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雨果曾這樣讚美格拉納達: “沒有一個城市,像格拉納達那樣,帶著優雅和微笑,帶著閃爍的東方魅力,在明淨的蒼穹下鋪展。”
在西班牙語中,格拉納達是石榴的意思,這個位於內華達山山麓,達若河和赫尼爾河匯合處的古老城市,憑借著美麗的阿爾罕布拉宮,以及融匯著穆斯林、猶太教和基督教風格的各種著名曆史古跡,成為西班牙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
一路上,LG說,在格拉納達,我們將住在城市最具曆史性的心髒部位,希望能帶來驚喜.但進城以後,我先感受到的是緊張。格拉納達的小路像迷宮一樣彎曲回轉,GPS一直在"Recalculating"。好在手機地圖還起作用,最後LG停在一條小路上,告訴我們到了。這條小路將將好兩輛車的寬度,停好車後,LG不得不從副駕駛座爬出來。
我們訂的住處位於世界遺產保護區,這是LG能夠找到的最近停車點。
站在小巷深處的一所宅第前麵,LG說,這就是我們在格拉納達三天的家。
推開大門,一個不大不小的院子裏,種著幾棵石榴樹,後麵是一棟二層木樓。這座院子由阿拉伯人建於14世紀,除了二樓做過一定程度的裝修之外,整個建築大體還保持著當初的模樣。
我們當初訂的隻是整個二樓,女房東住在樓下。但在我們臨出發之前,對方發來郵件,告知她要出去旅行了,她把宅子的一串鑰匙留在了附近的小超市,要我們自己去取。就這樣,整個宅子就交給我們了。樓上,樓下一共七八間。難道西班牙女人都這麽大而化之嗎?這麽大一個宅子就這麽丟給了陌生人。。
房東很暖心,走之前在廚房留下足夠我們三天早餐的麵包,火腿腸,牛奶和咖啡。這樣也就省去了大清早我們出外尋食的麻煩。
因為沒有機會和女房東會麵,我隻能猜想照片裏的那位美麗女子也許就是她本人。。
站在陽台上,可以遠眺牆外的街巷,到底是世遺所在地,門外一群群遊客在白牆紅瓦間遊蕩---很多格拉納達的攻略可是把行走阿爾拜辛當著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的。
我一直認為所謂旅行,重在體驗。但在北美生活了這麽多年以後,一下住回這樣的老房子,還是有些不適應的。
不適應之一是這兒的取暖不是用空調,而是用煤氣罐。房東走的時候在桌上留下紙條,告知我們外出的時候一定要記得關閉煤氣罐,以免引起火災。但我們從來沒有使用過這樣的取暖器。在格拉納達的第一個晚上LG隻能摸黑去那個小超市向當地人求教,好在最後弄明白了。
不適應之二是房子老舊,電路經常跳閘,黑燈瞎火之下,LG不得不一次次摸到樓下配電箱去解決問題。
總體看,這個老宅給我留下的更多的還是溫暖。那幾天,在外奔波勞累之下,每想到阿爾拜辛有這麽一個家在等著我們,內心就特別踏實。在我記憶裏麵,這個小巷深處的庭院給我留下的印象遠勝於一路走來住過的那些現代化酒店。
鎖上大門出來,門口川流不息的遊客吃驚地看著我們:你們居然住在這個地方?LG對著我們狡黠的一笑,怎麽樣,有點小小的自豪吧。
阿爾拜辛(Albayzín)是格拉納達老城區中最古老的伊斯蘭街區,1984年它與著名的阿爾罕布拉宮一同被列為世界遺產。穿行綠樹掩隱下的小巷,我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600年前那些年少的,年老的匆匆而過的穆斯林的背影仿佛在我眼前晃動。至此,我理解了LG的一片苦心。
出門三兩步,就是一家北非家庭小飯館,第一次品嚐阿拉伯大餅,摩洛哥炒飯
在阿拉伯人占據伊比利亞半島的700多年間,他們同化了當地許多民族。曆史上信仰了伊斯蘭教的各個民族統稱為摩爾人(Moors)。
摩爾人在阿爾拜辛(Albayzín)的山坡上,鋪上了鵝卵石,築成了台階小道,建起了一座座白色的花園別墅。在這兒,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西班牙,一個彌漫著濃鬱的伊斯蘭風情的世界。
