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英夫預測美軍登陸的謊言與粟裕蒙冤

張雄文

雷英夫一度被傳為“洛陽才子”,一生最大的傑作是“預測了美軍仁川登陸”。

但近來軍事專家研究發現,雷英夫所謂預測美軍仁川登陸是謊言。

這事的起源,是雷英夫的《抗美援朝戰爭回憶片斷》。他在文中說:1950年8月23日與總參作戰室同僚們 “經過反複研究,我們得出一個一致的意見:敵人在仁川登陸的可能性很大”。他說,自己從總參作戰室回到西花廳後,向周恩來作了匯報,周恩來當即報告了毛澤東。毛澤東隨後詢問雷英夫是如何得出結論,他說 “是按照主席曆來教導的實事求是的辦法,大家解放思想,對抗作業,七嘴八舌,然後得出結論”。

實際上,朝鮮半島三麵環海,地形狹長,而仁川位於朝鮮半島西海岸,距離漢城僅有40-50公裏,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如果美軍從仁川登陸,可以迅速切斷朝鮮南北交通。當時各國軍事機構對美軍的登陸都有猜測(中國駐朝鮮武官柴軍武就有過可查的報告),東京、釜山、香港等地報紙電台幾乎每天都猜想是仁川。聯軍司令部發言人也多次公開放風登陸地點是仁川。

雷英夫的《抗美援朝戰爭回憶片斷》發表後,可能感覺自己的預測沒有科學資料和情報為依據,影響自己軍事高參的形象,又在1997年出版的回憶錄《在最高統帥部當參謀》:“我們對9月到11月的朝鮮西海岸海潮作了研究,發現3個最佳時期內,各有2至3天的好時機,仁川海岸可供靠岸利用的時間,每12小時內隻有3小時,如果以9月15日為登陸日,那天的漲潮最高時間共兩次,一次是上午6時59分,另一次是下午日落35分鍾後的19時19分。9月15日比另外兩次時間相對更為可能。所以,我們認為美軍極有可能把登陸時間選定在9月15日。”

 

雷英夫

雷英夫說,毛澤東聽後即令:“立即通知情報部門嚴密注視朝鮮和美、英、日,立即把我們的看法向斯大林和金日成通報,提供他們參考,希望人民軍有後撤和在仁川防守的準備。”

但近來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專家盧建東提出質疑:

一、檔案中找不到雷英夫與毛澤東的對話;

二、檔案館中也找不到毛澤東隨後發布的那個命令;

三、當時軍事測繪部門僅僅是一個處級單位,別說朝鮮的水文資料,就連中國自己的水文資料都嚴重缺乏,雷英夫是如何獲得朝鮮西海岸的水文潮汐資料的?

盧建東撰文說,雷英夫這些海潮資料情況是抄自日本出版的《韓國戰爭史》中文譯本,而日本引用的則是美軍戰後公開的資料,即當年美國海軍專家向麥克阿瑟匯報的詳細材料,不僅日期、時間分秒不差,而且都特地加注了一個日落時間,甚至連文字表述也相同。

於是,一個謊言被揭穿了,“軍事高參”其實是造假者。

雷英夫說謊其實不止一次,早先的一次謊言,令他的上級總參謀長粟裕陷入被批鬥之中,蒙冤36年。

1955年6月,福建軍區副司令員皮定均到北京參加集訓,總參謀長粟裕向他了解對馬祖作戰的組織準備情況。

皮定均告訴粟裕,攻打馬祖的準備工作進行得很不充分,預定參戰部隊仍在執行一年一度的訓練計劃,所需登陸船隻還在400—700公裏以外尚未集中,他們計劃在8月份用一個月時間作兩棲作戰演習,然後投入戰鬥。

粟裕聽完情況介紹後,說:“對馬祖作戰準備工作確實很差,亟須認真進行。”

6月18日,粟裕與主管作戰的副總參謀長陳賡一起約見福建軍區副司令員皮定均。他說:“解放馬祖的準備工作應從困難處著想,戰鬥與戰役實施過程中力求速決,以顯示我軍力量強大,減少美帝幹涉的機會。按照南京軍區4月15日所作的全麵準備逐島攻擊的部署,充分準備,確實進行。”

