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亞半島遊(14)格拉納達(上):阿罕布拉宮的故事

兩牙旅遊開始時,對摩爾人知之甚少。隻知道他們來自北非,北上征伐,公元711年入主伊比利亞半島。當地基督教的“光複”戰持續了約800年,最後,將他們逐出半島。到了安達盧西亞,尤其是遊覽了塞維利亞和科爾多瓦,開始對摩爾人的文化刮目相看。到了格拉納達(Granada),參觀那優雅而壯美的阿罕布拉宮,更被摩爾人的“半西班牙半東方的風格”,集英雄和浪漫的文化遺產,深深吸引。

格拉納達(Granada 意即石榴)曾經是摩爾人的格拉納達王國,位於安達盧西亞最多山的地區。阿罕布拉宮是格拉納達城外山上的宮殿、堡壘建築群。這處耗時一個世紀的偉大建築,是摩爾人在西班牙留下的最後輝煌。如今是UNSECO的遺產。

美國文學大家華盛頓·歐文就像一位“從新世界派來的文學公使”,19世紀上半葉,到安達盧西亞遊覽訪問。他的《阿罕布拉宮的故事》(Tales of the Alhambra),讀來十分生動有趣。阿罕布拉宮成為歐洲基督教世界十分景仰的曆史文明古跡,歐文的書,功不可沒。下麵摘錄兩段,在我看來,這是關於阿罕布拉宮曆史背景,最文字優美的介紹:

“這一支由亞洲人同非洲人混合組成的人馬,自從被阻擊在比利牛斯山脈之後,就放棄了伊斯蘭教的征伐原則,企圖在西班牙建立和平永久的統治。作為征服者,他們的英勇也隻有他們的寬容才能相比。在這兩方麵,他們當時都超過了跟他們作戰的敵人。他們在離開故鄉之後,就愛上了這片他們認為真主所賜的土地,盡力用一切使人類幸福的東西來裝飾它。他們以明智和公正的法律製度作為政權的基礎,孜孜不倦地培植藝術和科學,發展農業、製造業和商業;漸漸地建成了一個為任何基督教帝國所不能匹敵的繁榮富強的帝國;同時,又勤勉地把可算是東方阿拉伯帝國的特色的優雅風尚和精美文物,搜羅在他們周圍;在他們文化極盛的時代,將東方文明的光輝,射在愚昧的歐洲的西部土地上。

從此,阿拉伯人統治下的西班牙城市,就成了基督教國家的技工們來學習應用藝術的地方;麵色蒼白的外國學生趕到托萊多、科爾多瓦、塞維利亞和格拉納達等地的大學,來學習阿拉伯的科學和珍貴的古代學術。愛好文學的,就到科爾多瓦同格拉納達去吸收東方的詩歌和音樂;北方的披甲的戰士,都急忙趕到這裏,熟悉騎士製度的優美的訓練和禮節。”

此外,2018年,一部名為《阿罕布拉的回憶》(Memories of the Alhambra.)的韓劇,也讓這個地方變得更加出名。韓國人挖掘別國文化遺產,創造自己產品的勁頭真是令人佩服。

那天,我們跟著導遊,沿著格拉納達城東的上坡路,向阿罕布拉宮走去。一路上,順坡而建的宅院,山丘上摩爾人堡壘紅色砂岩外牆,在綠色植物的映忖下,很像通向遙遠曆史的引道。

聖瑪麗教堂、查理五世宮 —- 阿罕布拉宮的部分取代建築

阿罕布拉宮主要建於1238年至1358年。這裏曾是格拉納達的摩爾人,納斯裏德(Nasrid )王室的住所。阿罕布拉這個名字,在阿拉伯語中表示“紅色”,可能來自外牆的赭紅色。

1492年摩爾人被驅逐後,阿罕布拉宮經曆了動蕩和毀壞。幾百年來,天災人禍,不同的統治者的重建、改建、維修,這裏成了穆斯林和基督教,東方和西方風格混雜的建築群和遺址。不過,穆斯林摩爾人的主調仍在。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穆德哈爾風格的聖瑪麗教堂,(上圖)建於16-17世紀,取代了前阿罕布拉大清真寺。