格拉納達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阿爾拜辛山上,山下分明就是兩個世界。
格拉納達大教堂(Granada Cathedral)位於格拉納達主城區,始建於1521年,它建造在原清真寺的基礎上。查理五世覺得光是皇家禮拜堂還不能彰顯其祖父母,也就是天主教雙王——伊莎貝爾一世和費爾南多五世的偉大,因此著手策劃了這個教堂的興建,並使用了當代一流的設計師、雕刻師。
大教堂的圓形穹頂高達45米。
從結構上,格拉納達大教堂徹底擺脫了一般教堂主殿加側殿的傳統結構,內殿多達五個,整個建築宏偉、壯觀。文藝複興式的構造配著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各殿的小祭堂,風格各異,由於多個柱廊,使殿堂顯得更加寬敞明亮。
大教堂旁邊就是皇家禮拜堂(Capilla Real de Granada)
西班牙雙王費爾南多和伊莎貝爾在1492年收複了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後據點格拉納達,並深深地愛上了這個浪漫的城市,以至最終決定將此做為自己最後的安息之地。
當年女王伊莎貝爾先病故,其丈夫費爾南多國王負責監造陵墓。但未等工程完工,費爾南多國王也駕鶴西行。國王和女王並排躺在大理石的棺槨中,腳下是精美的獅子,周圍是天使等雕塑,守在他們身邊的還有他們的女兒及女婿。
地麵上的石棺隻是紀念碑,雙王真正的墓室在地下室。那兒擺著五具石棺,中間偏左的是費爾南多的棺槨,前麵有代表他的字母--F,中間偏右的是伊莎貝拉的棺槨,前麵立著代表她的字母--Y。另外三具石棺裏分別安放著他們的女兒卡斯蒂利亞和萊昂女王胡安娜(Joanna,1479年至1555年,史稱瘋女胡安娜)以及她的丈夫卡斯蒂利亞國王腓力一世( Philip I of Castile,1478年至1506年)、長孫阿斯圖裏亞斯王子米格爾·達拉巴斯(Miguel da Paz, Prince of Asturias,1498至1500年)。
說起來,雖然雙王一世英雄,但是他們的後代的命運都不太好。
費爾南多和伊莎貝拉一生共育五個子女。在五個孩子接近成年的時候,她安排好了他們的婚姻,以保障自己的王國,將西班牙打造成一個堅不可摧的要塞。長女伊莎貝拉公主(Isabella)嫁給葡萄牙王儲阿方索,幼女凱瑟琳(Catherine)嫁給英格蘭王儲亞瑟,四女瑪利亞(Maria)計劃嫁給蘇格蘭王儲。王儲胡安(John)和三女胡安娜(Joanna)分別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孫子腓力和孫女瑪格麗特訂婚,以鞏固西班牙與德意誌和奧地利的關係。這種安排既鞏固天主教勢力,又能防止土耳其人的進逼。
可惜天不遂願。
伊莎貝拉公主與葡萄牙王儲新婚不久,後者就因為一次意外墜馬而死,伊莎貝拉公主早早成為寡婦,在悲痛守寡一段時間後成為葡萄牙新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的妻子。
凱瑟琳嫁給英國王子亞瑟,結果亞瑟又早亡。當時的英王亨利七世貪圖凱瑟琳的嫁妝,於是讓亞瑟的弟弟後來的亨利八世娶了凱瑟琳。結果凱瑟琳生下瑪麗公主以後,不能給英王室再添一個男丁,導致亨利八世為了和她離婚,不惜和教廷翻臉。
胡安娜公主倒是與腓力一見鍾情,很快懷上了孩子,但腓力是一個花花公子;
胡安王子與瑪格麗特新婚不久就有了孩子,但是王子在孩子誕生前因病於1497年英年早逝,他的孩子也不幸早產夭折了。
由於長期齋戒和克己,伊莎貝拉公主在為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誕下王子米格爾·達拉巴斯一小時後,就於1498年8月23日去世.。
