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行記(4)——又見羅馬之那些漂亮的廣場

本帖於 2024-04-29 00:43:58 時間, 由普通用戶 林間溪 編輯

四.廣場、噴泉和觀景台

羅馬無疑是歐洲最漂亮的城市之一,古羅馬遺址、文藝複興式、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是它特殊的標誌。據說羅馬有13座方尖碑、17座城門、91座博物館、900多座教堂、3000多座噴泉,還有數不清的雕塑。這些方尖碑、雕塑、噴泉和教堂往往建立在相應的廣場上,因此羅馬的廣場也是數不勝數。在這裏,我們扒一扒那些最著名的廣場、噴泉和觀景台。

威尼斯廣場(Piazza Venetian)和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Monumento Nazionale a Vittorio Emanuele II)

威尼斯廣場是羅馬最大最著名的廣場,廣場上坐落著白色大理石的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以及一係列的雕像和噴泉,莊嚴壯觀十分漂亮,與近在咫尺的羅馬廣場的殘垣斷壁形成鮮明的對比。廣場是1870年為慶祝意大利統一以及紀念去世的埃曼紐爾二世國王而建造,耗時25年完成。紀念堂為新古典主義建築,延續了希臘、羅馬建築風格,柱頭、柱廊、三角楣、雕塑一樣不少。紀念堂采用16根柯林斯式立柱和完全對稱的結構,呈弧形坐落在台階之上,房頂的兩側和建築前方各有一組雕塑,分別是“勞動的勝利”和“熱愛祖國的勝利“,以及”行動“ 和”思想“。中央屹立著國王埃曼紐爾二世高大的的騎馬雕像,他是意大利第一任國王,意大利統一的推動者。騎坐前的牆麵是大型浮雕,記錄了意大利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一戰後又將無名英雄紀念碑安置在埃曼紐爾二世的雕像前,紀念為意大利獨立而陣亡的將士。無名英雄紀念碑前燃燒著永不熄滅的火焰,兩個戰士守衛在旁。紀念碑前經常可以看到擺放的鮮花,人們永遠不會忘記為國捐軀的英雄們。台階下左右邊各有一噴泉,象征亞得裏亞海和第勒尼安海。每年6月2日國慶節都會在這裏舉行閱兵儀式。威尼斯廣場還是交通樞紐,是五條大道的結合點,這裏從早到晚車水馬龍,異常繁忙。紀念堂在羅馬市區非常顯眼,無論在哪一處的觀景台,它雄偉的身影總可以映進眼簾,它是意大利的民族象征和愛國主義象征。

 

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和四河噴泉(Fortuna dei Quattro Fiumi)

納沃納廣場是一座以巴洛克藝術著稱的廣場,因其中央由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設計的四河噴泉,吸引了眾多遊客。廣場呈橢圓形,原是圖密善皇帝公元86年建造的一個競技場,15世紀末開辟為市場。1644年新上任的教皇英諾森十世(Innocent X ,1644-1655在位)為了家族利益,此處主持建造了聖伊尼斯蒙難堂(Sant’Agnese in Agone)和潘菲利宮(Palazzo Pampphilj),並準備在宮殿前的廣場上建造一座大型噴泉。為此他舉行了一個公開藝術設計競標賽。據說當時貝尼尼處於人生的低穀,因為他是前教皇普烏爾班八世最賞識的藝術家,而前教皇與新教皇的潘菲利家族是政敵,毫無疑問這使得他在競爭中是處於劣勢。然而,貝尼尼的設計太過優秀,英諾森十世一見就為其折服,立刻選中了它。他說:不雇傭貝尼尼的方法是永遠不要看他的設計。於是納沃納廣場上有了四河噴泉,這是貝尼尼最大、最著名的雕塑作品。四河噴泉是一組形象生動、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群雕。噴泉中央在石灰岩隆起的假山上聳立著一座埃及方尖碑,頂端有一隻銜著橄欖枝的鴿子,這是潘菲利家族的標誌。假山四角的四座雕像分別代表四位河神:尼羅河(非洲),多瑙河(歐洲),恒河(亞洲),拉普拉塔河(美洲),象征教皇權威傳播至四大洲。

