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美國念書時,正是好奇心最強的年齡。中學時代每次遊泳完,總在對麵的瑪格列通道吃一份一寸厚的牛扒,六個新幣。當時年輕,對美國的飲食是很向往的。美國有西北牛仔,所以牛扒應該吃不完了。來美國後發現也確實如此。去超市一看,居然有一塊多一磅的牛肉,哈哈,自己煎一下,吃了個飽。
過了一段時間的癮後,想換換胃口。這時,淒慘地發現,沒有!沒有家鄉味。我的學校在王子鎮,是個算寧靜的大學城,別說新加坡食物,連亞洲食物都很難找到。當然其實是有的,可是我那時連車都沒有,找不到哇。於是放假回家後,搬了一大堆調料來,什麽肉骨茶,炒粿條,香辣蟹,辣薩,海南雞飯。。。滿滿一大箱子。
生活在繼續,讀書,讀書,再讀書,結婚,銜泥做窩,養娃,桑板,桑板,再桑板。我從王子鎮到了一小時外的紐約,再往風城,再往博士屯。那一堆調料很快就吃完了,倒也沒有再去搬,而是留下了兩包最喜歡的,海南雞飯,炒粿條。不舍得,留著,留著,萬一哪天饞得受不了了,就打開。其實,後來,好幾次是想打開的,可是,忍了。
星移鬥轉,這不,又要搬家了。這兩袋調料,還沒舍得吃掉。看看底部,已經過期12年了。吃是不能吃了。可是,還是舍不得丟掉怎麽辦呢?又不占多大地方。現在的口味早就適應了各國風味,倒也沒有大學時代那種家鄉的味道拚著小命非吃不可的地步。現在看著這兩包調料,更多的是一種情懷。那是遠去的故鄉,逝去的青春。看著,看著,居然要流淚的感覺。
一咬牙,不扔,留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