查理五世宮也是重建的阿罕布拉建築之一。這是一座典型的文藝複興風格的宮殿。上下圖是南立麵。

這是查理五世宮的正立麵。此宮從來不曾是查理君主的家。今天,它的一樓是阿罕布拉博物館,樓上是格拉納達美術博物館。

排隊進門時,順手拍的門邊淺浮雕。

從主立麵進入宮內,迎麵是一個巨大的圓形天井。這種圓形和方形的組合,在歐洲宮殿中實屬罕見。天井也有兩層。下部是礫石的多立克柱廊,上層則是愛奧尼柱式。可見對羅馬建築的深刻了解。文藝複興風格是主要框架。

天主教建築,往往在外表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內部比較簡單。

 

葡萄酒門(Puerta del Vino)、正義之門( Puerta de la Justicia )-- 通向阿罕布拉宮的核心

我們從葡萄酒門(Puerta del Vino)走向阿罕布拉宮的麥地那(Medina),即住宅、行政和宗教區。那裏有圍牆和堡壘的守護。

葡萄酒門是阿罕布拉宮的一個內門,被認為是這裏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可追溯到蘇丹穆罕默德三世(1302-1309)時期。關於這個名字的起源,有人認為,是16世紀中葉,基督教占領期間,阿罕布拉的居民可以免稅購買葡萄酒。格拉納達的居民,將葡萄酒留在這個門口交付。故得名。

圍牆東門入口拱門上方,刻有伊斯蘭傳統鑰匙符號。有“天國鑰匙”之稱。(下圖)門楣上方的碑上的文字據說是:“榮耀歸於我們的主人Sultan Abu 'Abd Allah al-Gani Billah”,指的是14世紀下半葉統治該堡壘的蘇丹穆罕默德五世。

在阿爾罕布拉宮圍牆的四扇外門中,最具象征意義的,是1348年建造的正義之門( Puerta de la Justicia )。也是阿爾罕布拉宮的象征之一。

上圖,是從堡壘上拍到的正義之門。馬蹄形入口拱門的基石上有一隻張開的大手, 據說是“法蒂瑪之手”,(下圖)這一手掌,象征著伊斯蘭信仰的五項要求:信仰真主獨一、祈禱、齋月禁食、前往麥加朝聖和施舍。 這隻手還強調了每個穆斯林蘇丹的主要職能,即維護伊斯蘭教法。 後來,法蒂瑪之手演變成阿拉伯世界常見的幸運符號,尤其是在中東和北非地區,常見手掌形首飾掛件。人們相信,手掌中心的眼形圖案,會阻止黑暗中邪惡之眼對人的危害。

在正義之門旁邊,可以看到一個圓形的基督教火炮堡壘。

梅斯亞爾廳(Mexuar)和 馬丘卡平台(Machuca Patio)--王室執政的地方

阿罕布拉宮的梅斯亞爾庭院(Mexuar)是納斯裏德王室三座宮殿(Nasrid Palaces)中最古老的一座。可謂摩爾藝術和建築的典範。

Mexuar的外部其貌不揚。綠色的柏樹拱門牆,也許是來自考古學的靈感,在阿罕布拉,樹木也是牆壁、屋頂和柵欄。

納斯裏德王朝時期,這裏是對格拉納達居民履行法庭、司法和理事職能的地方。無疑,幾個世紀以來,它受到改朝換代的影響最大,以致麵目全非,各種材料和風格混處一廳。依稀可辨,一些屋頂加固材料仍然是原始的;牆壁的上部在石膏裝飾中保留了原始顏色和金色;帶有交錯裝飾的格子天花板,是基督教時期的

大廳中間有四根柱子。莫卡拉貝的柱頭下,都有石膏飾帶。

 

 