每位河神雕像都有可辨別身份的器物或特征。恒河河神(Ganges,左上)手持木漿,代表恒河可以通航;尼羅河河神(Nile,右上)布衫罩麵,意味當時沒人知道尼羅河源頭;多瑙河河神(Danube,左下)扭轉身體,用手觸摸教皇徽章,它是距離羅馬最近的大河;拉普拉塔河神(Rio de la Plata,右下)坐在一堆金幣上,同時對遊走過來的蛇產生恐懼,寓意美洲的富庶以及他們害怕自己的財富被人拿走。                                                                                                

廣場南北還有另外兩座噴泉:海神噴泉(Fontana del Nettuno)和摩爾人噴泉(Fontana del Moro)

摩爾人噴泉(Fontana del Moro)位於廣場南端,描述一位摩爾人正與海豚搏鬥的情景,周圍圍繞4個特裏同(Tritons)。特裏同是希臘神話中的海之信使,是海王波塞冬之子,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魚。當他們吹起海螺,立刻會掀起巨浪。此噴泉原建於1575年,由波爾塔(Giacomo della Porta)設計,當時隻有海豚和特裏同。1653年貝尼尼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摩爾人的雕像,頓時使得整個噴泉出彩了。眼前這座摩爾人是複製品,原件現收藏在博爾蓋塞美術館。

海神噴泉(Fontana del Nettuno)位於廣場北端,與摩爾人噴泉同時建造。起初沒有雕塑,後為了平衡,增加了海神與巨型烏賊搏鬥的群雕

萬神殿(Pantheon)

萬神殿是保存最為完整的羅馬帝國時期的古建築,它和鬥獸場是如今現存維二最偉大的古羅馬建築。萬神殿最早是由阿格裏帕(Agrippa)為紀念奧古斯都打敗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於公元27年建造,獻給所有的神,因為叫萬神殿。公元69年被毀,現在的萬神殿是哈德良皇帝於公元125年修建。經曆了近兩千年,它是現在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羅馬建築。公元609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將萬神殿獻給羅馬教皇普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正是由於成為基督教教堂,萬神殿才逃過了中世紀對各種古羅馬建築的摧毀。萬神殿在建築界有崇高的地位,它是古羅馬建築藝術的結晶,其壯觀的穹頂目前仍是世界最大的砌築圓頂。殿內沒有一根支柱,圓頂加柱廊的設計,完美的古典幾何比例,使得它屹立兩千多年不倒。連米開朗基羅都稱讚它為“天使的設計”,它的建築結構給了後世建築師無數的靈感。萬神殿正門為希臘式柱廊,由16根花崗岩圓柱支撐,這些石柱是從埃及采石場運來,展現出羅馬帝國的強大。萬神殿的穹頂是最大的看點,直徑為43.3米,建成後一千多年從未被超過,直到文藝複興時期。                                       

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

一部《羅馬假期》使得這個廣場大有名氣,成為每個來到羅馬旅客必打卡之地。我卻看不出它有任何特別之處,上次來到這裏就有這個感覺,這一次仍舊如此。可是這裏和許願池是兩個最最擁擠的地方,每次經過,無論白天還是傍晚,都擠滿了遊客。他們坐在階梯上,圍坐在破船噴泉旁,如果你想拍一張無人的噴泉,那是絕對絕對做不到的。這裏最出名的是西班牙台階。有人戲稱道:它是意大利人設計、法國人出資、英國人遊覽、如今被美國人占領,就是沒有西班牙人什麽事。其實它是1725年由法國大使讚助修建,由於西班牙使館在此處,因此稱為西班牙台階。台階前的破船噴泉是貝尼尼父親的作品,表現特維勒河一次決堤,一隻小舟被水推到這裏。噴泉前麵的街道,排列著各種名牌商店、餐館、當然還有冰淇淋店,是遊客們血拚的地方。

