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戰羅卓英,浴血240天紅旗不倒
粟裕在懷玉山突圍後,率領幾百人小部隊在浙西南山區打遊擊,期間多次擊敗敵軍進剿,所部“挺進師”發展到1500餘人,還發展了地方武裝1000餘人,在浙西南建立了五縣地區的遊擊根據地。
1935年7月,老蔣痛斥浙省主席黃紹竑、保安處長宣鐵吾無能,調正規軍入浙圍剿。設立“閩贛浙皖四省邊區”總指揮部,以衛立煌、羅卓英分任正副總指揮,其中羅卓英率精銳第18軍主要對付粟裕的挺進師。
羅卓英集中第18軍和保安部隊共計32個整團的強大兵力,9月起從四個方向合圍浙西南遊擊區,第18軍裝備精良戰鬥力強,因此粟裕所部麵臨最危險的一次作戰,敵我力量實在懸殊。
粟裕按照“敵進我退”的原則,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靈活戰術動作,率兩個最強的縱隊(挺進師共五個縱隊)跳出合圍圈,襲擊敵人後方並建立新的遊擊區。
當敵人掉頭過來圍堵時,粟裕再率部切回內線,集中五個縱隊尋找戰機殲滅孤立之敵,整整八個月血戰,兵力占幾十倍優勢的羅卓英,硬是無可奈何。
這場對決在1936年6月初結束,由於“兩廣事變”爆發,第18軍被緊急調往華南,粟裕的小部隊終於渡過了最危險的240天,成為遊擊作戰的典範戰例。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