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行記(2)——又見羅馬之聖彼得大教堂

本帖於 2024-04-23 00:26:34 時間, 由普通用戶 林間溪 編輯

聖彼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Pietro)

聖彼得大教堂是梵蒂岡內天主教宗座聖殿,是世界最大最輝煌的教堂。說起教堂的曆史可追溯到公元4世紀,人們在聖彼得使徒殉道的地點建立起一座小教堂,起初隻是一座簡單的木結構建築,後經過多次擴建和重建。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築建於文藝複興的1506-1626年。16世紀初教皇尼古拉五世下令拆除舊教堂,他邀請多位建築師和藝術家在原址上建造一座宏大的教堂。經過100多年的努力,聖彼得大教堂終於建成,它是文藝複興時期裏程碑式建築,凝聚了文藝複興早期的伯拉孟特、中期的米開朗基羅、後期的帕拉第奧、貝尼尼等多位建築大師和藝術家的心血,是文藝複興時期的巔峰之作。教堂坐落在聖彼得廣場,其立麵與廣場相對。從協和大道走入廣場,迎麵所見是宏偉壯觀的大教堂和兩邊呈半圓形柱廊。教堂頂上矗立著耶穌和11個門徒以及施洗者約翰雕像(12門徒中缺少聖彼得,因為他的塑像在廣場中),耶穌居中,左邊是施洗者約翰,右邊是聖安德魯。其餘門徒分站兩旁,兩邊還各有一時鍾,分別顯示格林威治和羅馬時間。教堂前麵矗立著聖彼得和聖保羅雕像,聖彼得右手持金銀兩把鑰匙,金鑰匙用來開天堂之門,銀鑰匙用來開啟地球聖殿;聖保羅則手持寶劍。教堂兩旁排有4列共248根圓柱和88根方柱組合成半圓形的柱廊,廊頂上屹立著140個雕像,他們是曆史上為基督教的殉道者。根據廣場的設計和建造者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設計理念:半圓形的柱廊象征著教堂慈愛的臂彎。貝尼尼表示,聖彼得廣場就像母親用雙臂擁抱全人類,天主教徒和異教徒在母親的擁抱中達到和解。廣場中間矗立著來自埃及的方尖碑,公元37年古羅馬征服埃及後從埃及運出,1586年由教皇西斯廷五世移至廣場。廣場上原有一噴泉,貝尼尼又在方尖碑的另一邊又建造了一座,以達到平衡和對稱的效應。廣場的修建花費了11年時間才得以完成。

參觀大教堂雖不需買票,但還是要排隊過安檢                  

教堂屋頂上站立著耶穌和11位門徒以及施洗者聖約翰                

聖彼得手中拿著打開天國之門的金鑰匙和大地殿堂之門的銀鑰匙                 

手持寶劍的聖保羅                                                                      

柱廊頂上有140尊雕像,他們是基督教的殉道人                                        

廣場中央有埃及方尖碑和兩個噴泉                               

夜晚,廣場的景色又有不同                                                            

站在廣場排隊等著安檢,我不由想起上次來這裏的情況。我們排著長長的隊,等了好久才得以進去。看著大多數人走進教堂,有幾個人從教堂出來進了偏殿。為了避開人群,我們自作聰明地也進入偏殿,想和別人走不同的參觀路徑。沒想到順著走著走著就走到了地下,看了幾座不知是哪幾位教皇的墓穴後,就走到了出口,再想轉回到大教堂已經來不及了,就這樣我們與大教堂失之交臂。

這一次我們直接走進教堂,眼前大殿不可謂不震撼,氣勢宏偉、裝飾輝煌,一條長長的通道貫穿整個教堂直通最裏麵的聖壇。高大的石柱、金色的殿頂、彩色大理石地麵光亮照人;教堂內陳列大量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塑珍品,天花板和牆壁上都是以聖經為題材的壁畫和浮雕,均出於米開朗基羅、拉菲爾、貝尼尼等名家巨匠之手。殿堂呈十字架形狀,十字交點的地方就是教堂的中心。中心點地下是聖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壇,祭壇上方是貝尼尼設計的金碧輝煌的青銅華蓋,華蓋之上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氣勢宏偉的圓形穹頂。穹頂、華蓋、還有雕塑《聖殤》並稱為教堂文藝複興的三大藝術傑作。

走進教堂,立刻體驗到它的富麗堂皇,雕像、油畫、浮雕裝飾著每一個角落

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穹頂氣勢恢宏,具有雙重結構,外暗內明。這個大圓頂的建造經過百年波折。最初是由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他去世後由拉斐爾接手,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會對教堂頂部提出幹預,借鑒哥特式設計,強調明暗對比,采用玫瑰花彩窗,圓頂被取消。後來米開朗基羅在71歲高齡接替這項工作,恢複了圓頂。從內部看去穹頂內徑42米,高138米,開16窗,柔和的陽光從灑進,使得教堂如同沐浴在聖潔的天國之光中。穹頂的頂端是耶穌的畫像,下麵排列著眾多的聖人,色彩搭配不誇張又不失鮮豔,看上去非常舒服。                                                                   

