死。關於王勃殺人這件事情疑點比較多,細節、動機都不清楚。有一種說法是王勃在虢州與同僚的關係很僵,結果被人陷害。

唐風:王勃因犯了重罪,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畤從雍州(今甘肅武威)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位於今天越南北部的荒蠻之地。這件事對王勃的打擊非常大。王勃雖有放浪不羈的一麵,但他遵從儒家禮法,恪守孝道。王勃寫了一篇《上百裏昌言疏》,表達了對父親的深深的內疚之情:“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 王勃出獄後,朝廷欲恢複他的舊職,但他對官場已經心有餘悸,決定棄官為民。在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完成了對祖父王通的一些著作的補闕,同時撰寫了大量詩文。這一時期是他著述最豐富的時期。

宋雨:到了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王勃決定去探望他的父親。他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8月中旬到達淮陰,又從淮陰經楚州(今安徽蚌埠一帶)繼續沿運河南下。至江南後,西行到了江寧,此後主要走陸路。大約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到達交趾,見到了生活窘困的父親。不久後,王勃便踏上歸途。在經水路從交趾返回欽州的途中,王勃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6歲。

唐風:關於王勃之死也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從欽州去交趾的航行中溺水的,所以並沒有見到他父親。有說是落水後瞬間被海浪淹沒,根本無法救助;另有一說他被船夫撈起,但因不會遊泳嗆水昏厥,後過度驚悸而死。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是死於今北部灣海域。當時去交趾走它與欽州間的水路最為便捷。但這一海域經常風高浪急,行船可能劇烈顛簸,導致王勃墜海身亡。

宋雨:王勃存世的詩共80多首,數量並不太多,但卻被尊為“初唐四傑”之首(另外三人為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他的詩不僅題材較廣,而且即使是同一個題材,他也有能力以迥然不同的風格完美地表達。比如送別題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得意境開闊,一掃大多數送別詩低沉悲切的氣息;《江亭夜月送別其二》則清麗迷蒙,如優美的的江邊月夜圖;《別薛華》則在敘述別情的同時,抒發了對人生的感受。

唐風:我們先來看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個標題,少府即縣尉,它是縣令的副手之一。“之”即去。標題的意思是“送杜少府去蜀州赴任”。這位杜少府名字不祥,非名士。事實上寫給無名人士的送別詩成為名作並不少見,如《別董大》、《贈汪倫》、《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等。詩的好壞一般與被贈者的地位無關,這一點想來有趣。

宋雨:五律首聯本不要求對仗,但本詩“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卻是一個工對。“城闕”這裏代指首都長安。“輔”為護衛的意思。“三秦”指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五津”是岷江上的五個渡口,這裏代指朋友將要去的蜀地。雖然這個“地名對”很工整,兩句的理解方式卻是不同的。第一句是個倒裝句,意思是“三秦大地守護著長安”。第二句“風煙”是狀語,整句的意思是“透過霧靄(我們)遙望蜀地”。另外從這兩句可推知本詩作於王勃在長安時期,可能是作於他16-18歲侍讀沛王期間。

唐風:一般的送別詩,意向多為柳枝、長亭、明月、杯盞、淚眼等。但本詩則不同。它一上來就氣象高遠。一個“望”字將長安與朋友將去的千裏之外的蜀地聯係在一起。“風煙”二字表明了距離的遙遠,也隱喻表現了惜別之情。 “煙霧”的意象在王勃送別詩中經常出現。如我們前麵順帶提到的小詩《江亭夜月送別》有“亂煙籠碧砌”一句。有學者認為“這是王勃對前途命運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現”。我認為王勃詩中頻繁出現此意向,還可能緣自他個人的審美喜好。

宋雨: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表達方式不同於首聯,轉成了個人化的抒情。這裏“意”可以作感觸、感受解。作者對朋友說:與君分別,感觸良多,咱們都是宦海沉浮之中的人啊。這個結構比較鬆散、言語較隨意的流水對,強調了與朋友的感情紐帶,對朋友也是一種寬慰。

唐風:是這樣。入仕是當時學子奮鬥的唯一目標,但這也就意味背井離鄉和與親友告別。無論是正常的工作調動還是被貶謫,“宦遊人”總是隨時麵臨著離別,這經常是自己無法預期和控製的。而且,由於古時交通和醫療條件的落後,在很多時候,告別就是永別。所以送別在文人的心目中經常顯得比較沉重。

宋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聯,境界忽開,頓感豪邁 — 四海之內隻要存有知心朋友,即使人在天涯也同近鄰一樣。詩人向朋友表示,他們的友誼是不受空間限製的,即使遠在天邊,也依然深厚堅實。這一聯所表現的樂觀曠達,以及作者顯示的高超的語言藝術,使它成為千古名句。這一聯盡管是從曹植《贈白馬王彪》中“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化用而來,但成一對句,韻味和節奏都好得多。

唐風:看來你理解這一聯時,是站在他們兩人友誼的角度。我看了一下他人的解讀,基本上也是這種理解。而我對這一聯的寓意一直是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覺得“海內存知己”已經跳開了他們兩人的關係。作者是在對朋友說,四海之內你都是會遇到知己的,這才是對遠去的朋友的寬慰。詩人的這個角度如同高適在《別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我認為這是更可能他的本意。

宋雨:你這個理解確實也有道理,且放在這裏作為一解吧。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再次把語調收回來,著眼於當下的朋友和自己。“歧路”即岔路口。古人送客一程以後,常在這樣的地方分手。所以“在歧路”也點了送客的題。

唐風:這一聯的兩句不應分開了理解,而應理解成“在歧路,無為兒女共沾巾”。“無為”意即“不要像”。詩人的意思是說,在岔路口分手的時後,我們不必像那些青年男女那樣流淚難舍。詩從頸聯的高峻豪邁轉到尾聯對朋友的叮囑,以舒緩的方式結尾,平和自然。

宋雨: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雖為送別詩,卻無悲涼之氣。作者以樸實親切的語言表現了對朋友的深厚情誼。全詩虛實結合,開合頓挫,明快俊朗,意境高遠,平仄合律,更有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的不朽名句。這首五律不愧是送別詩中的傑作,也是我最喜歡的五律作品之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