房間裏,那豎向長方形的摩爾瓷磚圖案,看來是16世紀,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時期的改造:四周納斯裏德王朝的紋章花紋中,加進了奧地利人的雙頭鷹元素和紅衣主教門多薩的紋章;正中央,則是帝國盾牌,赫克裏斯之柱,帶有字母“Plus Ultra”(更遠)。可謂統治標誌更疊的典型。

 

 

Mexuar廳坐落在阿薩比卡山頂上。窗戶很低,非常適合坐在墊子上的人,從窗口俯瞰整個城市。

 

 

 

仔細看建築細節,十分了得,富於變化,整體看來又和諧統一。

 

 

 

 

桃金娘中庭(Court of the Myrtle)--蘇丹的公館

 

 

桃金娘中庭是蘇丹的公館,統治者處理外交公務的地方。

 

 

第一印象是建築和自然融合的美。中央池塘映泱四周建築。滿滿一池阿罕布拉宮中最高的Comares塔的倒影,和著變幻莫測的天光雲影,既古老又現代。

 

 

 

 

站在廳內,仰頭看四周,心想,難怪阿罕布拉宮得幾代人努力才能完工 ,整牆的“壁畫詩歌”!雖然已斑駁陳舊,阿拉伯建築和藝術中的三元素:藝術書寫、藤蔓花紋和幾何設計,清晰可見。尤其是,到處可見裝飾性的阿拉伯文字,據說,意思隻有一個:“一切歸上帝”、“除了上帝,沒有勝利者”。這是納斯裏德王室的座右銘。

 

 

 

 

獅子宮(Court of Lions)、兩姐妹廳(Hall of the Two Sisters) -- 後宮?宗教學院?

 

 

我們接著走進獅子宮。據說,這裏曾是蘇丹的後宮。但也有文說,可能是一個宗教學院。到底是什麽,不得而知,傳統的伊斯蘭建築往往不為每個房間分配固定功能,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用途。

 

 

獅子宮的第一任主人是穆罕默德五世,他是納斯裏德王朝的第八位國王。獅子宮整個的結構是,四個正廳,圍著長方形天井,樓上有幾個房間。124根柱子和裝飾精美的拱門組成的拱廊,劃定天井的範圍。

 

 

庭院中央有一個大理石噴泉,由12尊吐水的獅子雕塑組成。中央噴泉和四個大廳的較小噴泉通過渡槽連接。

 

 

 

獅子宮東側的亭子,有點沙漠帳篷的影子。

 

 

大廳上方的穆卡納斯(Muqarnas)拱頂,據介紹,能夠保證室內空氣流通,這是伊斯蘭世界最精妙絕倫的鍾乳石天花板,蜂巢狀浮雕,花樣繁多,令人目眩,聯想星空。 陽光從屋頂上的窗戶照進來,投射出柔和的光線。猜想,這設計與穆斯林文化中洞穴神秘主義有關。

 

 

姐妹廳(Sala de Dos Hermanas)的名字,並非因為後宮真有兩姐妹,而是由於兩種相像的無暇大理石,鋪成的地麵。不過,人們似乎更願意,將名字與宮中阿拉伯美女愛情故事相連。

 

看著空空蕩蕩的廳堂,不由得浮想聯翩,曾幾何時,這裏燈影婆娑,軟凳長榻上,王公貴族,美夢沉酣。然而他們的夢,從來不得酣暢。

 

伊比利亞半島,一連幾個世紀,都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小邦,爭權奪霸的大戰場。“征服北方的哥特人同征服東方的摩爾人就是在這裏碰上了,一決雌雄”。期間,為了換取和平,穆罕默德三世,不得不親吻費迪南德的手,同意與他達成協議,承諾忠誠和貢品;不得不與基督教聯手作戰,以鞏固格拉納達酋長國...。

 

 

令人感歎的是,城堡裏戰雲密布,卻不影響摩爾人對住宅,玲瓏建築的興致。宮內的精致裝飾,處處顯露優雅詩意。

 

 

上圖,藍色和金色的藝術書法。 看得出,納斯裏德(Nasrid )王室青睞這兩種顏色。

 

 

 

 

赫內拉利費(The Generalife) -- 夏宮和莊園

 

