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一下。佛教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抵製體驗,而是為了獲得智慧和幸福。但是過程比較複雜,因為很多心理、技術問題,人們遠看的

本帖於 2023-12-15 11:38:51 時間, 由普通用戶 freemanli01 編輯

時候誤以為佛教好像是為了抵製什麽。

再加上很多人基於自己的無解和習慣,盲修瞎練,沒有目的,而隻是一味地道德拔高,限製自己,限製別人,更加深了人們的誤解。

想起伏明霞當時說的話,很多運動員訓練很辛苦,但是不如她的成績好,因為他們目的不明確,她說我的目的就是很明確,不就是為了拿奧運冠軍嗎。很多人平時練的很苦,但是奧運不行,我是平時還能錯點無所謂,但是奧運、大賽我成績好就行了。

佛教本來也是根本上以目的為導向的,目的就是解脫生死。打個比方,世界上所有的醫生都是為了治病,治病啥意思?就是為了不死,但是治來治去,也不能除根,頂多延長幾年、幾十年生命。然後就死了。而佛教的一個基本目的就是解決生死問題。而不是為了限製自己的享樂。

我們師父也說,你們修好了,解脫了,那就想幹啥幹啥。修解脫,打比喻說類似出國拿綠卡、入籍,所有的活動以此為目的來安排。該考托福考托福,不能說,你為啥不玩了。

達摩大師當年到中國來,也是看到人們對佛教的誤解太多,所以才過來簡化簡化,讓人重新搞清楚所有修行的“目的何在”,是為了解脫,不是為了折騰自己。

不過裏麵的技術太多了,要解脫,就必須認識某些心理過程,要認識心理過程,就必須做心理實驗,要做心理實驗,就必須搭建實驗平台,這就是禪定等功夫了,有這些功夫才能看清楚、觀察清楚自心的心理過程,類似要觀察宇宙,科學家也必須搞那個韋伯望遠鏡,搞粒子加速器。否則很多現象根本無法觀察到。看不清楚心理過程,就不可能解脫,因為解脫本身就是看清楚心理過程的結果。。。人們也不會問:搞科學就搞科學,你為啥不能像牛頓那樣就在地上搞科學,非要費那麽大勁躲在山上看望遠鏡?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避開某些噪音,才能看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隔離體實驗。

=========

佛法本身並不排斥任何東西,它隻是要求看清楚所有的過程。類似吃人參果,佛法不是不吃人參果,而是吃不吃都看得很清楚,但世間人雖然吃,但看不清楚,類似八戒,吃了,但是不知道味道。

問題是,看清楚什麽?才算是目的?佛法講究的是,幾個台階。有一個關鍵台階就是“看清楚‘我到底是什麽’”,看清楚這個就能解決生死問題。這個事情要理解,也需要一定的修行經驗。

不過這個事兒說來真是話長,因為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所以才有各種人不同的路子和對治,但最後的目的都是解脫。

========

說到【既然是遊戲,是否該全神貫注的玩兒,好好享受五感】,其實就是普通人沒人能做到全神貫注,隻是大家沒注意而已,隻有修行者有了禪定功夫才能做到全神貫注,這是需要訓練的,類似運動員訓練吧,普通人其實常常分心的。

說到享受五感,佛教的本意其實不是排斥,而是為了看清,不迷失自我。不過這個事情因為遊戲設計的太複雜,不是一層兩層簡單交錯,而是纏繞負責,不是一句兩句能說得清楚。要跳出遊戲不至於演到悲劇時過於痛苦(類似劉少奇被人綁到床上動彈不得,或周恩來簽名逮捕孫維世),還要先認清楚遊戲到底怎麽產生的才不至於入戲太深、出不來。

其實佛教根本目的不是排斥什麽經驗,而是為了看清所有的事情,為了活得明白。涉及性的問題,我們師父也說過,性其實對於解脫來講,如果用的好,是非常快的。快,也是有原因的,即在於性和“我執”有極強的關聯,看看周圍就知道,人們一直試圖在尋找伴侶中“讓自己完整”,就是說人們在這個事兒上有某種強烈的“固化心理聯結”,表現在人到底是完整還是不完整。但是好壞都是共生的,雙修也有誤導的一麵,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修雙修,萬一這輩子你沒解脫,那還形成了一個習慣,就是下輩子還想找伴,而下輩子你可能找不到那個人了,然後一輩子就晃蕩過去了,再晃蕩幾輩子,以前修的也就全沒了。所以通常情況下還是自己修為好。

 

======

寫完還是不滿意。

要了解也可以看看達摩大師的悟性論、破相論、血脈論等等。

 