一年之內,雙王痛失胡安王子和伊莎貝拉公主。內心的悲痛可想而知。他們把所有的愛都放在了米格爾身上。這個羸弱的孩子是未來葡萄牙、卡斯蒂利亞、阿拉貢以及整個海外世界的繼承人。也就是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合並就要在這個孩子身上實現了。可惜,盡管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米格爾也隻活到2歲,他最後在女王的懷抱裏咽下了最後一口氣。這個最受伊莎貝拉女王疼愛的孩子,最後葬在了格拉納達皇家禮拜堂雙王的身邊,外公外婆永遠和這個可憐的小外孫在一起了。
曆史就是這麽作弄人。如果胡安公子和小米格爾沒有早逝,王位怎麽也傳不到精神不太正常的胡安娜,自然也就沒有了後來的查理五世。
但是曆史的假如也隻是假如而已。
皇家禮拜堂的聖器室,收藏著大量的藝術品。
這是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作品《花園中的祈禱》(Agony in the Garden)
黃昏中走回阿爾拜辛,夕陽下,夢幻般的阿爾汗布拉宮映照在冬日的餘輝裏。自從大學期間第一次聽到那首吉他曲《阿爾汗布拉宮的回憶》,很多年過去了,現在她就這樣矗立在我的眼前,觸手可及。
阿爾汗布拉宮(Alhambra)的名字來自於阿拉伯語,是"紅堡"的意思。她是西方世界迄今為止最著名的穆斯林建築瑰寶,其曆史也充滿著激蕩和哀傷。
從穆斯林711年渡過直布羅陀海峽,橫掃大半個西班牙開始,幾百年間,格拉納達隻是眾多阿拉伯領地裏麵非常不起眼的一個,但它卻成了穆斯林在西班牙的最後的堡壘。
公元1246年,在費爾南多三世(就是那個葬於塞維利亞大教堂的聖費爾南多)的無情攻擊下,緊鄰格拉納達的哈恩(Jaen)落入基督徒之手,伊班·阿爾哈瑪(Ibn al-Ahmar)被迫遷都至格拉納達,並自稱穆罕默德一世,建立起長達250年的納塞爾王朝。
不久,費爾南多三世的軍隊又團團圍住了格拉納達,那時弱小的格拉納達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默罕默德一世作出了一個突然的決定,他隻身一人前往敵軍的營地,非常意外地出現在了費爾南多三世的麵前。他坦率地宣稱,自己就是格拉納達的君主。"我來到這裏",他說,"基於對您個人良好聲譽深信不疑,將我自己歸於您的保護之下。拿走我擁有的一切,接受我為您的奴仆吧。"說著,他跪下親吻費爾南多三世的手以示忠誠。
此時此刻,費爾南多三世隻想表示自己的大度和慷慨。他從地上扶起自己以前的敵人,如朋友般擁抱了他。然後謝絕了他呈奉的財富,把領土仍然留給他統治,讓他像帝國的貴族一樣,成為議會的一名代表,授予他騎士的榮譽,並且親手為他佩戴武器。就這樣,格拉納達這個伊斯蘭的自治小王國,成為光複後的卡斯提蒂亞王國的一個附屬。
解決了格拉納達的問題,費爾南多三世馬不停蹄地轉身繼續他的光複大業。默罕默德一世按照盟約,親率五百騎兵,參加了著名的塞維利亞大戰。經曆了整整十五個月的激烈戰鬥,塞維利亞的穆斯林寡不敵眾,開城投降。
戰後,默罕默德一世帶領士兵回到格拉納達。他們進城時受到熱烈歡迎,人們歡呼"征服者!征服者!"。但是,拔劍指向有著相同信仰的教友兄弟,讓默罕默德一世的內心無比羞愧,他用"沒有征服者,唯有真主。"來回應群眾的歡呼。這句話後來也成了刻在阿爾漢布拉宮牆上的阿拉伯文裝飾。
格拉納達人,在天主教光複運動逐漸席卷整個西班牙的時候,卻對聖費爾南多始終懷有感激之情。當他的死訊傳來之時,格拉納達的一百名穆斯林騎士每人舉著一支白蠟燭,赤足走到塞維利亞(那可是250多公裏的距離,即使現在開車,也要將近三個小時),向聖費爾南多致敬。這樣的儀式從此年年舉行,持續將近兩百年,直到格拉納達最後陷落。