從台階向上看,山頂坐落著聖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a),教堂前矗立著一座埃及方尖碑。    

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1627)是貝尼尼父親作品,又有一說是貝尼尼的首秀,與父親共同完成。但我認為並不可信,貝尼尼23歲(1621年)就作出《被掠奪的普羅塞皮納》,明顯與首秀年齡不符。船並沒有破,隻是船身一半在水中,略微傾斜。水從船體的泉眼流出,或從船沿溢出,從視覺上達到船在下沉的效果。

特雷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

特雷維噴泉是羅馬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噴泉,也是羅馬最後一件巴洛克建築傑作,精美絕倫。它建於1762年,由尼古拉·沙維(Nicola Salvi)設計,曆時30年才建成。噴泉建於羅馬高架渠水道處女水道橋(Acqua Vergine)的終點,這些水道是古羅馬時期運送飲用水的管道線。據說公元前19年一位少女為口渴的羅馬士兵指明水源處,因此這條水道被稱為處女水道橋,為羅馬服務超過400年。水道後在戰爭中被破壞。隨著15世紀文藝複興運動的展開,羅馬的建築風格複興,開始在水道終點處建造漂亮的噴泉。教宗尼閣五世(Nicoholas V)1453年完成了處女水道的修複,並建造了一個水池,表示水的集匯處。1629年教宗烏爾巴諾八世(Urban VIII)認為噴泉不夠華麗,請貝尼尼設計新的噴泉。烏爾巴諾八世去世,這項計劃也遭終止。巴洛克藝術興盛時期,各種建築噴泉大量湧現,1730年教宗克萊孟十二世(Clement XII)命尼古拉·沙維(Nicola Salvi)重新設計。噴泉以波裏宮(Palazzo Poli)南麵牆壁為背景,巴洛克風格的牆壁上高大的柯林斯柱為主軸,神龕中海王涅普頓(Neptune)屹立,展現出凱旋歸來的情景。海王身後的牆壁上是代表豐收和健康的女神雕像,雕像上方有兩塊浮雕,講述關於噴泉的傳說:一塊是少女指路,另一塊是修複水渠的場景。頂部站立著4座代表四季的少女雕像,最高處中間為教皇的徽章。噴泉基座是大理石製成的海礁,海王站在巨大的貝殼戰車上。兩個半人半魚的海神駕馭著兩匹長著翅膀的駿馬向前飛奔,一匹桀驁不馴,一匹溫順聽話,分別代表“暴風雨中的大海”和“風平浪靜的大海”。泉水從眾神之間、海礁石之間湧出,流向四麵八方,最後又匯集一處。特雷維噴泉和西班牙廣場一樣是遊人最多的地方,甚至更有過之,周圍擠得水泄不通。如此擁擠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年輕人背對噴泉投幣許願,傳說投中一次可以重返羅馬,投中二次事業、學業順遂,投中三次可以得到美滿的愛情,因此人們喜歡稱之為許願池。

貝尼尼廣場(Piazza Bernini)

