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達一路向南,我們越來越接近地中海,空氣中仿佛也多了那麽一絲海水的味道。
米哈斯(Mijas)坐落在馬拉加西南30公裏的山丘上,俯瞰著不遠處的地中海。小鎮保留了伊斯蘭風格的街道和淡雅的白色建築,周邊擁有成片的迷人別墅和度假村
今日的米哈斯,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已經成為安達盧西亞的一麵招牌了,提到白色小鎮,旅遊團首先提到的不是奧蘇納,龍達。。而是米哈斯。
麵朝大海,春暖花開。。。雖然我們去的時候已經是12月份,但在米哈斯的陽光下,依然春意正濃。
岩洞聖母教堂(Ermita de la Virgen de la Peña),由修道士開鑿於1548年,是米哈斯一處祈禱之地和主要的婚禮場所。
設在岩洞裏的這個教堂,應該是西班牙最小的教堂了吧。
米哈斯鬥牛場(Mijas Bullring),西班牙最小的鬥牛場。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小小的鬥牛場,有完備的看台,還有一個小小的博物館。
鬥牛場門口貼著大幅海報,這兒全年都有鬥牛表演。因為行程匆匆,沒法在這兒目睹一場鬥牛表演,算是一種遺憾。旅行,經常麵臨著取舍,為了前方,很多時候我們隻能告別眼前。
巨大的皇冠龍舌蘭(Agave Attenuata)。
米哈斯很小,走一圈也就個把小時。如果沒有那麽多遊客,我會更喜歡這兒。
兒子興奮地嚷嚷,我看見海了。我們來到了又一個海邊城市--馬拉加。
馬拉加(Málaga)是天才畫家畢加索的家鄉,也是西班牙第六大城市和南部的經濟中心。每年陽光普照時間超過320天,是歐洲最溫暖的冬天城市之一,曾被評為西班牙最適宜居住的地方。
雖然按人口來說,馬拉加比塞維利亞小,但是我感覺前者比後者熱鬧多了。大概那幾天一直在恬靜的小鎮轉悠,一下進入馬拉加鬧市區,我們頗感不適。一不留神,LG昏頭昏腦地開進了步行區,好在趁行人圍堵之前,他又冷靜地從小巷裏倒車出來。
馬拉加大教堂(Málaga Cathedral),是在原有的清真寺基礎上改建的天主教教堂,始建於1528年,途中數度中斷,直到18世紀方才完工。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改建使教堂融入了多種建築風格:教堂的北門呈哥特式風格,教堂的正立麵則是18世紀的巴洛克風格。
這座大教堂外部的鮮明特征在於,因為建築設計與執行上的出入,它隻有一座北側的塔樓,塔高84米,是安達盧西亞第二高的教堂,僅次於塞維利亞大教堂,而南側的塔樓一直沒有建成,因而又被稱作獨臂大教堂(La Manquita)。
走出大教堂,我們來到這個外表看似平淡無奇的地方--畢加索博物館。
畢加索博物館由一座16世紀文藝複興風格的宮殿改建而成。博物館裏收藏有畢加索的233份油畫、版畫、素描、陶瓷等作品,從開始的學院派風格一直到70年代的各種作品都有覆蓋。
《Still life with rooster and knife》,作於1947年
右邊的畫作是《Woman in an armchair》,作於1946年。
也許是我的藝術鑒賞力不夠,對於畢加索的這些塗鴉似的變形畫,我很難看得懂。如我這樣的人應該不少,因為語音導覽器裏對於每一幅畫的介紹的句型都是:這幅畫說明了什麽,反映了什麽。。。生怕觀眾看不懂。
馬拉加城堡(Alcazaba)是古代馬拉加的穆斯林統治者的宮殿,建造於11世紀。
作為曾經的古羅馬的一個行省,西班牙保留了大量的古羅馬遺跡。在馬拉加,也有一個古羅馬劇場(Teatro Romano)。
它建於公元前1世紀奧古斯都大帝時期,公元3世紀停止使用,後來被穆斯林用作修築阿爾卡薩瓦堡壘的采石場。1951年修築工程時被發掘,現在仍能看到羅馬式的柱子和鐫刻字母。