讀到美國作家華盛頓 歐文從曆史深處發掘出的這段故事的時候,我心裏特別感慨。從本拉登到ISIS,現在的西方世界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如此的水火不容,可是曾幾何時,他們內心深處,也有很柔軟的時候。
從默罕默德一世開始,曆經優素夫一世和其子穆罕默德五世,前後共計150多年,花費無數人力,物力進行擴建,終於成就了華麗至極的阿爾罕布拉宮。
阿宮的門票非常緊俏(LG提前二個月才訂到),這個緊俏指的是她最精華的部分納塞瑞斯皇宮(los Palacios Nazaríes),訂票的時候,必須選擇何時進入納塞瑞斯宮(由於場地小,那兒每半小時隻能容納300人)。阿爾汗布拉宮8點半開門,我們定的是10點進入納塞瑞斯宮,為了抓緊時間,次日天剛麻麻亮,我們就出門了。
阿宮大致分四大部分:軒尼洛裏菲花園,納賽瑞斯宮,查理五世宮和阿爾卡薩瓦城堡。
晨光中站在阿宮門口,眺望內華達山。
軒尼洛裏菲花園(Generalife),修建於穆罕默德三世(1302至1309年)。
它由兩組建築物組成,並由水渠中庭連接,現在我們已經很難知道這個花園最原始的樣貎,因為它在基督教時期已經經曆多次不同時期的修改,但這兒的一切陳設依然是樸實中帶著奢華。來自沙漠的穆斯林人希望通過這個花園,建立一個他們心目中的美麗綠洲。
穆斯林們對於水特別珍惜。對於他們來說,流動的純淨的水可以洗滌心靈,所以花園裏到處流水潺潺。但是這些噴泉和我們以前看過的噴泉又很不一樣,他們不是噴薄而出,而是緩緩流淌。
水渠中庭(Patio de la Acequia)是花園最重要的部份之一.其水道,將水從阿爾罕布拉渠道引來並縱向分開.水道周圍有幾個小噴泉,底端則是二個杯腳。
柏樹中庭
花園美麗和獨創性的樓梯讓人驚豔難忘,樓梯分為三個部份,每一個樓梯都有一個噴泉和兩側為流水通道的石頭砌成的扶手,樓梯四周桂樹環繞形成一個拱頂,陽光從樹葉射入形成極其美麗的場景。
步入納賽瑞斯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聯合廳(Maxuar),廳內的四個大柱子雕刻著鍾乳石裝飾,在天花板用石膏楣寫著:“你擁有的一切,是來自於神”,無人得知它是何時建立的,這裏曾是皇家的司法部及行政部,蘇丹與各個部長開會、聆聽民眾請願的議政廳和接待室。
伊斯蘭教嚴格禁止繪畫,建築,雕塑出現任何具象,在阿爾罕布拉宮的柱頂、牆楣、橫梁、壁龕、藻井四周,布滿繁複的幾何形花紋和阿拉伯文圖飾,規律性的重複運用,形成阿拉伯最具特色的文化符號。我從沒有想到,原來,線條的“密集恐懼症”也可以這麽美。
黃金廳(Cuarto Dorado)
伊斯蘭哲學家認為,感悟是人類認識真主和世界的一種最高能力,因此,一切失去物質和感性外殼的抽象概念才是隻是的最高形式。他們認為,萬物起於線,歸於線。反射性的幾何圖形,是離散的,也是聚合的。表現源於獨一,歸於獨一。而獨一就是真主。穆斯林就是從這些變換循環的幾何圖形裏麵感悟到循環往複的世界以及造物主的存在,思索生命的回旋和更迭,領悟真主之美。
因為大學的專業就是西方語言文學,我對於自希臘羅馬以來的西方文明史算是略有了解,但在格拉納達,在阿爾罕布拉,我第一次距離伊斯蘭文化如此之近。。。
小禮拜堂(Oratorio)。壁上密不透風地雕滿了花草枝葉和幾何圖案,優雅的阿拉伯文字點綴其間。透過窗子可以看到非常漂亮的阿爾拜辛居民區和山上的景色。
黃金中庭((Patio del Cuarto Dora)
桃金娘中庭(Patio de los Mirtos).其命名來自於中庭圍繞著的桃金娘木。 這是阿爾罕布拉宮最為著名的宮殿之一(另一個是獅子中庭),它曾經是王朝的外交和政治活動的中心。庭院南北長,東西窄。庭院內,白色大理石鋪地,光可鑒人。中間是長方形的池塘,像是一麵巨大的鏡子鋪在庭院的中央,倒映出藍天白雲和美麗的建築。池塘的兩邊是修剪整齊的灌木,叫做桃金娘樹,它四季常青,散發出濃鬱的香氣。