=========

至於是否有人真的打通關了,我遇見師兄、師父後,就堅定不移了。。。相信他們。最少,師兄的他心通,我是深有體會,沒有他心通的人沒法指導別人。還有師父(不是故意表現)的神通,見過後我是回憶起了孔子見老子的場景,其猶龍乎,神妙莫測而又平常,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

佛教其實不以追求神通現象為目的,但是沒有神通能力的人就說自己開悟了,那也是騙子。

其實佛經裏也很多神通,比如佛的姨母離世時就是大顯神通後才去世的。原來我寫過一個博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918/201911/9725.html

=============

【達摩大師血脈論:

  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見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種種變化,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又雲: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隻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淨,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名言猶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唯有如來能知,餘人天等類,都不覺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妄執相及一切法即墮外道。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萬論隻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若夜夢見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及樹木叢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樂著,盡是托生之處,切須在意。臨終之時,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攝。法身本來清淨無受,隻緣迷故,不覺不知,因茲故妄受報。所以有樂著,不得自在。隻今若悟得本來身心,即不染習。若從聖入凡,示見種種雜類,自為眾生,故聖人逆順皆得自在,一切業拘它不得。聖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類業,被它聖人轉,天堂地獄無奈何它。凡夫神識昏昧,不同聖人,內外明徹。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後悔無相救處。貧窮困苦皆從妄想生,若了是心,遞相勸勉,但無作而作,即入如來知見。初發心人,神識總不定;若夢中頻見異境,輒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從外來。夢若見光明出現,過於日輪,即餘習頓盡,法界性見。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說。或靜園林中行住坐臥,眼見光明,或大或小,莫與人說,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靜暗中行住坐臥,眼睹光明,與晝無異,不得怪,並是自心欲明顯。或夜夢中見星月分明,亦自心諸緣欲息,亦不得向人說。夢若昏昏,猶如陰暗中行,亦是自心煩惱障重,亦自知。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廣學多知無益,神識轉昏。設教隻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若從凡入聖,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若多嗔恚,令性轉與道相違,自賺無益。聖人於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它不得。聖人破邪魔,一切眾生但見本性,餘習頓滅。神識不昧,須是直下便會,隻在如今。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餘習亦盡。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會佛意,用功最多;違背聖意,終日驅驅念佛轉經,昏於神性,不免輪回,佛是閑人,何用驅驅廣求名利,後時何用?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臥;廣學多聞,以為佛法。此等眾生,盡是謗佛法人。前佛後佛,隻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難多聞中得第一,於佛無識隻學多聞,二乘外道皆無識佛,識數修證,墮在因果中。是眾生業報,不免生死,遠背佛意,即是謗佛眾生,殺卻無罪過。經雲:闡提人不生信心,殺卻無罪過。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見性,即不用取次謗它良善,自賺無益。善惡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獄隻在眼前,愚人不信,現墮黑暗地獄中;亦不覺不知,隻緣業重故,所以不信。譬如無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縱向伊說亦不信,隻緣盲故,憑何辨得日光;愚人亦複如是。現今墮畜生雜類,誕在貧窮下賤,求生不得,求死不得。雖受是苦,直問著亦言我今快樂,不異天堂。故知一切眾生,生處為樂,亦不覺不知。如斯惡人,隻緣業障重故,所以不能發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須發,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須發,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憑何得成佛?”答曰:“隻言見性不言淫欲。隻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淨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淨,染汙不得。法身本來無受,無饑渴,無寒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隻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饑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輪回生死。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

 

  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答曰:“隻言見性不言作業。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不得。從無始曠大劫來,隻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回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它何。自西天二十七祖,隻是遞傳心印。吾今來此土,唯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登於劍輪,一食長坐不臥,盡是外道有為法。若識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汝即諸佛心。前佛後佛隻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若不識自己靈覺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塵,覓佛終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無形相,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不同質礙,不同外道。此心除如來一人能會,其餘眾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若離是心,即無能運動。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身是無性,因何運動。若自心動,乃至語言施為運動,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動是心動,動即其用。動用外無心,心外無動。動不是心,心不是動。動本無心,心本無動。動不離心,心不離動。動無心離,心無動離,動是心用,用是心動。動即心用,用即心動。不動不用,用體本空。空本無動,動用同心,心本無動。故經雲:動而無所動,終日去來而未曾去,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哮而未曾哮,終日聞而未曾聞,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住而未曾住。故經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圓寂。乃至嗔喜痛癢何異木人,隻緣推尋痛癢不可得。故經雲:惡業即得苦報,善業即有善報,不但嗔墮地獄,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執即業脫。若不見性,講經決無憑,說亦無盡。略標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頌曰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隻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偈曰

  吾本來此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達摩大師血脈論終】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