為了更好地說明自己的意思,粟裕當時還將三個茶杯擺成階梯隊形說:“如果先打高登進展順利,美帝又不出麵幹涉,則可以接著打北竿塘,再而南竿塘;如果情況不利,應以準備打北竿塘或南竿塘的第二、第三梯隊增援第一梯隊,用以鞏固高登,反擊敵之反撲。”

粟裕還交代他們詳細研究,具體計算,將研究結果報告中央軍委才能最後確定和實施。

這次會見談話,因工作人員沒有作記錄,皮定均記憶不準確,回去後將粟裕的話傳達成意思大相徑庭的內容:“對馬祖列島的作戰方針:應該是全麵準備同時連續攻擊高登、北竿塘、南竿塘。隻準打好,不準打壞,以顯示我國力量的強大,戰鬥實施應速戰速決,準備工作應細致周到,並向最困難處著想。限今年內完成解放馬祖列島的作戰任務。”

兩天後的6月20日深夜,彭德懷接到南京軍區許世友等人的急電,首先提到皮定均因誤聽而錯誤傳達的粟裕指示內容,隨後說:“我們反複研究後,認為同時攻擊三島困難很大,沒有一年半以上的準備,無法實施。”

他們列舉了打馬祖的困難和不利條件,隨後說如馬祖三個島同時攻擊,還不如打小金門島(敵軍一個師),距陸岸近,便於船隻起航和岸上炮火支援。但也需要相當長時間準備。

這時,粟裕已於20日白天前往旅大視察,不在北京。彭德懷便於第二天上午找來當事人之一陳賡詢問。

陳賡說明了“總參隻是說要加緊全麵準備,並未說三個島同時攻擊”,而且交代應由南京軍區許世友等研究後報軍委確定和實施。

彭德懷要求陳賡告訴南京軍區,打馬祖準備工作暫停,聽候新的指示。

周恩來看到南京軍區的電報後,也打電話問彭德懷,彭說不知此事,已告陳賡,要南京軍區暫停準備,聽候新指示,待主席(毛澤東)回京請示後再定。

6月23日,毛澤東從杭州返回北京,彭德懷將南京軍區發來電報一事向他匯報。

彭德懷說:“現在看粟裕、陳賡、許世友等對軍委8月13日的方針還缺乏深刻認識。葉飛在福建主要搞省委和政府工作,他也應很好地掌握軍委的方針。為此提議請葉飛、許世友來北京開一次會,有利軍委方針的掌握和貫徹。”

毛澤東表示同意。

7月8日,彭德懷召開關於福建沿海作戰方針問題會議,總參謀部負責人粟裕、陳賡,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委唐亮,福建軍區司令員葉飛,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聶鳳智,東海艦隊司令員陶勇等人與會。

會上,粟裕說明,會見皮定均時,隻是說要加緊全麵準備,並未說三個島同時攻擊,皮定均可能是把“全麵準備”誤解為“全麵攻擊”。陳賡說先全麵準備,攻擊時再選擇最小最弱的島,符合軍委8月13日作戰方針。

事情到此本已澄清,但總參作戰部作戰處長雷英夫卻說:“粟總長確曾指示,要全麵準備,同時攻擊”,而且將這一句話寫入會議紀要的注釋。

因6月18日與皮定均談話時未作記錄,雖有副總參謀長陳賡做證,但粟裕依然有口難辯,隨即主動擔了責任。

彭德懷就皮定均誤聽的傳達內容生氣地說:“福建作戰軍委早有文件,由北向南,由小到大,誰想打大的?”

8月31日,粟裕寫了一份《關於六月十八日約福建軍區副司令員皮定均同誌談攻擊馬祖作戰準備工作的檢討》,報給彭德懷並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實事求是說明了處理馬祖戰備問題的經過。檢討中他也說明:“雷英夫同誌所作記錄(指7月8日會議)的注釋(即雷英夫的發言)與上述情況是有出入的。”

彭德懷閱後批注:“已閱。”毛澤東閱後批示:“已閱,退粟裕同誌。”同時批轉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鄧小平等中共中央負責人閱後“退毛”。

這場風波,雷英夫作偽證,使粟裕和陳賡有口難辯。雖然暫時平穩了結,但粟裕三年後被批判為“擅權”,雷英夫的偽證成為重要依據。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