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舊的羅馬人滿足全世界人懷古的心

參觀卡拉卡拉浴場遺址後乘公共汽車返回,路上見到這個形態奇特的建築(上圖)。莫非羅馬還有另一個小號的“鬥獸場”?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麽?離開羅馬前往威尼斯那個早上,我專門走過去看,原來是古羅馬時代遺留下來的著名劇場—馬塞洛(Teatro di Marcello)。它簡直就是意大利人對自己國家曆史遺存態度的最好表達:保留保護!但如果可能,將它融合在新的(建築)實體當中,或裝修賦予新的功能。

馬塞洛劇場不在我“設計”的遊覽內容當中。羅馬的著名景點太多,如何組合包括哪些,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遊覽方案”。絕大多數遊客大致隻需三天就能走馬觀花地將羅馬最著名景點搞定。比如:第一天鬥獸場、古羅馬遺址,再加威尼斯廣場周圍。第二天眾神殿四河廣場許願池西班牙台階最後到達人民廣場。第三天梵蒂岡教堂和博物館,附近街道,之後再訪天使堡跨越天使橋。這當中,鬥獸場和梵蒂岡博物館務必提前預訂,相對當天過去買票入場,預定能夠節約很多時間。博蓋塞美術館(Borghese)的預定更是萬萬必需,我提前三周預定時,隻有下午的入場名額了。本次旅行出發前一共預定四處,每一家都有“高額”的預定費,但這筆錢花得最劃算!

威尼斯廣場上的祖國祭壇。1862年統一獨立的意大利有了自己的國王(騎馬人)

哪個國家不需要“愛國主義”的宣傳,祖國祭壇就是最好的例證

三個時代建築(遺跡)融合在一幅畫麵裏:古羅馬,文藝複興,統一獨立

鬥獸場。想象一下如果中世紀時代真的把這裏改成天主教場所(羅馬人試過),現在會是個什麽樣。

鬥獸場內景。那些白石頭是複原的貴賓席,當年那些有臉麵的人看表演之餘在這裏吃喝聊天打架,

古羅馬遺址一角,右邊那根柱子是拜占庭帝國皇帝送的,趕在羅馬帝國最後完蛋的時候。夠損的!

關於羅馬的曆史和景點的解說就免了,網上都能找到各種簡明或係統的介紹。是不是一定要行前去了解,每個人見解一定不同。羅馬是個側重曆史人文的重要歐洲旅遊城市,多知道一些背景知識其實會幫助豐富遊覽體驗。我們這回使用Rick Steve 的手機應用 (Rick Steve Audio Europe),事先下載遊覽路線的語音介紹,觀光過程當中一路走一路聽,趣味性很強。相當於有個導遊在陪伴你,甚至在西斯廷看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也是一點點地聽他的解說。自由行的挑戰就是一切要自己打理,包括對景點內容的了解。對於羅馬這樣曆史悠久,人文內容極端豐富的城市,如果有意深度了解一些,要做不少功課。

有時參加一個向導帶領的城市觀光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本次我們沒有做),有個人給你一邊走一邊講故事,也是一種開心的方式。在新奧爾良時,參加了一個晚間鬼魂故事團。在法國老區街上走,到一間房子前停下,導遊講一段謀殺或其他奇聞。轉天在藥房博物館裏問相關的故事是否屬實,工作人員一臉蔑視:都是編的!可你真在乎?在柬埔寨吳哥參觀時,偷偷跟在2-3個英文團後麵聽不同導遊的講解,結果發現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演繹,煞是好玩。導遊更像脫口秀演員,而絕不是曆史係老師。

Viator(觀光活動預訂網站,多是當日或1-3天的短途遊覽)有很多選擇,好處是你隻選擇自己中意的1-2個半天或一整天的“項目”,其餘時間完全自己安排。另外參加這種臨時小團的人數比較少,相對費用上也算合理。Viator上的項目自然都是講英文的向導,他們絕大多數是當地人,有興趣的話還能從他們那裏了解當地其他情況。

天使橋上遠眺大教堂

聖彼得廣場和教堂。Rick Steve解說中有一段很“冷血”:羅馬人的娛樂是什麽?把基督徒釘在十字架上。

富麗堂皇的教堂內部。警告:他們會臨時把內部不同的區域封起來!差點就沒看見“哀悼耶穌”