做旅行計劃的時候,LG一直在猶豫是否要在馬拉加住一個晚上,後來還是放棄了。於是,對於馬拉加來說,我們做了一回匆匆過客。
離開馬拉加的路上,LG對我們說,雖然我們匆匆告別了馬拉加了,但是前麵有一個更美的地方在等著我們。
這是一個比馬拉加更靠近大海的地方---內爾哈(Nerja)。
在我還沒有來得及好好看一看這個小城的風景的時候,我們遇到了西班牙自駕8天以來的第一次挑戰。
小城雖然看起來沒有多少人,但是所有劃著白框或者藍框的地方都已經停滿了車(在西班牙,藍色車位,一般是允許訪客臨時停車的,但停車有時間限製,一般都不準過夜;白色車位,一邊都是免費任意停車)。
我們準備先在酒店放下行李,然後再繼續找停車位。結果酒店前是一條單車道,我們才停下車,警察就衝過來對我們揮手,不許停車,因為我們堵塞了交通。
沒辦法,開車沿著小城繼續繞吧。
繞了半個小時,我們終於在橋下發現一大片空地,橫七豎八停著很多車,隻是既沒有白線,也沒有藍線,更沒有指示牌。
我們停下車,取了行李,步行到酒店。登記的時候,我們告訴店主我們停車的位置,店主說,對啊,那就是我們內爾哈給你們外人停車的地方啊。。。我寧願相信此地民風淳樸,但願在那個荒涼的地方停車過夜是安全的。
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歐洲陽台(Balcón de Europa)。據說15世紀時當地人在海邊峭壁上建了這座圓形露台,國王阿方索十二世登上露台後驚呼“這不就是歐洲陽台嗎”,從此內爾哈就被賦予了“歐洲陽台”Balcon de Europa“的殊榮。
目睹此情此景,我想,即使我們再開車繞城半天,也值了。
站在”歐洲陽台“俯身望去,海浪湧動,卷起千層雪。。。
在這兒我們點了一大盆西班牙海鮮煲Zarzuela , 天啦,兒子說,這是他這輩子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豈止是10歲的兒子覺得這個煲好吃,曾經有一篇文章,描述Zarzuela的鮮美用了一個詞:瘋狂(insane) (http://www.slowburningpassion.com/zarzuela-de-mariscos-is-the-best-seafood-stew-ever/)。
“Zarzuela”原來是指是一種介於歌劇和戲劇之間的說唱喜劇。據說這種海鮮煲因為采用不同種類的海鮮為食材,色彩豔麗,兼具各式海產獨特的鮮醇,彷佛在餐桌上上演一出“Zarzuela”喜劇一般,因而得此美名。
走過了歐洲幾十個大城小鎮,在心裏兒子一直是把倫敦排在第一位的,因為第一,那兒有哈利波特,第二,那兒可以說英文,但兒子非常認真地對我說,從現在開始,因為Zarzuela,因為歐洲陽台,內爾哈在他心裏已經是排名第一了。
第二天我們早早起來,去歐洲陽台旁邊的一家海邊餐廳等著看日出。
清晨,店裏除了我們,隻有這位優雅的英國老太太,她退休以後就和先生一起來到內爾哈,至今已經16年。她告訴我們,幾年前,先生過世了,但她還是每天早晨來這兒看日出。
晨曦中的歐洲陽台。來此的遊人幾百年來數不勝數了吧,但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唯有我們。
我走在海灘上,眺望地中海。如同所有喜歡旅行的人一樣,一直以來,我都有一顆驛動不止的心,希望能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是,在內爾哈,在這個地方,我的心卻沉靜了下來。我很羨慕那個英國老太太,每天一杯咖啡,一本書,在同一個地方,陪著太陽升起,陪著太陽落下。。如果讓我選擇一個地方終老,內爾哈應該是其中之一。
前路遙遙,我還會繼續向前,但是內爾哈,這個沒有多少人知道的地方,會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