 

赫內拉利費(The Generalife )是納斯裏德王室的夏宮和鄉村莊園, 位於阿罕布拉宮建築群的正東坡上。這裏是國王的私人度假勝地。不僅有花園和果園,而且很方便上山打獵。

 

正如古羅馬人在他們所到之處,留下露天劇場、橋、運水渡槽等天才工程一樣,伊斯蘭文化也用園藝改變了世界。中世紀的伊比利亞半島見證了水和土地管理的革命,見證了“天堂花園”。

 

 

宮中窗戶上的羚羊剪影裝飾,忖著藍天白雲,樹蔭綽約的山城,優雅非凡,極俱東方的風韻。

 

 

夏宮建在阿薩比卡山頂上,可俯瞰整個城市。

 

 

 

(上圖)1829年,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在這些房間裏寫下他的阿罕布拉宮故事。

 

 

 

據介紹,園林綠化都是根據考古研究,嚴格保護和尊重古代摩爾人的原作,進行種植管理。

 

 

 

蘇丹穆罕默德三世的住所遺址, 周圍環繞著一個長方形池塘, 和修剪整齊的花園,有許多高大的柏樹。

 

 

夏宮中最核心的建築,當數這Acequia庭院。它通過南部一個較小的庭院進入。 Acequia庭院采用典型的阿拉伯式的四方庭院設計。中間的水渠攜帶水到其它果園,及至阿罕布拉宮各處。這條溝的兩側是十九世紀添加的兩排噴泉,兩端的兩個噴泉一直延續到今天。兩端各有端亭樓建築。

 

 

阿罕布拉宮的噴泉、水渠和水管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會驚訝發現,中世紀時,摩爾人已能像使用液壓係統一樣,滿足水的需求。他們修建水渠,把水從山上引到了阿蘭布拉宮。水渠流淌,將整座宮殿環繞一圈兒,為浴室、金魚池以及庭院中的噴泉供水。水流又會沿著林蔭道一路向下,往格拉納達城流去。

 

 

水的灌溉創造了“綠色阿爾罕布拉宮”。溪流噴泉常年潺潺不息,樹林四季常青,果園和內外花園圍繞著曆史建築群。

 

 

 

 

 

 

 

 

園丁們把樹變成了活的藝術品。

 

 

 

 

 

這個劇場是後來加造的。夏季這裏常有演出。

 

 

一條迷人的綠蔭成拱的街道,蜒蜒圍繞著花園。我們從這條路離開阿罕布拉,這個神奇的地方!

 

 

 

一上午的參觀,視覺的衝擊令人精神亢奮,還好沒患司湯達綜合症,隻是有點累。

 

午餐安排在阿罕布拉宮進口處的一家餐廳。飯店的裝飾,餐具等,都很講究,裝飾了不少摩爾人的文化元素。心想,是不是摩爾人的後代的後代開的? 可能性非常小。摘一段華盛頓·歐文的書:“1492年,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德二世和王後伊莎貝拉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最後一個穆斯林王國——格拉納達。格拉納達投降的條件是,當地居民可以得到西班牙境內其他穆斯林享有的權利。可是,過了不久,西班牙的統治者就加強對國內穆斯林的迫害,強迫他們改信天主教。1499年,當地的穆斯林發起暴動,抗議西班牙人違反協議。政府派出軍隊平息了這次騷亂。此後不久,各地的穆斯林陸續被迫改信天主教,不肯屈從的都被驅逐出境。西班牙人把那些選擇改信並留下來的穆斯林稱為‘摩裏斯科人’。”

 

還好,有阿罕布拉宮--- 這座“基督教國土中央的一座伊斯蘭教建築物,西方的哥特式大廈叢中的一座東方宮殿”,可以作證,摩爾人曾經征服、統治過這片國土,一度繁榮,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留下了他們的印記。在這裏,人們也許會聽到“摩爾人最後的歎息”。

 

 

 

格拉納達的阿罕布拉宮,是這次兩牙遊,最有魅力的地方,我想。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