穿過許願池繼續往東,不遠處是貝尼尼廣場。這是我最熟悉的廣場,每天都要經過這裏,酒店的班車就停在附近。坐班車回去,免去了爬山之累。千百年來永恒之城羅馬給了藝術家們無數的藝術靈感,並成就和改變了他們,使他們創造出傳世之作。然而有這樣一個藝術家,與其說羅馬影響了他,不如說他改變了羅馬的麵貌,羅馬的每個角落幾乎都可以找到他的傑作,他就是著名的巴洛克建築師和雕塑家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前麵我已經介紹過他的許多作品:聖彼得大教堂的華蓋寶頂、聖彼得寶座、以及教皇烏爾班八世和教皇亞曆山大七世墓碑,聖彼得廣場,聖天使橋的天使雕塑,納沃納廣場上的四河噴泉和摩爾人噴泉,西班牙廣場他與父親合作的破船噴泉,還有許多其他作品,後麵會陸陸續續一一介紹。1598年貝尼尼出生在那不勒斯,童年時期跟隨雕塑家父親來到羅馬。從小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慧,年少時就展露出出色的藝術天才,在半個多世紀的職業生涯中得到多位教皇的賞識與重任。眼前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廣場,這裏集中了他的三個作品:廣場中央的特理同噴泉(Fontana del Tritone),東北角的蜜蜂噴泉(Fontana del Api),以及他為巴貝利尼(Barberini)家族的教皇烏爾班八世(Urban VIII)所建的巴貝利尼宮(Palazzo Barberini)。1627年為了慶祝巴貝利尼家族獲得教廷權利,烏爾班八世下令建造巴貝利尼宮,以及人魚海神和蜜蜂兩座噴泉。廣場原名為巴貝利尼廣場,現今稱為貝尼尼廣場,以紀念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巴貝利尼宮現在是羅馬國立古代藝術美術館的一部分。

特理同噴泉(Fontana del Tritone)建於1642-1643,噴泉中央一位羅馬神話中的未成年人魚海神特裏同頭部後仰,手捧海螺雙臂高舉飲水,噴泉水從海螺裏噴出。特裏同雖未成年,卻看起來孔武有力,他有四隻海豚尾翼。身下是四隻海豚形成的支柱,魚尾鱗片上有教宗頭飾與十字架形鑰匙和巴貝利尼家族的三隻蜜蜂徽印。

蜜蜂噴泉(Fontana delle Api)建於1644年,原用於飲馬。噴泉包括一個大理石貝殼,上有三隻小蜜蜂在休息。貝殼上的題字為:烏爾班八世,為該城的公共裝飾而修建——噴泉,又建立這個小噴泉服務市民。1644年,在位第21年。

共和國廣場(Piazza della Repubblica)

1885年為紀念意大利由王製改為共和製而修建,廣場呈半圓形,當地人也稱它為半圓廣場。西邊是兩座扇形建築,廣場中間是奈亞迪噴泉(Fontana delle Naiadi),噴泉四邊有四位奈亞迪女神分別坐在不同的動物身上,它們代表水的來源:海馬——海洋,水蛇——河流,天鵝——湖泊,怪蜥——泉水。中間抱著大魚的應該是更大的神吧。廣場的東部是米開朗基羅在戴克裏先浴場的部分遺址基礎上改建的天使與殉道者聖母大殿(Basilica of Saint Mary of the Angels and Martyrs),後麵是戴克裏先浴場遺址。

四位奈亞迪女神分別坐在不同的動物身上,它們代表水的來源:海馬——海洋(左上),水蛇——河流(右上),怪蜥——泉水(左下),天鵝——湖泊(右下)                                                                                    

由米開朗基羅在戴克裏先浴場的部分遺址基礎上改建的天使與殉道者聖母大殿

奎裏納萊廣場(Piazza del Quirinale)

奎裏納萊廣場坐落在羅馬七丘之一的奎裏納萊山上,是意大利國家元首官邸奎裏納萊宮(Palazzo del Quirinale)所在地。廣場中央屹立著埃及方尖碑,旁邊是卡斯托爾和伯魯克斯(Castor and Pollux)雕像,他們是宙斯的雙生子,是優秀的馴馬師。奎裏納萊宮(Palazzo del Quirinale)建於1573年,是教宗額我略十三世(Gregory XIII)為自己修建的夏宮。多位建築師參與設計合作,其中貝尼尼做出了決定性貢獻,入口大門、小塔樓等都是他的作品。1871年羅馬並入意大利王國,教宗的宮殿改為意大利國王的王宮,1946年後改為總統官邸。宮殿裝飾富麗堂皇,有豐富的藝術收藏品,每逢重要慶典,會對公眾開放,並提供團體導覽。