穹頂上的人物畫                                               

穹頂之下是貝尼尼雕製的青銅華蓋寶頂,由四個螺旋型柱支撐,足有五層樓高。華蓋前麵欄杆上永遠點著99盞長明燈,下方是教宗祭壇和聖彼得墳墓。可惜我們看到的是華蓋正在做維修,密密麻麻的架子,將它遮得嚴嚴實實。來了兩次大教堂,三大傑作還是沒有看全,我不由有些懊惱。下圖就是我看到的華蓋寶頂,真的隻能看到一個頂

網上借一張圖展示一下                                                                     

聖彼得座椅(Cathedra Petri),聖壇上有一座鍍金的青銅寶座,傳說是聖彼得的遺跡,原為一木椅,貝尼尼在其外部鑄造青銅外殼,寶座由四位聖人抬起,椅背如同太陽般光芒四射,中間鑲嵌彩色玻璃,上繪象征聖靈的白鴿。

圍繞祭壇四角有四座雕塑,分別為4位聖人。

《聖安德魯》(St. Andrew),他是聖彼得的兄弟,相傳是在X形十字架上釘死,所以手拿X形十字架

《聖朗基努斯》(St. Longinus),手拿耶穌受十字架刑刺穿腹部的長矛,因占有耶穌的血被視為聖物,此雕像為貝尼尼作品

聖海倫娜(St. Helena),她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公元325年在耶路撒冷找到耶穌行刑的十字架

《聖維諾尼娜》(St. Veronica) 在耶穌背負十字架艱難前行時為他擦汗的婦女,擦汗後的薄巾成為聖物。

大殿左右兩邊是一個接一個的小禮拜堂,每個小堂內裝飾著壁畫、浮雕、或者雕像,其中不乏大師作品

《謊言》原畫為蘭卡利1604年繪,這幅鑲嵌畫作於1727年,描繪聖經的一段故事,耶路撒冷教會的一個信徒亞拿尼亞試圖欺騙聖靈

《基督變容》拉菲爾的原畫被拿破侖帶到法國,這是六位藝術家花9年按原作製作的鑲嵌畫,1815年收藏此處

主祭壇繪《耶穌洗禮》施洗約翰在約旦河為耶穌洗禮,聖母坐著觀看,旁邊都是天使

雷芒六世(Clement VI)祭台上的鑲嵌畫《聖母無染原罪》

《聖利奧大帝祭壇》(St Leo the Great)大理石浮雕,描繪452年教皇利奧一世(Leo I)與匈奴王阿提拉(Attila)會麵,空中出現聖彼得和聖保羅,阿提拉望而生畏。亞曆山德·阿爾加迪(Alessandro Algardi)1646-1653年創作

《聖殤》,在教堂右邊第一個小堂裏坐落著這座著名的雕塑,是米開朗基羅23歲的作品。雕像中的聖母年輕美麗,她眼簾低垂,微微上挑的眉宇間一抹哀傷,懷抱著兒子癱軟無力的身軀。大師完美地捕捉了這一刻強烈的悲傷,體現更多的是人文主義的精神,而不是宗教氛圍,生動表現出人類情感的力量。在精湛的刻刀下,堅硬的大理石展現出柔軟的肌膚,飄逸的裙帶。這座雕像一直是藝術家們的靈感和讚美之源,是人類愛和悲傷強大能力的象征。聖母的衣帶上刻有米開朗基羅的名字,這是大師唯一一件留有署名的作品。在這件作品身上還發生過一次惡性事件。1972年的一天,一個匈牙利瘋子跑到雕塑前大叫“我是基督,我複活了”,並用錘子猛力敲打作品,造成聖母左臂斷裂,眼鼻損傷。事後緊急封鎖,找回大理石碎片50餘塊。經過3年多的修複才得以複原。如今雕像被放置在防彈玻璃後,我們隻能隔著玻璃遠遠地欣賞。                         

聖彼得是耶穌的12門徒之首,也是羅馬第一任主教,於公元64年遇難。聖彼得大教堂便是建立在他的遇害地點,他的陵墓就在祭壇之下。為了保持這一傳統,曆代教皇也葬在這裏。他們的陵墓多有雕塑或者浮雕裝飾的紀念碑,許多是大師完成。

教皇庇護八世(Pius VIII)墓,耶穌位於上方,左右是聖彼得和聖保羅,庇護八世跪在下方

教皇亞曆山大七世(Alexander VII)墓,貝尼尼設計並部分執行的雕塑紀念碑。教宗周圍的四座雕像代表真理、正義、仁慈、和智能。教宗腳下的紅布下麵還有一死神手持沙漏,暗示人都逃不過死亡的命運。