萬神殿,古羅馬人是信仰多神的。有人說因此他們對天主教(一神教)如此敵視。

貝尼尼和他弟子兼“死對頭”用石塊造型PK的場所:四河廣場

許願池,從早到晚水泄不通

對藝術,曆史和古建築有興趣的,羅馬有非常多的資源供選擇。博物館/美術館當中,我們隻看了梵蒂岡博物館和博蓋塞,它們是學習文藝複興藝術的最佳場所,匯集數量巨大的作品。但不得不說,在意大利參觀美術館的過程體驗真是太糟糕了,特別是梵蒂岡博物館!我以為這和意大利建築的特點有直接關係,室內都是狹長的空間,近、現代又沒有建造任何像盧浮宮那般、空間體量很大的建築。這造成館內任何地方都超級擁擠,九月中旬在館內參觀依然熱得一身又一身的出汗,實在“破壞”觀瞻的興致。欣賞羅馬藝術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很多精美作品都分散在眾多教堂裏,每一處不過2-3件。隻有極專注並有意花更多時間的遊客才能有去體驗它們。

我們在羅馬前後住了七個晚上,包括從佛羅倫薩回來住在火車站附近的一夜,轉日搭乘飛機回家。所以我們得以在街上閑散地多溜溜,在梵蒂岡博物館“自虐”4-5個小時,或我們同行的北京朋友能每天一早一晚衝出去取景拍照。住宿附近就是許願池,每天至少經過兩次,各種氣候日光條件都見了。你見到“斷水”的許願池嗎?或夜裏十二點黑燈兒後的許願池?

停水的許願池邊眾人在許願:快點來水吧

因為時間上比較充裕,加上在老城裏住著,對這裏的氛圍體驗的更多一些。老城區狹窄彎曲的街道,兩側是三至五層的樓房。同一側兩棟樓之間沒有任何間隙,形成連續的聯排公寓樓。一條短街上的樓房常常還不是同一時期建造,使用不同質地的外牆材料和裝飾風格。廣場(Piazza)是羅馬街區/住宅區的特色,街麵拓寬的一段或兩樓成一個角度相匯形成的角落就可以成為一個小號的廣場。它的社區公共功能顯而易見:這裏有小區的商店餐館,供居民購物餐飲,普通羅馬人社交會友交頭接耳的場所;大一點廣場的一定帶水池、或至少是水龍頭,莫非真是以前小區居民的飲用水來源。中午時分走到鮮花廣場,在旁邊相對安靜的Piazza del Biscione 吃午飯。方磚漫地,斑駁牆麵,在樓房背陰處坐下,點一道手工意麵,一邊聊天一邊看過往人流。

相信很多遊客來羅馬也是奔著體驗一種奇特的舊日氣氛和閑散的氛圍的:在一個巨大和喧囂的城市裏,在窄巷中一張小桌坐下,借一份古老街道的氛圍,用一下樓房投下陰影裏的涼爽,喝一口意大利紅酒或飲料,景點過會兒再看不遲。意大利人很守舊地保留城市幾百年前的麵貌,自己也一直樂在其中,眼下成全了全世界旅遊者懷古的心。在羅馬小巷裏就餐的感覺和法國還是很不同,一來是巴黎街道更寬敞,餐館門前往往可以擺出一片桌椅。而羅馬不少餐館恰恰設置在狹窄的小巷子裏(其它城鎮也有類似情況),門前不過4-5張桌子(屋子裏還有),很特別。

小街窄巷裏的樓自然都是有年頭的老建築,但現在樓內公寓室內多已經完全重裝修。我們在羅馬住AIRBNB,公寓兩個臥室有各自帶淋浴的衛生間,窄小的廚房電器基本齊全。我們還算幸運,公寓樓還有隻兩人乘用超小號電梯。在佛羅倫薩時,每天要沿狹窄的樓梯上下三樓。我們老老實實聽從朋友的歐洲建議:服裝從簡,絕不帶大號箱子。

羅馬中心地帶居民區的麵貌,小街窄巷的“峽穀”

在羅馬要在這樣的地方吃飯,和看人

西班牙台階(找到了嗎?)附近的街道

晚飯點鍾

羅馬的公交係統比巴黎差不止一個數量級,隻有三條地鐵線,我們住在地鐵A線(MEA或橙色線)Barberini站附近,可去年地鐵站的樓梯坍塌,到現在依然沒有修好,隻能更多依賴公共汽車。羅馬市區狹窄不平的道路塞滿車輛,你也隻好慢慢跟著晃到景點目的地。因為我們在羅馬停留時間長,所以選擇購買了能用一星期的通票。倒不是能節省多少,主要是你想到乘車時可以絲毫不去想是否劃算。羅馬的公共汽車上真真依賴乘客的自覺,司機完全沒有責任售票和查票。作為對比,日本公車要求在最前麵一個門上車,刷卡器就在司機旁邊,第一天我們還得到司機的指點如何使用。羅馬公車上刷卡器設在車子中間,還往往不好用,我們呆的幾天當中,隻有一次刷卡成功。不過地鐵就必須持票進入,另外換乘另外一線地鐵時還需另外購票。這個城市裏多數景點非常集中,往往步行15-20分鍾可以通達所有景點。