方尖碑前的水盆噴泉是公元前5世紀希臘雕塑的羅馬複製品                                

奎裏納萊宮,現在是意大利總統府,如果大門上飄著意大利國旗,表示總統在府中

意大利憲法法院和政府大樓

人民廣場(Piazza del Popolo)

人民廣場是一個巨大的橢圓形廣場,其曆史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廣場經曆了不同時期的多次重建和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廣場采用了完全的對稱形式,中央矗立著來自埃及的方尖碑,是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公元前10年作為戰利品運回,1589年教皇西科斯塔斯五世(Pope Sixtus V)將其放在廣場上。方尖碑四周分別有一座埃及石獅噴泉。廣場南北兩邊有三座教堂:人民聖母堂(Basilica Parrocchiale Santa Maria del Popolo)和對麵的奇跡教堂(Santa Maria dei Miracoli)、聖山聖母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in Montesanto)。奇跡教堂和聖山聖母教堂外形相同、並列站立,被稱為雙子堂。廣場東西兩麵的圍牆上有對稱的16個獅身人麵像和兩組雕像: 東側為羅馬神雕像,西側為海神雕像。廣場北麵是古羅馬的北大門,人民城門(Porta del Popolo)又稱波波羅城門,它是弗拉米尼亞大道的起點,通往弗拉米尼亞(今裏米尼)。自從公元220年這條道路修好後,就是連接羅馬和亞得裏亞海岸的通道。人們從這裏穿過廣場進入羅馬。1655年為慶祝瑞典女王皈依天主教,貝尼尼對大門進行了裝飾設計。廣場南麵放射形伸展出3條大道:斯法克大街(Via della Scrofa),科索大街(Via della Corso)和巴布伊諾大街(Via del Babuino)。居中的科索大街是羅馬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其另一端連接威尼斯廣場。另外兩條大街分別延伸到納沃納廣場附近和西班牙廣場上的聖三一教堂。廣場東側有台階登上蘋丘觀景台(Pincio),那裏是看夕陽的好地方。

觀景台上俯瞰整個廣場                              

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公元前10年從埃及運回的方尖碑                                      

方尖碑上的十字架在太陽下熠熠生輝                                                                        

埃及石獅噴泉                                                         

建於1099年的人民聖母堂(Basilica Parrocchiale Santa Maria del Popolo)

漂亮的巴洛克風格的雙子教堂                                                             

廣場西邊的海王神雕像                                                           

東邊的羅馬神雕像                                                                    

圍牆上的獅身人麵像                                      

廣場北麵是人民城門,古羅馬進城的通道                                  

城門的外觀,1655年貝尼尼對大門進行了裝飾                             

兩千年前人們從這裏進入羅馬城                                                            

廣場東側有小路登上蘋丘觀景台,是觀風景看夕陽的好地方                    

蘋丘觀景台(Pincio, 英文Pincian Hill)和博爾蓋塞公園(Villa Borghese)

蘋丘觀景台坐落在人民教堂後麵的山上,是博爾蓋塞公園(Villa Borghese)的一部分。博爾蓋塞公園是熱鬧繁忙的羅馬城中一處難得寧靜的花園,原本屬於博爾蓋塞家族所有。1605年紅衣教主希皮奧內·博爾蓋塞(Cardinal Scipione Borghese)將一片葡萄園改造成自羅馬時代以來規模最大的花園別墅。這是一座大型英式庭院,在自然主義的園林中,點綴著若幹建築和博物館。前往蘋丘觀景台有三條路,1)從人民廣場前往,蘋丘觀景台坐落在人民聖母教堂東側的後山上,直接爬坡上山即可;2)從西班牙台階上的聖三一教堂前過去;3)直接從公園裏穿過去。我選擇了第三條道。公園占地麵積巨大,想逛完它需要好幾個鍾頭。我直接想著觀景台的方向走過去,一路欣賞周邊的景色。