聖安德魯大理石雕塑,描述使徒安德魯殉道時的樣子

聖彼得銅像, 據說摸他的右腳可以得到聖人的祝福,看看他的右腳已經被磨得非常光滑,腳趾已經看不見了               

曆代教皇名冊錄                                                                                  

大教堂是可以登頂的,走出教堂右手邊排隊買登頂票。票分為兩種,一是坐一段電梯,再爬一段樓梯,另一選擇是全靠兩條腿爬上去,如果全爬總共是551級台階                                                                               

等待買票時看向廣場                                 

坐電梯來到教堂頂樓外,從小門進去還要再爬320級階梯,最後登上觀景台(圖中圓頂最上麵的一圈)      

走進圓頂一陣驚喜,剛才高高在上的穹頂現在就在眼前。看完穹頂繼續向上,剩下的樓梯就隻能靠兩條腿了        

轉了一圈又一圈,暈暈乎乎吭哧吭哧終於爬上來了。眼前的聖彼得廣場象一把鑰匙,鑰匙的盡頭是聖天使堡。鑰匙在基督教裏有著特殊的意義,是開啟天國的力量,基督將鑰匙交予聖彼得,讓他掌管天上和人間的一切權利。西斯廷禮拜堂中有這一場景的壁畫(有興趣可參看前文梵蒂岡)。廣場前方是協和大道(Via della Conciliazione),由墨索裏尼1935-1950年修建,長500米連接聖天使堡。                           

拉近看看,聖天使堡和台伯河就在眼前                                                             

上麵的風景真不錯,可以繞圓頂一周,看得很遠很遠                   

梵蒂岡博物館就在眼前                                                                  

梵蒂岡城牆內幾乎沒有民居                              

前方遠處的鐵架就是我們下榻的酒店的所在地                                 

聖天使堡(Castel Sant’Angelo)

聖天使城堡是由羅馬五賢帝之一的哈德良皇帝(Emperor Hadrian)於公元123年建造。他選擇這個毗鄰台伯河的風水寶地,為自己和家人,以及接任皇帝們建造陵墓。哈德良去世後,他的骨灰以及妻子和養子都安葬在這裏。後來曆代羅馬皇帝以及家人也安葬在此。公元410年羅馬遭外敵進攻,皇帝們的遺骨遭到丟棄。此建築後來成為禦敵堡壘。公元590年羅馬發生了嚴重瘟疫,教宗為了消除瘟疫,組織了一次莊嚴的懺悔遊行。當遊行隊伍行至城堡,教宗看見插劍入鞘的大天使邁克爾(Archangel Michael)。神跡出現,瘟疫很快也結束了。於是人們將這座城堡稱為聖天使堡。11世紀這裏曾被用為監獄,14世紀教宗將它改建,並修建一條通道通向聖彼得教堂。教宗在城堡裏修建了華麗的房間,以備作避難所之需。當教廷受到攻擊時,天使堡可作為合適的住宿地點。現在它是一座博物館,收藏許多古時的兵器、盔甲等等軍事藏品,也是人們喜歡打卡的地方。

聖天使堡頂端是大天使邁克尓拔劍的青銅鑄像                                             

伯台河畔唯一可將天使堡和大教堂納入同一鏡頭的地方

說起天使堡就不能不說天使橋。連接天使堡的聖天使橋也是哈德良公元134年所建, 橋頭有聖彼得和聖保羅雕像。文藝複興時期,貝尼尼和他的學生們為橋梁增添了10座雕像,每一位天使都手持一件耶穌受難時的刑具。這些雕像大多為貝尼尼的學生按照貝尼尼的設計所作,隻有兩尊為貝尼尼親手製作。不過現在屹立在橋上的隻是複製品,貝尼尼原作目前收藏在聖安德烈教堂內。

橋頭屹立著聖彼得和聖保羅雕像               

文藝複興時期,貝尼尼和他的學生為石橋加了10座天使雕塑

最靠近城堡的兩尊雕塑為貝尼尼所作,其餘的為其學生所作            

每個天使手中都拿著一件耶穌受難時都刑具                               

站著天使橋上遠眺聖彼得大教堂               

 

所有跟帖: 

介紹得如此詳盡。 多謝 -無中- 給 無中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3/2024 postreply 10:40:48

謝謝分享!跟一張 -helen_xu1111- 給 helen_xu1111 發送悄悄話 helen_xu1111 的博客首頁 (328 bytes) () 04/23/2024 postreply 13:08:47

那個教堂在梵蒂岡。 -據說據說- 給 據說據說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3/2024 postreply 14:30:55

謝謝分享,這個值得去 -zhudi- 給 zhudi 發送悄悄話 zhud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3/2024 postreply 16:50:2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