記得我們這次啟程之前,網上很多人都說,如果看了阿爾罕布拉宮,就不必再去看塞維利亞王宮了,因為後者是對前者的模仿。確實,站在桃金娘中庭,你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她和塞維利亞王宮的少女中庭太相似了,但是,恰恰相反,不是少女中庭抄襲了這個桃金娘中庭,而是後者大量借鑒了前者。
1354年格拉納達最偉大的蘇丹尤素福一世(Yusuf I)在祈禱的時候,被一個患有精神病的仆人刺死。時年36歲,其子穆罕默德五世繼位。五年後,1359年,時年21歲的穆罕默德五世被其兄弟篡位,隻能渡過海峽流亡至當時北非的另一個伊斯蘭政權馬林王朝(Marinid)。2年後,忍辱負重的穆罕默德五世傳奇般的聯合天主教勢力,逆襲成功,第二次登基,自此又連續執政了29年。
在聯合天主教勢力的時候,穆罕默德五世和卡斯蒂利亞的國王佩德羅成了好朋友,後者在建造塞維利亞王宮的時候,雇傭了很多來自格拉納達的工匠,這才有了美麗的讓人不得不屏住呼吸的少女中庭。穆罕默德五世回到格拉納達以後,參考塞維利亞的少女中庭,建造了阿爾罕布拉的這座桃金娘中庭。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塞維利亞的少女中庭在美感上是勝過眼前的桃金娘中庭的。大概幾百年前的人們和我眼光相近吧,據說穆罕默德五世受到刺激,下決心要建造一座人間最美麗的庭院,於是,這就有了獅子中庭。
今天我們還能看到如此美輪美奐的伊斯蘭建築,其實還要感謝後來的天主教占領者,他們在相當程度上保留了原來宮殿的風格,當然,你如果仔細看,還是能看出一些痕跡。比如牆上的馬賽克,中央處被悄悄地嵌入了一隻典型的哈布斯堡王朝的雙頭鷹,這大概是查理五世以後的西班牙哈布斯堡時代的某個君王,試圖在這座宮殿裏麵宣示某種主權吧。
納賽瑞斯宮最美之處:獅子中庭(Patio de los Leones)。據說當年阿拉伯人是按照其對天堂的想象,設計了這個庭院。院子的四周一百二十四根立柱支撐了回廊,行走其間,回看庭院,雕花的拱廊、林立的石柱,石獅護衛的噴泉,一切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光彩照人。
在庭院的中央,十二隻白色大理石石獅環繞一周,護衛著直徑五米的一眼噴泉。伊斯蘭教義嚴禁使用人像、動物和形象化的植物題材,這些石獅應該是西班牙人占領此處後加上的。
泉水引自附近的高山,從暗道進入宮中,經獅子的口中流出。再通過平麵布置呈十字形的水渠,流向庭院四麵的走廊。潺潺流水經年不息,保持庭院溫度、濕度的均衡。所有的噴泉都是利用高低落差的自然重力,常年噴湧,無需外力。
在如此美麗的地方,誰能想到,曆史上這兒曾經發生過血腥的大屠殺?格拉納達王朝最後的歲月裏,王宮禍起蕭牆,在獅子中庭裏,因表兄弟阿本家族內鬥,阿本·奧斯密在獅庭中設下圈套,阿本·塞拉基家族36名騎士被逐一屠殺於此,鮮血染紅了白色的大理石地麵,幾百年都不曾褪色。
獅子中庭的四麵各有一座小廳。廳的內部穹頂裝飾有五千多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蜂窩狀凹陷,好像鍾乳石或蜂窩狀結構,整體看去,就象是一朵美麗綻放的花朵,令人眩目。
庭院北側的宮殿叫做姐妹廳(Sala de Dos Hermanas),是獅子宮中最早的建築。此廳並沒有姐妹居住,而是因為中央噴泉兩側有兩塊完全相同的大理石板而得名。這裏曾是國王與最寵愛的妃子蘇丹娜的寢宮。
從姐妹廳走出來,不遠就是橘子樹花園。它是西班牙人在1526至1538年間修建的。在花園裏,高高低低地種了翠柏、合金歡、橘子和黃楊木,中央是一座大理石噴泉。整個院子沒有任何裝飾,非常幽靜脫俗,是靜坐安神的好地方。
