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太極拳,練太極拳已有五年半多了,前兩年,是找對老師,一招一招的學85式。以後這三年多,還是在逐漸練習改進所學的85式老架太極,通過每天的習練,與老師和其他好手的交談,進一步認識太極拳,確定學習的方向。
現在許多太極拳的文章與視頻的觀點,有時互相矛盾衝突,仔細想來,其實此太極拳非彼太極拳,所以會如此。
我個人把太極拳分成兩大類: 傳統太極拳與現代太極拳。傳統太極拳,是嚴格按照太極原理打拳,不求美觀,向內修行。追求的是心靜,去除拙力,讓身體內的經絡通暢無阻,逐漸用意用勁打拳。現代太極拳,是在傳統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與改變而來。增加太極拳的外形重視度,吸引百姓的興趣,讓太極拳大眾化,如簡化太極拳,競技太極拳,對傳統太極套路的改編等等。其特點是動作向優美方向發展,可以表演演出,組織比賽,或多人整體動作劃一的演示,是向外修行,展示英姿健美。
兩種太極拳均有養生作用,傳統太極拳注重對自身的內體調節,調息調氣調神。現代太極拳盡管減弱了內體調節的功效,但手腳也在動,也是猶如慢走一樣的運動,另外打的漂亮,參加比賽,表演,有得到獎章與讚賞的機會,心情愉悅,身心健康也是養生的一個重要部分。
現在學太極,一般都是從現代太極拳開始,一套拳架學完後,逐漸開始分化,似乎大多人轉向現代太極拳的方向。這也符合現代太極拳產生的初衷。而我則轉向了傳統太極拳的,原因是,1,自身條件差,身體僵硬,協調性差。2,覺得傳統太極拳更適合中老年人的養生需求。隨著漸漸老去,自身對傷病的愈合能力逐漸變慢變差,防止受傷是中老年人的一個重要課題。盡管習練傳統太極拳,似乎枯燥乏味,但仔細去體會太極拳理在動作中的作用,不斷修正,循環進步,也是其樂無窮。一輩子可能就練一套拳,盡管從外形看,差不多,但對我而言,每過幾個月,有新的感悟,對太極拳理,以至於道教的理解加深,都會在漸漸老去的時光中,更加讓我心平氣和。
對於教太極拳的教練們,我覺得合格的老師,他們一定是深得傳統太極拳的精髓,他們的功夫也是從長期習練傳統太極拳而積累下來的,傳統太極拳修練的一個不利之處是需要一個人靜心習練,與平和寧靜中體會內在的變化,不是靠拍照拍視頻可以體現的,缺乏推廣宣傳手段,太極拳教練們不得不借用現代太極拳的辦法,去招攬學生,就像現在很火的遊龍拳,至所以火,是有一位道長高手利用其良好的身體素質與太極功底,把遊龍拳打的非常優美漂亮,吸引了大眾的眼光,因此想學的人大增,讓許多高手都可以開班授課,開拓了商機。這似乎也是以教太極拳為主的好手謀生或致富,而不得不如此的一個無奈之舉。至於入門後,是向什麽方向發展,全憑學生自己的想法了。
為了更好地闡明傳統太極拳的練習,具體講一下我這幾年習練的一些體會。開胯是學太極拳者都聽過的基本要點。至於如何開胯,相信網上有各種教法竅門等等,我初練太極拳時,也是如墜雲中,還差點損傷膝蓋,一年多後,才知如果是按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鬆腰這幾個要領去打傳統太極拳,開胯就會自然形成。所以不是因為開胯了,才可以練好太極拳,而是因為打對太極拳了,胯就會自然而開。踢腿時,單腳站立,也是如此,身體中正了,腿腳放鬆了,單腳站立才容易穩。許多學太極拳初期,追求的太極拳動作要點,現在回想,其實都是正確打傳統太極拳時,人體的自然反應,無需像初習時,強行模仿,反而容易受傷。
打太極拳,首先要鬆。對這個鬆的理解,剛開始練習了二年太極拳,也就停留在是放鬆,手如柳枝,隨身而動的階段,但現在,認為鬆不再是一味地放鬆,不用力,而是讓意念可以隨時抵達需要它去的地方,身隨意走,暢通無阻,自然就會鬆。
不過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需要反複習練與感悟。慢慢來。功夫是靠慢慢練出來的,但是首先是要有奔向正確目標的思想,這個思想的確立來源於拳理與良師的指導。從深一層次上講,太極拳是一門哲學,是通過學與練二個階段循環往複,逐步提升的。需要用辨證的方法去看待,學習與練習,比如說,"一人一太極","太極拳是練出來的,不是學出來的″,這些至理名言,在練習過程中,非常重要,讓人有耐心,有恒心去練,但在學習階段,學習太極基本拳理,規範動作時,就不適用了。好的老師都是在正確的時候,有針對性地講這些至理名言。肓目地聽從,用在錯誤的階段,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一個太極愛好者與初學者的一點點體會。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與指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