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顧茅廬的典故,可是,同樣發生在三國時代的,形式幾乎一模一樣的三造亭的典故,估計就沒有幾個人知道了。
位高權重的豫州牧光杆司令劉備三次拜訪沒有官職的諸葛,問天下大勢,是三顧茅廬。
劉備定益州後,廣漢太守夏侯纂為請沒有官職的綿竹人秦宓出仕當官,三造其門,是為三造亭的典故。
夏侯纂,是劉備所設的廣漢郡太守。
夏侯纂在任時,請當地名儒秦宓擔任師友祭酒,領郡五官掾,並且稱呼秦宓為“仲父”。
結果老秦稱病,躺在家中床上,不上任。
於是夏侯纂帶著郡功曹古樸、主簿王普,煮好美食帶到秦宓的府中宴談,秦宓依舊躺著裝病。
夏侯纂問古樸說:“對於益州養生的環境,實在冠絕其他州郡,就是不知道士人與其他州相比如何了?”
古樸回答說:“我們州從先漢以來,獲得爵位的人可能的確不如其他州,但對於寫書作為世間大師的人,不比其他州差。嚴君平見黃、老作指歸,揚雄見易作太玄,見論語作法言,司馬相如為武帝製封禪之文,這些都是現在天下皆知的。”
夏侯纂接著問秦宓:“仲父怎麽認為的?”
秦宓用書拍了拍臉頰,說:“希望太守不要把‘仲父’這個稱呼用在我這顆小草上,小民請求向太守您陳述益州的本紀。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會昌,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裏。淮、濟四瀆,江為其首,此其一也。禹生石紐,今之汶山郡是也。昔堯遭洪水,鯀所不治,禹疏江決河,東注於海,為民除害,生民已來功莫先者,此其二也。天帝布治房心,決政參伐,參伐則益州分野,三皇乘祗車出穀口,今之斜穀是也。這便是我們州的情況,太守用雅意評論下,我們州與天下所有州比怎麽樣?”
夏侯纂辯論不過,有所顧慮而徘徊不趕上前。
這樣的事情,一共發生了三次。
這就是三造亭的典故。
為什麽三顧茅廬的典故名震天下,而三造亭的典故卻無人知曉?
原因是諸葛亮同秦宓不同的價值觀決定的。
諸葛亮是謀士,三顧茅廬問的問題,提出的建議,都是如何建功立業,安定天下。
而秦宓是大學問家,是做學問的,他對於謀略非常厭惡。他重視的是仁義道德。
所以,在亂世,他的思想不受待見。
有這麽一個典故:
李權曾向秦宓借《戰國策》看,秦宓說:“戰國合縱連橫攻戰不已,讀它有何用?”
李權說:“就想多讀點書。廣博見聞。”
秦宓答複說:“書籍除正史和周朝文獻外,仲尼一概不采收;道法除崇尚虛無自然外,君平一律不推演。大海因接受泥沙而淤積,每年都要蕩滌清除;君子固然要廣博見聞,但不符禮儀則不以觀看。這《戰國策》反複記載闡明張儀、蘇秦的謀略權術,殺人而讓自己生存,害人來保護自己,這是聖賢經典所憎惡的東西。故此孔子發憤作《春秋》,以堂堂正正地闡述聖賢大道,又製定《孝經》,廣泛地宣揚仁義道德。防微杜漸,抑惡於萌,所以老子主張要在禍患發生之前就把它消除於萌動狀態之中,的確如此啊!商湯是位大聖人,因為看到郊野之魚就發生了沉溺打獵的過失;魯定公本是一位賢君,因觀看美女歌舞就荒廢了朝政,諸如此類的人和事,數不勝數。道家道法有言:‘不可見那你想得到的東西,免得你的思想受到惑亂。’因此天地純正守一,日月正而光明,其光正直有如箭矢,這正是君子所應效仿的。《洪範》記載災異,往往由人的言行聲貌引發,與《戰國策》中奸詐權謀有何相幹之處?”
從秦宓的回答來看,他是個理想主義者。
在中國曆史上,幾千年來,這種滿口仁義道德,卻拿不出奇謀妙計的理想主義者,都不受待見。
在秦宓死後幾十年,他的家三造亭成為當地的有名景點。
鄧艾在滅蜀後被鍾會陷害,被用囚車送長安,才走到半路,鍾會造反事發失敗被殺,鄧艾的部下連夜追上囚車,救他出來,準備回成都收拾殘局,天晚了的時候,鄧艾就在三造亭住宿。
結果鄧艾的仇人衛瓘利用和鄧艾有仇的鄧艾部下田續,讓田續帶五百人,連夜趕到,包圍三造亭,鄧艾手下看是以前的同事田續,以為他也是來接鄧艾回成都的老部下,就不做防備,結果田續發動突然襲擊,殺死了鄧艾,還有鄧艾的兒子鄧忠。
一代講究仁義道德的高士住宅,依然還是以陰謀和殺戮結束。這就是曆史的悲劇。
在中國曆史上,仁義道德,永遠和秦宓一樣,隻是一個理想中的傳說。沒有人真正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