十九世紀美國著名作家華盛頓 歐文(Washington Irving)在任駐西班牙外交官期間,曾經造訪格拉納達,當時他就住在此房間。1829年他來此旅行的時候,阿爾罕布拉宮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已經破敗的不成樣子。正是歐文發表的《格拉那達征服記》及《阿爾罕布拉》,使得塵封的阿爾罕布拉宮得以從被遺忘的曆史中再現世界,今天有幸來此參觀的我們都應該感謝他。
走出納塞瑞斯宮,對麵就是查理五世宮(Palacio de Carlos V)。
這個宮殿寬63米,高17米。宮殿從外麵看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下半部外牆采用四方形的巨大黃色沙岩石做裝飾,表麵有粗糙的花紋。外立麵在離地約兩米的高度,每隔幾米鑲嵌了青銅獅頭或鷹首,鷹、獅的嘴裏銜著一個巨大的青銅壁環,極其威武雄壯。外牆上半部是光滑的大理石裝飾,有羅馬式的浮雕。整個建築在外表樸素的阿宮建築群裏顯得十分華麗張揚,氣勢恢宏。
它建於1526年,是為查理五世(也稱卡洛斯一世)的婚禮而建。建築上所高出的一部分,是表示基督教在穆斯林教之上。在基督徒結束了被穆斯林統治將近800年之後,他們並沒有將穆斯林的宮殿破壞,而是建造了這樣一個宮殿,並以高出的屋頂,來表示其基督教教義的至高無上。。
這座宮殿從外麵看是四方實心的。進的大門,才發現內部是圓形的一個庭園,四周一圈是兩層的柱廊,從建築的角度,如果單獨地看待,我會覺得這個宮殿不錯。但是它卻出現在了一個“錯誤的地點”。如此龐大的建築體量,出現在精巧的阿爾罕布拉,難免讓人覺得大而不當。
說到查理五世,他可算是西班牙曆史上的一個牛人。他是瘋女胡安娜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腓力一世的兒子,也是西班牙雙王的外孫。從父親和外祖父母那兒,他繼承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大片領土。他的稱號有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羅馬人民的國王卡爾五世(1519年 - 1530年),卡斯蒂利亞和萊昂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1556年),阿拉貢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西西裏國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國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國家至高無上的君主。。。
在歐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爭霸時代的主角,也開啟了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時代。
我在去年去英國之前就對這個人物感興趣。就是因為他的存在,英王亨利八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凱瑟琳(也就是查理五世的嬸嬸)離婚,其後歐洲在他,亨利八世,法王弗朗索瓦的忽而聯手,忽而分裂之中,在16世紀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好戲。
南征北戰一輩子,晚年的查理五世累極了,最後他把自己的個人帝國——西班牙和低地國家給了兒子腓力二世;把奧地利大公國與神聖羅馬帝國分給了弟弟斐迪南一世,而他自己在1558年孤獨地死在了修道院。