公園免費對公眾開放,它有好幾個大門,這是其中一處。雄鷹是博爾蓋塞家族的象征

人們可以靜靜地坐在這裏,享受都市裏難得寧靜的時光   

歌德雕像,在到處都是古典雕像的羅馬,看到一座近代雕像還是很驚奇的                        

公園內不時可見各種雕像                                          

公園崇尚自然主義,大部分地方都沒有刻意雕琢,更顯出自然的美

山頂上的現代雕塑                                                     

還有一排排的古人半身頭像,他們應該是意大利曆代先賢吧                      

以水為動力的時鍾                                                

很驚奇山上也有方尖碑, 由此可見博爾蓋塞家族是很有實力的                               

終於來到了觀景台。晚上下過雨,積水映出倒影很漂亮。出發前天氣預報這幾天都有雨,我還是幸運,除了第一天,後來白天沒有下過雨。第一天我們在博物館裏,影響也不大                                                   

觀景台上可看到聖彼得大教堂,也可看到威尼斯廣場上的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

賈尼科洛山(Gianicolo, 英文Janiculum Hill)

賈尼科洛山是羅馬第二高山丘,位於台伯河之西,古羅馬城牆之外,因此並不在羅馬七丘之列。山上有幾個可看之處:山腳有一座著名的教堂坦比哀多禮拜堂(San Pietro in Montorio),是聖彼得殉教到地方,聖彼得十字架所立之處。向上可經過紀念碑園地(Mausoleum Ossario Garibaldino),紀念1849年第一次意大利獨立戰爭中保衛羅馬共和國的加裏波第(Garibaldi)和勇敢戰士們。帕歐拉噴泉(Fontana dell’Acqua Paola)建於1612年,是台伯河西岸第一座主要噴泉。從噴泉到山頂大約450米。山頂有一座圓形廣場,廣場中間是加裏波第的青銅雕像(Monumento a Garibaldi)。加裏波第是意大利統一戰爭中的將領、愛國者、政治家。廣場旁是觀景台,從這裏可俯瞰羅馬城,眺望聖彼得大教堂。

加裏波第紀念碑園地,加裏波第帶領1500位勇士保衛新成立的羅馬共和國                     

帕歐拉噴泉(Fontana dell’Acqua Paola)建於1612年是台伯河西岸第一座主要噴泉

坡下漂亮的建築,本想下去拍照,不想被士兵攔住,一問才知是哪個國家的使館(忘了)

加裏波第青銅像屹立山頂                                             

附近還有紀念牆和燈塔。山頂的風景很好,可將河對岸的羅馬城和梵蒂岡盡收眼底。翻遍手機竟找不出一張照片,大約是用另一部手機拍的吧。手機不在手邊隻好作罷,給大家留一點想象空間

阿文丁山(Coll Aventino,英文Aventine Hill)

阿文丁山坐落於台伯河以東,是羅馬七丘中一員。山上有個橘園(Giardino degi Aranci)也是觀景的好地方。橘園原為薩維洛家族城堡一部分,也被稱為薩維洛公園(Savello Park)。公園三麵圍著高高的圍牆,隻有麵對台伯河的一麵視野開闊,形成觀景台。園裏種滿橘子樹,其實羅馬的許多街道兩邊都種著橘子樹,樹上掛滿了黃澄澄的橘子,煞是好看。由於觀景台麵朝西,這裏是看日落的好地方。

