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是怎麽消亡的?

來源: 都是國貨 2019-11-23 01:56:4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006 bytes)
zz
【蹴鞠是怎麽消亡的?】

在足球運動的最早誕生地中國,蹴鞠很早就被規則所馴化。早在漢代,中國的蹴鞠就不可以用手了。無論是作為身體對抗性和訓練目的較強的軍事體育項目,還是花樣繁多的休閑遊戲,均規則明確,場地有限,人數固定。

中國軍隊的蹴鞠比賽曾高度發達。漢代軍隊的校閱場,修建過四麵有牆的「鞠城」,牆上一排六個半月形的「鞠室」,每個鞠室前有一個守門員,以射中鞠室次數多者為取勝一方。雖然規則的細節不可考,但從東漢銘文《鞠城銘》中「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的說法看來,當時的比賽既有隊長,也有裁判。

唐朝,軍隊蹴鞠的形製已接近現代足球:一方六個鞠室改為一方一個球門,即在兩根很高的竹竿中間拉一張網;鞠球也從填充動物毛發的皮革實心球,變成了灌氣的空心動物膀胱。

但軍隊蹴鞠是否可以發展,要看它對提升部隊作戰能力是否重要。隨著中國軍隊越來越強調騎兵的作用,蹴鞠作為軍事體育項目的地位逐漸為馬球取代,舉行蹴鞠比賽的「鞠城」也讓給了馬球。這一趨勢行至宋朝,蹴鞠在軍隊裏已不再開展。

當然作為軍事訓練,中國蹴鞠的命運與歐洲足球並沒有什麽不同。同一時期,歐洲的武士階層也並不再拿足球訓練作戰能力。讓蹴鞠走向消亡的,是它在民間的發展形態。

中國民間的蹴鞠叫做「場戶」,常與「六博」、「鬥雞」聯係在一起。其核心玩法是幾個人在平地上傳球,始終將球顛起,不叫它落地。從公元 130 年左右有記載開始,場戶蹴鞠逐漸發展出了一人至十人參與、花樣繁多的玩法,但“球不落地”這個內核從來沒有變過。
唐宋兩朝,場戶一度發展出了比賽。唐代除了純粹以花球動作表演的「一般場戶」,還出現了「白打場戶」,場地以「絲圍子」隔開,玩法頗類似於今天東南亞的藤球。

宋代更有一種球門立在場中央的「築球」:場中央擺一個高高的球門,兩隊稱「左軍」、「右軍」,分站在球門兩側,隊內有分工,左軍踢過球門的球,右軍接到後若不能踢過球門,則左軍得分。

單看規則也不難想象,無論「一般場戶」、「白打場戶」還是「築球」,想參與其中,非經過長時間練習,至少做到熟練顛球才有可能。可以投入蹴鞠的玩家,要麽是職業表演者,要麽是有錢有閑的上流階層,要麽是遊手好閑的城市流氓。像歐洲那種萬眾參與的狂野中世紀足球,在中國完全不會發生。

因為缺乏群眾基礎,當官方要禁止蹴鞠時,操作難度比較小。出身底層貧民的明太祖朱元璋,把蹴鞠和唱曲、下棋、賭博一起視為典型的不務正業,用殘酷的刑罰禁止軍人參與其中,據說還在南京建了一座「逍遙牢」,專門關押從事這些的「遊於博塞之民」。

被他禁止的諸多愛好,明朝中後期大都複蘇了,唯獨參與門檻過高的蹴鞠,從此就不成氣候,最終走向消亡。

原作者:智煜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