這是後來在馬德裏的普拉多博物館,LG拍攝的一幅油畫:提香 韋切利奧(Tiziano Vecellio)繪製的查理五世騎馬像(portrait de cbarles quint a cbeval)。提香是查理五世最喜歡的畫家。從這幅畫裏麵,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英武而孤獨的查理五世。
阿爾卡薩瓦城堡(Alcazaba)是穆罕默德一世為了保衛阿爾罕布拉宮而修建的防衛堡壘。
高塔的核心靠一層層圓拱支撐,巨塔的重量全部壓在圓拱上。施工過程中,發覺高塔過重,不得不把地下室部分填平,以提供給高塔足夠堅固的地基。
城堡的主塔--維拉塔(Torre de la Vela),在塔頂可以遠眺內華達山(Sierra Nevada),俯瞰格拉納達市容。
維拉塔對麵就是阿爾卡薩瓦碉堡,在穆罕默德一世時建立,而後他及他的兒子穆罕默德二世將此修建成蘇丹的居所。兩塔之間的廣場是軍械廣場(Plaza de Armas),那些遺留的廢墟曾經是駐紮士兵的軍營。
離開阿爾罕布拉宮的時候,時間已經過了下午2點。不知不覺,我們在這兒度過了6個小時。兒子戴的FITBIT上顯示6小時裏我們就這樣一路走著,已經超過了10公裏。
抓緊時間,我們打的去了下一站聖山。
聖山(Sacromonte):位於阿爾拜辛的東麵,這兒是格拉納達吉普賽人的聚居處,據說晚上這兒很熱鬧,但是考慮到安全問題,我們還是選擇白天來此。
Carmen de la victoria , 是建於1575年的一個修道院的一個花園。
春夏的時候,這兒該是鳥語花香的好時節。
格拉納達和西班牙別的地方一樣,雖然已經下午2點多,但午飯時間去剛剛開始。
飯後我們走上長滿仙人掌的山坡,去找尋一個吉普賽人的洞穴博物館。可惜大概是因為第二天就是聖誕節,博物館早早就關門了。
站在聖山上,眺望山下的格拉納達。
聖尼古拉斯眺望台(Mirador San Nicolás),原先是摩爾人最早所建的堡壘,也是基督徒光複當地後摩爾人及猶太人的避難所。但這個地方之所以聞名,是幾乎所有的旅行攻略都把這個地方選作眺望阿爾罕布拉的最佳地點。這個地方距離我們的住地隻有區區百米,幾乎可稱做“出門就是”的地方了。
因為有名氣,自然來格拉納達的遊人都會趨之若鶩。房東在給我們的留言上介紹了一個據說是隻有格拉納達當地人才知道的,可以近距離觀賞阿宮的地方。
換一個角度看阿爾罕布拉。
在格拉納達的第三天,適逢聖誕節,街上比往昔安靜很多。我們按照房東的留言,去她建議的地方看看。
這個很精巧的建築,是格拉納達公證學院。
建於1593年的San Gregorio Bético教堂
聖熱羅尼莫修道院(Monasterio de San Jerónimo),修道院興建於1513年至1522年。 在收複失地運動的最後階段,格拉納達圍城期間,天主教雙王伊莎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於格拉納達城外的聖達菲創立了這座修道院。1504年遷入城內。這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奧斯定會修道院,文藝複興建築風格。其教堂是世界第一座供奉聖母無原罪始胎(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的教堂。
舉目仰望,主祭壇和天花板典型的巴洛克風格,美的讓我眩目。
天花板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
記得在葡萄牙的裏斯本也有一個熱羅尼姆修道院,當時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隻是這兩者的風格還是不同的。裏斯本的那個熱羅尼姆壯觀,而格拉納達的這個則是華美。
我原來以為走過這麽多教堂,再宏偉的大教堂也好,修道院也好,都不太容易讓我動容了,但是,格拉納達的熱羅尼姆修道院做到了。我很感謝我們的房東,在她推薦單上,這個修道院名列前茅。