橘園入口處的小噴泉                                                                   

馬耳他騎士團修道院

距離橘園約300多米的地方,坐落著馬耳他騎士團修道院,還有一個所謂“一眼看三國”的景點。對於一眼看三國,我沒有多大興趣,無非是個噱頭景點。然而對於馬耳他騎士團,我倒是很有興趣。馬耳他騎士團的全名為“耶路撒冷、羅德島和馬耳他聖約翰主權軍事醫院騎士團”。如此冗長的名字與騎士團的成立、使命、和悲催的流浪史有關。騎士團成立於1099年,原名為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Order of knight of Hospital of Saint Jhon of Jerusalem),是一群有信仰的法國騎士為幫助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基督信徒成立的醫院和慈善組織。他們在十字軍東征,保衛耶路撒冷的戰爭中,逐漸轉化為軍事團體。耶路撒冷失守後,他們輾轉來到羅德島,並將其打造成基督教聖地最後的堡壘。1522年奧斯曼帝國舉兵侵犯羅德島,騎士團兵力不支,最後隻能放棄該島。失去了基地的騎士團幾經輾轉,最後為馬耳他所接納。騎士團搬遷至馬耳他後逐漸恢複到自己成立時的初衷,扶助貧困、實行醫院和慈善的職責。十八世紀的最後三十年,騎士團因為種種原因財產大幅度縮水,持續走向衰落。1798年拿破侖遠征埃及,占領了馬耳他,騎士團被驅散。此後騎士團以縮小的形式存在,並在歐洲各地尋找安身之處。1834年,騎士團將總部設在羅馬前大使館內,並一直保留至今。2022年我在希臘的羅德島呆了幾天,將這座中世紀的騎士團古城上上下下、來來回回跑了個遍,並寫了關於羅德島騎士團的遊記《羅德島,騎士團的榮光》。遊記描述了騎士團的成立,以及在羅德島上的種種。寫到騎士團被迫放棄羅德島,輾轉來到馬耳他就戛然而止。現在終於看到它的歸宿之地,怎能不去看看?如今的騎士團是一個主權實體,沒有領土,隻有兩幢享有治外法權的大樓。阿文丁山的馬耳他部就是其中一幢,它是馬耳他騎士團外交部以及大使館。                                   

按照google map 來到這裏,隻見一座門樓前拍著長長的隊伍,這就是“一眼看三國”:通過院落大門的鑰匙孔,可以看到遠處的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於是這一眼就看到了馬耳他騎士團、意大利、和梵蒂岡“三國”。想想有點傻,但來都來了就看看吧。慢慢排著隊,雖然隊伍看上去不長,但也花了不少時間。有的人看的時間長,有的人短,好不容易輪到我。不巧頭天晚上在梵蒂岡一家餐館吃飯,多喝了一點酒,臨走將眼鏡落下。沒有眼鏡的我模模糊糊看不太清楚,拿起手機又完全沒辦法對焦,折騰了半天才算勉強拍了一張照片。心裏暗對後麵的人說對不起,但我都等了這麽久,總要讓我拍張照才行吧。

景點就是這個破舊的大門和破舊的鑰匙孔                                            

一眼看三國,你認為拍半天隊值嗎?                                                     

羅馬城牆與城門

羅馬至今還有保存完好的城牆。Wiki介紹了兩段城牆:塞維安城牆(Mura Serviane)和奧勒良城牆(Mura Aureliane)。前者建於公元前4世紀,高10米,開16門。後者建於公元271-275年,奧勒良和普羅布斯在位期間。奧勒良城牆周長19公裏,高16米,囊括今日羅馬城市中心大多數地方。擁有383個塔樓、7020個垛口、18座主要城門,5個邊門,116個廁所、以及2066個對外窗口。今天我們仍可以看到一小段塞維安城牆和部分奧勒良城牆、城門和塔樓。高高的城牆看上去那麽雄偉、堅固,經曆了2000多年還能保存這麽完整,即使是不斷維修也有些不可思議。許多城門上都有雕塑裝飾。

波波羅城門(Porta del Popolo ,相較它另外一個名字,人民城門,我比較喜歡這一個),是古羅馬時期北方進入羅馬城的主要城門。1655年為慶祝瑞典女王皈依天主教,貝尼尼對大門進行了裝飾設計。

平西亞門(Porta del Pinciana),每天我都會從這裏經過

聖諾望門(Porta San Giovanni)此城門位於拉特朗聖諾望大殿附近

 

所有跟帖: 

羅馬真是百看不厭,適合暴走 -willows- 給 willows 發送悄悄話 willows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9/2024 postreply 14:33:1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