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經曆了共和時代(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27年)和橫跨歐亞大陸羅馬帝國時代(公元前27年-440年),首都羅馬。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被廢黜帝國徹底滅亡,到中世紀和文藝複興,再到近代1870年一直作為教皇國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國軍隊攻占羅馬,將羅馬定為統一後的意大利首都直到今天,教皇國在羅馬梵蒂岡。羅馬成為雙首都。
公元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克蘇拉率軍占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曆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公元前60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製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政治。公元前48年,尤利烏斯·愷撒先後打敗另外兩人,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李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史稱後三頭政治。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國宣告滅亡。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代。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製。圖拉真(98年-117年)在位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
競技場(Colosseo)由維斯帕先(Vespasian)皇帝於公元72年下令修建,在其兒子提圖斯(Titus)在位期間建成。
君士坦丁凱旋門 (Arco di Costantino)位於競技場旁邊,有三個拱門。君士坦丁凱旋門是為了紀念君士坦丁於312年10月28日的米爾維安大橋戰役中大獲全勝而建立的。君士坦丁凱旋門也是羅馬現存的凱旋門中最新的一座。君士坦丁凱旋門的表麵大量使用其他更古老的紀念建築材料來裝飾,並集合成君士坦丁時代的建築。因為君士坦丁凱旋門橫跨在凱旋大道(Via Triumphalis)上,所以當時羅馬皇帝在凱旋式時會從這條路進入羅馬。這條路線是從戰神廣場開始,穿過馬克西穆斯競技場(Circus Maximus),隨後沿著帕拉蒂尼山前進。在通過君士坦丁凱旋門後,隊伍馬上在圓錐柱(Meta Sudans)左轉,沿著神聖大道(拉丁語:Via Sacra)到達古羅馬廣場並登上卡比托利歐山到達終點朱庇特神廟,途中也會穿過提圖斯凱旋門。
帕拉蒂尼山
古羅馬廣場( Foro Romano) 位於帕拉蒂尼山(Palatine Hill)與卡比托利歐山(Collis Capitolinus)之間,曾經是古羅馬帝國的經濟和政治中心。現在古老的建築多數成了廢墟。
萬神廟的結構簡潔明了,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穹頂和經曆了十八個世紀的巨大青銅門至今仍為世界之最。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采光。這個洞也是萬神廟唯一的采光點,這樣以來光線從頂部泄下,並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給予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築的本性。
萬神廟整幢建築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 羅馬人發明了混凝土, 采用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種骨料而成。還不是今日波特蘭水泥混凝土。因此其建築都特別厚重.
納沃納(Navona Square)廣場北側貝爾尼尼(Bernini)的海神噴泉
特萊維(Travi)許願泉建於1732-1762年, 中央是Pietro Bracci雕塑《海神》