修道院還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回廊,圍著一個美麗的橘園。
離開修道院,按照房東的建議,我們一路前往下一站加爾都西會修道院(Monasterio de La Cartuja),這也是一個巴洛克風格的建築。隻是聖誕節這天,格拉納達的公車很少。好不容易等到一輛,卻不直接開往目的地,但是,沒有想到,司機為了我們三人,居然臨時改變路線,一路把我們送到了修道院門口。好暖心的格拉納達人。隻是可惜那個修道院在聖誕節不開放,白白辜負了司機的一片好意。
一路走回阿爾拜辛。
伊莎貝拉修道院建於1501年,修道院平時大門緊閉,裏麵的修女通過出售她們製作的糕點為生。顧客通過木窗外的電鈴呼喚,窗戶打開後是個帶隔離木板的轉盤,木板的遮擋讓外人無法看見修女的麵容,錢貨交易全部通過轉盤進行。。
我倒是很想嚐嚐修女們的手藝,但是我們的西語水平,離開了麵對麵的手勢,實在不足以和她們交流。。。
在格拉納達,如果你在餐館點酒,餐館就會隨送Tapas。那幾天LG啤酒喝的痛快,我和兒子也品嚐了各式各樣的Tapas。
這是在阿爾拜辛眺望阿爾罕布拉最好的位置,遠勝過聖尼古拉眺望台,但知道這個地方的外地人不多。在此感謝我們那位不曾謀麵的房東。
就要離開格拉納達了,麵對眼前的阿爾汗布拉宮,我內心莫名地湧起一陣感傷。
黃昏中的阿宮,數百年都是這麽沉默地矗立在那兒,恍惚間,我好像聽到空中傳來的一聲歎息。
500多年前,格拉納達王朝最後的歲月,王宮禍起蕭牆,波伯迪爾 也就是穆罕默德十二世(Muhammad XII Boabdil)成為耐斯爾王朝第二十四位君主,也是格拉納達和摩爾人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後一位君主。
波伯迪爾似乎生來就在悲劇中。不論是父王因拋棄他的母親、另結新歡,引發十年戰爭,還是母親殺回阿爾罕布拉宮,趕走父親,立他為王,對他來說,都隻能是悲劇。懦弱膽怯的他,偏偏麵對的又是如日中天的西班牙雙王伊莎貝拉和費爾南多,最後的結局隻能是被迫投降。
波伯迪爾離開王宮那天,不願意走阿爾罕布拉的大門。因為大門隻有一條大道下山,必須經過格拉納達,他無顏麵對被他拋棄了的臣民百姓。他決定從一道小門出去,從人跡罕至的陡坡下山,悄悄地離開王宮。他向勝利者要求,那扇門今後不可再有人穿越,所謂“出走之門永遠關閉”。雙王答應了他。在波伯迪爾離開之後,那道門就被下令用石塊封死在牆裏。後來出走的那片石牆被拿破侖的軍隊炸毀,石門也就永遠埋葬在了石塊中,無人再通過了。
這是Francisco Pradilla Ortiz繪於1882年的《Capitulation of Granada》(來自網絡》,形象地刻畫了當時波伯迪爾向雙王投降的情景。從此摩爾人在格拉納達800年的曆史被畫上了句號,美麗的阿爾罕布拉也從此易主。幾百年過去了,西班牙大地還回響著最後時刻波伯迪爾母親的一席話:““你倒是該像女人一樣哭泣,哭的是沒能像男人那般戰鬥。”。。。
據說當時波伯迪爾走出宮外,爬上了今天被叫做“眼淚峰”的山峰,站在一個磐石重疊的高地上,回首看了一眼即將離開的宮殿,不禁歎息,潸然淚下。直到現在那個地方還被叫做“摩爾人最後的歎息” (the last sigh of the moor)。
波伯迪爾離開格拉納達以後,先是被雙王流放在內華達山麓的Laujar de Andarax, Las Alpujarras,1493年他率領大約1130名仆從,逃回摩洛哥。史稱後來他的後代淪落為乞丐,不知所終。。。
在格拉納達的最後一晚,我們再次來到聖尼古拉瞭望台.
夜幕下的阿爾罕布拉,我們向你告別了。。身後一個女子在路燈下彈著吉他,隨風飄來那麽熟悉的旋律,不知不覺中,我的眼眶潮濕了,那是塔雷加的《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