或許我們住在旅遊區的緣故,附近便利店數量不足,完全不能和東京巴黎相比。小型家樂福(Carrefour Express)裏貨物種類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值,我們沒找到美國廚房使用的大卷紙,也沒有塑料膜。不知是使用習慣不同的緣故,還是因為這些商店隻著眼提供多數旅遊者所需。

治安問題必定是存在的,否則就不會見到旅行書籍網站上的警告。但我們的的確確沒有成為盜竊犧牲品,或許因為我們總表現很機警的樣子。我們認識的友人在我們之前兩星期羅馬“遇難”,她參加國內一個小團在羅馬一處就餐時,中型旅行車的玻璃被砸,好在團員損失都不大。感覺羅馬盜賊的確瞄準中國人的旅行團。朋友遇到的事件當中,當時飯店店員(中餐)提醒他們注意汽車的安全,說明在那個地點的確存在有針對性的犯罪活動。或者因為國內旅行社為費用考慮,通常選擇地點偏冷的旅店和餐館?我們本次采用的“安保”措施:大城市活動絕不沾自駕,隻兩對夫婦結伴同行(“縮小”暴露麵避免“招搖”)。

在羅馬執勤的軍人警察到處可見,尤其是重要的景點,和分散在居民區當中的政府機關大樓前後。穿迷彩服、持槍核彈的特種部隊軍人用加重軍車在路口把半條街堵上,和天安門廣場街邊威武的黑衣特警有同樣的威懾力。但羅馬的警察更像一群小痞子,叼著手卷的紙煙,站在街頭神聊,毫無專業人士模樣。

軍人和Polizia

穿各種製服的“兵”

我本人對曆史建築有些興趣,羅馬是了解2000年前這個地區人類土建工作的最佳地點。鬥獸場,萬神殿,帕拉蒂尼山上的皇宮遺址,還有卡拉卡拉大浴場(Termi di Caracalla)都是認識古羅馬人建築上高超技術和實踐的場所。萬神殿圓拱頂用水泥澆注建造,這個建造技術以後失傳。一千多年以後,Brunelleschi 在建造佛洛倫薩教堂的圓拱前,專門前往萬神殿考察學習,大量摸索後才使其再生。我猜古羅馬人在眾多磚結構大型建造中同樣使用水泥,但不知道古當年的水泥和現今的有何區別。另一個觀察是古羅馬人多更多是使用大理石作建築內外表麵的裝飾,裏部仍是磚結構,頗有“驢屎蛋表麵光”的意思。卡拉卡拉浴場殘破的牆麵上殘留一兩片雕花的大理石,幫助你想象當年富麗堂皇的樣子。現在遺留下來的那些規模巨大的公共建築常常有厚達6-7米的山牆,這些牆體的外表是漂亮完整的磚,再加大理石的裝飾,而內部卻由水泥混合石塊和碎磚組成。

沿威尼斯廣場西側馬塞洛劇院大街(Via del Teatro di Marcello)走過去,馬塞洛劇院外牆尤為令人注目。這個愷撒皇帝時代開始的劇場比鬥獸場曆史還長,現在夏日這裏仍上演音樂會。和鬥獸場類似的殘破石頭外牆是愷撒時代的遺存,其上和周圍磚石搭建的結構和2000年前的部分連成一體。這個表型相當突兀的建築組合了不同建築材料,不同時代的內容,不同土建技術。劇場附近還有聖尼寇拉教堂(San Nicolai Carecere)和Casa dei Crescenzi,這些建築上同樣清晰可見後世建築結構和殘破古跡的嫁接。

羅馬廢墟和守著它們的居民

萬神殿側麵的街上。

馬塞洛劇院,到底是幾個時代建築的組合?

這是怎樣的美學觀點!我仍艱難地“消化”

我對之隻有目瞪口呆,艱難地“消化”意大利人對曆史對古跡的演繹。如何對待古城中的“古董”建築(或隻是一些古跡的碎片),羅馬人的答案是“嫁接式”保留,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曆史文化的一部分,即使意味著今天的居民每日和“廢墟”一起生活。中國人的回答是“拆掉挪走重建”,因為未來會更加美好,不匹配的結構降低前進的效率。

黑白分明地指認觀點對錯全然沒有意義,差別反映兩個民族對待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態度。在曆史和未來之間,意大利人和中國人設置了不同的平衡點。而意大利人更熱衷和自己的曆史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隻是讓我感到他們是否還有激情創造什麽新事物。

我沒有看到,或許這隻是我的偏見。

 

人們廣場,傍晚在這裏坐坐,看看聽聽藝人的街頭表演

羅馬的河景缺少點東西 

卡拉卡拉浴場遺址。殘暴君主取悅臣民的產物,能供上千人洗浴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